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及《李氏焚书》浅谈

2023-12-18 06:44赵宇航
名家名作 2023年22期
关键词:刊刻读史李贽

赵宇航

一、李贽与《李氏焚书》

(一)李贽生平概况

李贽(1527—1602),原名载资,字宏甫,号卓吾,又号秃翁、龙湖叟、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著有《李温陵集》《藏书》《续藏书》《李氏焚书》《续焚书》等,福建泉州晋江人。李贽出身于教师家庭,因而喜读书究学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福建乡试中举人。入仕后历教谕、国子监博士、知府等二十余年。五十岁官云南姚安知府后弃官为僧,客居于湖北麻城。此间多在湖北黄安、麻城讲学,晚年则来往于两京之地。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曾师事泰州学派的学者王襞,后继承其思想成为泰州学派一代宗师。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在诗文写作方面,亦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攀古”文风,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他还同情百姓疾苦,主张个性自由,批判重农抑商的传统,倡导功利的价值与作用,符合晚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二)《李氏焚书》创作时间及主要内容

大约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李贽时年62岁,开始编纂此书。关于李贽的生辰,据《卓吾论略》可推论李贽当出生于明嘉靖六年丁亥(1527年)十月二十六日。《李氏焚书序文》言:“然余年六十四矣,倘一入人之心,则知我者或庶几乎!”由此可以得出,《焚书》的著成时间应为万历十八年(1590年)。

《李氏焚书》共六卷:卷一、卷二、卷三为书答;卷四为杂述,卷五为杂述、观音问、豫约、寒灯小话;卷六为读史。《李氏焚书》收录了李贽生前的所思所感,是人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二、《李氏焚书》的刊刻、版本与真伪

(一)《李氏焚书》刊刻过程

前面说到《李氏焚书》虽被统治者多次禁毁,却是屡焚屡刻。据目前可查阅到的资料,《李氏焚书》先后共刊刻了四次。随之,《李氏焚书》的内容也变得越来越充实。

而关于《李氏焚书》的内容,李贽早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承谕《李氏藏书》,仅抄录一通,专人呈览。年来有书三种,……更有一种,专与朋辈往来谈佛乘者,名曰《李氏焚书》,大抵多因缘语、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憾,故名曰《李氏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见在者百有余纸,陆续则不可知,今姑未暇录上。”可见李贽不仅对自己的创作有着清晰的认知,也早已明了这样的抱负必会给他带来灾祸。但恰恰相反,从这封与友人的信中,并未品读到李贽对即将到来的灾难的惶恐与退缩之意,而是透露着李贽面对这部即将出世的作品无以言表的激动与自豪之情。

两年后,万历十八年(1600年)四月,李贽得偿所愿,《李氏焚书》在明末被第一次刊刻并公之于世,在当时仅二卷41篇,分别为“书答”与“老苦”;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贽将更多创作纳入《李氏焚书》一书中,并在万历二十年(1602年)四月完成了第二次刊刻,与第一次刊刻相比直接增加了两卷,分别为书答一卷21篇、杂述一卷22篇,合成为四卷;第三次刊刻时间为万历二十八(1610年)年,不仅增加了新的内容,还重新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老苦、书答两卷合为一卷,又增补了杂述一卷38篇,其他卷又新加入了大大小小30篇,构成了四卷四册;第四次刊刻是在李贽死后,后人又将整理的读史与诗汇收入李氏焚书中,此为《李氏焚书》的四次刊刻。

(二)《李氏焚书》版本概况

今天,人们常见的《李氏焚书》版本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明代顾大韶所校的《李温陵集》二十卷中所包含的十三卷《焚书》;第二类为单行本《卓吾先生李氏焚书》;第三类为北京中华书局在1961年和1974年所出版的《焚书》。

1.明代顾大韶所校二十卷《李温陵集》中所包含的十三卷《焚书》

在今天的学者看来,顾大韶似乎是一位鲜少被提及的人物,但顾大韶在明末并不是默默无闻的。如明季文坛领袖钱谦益,既是顾大韶的同乡,又在学术旨趣上与他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此版本被称之为最接近底本文献的版本,其他两种版本的真实性皆不及《李温陵集》本。

2.单行本《卓吾先生李氏焚书》

单行本《卓吾先生李氏焚书》是顾大韶校《李温陵集》本的誊抄、删节本,不仅有较多的抄写错误,还删去了部分章节,如书答部分就被删去了11篇,杂述部分也同样被删去了11篇,读史部分则是被删去了104篇。由于该版本错误和删减较多,故研究价值较低,此本《焚书》的各种版本中,除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李校本有陈证圣序一篇外,多无序文。

3.《焚书》中华书局本(1961年和1974年)

中华书局本是将《李温陵集》本与《李氏焚书》本糅合而成。此本译者为中国李贽研究学会会长张建业先生,张建业先生曾主编了《李贽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李贽文集》等作品,专著有《李贽评传》。可以说,中华书局本《焚书》更适合学者阅读与学习。

(三)《李氏焚书》真伪问题

《李氏焚书》的真伪问题主要分为两点:一为赝文问题,二为原本的篇章问题。

就《李氏焚书》的真伪方面来说,明末距当今并不是十分久远,但因《李氏焚书》被焚毁次数较多,难免有赝文出现,而《李氏焚书》的真伪问题是人们研究李贽时重点关注的问题,且《李氏焚书》的主题与内涵难免让有心之人想要借李贽之笔发表自己的观念,但又因李贽特殊的人格,使想要仿造之人难以模仿李贽深层的精神内核,又因《李氏焚书》的内容以书信问答为主,不是一方可以单纯进行模仿伪造的。

三、《李氏焚书》体例与内容

研究《李氏焚书》体例无疑对挖掘李贽的深层思想有着重要作用,但《李氏焚书》被重复刊印次数较多,在目前可见的版本中,时间较早的有明末的朱墨套印本。本文以该版本为例进行研究,该版本共计六册,金镶玉装,九行十九字,朱笔眉批行五字,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上方记书名。

(一)序文与批注

明末朱墨套印本的《李氏焚书》组织形式与其他版本大同小异,不同之处在于开篇既为澹园竑为该书所作的序文,文章中亦有澹园竑所作的批点。澹园竑名为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又号漪园,人称澹园先生、漪园先生、焦太史,著有《澹园集》《澹园续集》《玉堂丛话》等。焦竑为何会为李贽作序并进行批注呢?这不仅由于焦竑与李贽有着深厚的友谊,更因为二人之间酷似的人生经历。1570年秋,李贽到南京任职,焦竑与其结为知己,来往密切。焦竑对李贽十分敬仰。1581年,李贽不再于云南姚安任职,转而在湖北的黄安定居,焦竑在此期间曾赠诗“夜郎三载见班春,又向黄州学隐沦。说法终怜长者子,随缘一见宰县身。门非陈孟时投辖,乡接康成不买邻。苦欲移家难自遂,何时同作灌园人”以表对李贽的钦佩与赞赏。1597年,焦竑受到项应祥、曹大成诬陷,争辩无果后,被贬为福宁州同知。这让身为状元的他倍受挫折。于是在第二年春天,与李贽共同返回南京,到福建上任。1599年,60岁的他对官场已经心灰意冷,转身退出了官场。是年,他为李贽作《藏书序》。1602年,李贽受诬陷被捕入狱后身死狱中。焦竑悲痛万分,难以释怀,作《追荐疏》悼之。可以说,二人为官的生涯皆离不开彼此的陪伴,即使是到了人生之路的末尾也共同感受着官场的险恶与理想的幻灭。

而无论是在焦竑为《李氏焚书》所作的序文中还是批注上,都透露着其对李贽的认同、敬佩与赞赏。从《李氏焚书序》中的“宏甫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不顾人有忤者。然犹虑人必忤,而托言于焚,亦可悲矣!”就可以看出,焦竑对李贽虽然表面态度是批判和哀叹,实则十分欣赏和惋惜。这点从批注上亦可发现,如卷三《李中溪先生告文》中,焦竑评李贽“自负如是”,但又补上了“自信如是”这样的评价。当然更多的是对李贽的直接赞扬,如《童心说》中,焦竑赞李贽能“借童心二字,发许大块言”,在很多篇章的批注中,更是用了“透悟”“明净”这样的词语对李贽进行评价。可以说焦竑与李贽不仅是挚友,更是难得的知己。

(二)卷目篇数与分卷内容

该版本《李氏焚书》共六卷,卷一、卷二、卷三为“书答”,其中卷一共十五篇,卷二共二十九篇,卷三共十九篇,卷四、卷五为“杂述”,共计三十八篇,卷六为“读史”,为四十一篇。就分类来说,尚且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在第六卷中《养生论》应归为第四、五卷的“杂述”中更合理一些。另一方面,该版本较早,故每卷篇数均少于其他版本篇数。就前三卷“书答”内容来看,卷一十五篇分别与其他版本相比,缺少了《答邓石阳》《又答石阳太守 》等几篇。又如卷二共二十九篇,分别为《答邓明府》《复周柳塘》《又与杨凤里》等,该卷篇数亦少于其他版本,如《复麻城人书》《与河南吴中丞书》《复澹然大士》《复李渐老书》等篇皆不在内,卷三亦是如此。

从前三卷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贽的交游经历是很丰富的。如他在《会期小启》中写道:“故重会期,是重道也,是重友也。”对李贽而言,重友就是重道。即便是把交友当作自己人生信条之一的他,在死时也是极其孤独的。李贽在晚年称自己为“老苦”之人,老而苦于无友也,这对“以友朋为性命”的他何尝不是最大的痛苦呢?焦竑评李贽被诬入狱后,“相知者率阴拱而不肯援”,在李贽命悬一线之时,被他视为挚友的人无一人伸出援手,这其中也包括写出这句话的焦竑在内。从李贽死后焦竑的种种行动来看,这句话是否也透露出焦竑的几分愧疚呢?我们不得而知,但事实如何也显得不再重要,李贽在死时终究是孤独的。

卷四、卷五的“杂述”对李贽思想的体现更为直截了当。如《童心说》《四海》《八物》《五死篇》《高洁说》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李贽独特的思想光辉。李贽在《高洁说》中将“高”与“洁”分别进行阐释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喜好“高洁”,又以“高洁”自诩,终难免有傲慢不恭、不能降低身价之嫌。但即便这样也无法动摇李贽对“高洁”的热衷与追求。哪怕他明知自己终被人们视为异端,也不惧怕牢狱之灾与杀身之祸。

最后一卷为“读史”,而“读史”的目的也是借史来阐释自己的观点,如他对关羽的钦佩与赞赏而作的五言律诗《谒关圣祠》:“交契得如君,香烟可断云。既归第一义,宁复昔三分?金石有时敝,关张孰不闻!我心无所似,只是敬将军。”李贽羡慕关羽、张飞之间比金石还坚韧的可贵友谊,也深叹自己难如关羽一般,只能表达自己对关羽的敬佩。同样的,五言律诗《观铸关圣提刀跃马像》“英雄再出世,烈烈有晖光。火焰明初日,金精照十方。居然围白马,犹欲斩颜良。岂料人千载,又得见关王”也是如此,李贽在打开关公提刀跃马的画卷时,顿时感觉英雄再现于世,甚至有一刹那,李贽竟看到了从画卷散发出阵阵刺眼的光芒。“读史”一卷可谓是显露着李贽独特的人生追求与理想境界。

总之,从《李氏焚书》的体例与内容来看,我们不仅可以探究出李贽的生平经历与交游情况,还能深深挖掘出李贽散落在各处的思想碎片,也为我们还原出了一位最真实、最客观的李贽。

四、结语

《李氏焚书》并不是李贽简单的一部作品集,可以说《李氏焚书》从内容到书名无不散发着李贽独特的人格魅力。也许,在李贽为《李氏焚书》命名的那一刻,他所看到的不仅是《李氏焚书》被屡次焚毁的下场,亦在冥冥中看到了自己被捕入狱、孤独离世的身影。但他并没有因此选择退缩,这又何尝不是“亦余心之所善心虽九死其犹未悔”呢?正如李贽所提出的“童心说”一样,只有不违背本心,才能成就属于自己真实的、独一无二的一生。 而《李氏焚书》所带来的冲击也并没有被短暂地限制在了晚明,《李氏焚书》所蕴含的个性解放与启蒙思想对后世仍有研究价值与可取之处。如五四时期的中国,李贽的思想就成为反封建的先驱与利刃。此外,在对《李氏焚书》的研究中,通过书影中种种碎片化的呈现,也让时隔百年的我们看到了一位更鲜活、更立体的晚明思想家与文学家,他虽是那个封建的晚明社会中被排挤的异端,却永远获得了思想上的解放与灵魂上的自由。李贽的思想对现代人仍有警示作用,而《李氏焚书》也是值得人们反复研究的一部作品。

猜你喜欢
刊刻读史李贽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读史(外一首)
宋人對三蘇文章的選編與刊刻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阎崇年:读史明理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论晚明元剧选刊刻现象及其文化审美意义
读史即悟
《植物名实图考》在山西刊刻流传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