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艺术硕士跨学科融合与教学创新

2023-12-19 06:44陈守明陈必伟
绿色包装 2023年11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硕士艺术设计

陈守明,陈必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广州 510225)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业院校艺术硕士专业应该通过系统多维的教学创新,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以设计创新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1 农业院校艺术硕士专业与乡村振兴的关联

1.1 农业院校艺术硕士发挥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

农业院校以农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肩负着农业人才培养的重任,理应成为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身处于农业院校中的艺术硕士则是乡村振兴当中不可或缺的新锐力量。因为艺术硕士的教学注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研究与创新表达,强调理论与实践并具的能力培养,基于跨学科融合创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1]。此外,艺术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任何艺术作品都是受时代的经济及意识形态所影响。在乡村振兴中,乡村是艺术创作的对象、灵感与舞台;艺术能活化乡村的传统工艺、文化民俗、生态、旅游等。因此,在农村地区消费升级过程中,艺术硕士人才培养应该顺势而为,发挥专业优势,与农工学科融合,积极投身到农产品品牌设计、农村短视频、农业文化传播、农村生活用品设计和乡村环境设计中,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实现艺术人才的价值。

1.2 农业院校艺术硕士跨学科深度融合与创新实践现状

目前,全国有二百七十多所艺术硕士培养单位。艺术硕士的培养需要依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差异,以及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加以区别,才能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体系,才能推动艺术硕士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2017 年,中国农林高校设计艺术联盟的成立十分契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110 周年校庆的讲话精神。总书记强调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把美术和科学技术相融合,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服务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然而,从农业院校艺术硕士培养现状来看,有关农工学院艺术硕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还很缺乏。国内高校把艺术设计融入农村的广袤土地,用设计改善农村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两个案例持续时间长,影响较大。一个是湖南大学设计学院的“新通道”项目。该项目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和隆回县等地区文化挖掘和产业振兴为目标,通过汇集全球设计专业人才、艺术家,开发侗族文化创意产品,拍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影像,开展国际化的设计工作坊,向全球推广侗族传统文化,从而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另一个是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的“设计丰收”项目。团队选择上海崇明岛的一个村落,运用可持续设计方法,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等多个专业,通过产学研的教学实践聚集多重设计力量和行业资源,为乡村和城市搭建一个设计互联的沟通平台,创新农村经济变革和文化发展。

由此看来,乡村振兴离不开设计学科的支持,艺术硕士专业与农业展开深度融合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随着全国艺术硕士培养单位的不断增多,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围绕学校定位、区域特色,突出学科优势,积极拓展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农业院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充分挖掘农业院校中艺术硕士教育优势和特色,与农、工学科深入融合,拓展艺术硕士的教学场景,关注自然生态建设之美、农村建筑之美、日用器物设计之美、非遗文化与民俗之美,构建一套具有农工特色的艺术硕士应用型育人模式,能够很好地拓展艺术硕士教育的范畴和形式。

2 农业院校艺术硕士跨学科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般情况下,学科概念越抽象,普适性越强,跨学科关联的能力越大。在艺术世界中,艺术的魅力来源就在其具有“空筐”性质,能够增进人们对生活的想象空间[2]。艺术设计的包容性与容错率高,不仅具有审美功能,还有实用功能,可以构建一个抽象框架,联系世间万物,创造无限可能。

2.1 艺术设计与农学

2022 年,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中提到要把农业与艺术结合,挖掘农业价值,将创意设计融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3]。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品牌提升的本质特征。在此趋势下,艺术设计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产品设计、公共艺术等都可以介入到第二、三产业的农产品品牌建构、农业休闲观光,以及农村文旅产业等价值延伸方面,使原本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变身综合产业,从而打造乡村区域品牌,传播乡村文化,使农产品增值,提升乡村经济,让农民增收。

2.2 艺术设计与轻工食品科学

艺术设计与轻工食品有着广泛的共通性。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将不同食品的营养价值、加工流程通过图文信息的熵减,加以艺术审美表达形式,从而高效地呈现食材营养价值的关键信息。此外,还可以把食品包装作为包装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富有美感的色彩、图形、文字进行整合,提升农产品包装的现代性,传播农产品的文化内涵,促进农产品的销售[4]。笔者认为,食品包装设计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首先,要符合趣味性原则。通过图形、色彩及包装外形营造出一种审美趣味,赋予产品新价值和个性化特征,以此应对食品包装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其次,要符合实用性原则。充分考虑成本与环保因素,注重实用和绿色环保的消费诉求。第三,要符合创新性原则。根据食品的属性、特点和功能进行设计,探索独特魅力的包装设计形式,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消费体验。

2.3 艺术设计与旅游学

目前,旅游、文化和艺术之间跨领域的融合已经成为旅游文化的创新思路。农业休闲旅游的兴起,刺激了乡村民宿的发展,也为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契机。挖掘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凝练有个性特色的IP 形象,以创新设计思维推广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和视觉形象,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品牌价值,为游客感受乡村文化,体验民风民俗,创造独特的游玩体验。因此,通过艺术硕士课程设置创新,强化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的建设,把教学内容设置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设置乡村公共艺术、乡村品牌形象、乡村文创产品,以及乡村景观设计等专题实践训练,不断强化“旅游+艺术设计”融合的教学特色,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现乡村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

3 农业院校艺术硕士跨学科教学实践构想

3.1 视觉传达设计助力农产品开发

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农业院校肩负重要的责任担当。不仅是农工学科要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农业院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也应该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融合创新,发挥重要作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以品牌包装、广告传播、文创设计为核心。而农业品牌价值提升是乡村振兴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要对农产品品牌形象和包装提出更高要求。这给艺术硕士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需求。以云南褚橙包装为例(图1),其品牌背后有着丰富的情感故事与准确的品牌定位。品牌标志以褚时健先生肖像为主体,用木刻版画风格反映人物朴实的创业故事,品牌颜色强化产品关联度,而包装主图中简约饱满的果粒切面隐喻了褚橙的新鲜质地。此外,通过包装结构的创新,将包装设计成镂空的形式,以抽拉的互动形式拉近褚橙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让消费者能够直观清晰地看清褚橙的品质,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该包装设计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品牌附加值,也为设计融入农业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5]。因此,在农业院校艺术硕士的教学中,需要有针对性地把农业产品的品牌价值提升作为课程教学的训练环节,带领学生下乡实地考察,建立交叉融合的教学研究平台,通过设计竞赛、产学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协作与拓展,以设计驱动农产品的价值提升,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图1 褚橙农产品包装设计

3.2 产品设计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农村发展的关键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指向农民生产过程中,机械化耕作比例的提升,而不是单一地靠体力劳作;另一方面则是农民生活品质的提升,要让农民享受到现代经济发展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舒适。因此,创意设计与农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需求。二者的跨学科融合能够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以蜂民养蜂为例(图2),蜂民用传统木桶蜂箱取蜜时间长,产量却不高,还会影响蜂巢的天然结构,破坏蜂箱的空间体积,减少蜂蜜的存活时间[6]。通过重新构造蜂箱的结构,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设计出一款既能够降低养蜂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又能够保护蜂箱的产品,充分发挥了科技力量,将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提升了采蜂效率和产品品质,大大提高了蜂农的经济收益与生活水平。综上分析,农业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需要深耕农村发展各个领域,将农产品销售、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融入艺术硕士专业教学设置中,创新艺术硕士的教学实践形式,积极开展艺术硕士教育的跨学科研究,探索出一条基于艺术硕士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为提升农民幸福获得感贡献设计智慧。

图2 蜂箱产品设计创新

3.3 环境设计介入乡村民宿的建设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农村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使民宿的建设需求越来越大。民宿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乡村优势资源和民俗文化的传播窗口,串联着乡村旅游中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在农业院校艺术硕士环境设计方向的课程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增加服务乡村发展的专题研究环节,把设计实践投向乡村民宿设计中,以民宿为原点,深入挖掘乡村区域文化符号,推动乡村整体规划建设。例如位于成都大邑县清源村的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原为废弃的酒坊。设计团队以微改造为设计理念,突出地方特色,把酒坊改造为村民的公共空间,以乡村客厅的温馨意境,融合展陈、会议、接待和办公功能于一体。整个空间被分置为会展服务、文化展陈、休闲娱乐、创客空间,以及丛林餐厅等功能分区,最大化地拓展了原建筑的功能(图3)。不同地区的乡村汇聚了风格迥异的人文环境和民俗特色,也影响着乡村的建筑风格。美丽乡村的建设需要更多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投入其中。这给农业院校艺术硕士的人才培养创新带来机遇。把艺术硕士教学置于机会不断增多的农村空间,与农工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探索农业院校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创新,深度契合新文科、新农科的建设趋势,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图3 华侨城南岸美村乡村客厅空间改造

4 结论

我国农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的文化遗产,既包括在农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还包括农业生产使用的一些工具设备、农业文献资料、农业文化遗址、农业风俗、农业景观和农业品牌等。在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期,有必要在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之间,构建一条具有农工特色的艺术硕士应用型育人模式。将农业院校艺术硕士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深度融合,促进农业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与新农村建设相关产业的互动与成果转化,探索农业院校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城乡规划设计等教学实践,推进农业院校艺术硕士人才培养的创新,将艺术硕士教育渗透到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环境中,助力乡村振兴,把艺术设计烙印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硕士艺术设计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星.云.海》
《花月夜》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