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3-12-23 04:31涂道勇张军辉
高教学刊 2023年36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专业

张 锐,涂道勇,张军辉,彭 笠

(长沙理工大学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长沙 410114)

近年来,全球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引发了科技产业和新经济的急剧变革[1]。在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提出了推进“四新”建设的重要要求[2]。这些重要演讲和文件反映了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即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将面向未来的发展视为其历史使命[3]。

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纲领文件,如“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4]的指导下,高校将“三全育人”政策方针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结合,专注于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深化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突破传统的工科人才培养框架。其目标在于培养一批具备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服务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工科实践人才[5]。然而,由于育人目标通常较为宏观抽象,以及课程思政效果在学生中迟迟显现,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家国情感不深厚、工程报国思想不充分等问题。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和教育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培养体系不够合理、课程评价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基于新工科的理念,与“三全育人”相协同,挖掘和精炼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精神内涵,建立实践育人的培养模式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例,针对新时代下交通运输工程人才的需求,构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三全育人”实践育人培养模式,自觉承担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6-7]。

一 “三全育人”实践育人培养模式探索

自21 世纪以来,随着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交通运输行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这一行业积极推动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优化和调整交通运输结构,既带来了巨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然而,一些学生可能将物质追求置于更高价值观之上,忽视了精神、道德、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精神层面感到困惑,价值观产生了迷失感。传统工科教育下的交通运输行业也面临着自动化和技术发展的威胁,这可能导致学生对该行业的兴趣下降,对其发展前景的认同度不高,专业志愿报考率较低,毕业生对于基层和中西部地区的就业意愿不强。

因此,高校亟需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全程全方位引导学生在思想层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此外,应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新工科下的新素养,鼓励传统交通运输行业采用新技术和创新方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持,积极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8-9]。同时,应为大学生提供与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就业机会,突出显示该行业的职业发展潜力,提高大学生对传统交通行业的认同度。

鉴于我国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增量创新”,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术实践与工程实践之间存在不协同的问题,工程问题往往受制于关键技术的不足,需要解决学术创新攻关方面的问题。因此,对自主创新、颠覆性创新、引领未来的创新的思考应该纳入培养模式中,通过提高培育工作者的能力,提供校企合作培育平台,让学生在应对行业变革和专业实践中,树立使命感和认同感,拥有创造社会需求的愿望和能力。

为此,本文以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为案例,着重关注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强调“三全育人”的导向,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构建了“基础+主体+特色”的育人模式。一方面,从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学科核心课程中的育人要素,协同推进交通运输类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10];另一方面,从教职员队伍、实践活动、育人基地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工程从业者的专业能力、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促使他们在理念上保持创新思维。同时,将“三全育人”的思政理念与工程认证理念及学院文化有机融合,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为目标。

二 “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建构

根据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本文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图1)。该模式以学生为核心,旨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具体包括以下要点:①一体(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置于培养过程的核心位置,确保他们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成为主动学习者,此一体化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②两翼(师资与服务团队协同)。强调“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和“专业型”学工服务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这种协同性有助于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指导,以满足学生的学术和生活需求。③三化(体系、制度、评价)。强化实践体系的主题系统化,管理制度的制度化,以及评价方法的多元化,这有助于确保教育过程更加有序和有效。④四促(基地联系)。通过劳动教育基地、志愿服务基地、专业实践基地和国际交流基地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一体两翼三化四促”的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将“三全育人”的理念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旨在打造完整的交通运输专业实践育人培养模式。

图1 交通运输工程“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

(一)加强“一体”导向,打造实践育人新目标

面对充满波澜和挑战的世界局势,青年一代肩负着国家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为培养具备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能够承担国家伟大复兴重任的交通创新人才,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切实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实现“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三者的辩证统一。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以思政课堂教学、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为主线,高举理想信念的旗帜,使学生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实际经验提升对国家的人文、社会、生态等方面情况的认知。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时局需要,进行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的集中性主题教育,使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相联系,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视为自己的使命,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激发他们的奉献精神。此外,根据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展开专业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从专业角度审视科技报国的理念,将爱国情感、强国志向、报国行动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将学院的“埋头干、不抱怨、敢担当、勇争先”的理念有机融入到“三全育人”交通创新人才培养中,形成一体化的育人模式。

(二)加强“两翼”协同,打造实践育人新团队

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为了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和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及学工服务团队,建立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和“专业型”学工服务团队的协同发展机制,以实现人才培养成效的“1+1>2”。

在“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实施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连续进行3 年,每年选拔10 名优秀的专业教师前往企业和工程一线进行实践培训。这种培训注重多学科交叉和多技术融合的工程问题,以确保在3 年内覆盖全院所有学生。此外,采用企业导师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计划,每年聘请10 名优秀的企业领导和工程项目经理来校开展讲座或在工程一线指导学生。这有助于推动科研和实践相结合,提供自主、合作、研究型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10]。

在“专业型”学工服务团队建设方面,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专业化”培训。对于辅导员,每月举行辅导员沙龙,每年选拔一批辅导员前往企业接受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政工作和实践育人指导能力。对于班主任,每学期组织班主任进行思政活动和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育人能力,以提高创新教育的育人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指导,确保他们全面发展并具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三化”保障,引领实践育人新方向

实践育人体系的主题系统化、管理制度化、评价多元化,为实施实践育人提供了稳定性,规范了育人方式的目标导向。首先,实践主题系统化体现在劳动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三个方面。通过将这三个主题进行系统性设计,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这些主题在学生在校各个阶段都能得到贯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志愿精神、专业能力。其次,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如《聚焦“卓越交通青年”培育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方案》和《聚焦“卓越交通青年”培育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成效评价办法》,以规范实践育人的各个环节。这些制度性文件督促全院教职工积极参与实践育人,确保育人工作的有序进行。最后,从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个角度对实践育人进行评价,并建立了指标评价体系。这些评价结果被运用于教师的年终考核、职称评定及学生的评奖评优等方面,以促进全体教师参与实践育人工作,同时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这样的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实践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四位”互促,打造实践育人新高地

通过平台基地建设,将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国际交流有机结合,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强调工匠精神的培养。

首先,强化劳动教育基地的建设,将劳动实践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相结合。将劳动教育与重大节假日、乡村振兴战略、交通强国战略等主题有机结合,制定系统化的实施方案,并将劳动实践活动贯穿学生在校各个阶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志愿精神、专业能力。劳动教育由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开展,覆盖所有学生,旨在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将学校及周边社区打造成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和国情。

其次,打造和发展志愿服务基地,通过志愿活动提升学生的践行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志愿服务中不仅实践自身社会价值观,还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志愿服务基地包括校园周边社区、小学、敬老院等,以及农村地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家国情怀。志愿服务由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行义务支教、专业调研、技术服务等志愿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和家国情怀。

再次,重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机会。与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实际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跨学科、跨技术问题的能力。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交四公局、德邦物流等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工程一线进行专业实践。专业实践由专业教师带队,辅导员协调,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就业和实践能够有机衔接。

最后,强化国际交流基地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两种方式,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组织学生前往世界知名高校进行海外实践学习交流,并与这些高校进行专业合作交流。同时,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指导,开展实践讲座和培训。这些活动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国际交流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共同指导,以培养精英交通人才,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环境。

通过这些基地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将实践育人与思政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他们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这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使教育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质性。

三 实施应用成效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实施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体现在多个方面的荣誉和成就:学院获评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试点高校之试点学院,获批学校首批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2 个、“先锋工程”2 个,4 个特色党支部考评优秀,获评五四红旗团支部。师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强化科研育人特色,依托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科创中心,培育学生科创团队23 个;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3 项,获各类国家级竞赛奖励138 项;参与发起“全国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为常务理事单位。获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 项、省级教改项目14 项、省级课程思政项目2 项,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试验教学项目1 项、国家一流课程1 门。6 个案例入选《思政课程于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获批省级特色成长辅导室。

“蜂巢团队”“四好农村路”专业实践团,服务复工复产、乡村道路建设,红网、新湖南等主流媒体报道百余次;打造了湖南省研究生创新教育品牌——“未来智慧交通技术”暑期学校;“卓越中交训练营”被誉为“中交联培班的典范”;获批“未来智慧交通技术”国家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香港互联立方协同育人校企合作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获批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 个、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 个。

这些成就和荣誉证明了学院实施的“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的成功,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结束语

本文以交通运输工学专业为例,探讨了新工科下的“三全育人”实践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体两翼三化四促”实践育人培养模式。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和学工服务团队建设,强化育人机制体系建设,打造劳动教育、志愿服务、专业实践和国际交流实践育人新高地,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基础、提升学生实践品德、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拓宽学生实践视野的目的,培育出“埋头干、不抱怨、敢担当、勇争先”的“卓越交通青年”。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处[9],高校应紧跟新时代教育发展步伐,在“三全育人”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专业学科,创新学生培养机制,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注精神、担当意识和健康体魄的高素质复合型交通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专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