温针灸联合活血通痹汤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临床研究

2023-12-17 08:16程志清支英豪蒋玉燕金鲁微
新中医 2023年23期
关键词: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程志清,支英豪,蒋玉燕,金鲁微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325000

肩周炎以肩部疼痛、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严重者可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甚至引发关节退变或残废[1]。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以缓解疼痛、改善功能障碍为主要。现代医学多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局部痛点封闭治疗,虽可快速缓解疼痛,但无法根治本病,且不良反应明显,仅适合短期使用[2]。肩周炎归属于中医骨痹范畴,多由长期劳损、外感风寒湿邪、瘀血阻滞所致,临床以风寒湿型多见,治疗应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痹为主[3]。近年来中医疗法在治疗慢性疼痛性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尤其针药结合方案展现了独特优势[4]。本研究将温针灸联合活血通痹汤用于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5]中肩周炎诊断标准。存在肩部受潮/寒、劳损、偏瘫史;出现肩部持续性疼痛症状,且受天气和劳累程度影响,阴雨天气或劳累时疼痛加重,可影响睡眠;肩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急性期伴有肌肉痉挛,肩部活动受限,影响日常活动;关节镜检查提示肩关节囊缩小。

1.2 辨证标准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风寒湿型辨证标准。肩部麻木,遇寒湿加重,得热痛减,肩部沉重感,肩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畏寒,舌苔薄白腻、舌质淡,脉弦紧。

1.3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肩周炎诊断标准及风寒湿型辨证标准;年龄40~75 岁;无针灸禁忌证;病程≥3 个月;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针灸部位皮肤破损或溃疡;肝肾功能障碍;近1 周内接受过针对肩周炎的治疗;因骨性关节炎、风湿病或类风湿所致的肩部疼痛;患有骨质疏松、颈椎病、肩部骨折、关节脱位、骨结核;合并肩袖损伤、三角肌损伤、肩峰撞击综合征;患有严重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患血液系统疾病。

1.5 剔除标准失访;未严格遵循研究方案治疗;自行退出研究。

1.6 一般资料选取2022 年1 月—12 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96 例风寒湿型肩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各48 例。联合组男16 例,女32 例;年龄42~75 岁,平均(58.65±8.15)岁;病程3~17 个月,平均(10.57±3.20)个月。对照组男13 例,女35 例;年龄40~73 岁,平均(56.88±7.94)岁;病程4~19 个月,平均(11.14±3.47)个月。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温州市中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WTCMKT-2021068)。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给予活血通痹汤治疗。处方:独活、羌活、桂枝、川牛膝各15 g,伸筋草12 g,秦艽、千年健、红花、川芎、丹参各10 g,甘草6 g,草乌5 g。水煎剂,每天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连续治疗4 周。

2.2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皮肤,使用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取穴双侧肩前、肩贞、肩髃、肩髎、臂臑、天宗、臑会、后溪。肩前、肩贞、臑会直刺1~1.5 寸,肩髃向极泉方向进针1.5~2 寸,肩髎直刺0.8~1.5 寸,臂臑、天宗、后溪直刺0.5~1.0 寸,行平补平泻针法,得气后留针30 min,加薄隔纸板,将长约2 cm 艾炷插入针柄,点燃施灸,每穴灸2 炷,隔日1 次,连续治疗4 周。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①肩关节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 评分[7]评估肩关节功能,量表包括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日常生活4 个维度,各维度总分分别为40 分、15 分、25 分、20 分,量表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肩关节功能越好。②肩部疼痛评估。采用SF-MPQ 疼痛量表[8]评估肩部疼痛情况,量表包括目前疼痛强度(PP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评定指数(PRI)3 个方面,得分高低与疼痛程度呈正比。③中医症状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对肩部串痛麻木、肩部沉重感、肩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畏寒、舌脉等中医症状进行评估,根据严重程度分别计分0、1、2、3 分,总分18 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④生活质量。采用健康状况量表(SF-36)[9]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总分100 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0]评价临床疗效。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90%;显效:肩部疼痛显著减轻,肩关节功能障碍显著改善,不影响日常活动,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70%~90%;有效:肩部轻微疼痛,肩关节功能障碍有所改善,肩部活动轻微受限,30%≤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70%;无效:肩部疼痛、肩关节功能无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积分减少率<30%。

4.2 2 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联合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9.17%,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4.3 2 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 评分比较见表2。治疗前,2 组Constant-Murley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肩关节活动度、疼痛、肌力、日常生活维度Constant-Murley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上述4 项Constant-Murley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2 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 评分比较(±s) 分

表2 2 组治疗前后Constant-Murley 评分比较(±s) 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联合组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48 48 48 48肩关节活动度17.95±3.27 28.64±5.34①②18.57±3.62 23.43±4.90①疼痛7.45±2.11 12.59±1.24①②7.39±1.78 10.13±2.26①肌力12.93±2.66 20.15±2.38①②13.15±2.71 17.74±3.20①日常生活9.89±1.56 15.64±2.19①②10.07±1.73 13.79±2.48①

4.4 2 组治疗前后SF-MPQ 疼痛评分比较见表3。治疗前,2 组PPI 评分、VAS 评分、PR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PPI 评分、VAS 评分、PRI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联合组上述3 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2 组治疗前后SF-MPQ 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3 2 组治疗前后SF-MPQ 疼痛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 别联合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48 48 PPI 评分治疗前2.60±0.55 2.56±0.64 0.328 0.743治疗后1.38±0.41①1.71±0.50①-3.536 0.001 VAS 评分治疗前7.10±1.69 6.88±1.82 0.614 0.541治疗后3.16±0.79①3.82±1.03①-3.523 0.001 PRI 评分治疗前24.38±2.55 23.77±2.69 1.140 0.257治疗后15.90±3.10①18.54±3.42①-3.962<0.001

4.5 2 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SF-36 评分比较见表4。治疗前,2 组中医症状积分、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2 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SF-36 评分比较(±s) 分

表4 2 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及SF-36 评分比较(±s) 分

注:①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 别联合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48 48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13.74±3.25 13.49±3.17 0.355 0.723治疗后7.63±2.10①9.70±2.53①-3.726<0.001 SF-36 评分治疗前55.26±7.38 54.57±8.20 0.433 0.666治疗后83.76±4.32①77.48±6.97①5.296<0.001

5 讨论

肩周炎归属于中医痹证、肩痹、筋伤范畴,认为经脉痹阻、筋骨失养是其根本病因,长期劳损、风寒湿邪侵袭病体是其主要外因。中老年本身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久之经筋粘连,肌肉挛缩,活动不利。风寒湿邪长期侵袭病体,客于关节,瘀血内滞,痹阻经脉,不通则痛。故本病以风寒湿邪证多见,治疗应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络为原则。历代医家对肩痹的论治及其丰富[11],本研究结合中医内外合治原则,将温针灸联合活血通痹汤用于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发现二者联合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活血通痹汤中,独活为治风湿痹痛主药,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尤善治痹证日久正虚、关节屈伸不利;羌活散表之寒湿而通利关节,善治肩背肢节疼痛;桂枝干温助阳、温经通脉,散肌表游风与寒湿,配伍独活、羌活散寒邪、祛风湿、通血脉、止痹痛,三者共为君药。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尤其适宜于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筋骨无力;秦艽为养血荣筋之要药,有散风除湿、疏通经络之功效,治寒湿风痹、筋挛骨痛、屈伸不利最宜;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善治风寒湿痹、关节酸痛、筋脉拘挛;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对于治疗风寒湿痹所致筋肉酸痛、肢节麻木、筋骨痿软颇有疗效;四药合用,增强祛风除湿、温经通脉之功,共为臣药。川牛膝活血祛瘀、祛风利湿,用之于肩背关节痹痛,疏通脉络、流利关节;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是治疗血瘀证、痹痛证之要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治血瘀证兼风寒者最宜;丹参善活血祛瘀而通经止痛,生肌长肉、养血荣筋、通利关脉,乃治血瘀证之良药;四药配伍,活血化瘀力强,有效发挥通痹止痛之功,共为佐药。甘草为使药,调和诸药。全方有散寒祛湿、通络止痛之功效。

温针灸具有温通经脉、活血止痛、补益气血等功效,对于寒湿瘀阻、经络壅滞之证效果尤其显著[12]。马利辉等[13]将温针灸联合物理疗法用于肩周炎可快速抑制炎症反应,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徐震球等[14]研究显示,在中药内服治疗肩周炎的前提下,配合温针灸疗法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疼痛并降低复发率。本研究温针灸取穴肩前、肩贞、肩髃、肩髎、臂臑、天宗、臑会、后溪穴,肩前为经外奇穴,所处位置布有丰富肌皮神经和腋神经,针刺本穴有疏通经络、止痛消肿的功效;肩贞位于肩胛区肩关节后下方,针之可祛邪气、扶正气,灸之可通经活络、舒筋利节,多用于治疗肩部疾病;肩髃位于肩关节,交会于阳跷脉,祛风通络、疏经利节作用甚强;肩髎祛风湿、通经络、调气血,针灸之有舒筋利节作用,尤善治肩周炎所致臂痛肩重、麻木病症;臂臑通经活络,穴位浅层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和臂后皮神经,善治肩臂疼痛、颈项强急;天宗位于肩胛部正中,有舒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要治疗肩胛部和颈肩部病症;臑会舒筋活血、消肿散结、通络止痛,常配伍天宗、肩髎治肩周炎、肩胛痛;后溪通督脉,可强化督脉阳气,疏通督脉经气,发挥通经活络之功。上述穴位相配伍,共同发挥通经活络、舒筋利节的作用。

本研究显示,活血通痹汤配合灸法导热入里,散寒祛湿、温通经脉,可加快患处血液运行,增强舒经活络之力[15]。温针灸配合活血通痹汤一内一外,前者属温通之法,重在舒经活络、消肿止痛,后者属强通之法,重在散寒祛湿、逐瘀通络,二者联合,作用增强,从而达到消除疼痛、改善关节功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温针灸联合活血通痹汤治疗风寒湿型肩周炎可进一步提升疗效,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肩部肩周炎肩关节
肩关节镜术后进行肩关节置换术感染风险高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8个动作缓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四个小窍门轻松缓解肩部疲劳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儿童乒乓球启蒙训练中肩部损伤与预防
肩部巨大包块同时伴毛鞘癌及鳞癌1例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