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花同在,为你痴情为你狂

2023-12-20 20:48刘朝晖
新民周刊 2023年47期
关键词:申花青云球迷

刘朝晖

11月25日出现在苏州奥林匹克体育场的申花球迷。摄影/王哲

他們有男有女,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老年中年青年,甚至还有正在上幼儿园的孩童,但来到球场,大家都只有了一种身份——一群血管里汩汩流淌着“蓝色血液”的蓝血人。他们集体身穿蓝色的球衫,在看台上掀起蓝色海洋的连绵波涛,为自己所支持的那支球队尽情地嘶喊、跳跃、歌唱、欢呼、流泪……

他们,就是可爱的申花球迷!

三十年间,申花队经历过甲A十连胜夺冠的辉煌巅峰,也因为负6分起步而沦为保级球队,成绩起起伏伏,但这并不会按下蓝血人们舞动起来的手臂——因为他们知道,有一些永恒的东西比现实更重要。这种永恒,穿越时间,跨越国界,在每一个蓝血人的心底扎根,积淀在城市记忆的深处。

“啊嘞啊嘞,阿拉立勒看台高头,特侬一道战斗,申花就是阿拉额信仰!(我们站在看台之上,和你一道战斗,申花就是我们信仰!)”现在的每一场申花比赛,都能在看台听见数万球迷用沪语高唱的这首球迷歌。他们和球队一起战斗,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始终不离不弃。

今年5月13日,2023赛季中超联赛第7轮比赛上海申花主场对阵武汉三镇一役赛前,在现场28879名球迷的见证下,上海申花俱乐部举办了“12号球衣封存仪式”,宣布退役球队12号球衣,这个特别的号码今后将作为申花球迷的专属号码。上海申花俱乐部在上海体育场宣布:“你们一直是球队的第12人。这个号码属于你们。希望一直有你们的伴随,我们一起为申花共同战斗。”

这样的一个庄严承诺暖心行为,体现了申花俱乐部对三十年来始终追随申花支持球队的球迷的极大的尊重和重视,令蓝血人们备感暖心和温情。

上海申花俱乐部在社交媒体上这样写道:“风雨三十载,我们一同南征北战。申花远征军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申花远征军的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每一位球迷对申花的关爱与陪伴,都将化作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不惧坎坷、不离不弃、不负热爱、不忘初心。让我们继续为了申花怒放一同战斗!没有你们,胜利毫无意义!”

是的,没有这群忠诚可靠的第12人,申花走不到今天,也没法在而立之年迎来自己的新生。在俱乐部方面看来,这才是申花最大的财富:“申花到今天,其实球迷的不离不弃,每场在场上的这种呐喊,是我们能够坚守到今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也希望未来我们的球迷,能如最初一样,支持我们的俱乐部,支持我们的球队。大家一定是申花这个球队,最最坚实的一个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后盾!”

从最初的申花电器时代到文广时代,再到九城时代,然后到绿地时代,直到今天迈入久事时代,申花球迷对于申花这支球队的爱与支持始终未曾改变,因为对于申花的激情,早已经植入到他们的骨髓之中。在他们的眼中,无论申花的成绩如何,它已经成为上海的基因了,是上海的一块重要的拼图。

无论你爱不爱足球,当你走进申花队比赛的球场,就一定会被申花球迷的狂热气氛感染。当气势非凡的鼓点敲起,当漫天的旗帜在看台上飞舞,在震天的呐喊助威歌声中,你很难抑制自己随着他们的跳跃节奏一起舞动的冲动。即便是那些“散客”的球迷观众,也会在这样的情绪感染下心潮澎湃到赛后哑着嗓子、红着眼眶回家。

蓝宝球迷会的鼓手青云,就是在这样的氛围感染下加入了球迷会。“那时蓝宝的球迷们在申花进球以后跳起波兹南舞,大家一起开小火车,这种庆祝画面深深地吸引我。”青云说,“加入球迷会,有找到组织的感觉,可以跟大家一起疯狂,尽情地把我所有的能量都在场上呐喊出来,这种激情四射的感觉无法用语言形容。”

作为鼓手,青云的职责是用鼓点带动全场球迷呐喊的节奏。“节奏感一定要强,如果你鼓点节奏不对,敲乱了,后面的呐喊助威声肯定也是会乱掉的。然后还要有体力,因为不停地敲90分钟,每场下来手臂都会酸得不行,但每次听到球迷们在我的鼓点声中喊着‘申花、申花’,就感觉有使不完的劲。”

2023赛季主客场保持全勤的申花球迷合影。图片提供/栗子

那个时候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消耗不断的精力,对我来说申花的意义大于我生活的意义,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都在里面。

从1994年随着父亲支持申花,现申花铁杆球迷会的秘书长王俊超,回忆起2003年起成为看台球迷追随申花的岁月,仿佛回到了当年十七八岁的青春时代。“那个时候充满着热情,充满着消耗不断的精力,当时对我来说申花的意义大于我生活的意义,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都在里面,我愿意为申花付出所有,所有的情感都放在申花身上,所有的钱都花在里面。”“2002年上海德比之后,我就坚定地选择支持申花,此后在看台上已坚持了20年!” 王俊超说。

神之花球迷会的会长章磊告诉记者,2013年申花遭受了负6分起步的恶劣局面,他和申花车友会的朋友们萌生了帮申花做点事情的想法。“当时大家都有一个梦想,就是虹口能泛蓝,那时候只有南北两片看台是蓝色球衣率较高的,而当中的散客区域大多数都是便装。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成立了神之花球迷会,经过几年努力,连通了南北看台,用旗帜、横幅大大地增加了主场氛围和压迫感,在各大球迷会的一起努力下,实现了全场泛蓝。可以说申花球迷是整个中超率先完成主场大部分都是主队球衣的,大概正版率也是最高的吧,这一点大家都很自豪。”

“申花2017年夺得足协杯冠军,真的是不容易,当时我激动得泪流满面。2019年夺冠,我站在第一排,兴奋得差点从看台掉下去。”青云想起申花夺冠的场面,依然激动不已。“我今年敲鼓喜欢戴个面罩,足协杯决赛最后伤停6分钟的时候,我把面罩拿下来,一边敲鼓一边大声地唱,眼淚止不住地哗哗往下流,这一年有太多的不甘心,但在最后的6分钟全部就释放出来了。觉得这个冠军是对你的付出,对于申花这个赛季的期望的最好的回报。最后的三连铲,让我们看到了申花精神回来了,就是努力拼搏,赢得胜利,永不放弃。”

每个申花的死忠球迷,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比赛记忆。有胜利的喜悦激动落泪,也有输球的失落伤心黯然,但每个人的激情,都会为申花毫无保留地付出。

在中国足球刚刚步入职业联赛的年代,足球成为了几乎所有上海人业余生活的焦点。那时,申花队在江湾的训练场外总是围堵着里三层外三层的球迷,为了看到偶像,还有人会爬上墙头。不管是因为喜欢“偶像派”也好,或者是喜欢球队的“抢逼围”战术也好,总之,关于申花的集体记忆,从那时起便保留下来,并传承至今。

可以说,那时一座城市的爱,都倾注在了一支球队身上。虽然这样的盛况如今难以重现,但对申花初恋的那份炽热和纯粹,却已编码成一段段抹不去的基因。

“因为我的父辈就是申花球迷,记得那年暑假,我在做作业,从甲A联赛电视转播上偷偷看了一眼后就彻底迷上了申花,迷上了足球,可能这就是属性崛起吧。耿晓峰、阿里、佩特科维奇、GIO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因为在不同的阶段,他们都为申花做出过令人印象深刻的贡献。”章磊说。

和章磊一样,青云也是打小便对申花植下了钟情的种子。“其实在老一辈当中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最多的体育项目就是足球。然后当时的老上海队转变为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后,我们的心中上海只有唯一这一支球队,因为这是老上海队改的,是一种延续和传承。”

“就觉得申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不管申花踢什么级别的联赛,只要他叫申花,我们就一直追随看下去,如果哪天他改名了,它不叫申花了,可能我们也就不看了,这是印在骨子里的一种城市的记忆传承,一种信仰。阿拉小时候刚刚接触足球文化的时候,就是申花,那就是上海生活。”青云说。

有一年,申花在康桥基地安排了一堂下午的公开训练课。当天时阴时雨,气象台还挂出了蓝色降温和蓝色大风两大警报。但中午11点多,就有球迷赶到了康桥,很多人随身带着干粮。一堂普通的队内对抗,两千多名球迷主动携带着申花元素涌入,看台一片蓝色。

因为申花的传承历史与积淀,蓝血人对“申花”的品牌格外地珍惜爱护。2014年,“申花”两字一度从俱乐部的名字中消失,这下申花球迷坐不住了,堵在俱乐部门口一定要讨个说法,虽然言辞有些激烈,但都源于他们对于申花的深沉而热烈的爱。最终在次年,“申花”被重新加入到俱乐部的名字中。

“申花是我们小时候像一个弄堂一样的东西,很多弄堂都被拆掉了,但这个东西没有被拆掉,我们也尽力地去保护了它,并且把它保留下来,所以我们也很荣幸有很强烈的那种参与感。蓝魔球迷会的刘源说。

三十年间,积淀在“申花”两个字里的文化魅力在一代代球迷中持续地产生着吸引力,也正在新一代小球迷中萌芽。申花球迷栗子,在孩子还在上托儿所的时候,就和同为申花球迷的先生小红带着孩子,一起征战主客场,感受申花。如今已经上幼儿园的孩子,会穿着申花的球衣,自豪地指着胸口的队徽告诉小朋友:这是申花队!

网上曾有一段激扬的文字写道:当一个名字可以勾连起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而每一个人又能从这记忆相框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汗水欢笑激情愤怒时;当有那么一个名字羁绊住了你的心,你迫切地要将它告诉周围的人、告诉给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时;当这个名字的现实载体如同老上海的石库门一般可以触摸和凭吊,它的每一寸肌肤和脉络都散发着温度时;当我们谈起申花,不会联想到20多年前街巷里弄里的那个电器厂,而是仿佛面对着热血拼搏永不放弃的城市精神时——每当这些时候,我们相信,“申花”已经是一种无法割断的文化传承。

蒋圣龙与球迷合影。摄影/王哲

看台球迷举起申花队员奉上的中国足协杯。摄影/王哲

章磊收藏了从申花N98夹克创版开始到目前的所有版本。“家里人总是说我买那么多夹克,穿不完还买,有些连包装都没拆。我想等我以后老了走不动了,我会看着这些衣服,这些都是我年轻时候一路追随过的印记。”他动情地说道。

说起球迷文化,申花的球迷会可以算是国内球迷文化营造方面的佼佼者。

在中超不得不提的就是申花的蓝魔,早在2000年3月,蓝魔球迷会就成立了,是中国最早的专业的球迷组织 ,也是申花主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之所以被叫“蓝魔”,申花球迷文化最初的学习方向是日韩,当日日韩球迷的现场助威浪潮,深深地让蓝魔的创始人感到震撼。因为韩国球迷被称为“红魔”,因此,这支申花的忠实拥趸喊起了“蓝魔”的字号。

作为申花球迷最初“偷师”的主要对象,日韩球迷团体的助威方式,从鼓点到歌声,再到各种门旗,都被借鉴和学习。在这个基础上,申花球迷也在不断创作自己的助威歌曲和口号,真正地做到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沪语版的《看台之歌》。

作为这首歌曲的创作者,刘源随球队走南闯北多年。“其实这首助威歌2009年就写出来了,就一直在虹口北看台唱,但真正被大家所熟知还是到2016年。”除了《看台之歌》,刘源和朋友还写过多个球迷歌。比如经常能在球场听到的“胜利终将会属于我们”、球队落后时的“努力拼搏,赢得胜利,我们永不放弃”,以及表达最朴素感情的“阿拉欢喜上海申花队”。同时,刘源还是现在申花队徽的设计者。

因为自己是做设计工作,刘源除了队徽,对申花的球迷会现场的助威横幅也进行了很多重新设计。“做横幅都是马马虎虎的,你有什么资格去要求球员去把足球踢得很好?”刘源说,“我们希望申花俱乐部像欧美的一些强队一样,有自己的文化,比如说队徽、颜色都是要有我们自己的属性的,我加入球迷会以后慢慢形成了一种对足球的理解,然后再去研究一些国外的文献,就把申花做成是我们自己的一种文化,把它当成一个可以触摸到的有血有肉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抽象的娱乐性的东西,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種精神图腾。很荣幸我设计的队徽被选中,让我成为了申花历史的一部分。”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申花的球迷也从过去的模仿者渐渐成为被模仿的对象。“其他俱乐部的球迷会也会和我们一起讨论如何构建球迷文化。”刘源说,“虽然在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但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球迷文化整体依旧还比较薄弱,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争取用歌声和呐喊声去感染其他人,让他们一同加入进来,渐渐地就能形成一种良性看台文化。”

“申花球迷的热情和专业不仅在国内属于佼佼者,与西方世界相比也丝毫不逊色。”知名足球记者姬宇阳曾这样评价,“记得当初申花想引入阿尔贝茨和佩特科维奇,并不着急谈合同,而是将两人邀请到了上海,看了一下这座城市和我们的球迷,接下去的谈判过程几乎是水到渠成。”即便如阿内尔卡和德罗巴,最后因为欠薪问题与俱乐部不欢而散,但他们对于上海球迷始终赞赏有加。

虹口足球场里的北看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在那片地方,“蓝魔”生根、发芽、壮大,如今的注册人数达十余万。在蓝魔之后,上海又诞生了像蓝宝、铁杆、神之花这样的知名申花球迷组织,与蓝魔一起,共同打造出永不落幕的“蓝色梦剧场”。

据铁杆球迷会秘书长王俊超介绍,今年申花将主场迁到上海体育场之后,多家球迷会齐聚北看台,他倡议打造全新的“联合看台”,计划每场比赛解锁一个全新助威方式,目标是将申花的看台球迷文化,推向新的巅峰,创造又一次“领先一步”的球迷文化。

为申花助阵我们不求回报

每年,都会有不少申花的球迷不仅在主场为申花呐喊助威,还不辞辛劳,克服家庭和工作上的不便,坚持追随申花远征客场。据青云粗略估计,每个申花球迷每年都会在看球这件事上投入不小的开支,高的甚至有数万元,但是他们心甘情愿,毫无怨言。

在章磊看来,客场远征更多的是陪伴的一个过程,申花起起伏伏那么多年,成绩其实早就不是主要追求的。“中超的大环境不太好,以前大家互相斗争过的很多球队都消失了,我们其实很珍惜每一次远征的陪伴,能看着自己心爱的球队在客场赢得胜利,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当然远征的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机票、食宿都是自己花钱,没有任何报销补贴什么的。”

他还记得有一年亚冠远征韩国,在首尔的大街上那几天随处都能见到申花球迷,明洞那条街上甚至晚上酒都卖光了。“在水原三星的主场,我们申花球迷的助威完全压制了他们主队,我想球员们也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远征也算是申花球迷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吧。”章磊说。

在疫情之前,远征申花的客场比赛,栗子和先生几乎全勤。今年和先生带着孩子,她又再次陪伴了申花的每一次客场,还带上了孩子。“我们也想把这种快乐的氛围可以传递给他。虽然常年在外追随主队很苦,但也会有收获,能够结识许许多多来自各地的好友也非常上瘾,希望他长大后能够回忆起看台上一起战斗的美好时光。”栗子说。

青云一般每年也要去五六次客场,他的客场远征喜欢自驾,“最远的一次应该算郑州,1100公里左右,我是晚上8点出发的,第二天早上9点到的,足足11个小时。”虽然很是疲劳,但青云觉得乐在其中。

“有些人问,为申花这样的付出,你需要什么样的回报?我说未必会有回报,但是我一定还是不计成本地这样支持申花。其实申花的成绩就是对我们球迷最好的回报。”青云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所有为申花默默付出的球迷的心声,在他们看来,只要申花打出自己的精神气质和战斗作风,就永远会站在球队身后摇旗呐喊,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猜你喜欢
申花青云球迷
姚晨:重上青云
中国球迷
夏日午后
球迷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