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盐城新卷

2023-12-26 06:16言之圭
群众 2023年22期
关键词:盐城生态

□ 言之圭

湿地是“地球之肾”,在生态平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盐城市地处东部沿海,共有76.96万公顷生态湿地,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28%,是省内海岸线最长、滩涂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齐全、资源最丰富的城市。近年来,盐城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持续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地品牌,高规格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着力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有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盐城将继续坚持对湿地最严格保护,全面打造好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绿色生态“金名片”,为全球湿地保护作出盐城贡献。

规范湿地管理,下好生态立市“先手棋”

盐城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健全保护机制,压实属地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法律支撑有力。围绕湿地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目标,《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于2019 年9月1日正式颁发施行,从法律层面理顺湿地保护机制、统一规划管理、明确保护措施和利用方式,为全市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组织统筹有方。自2001 年起,将湿地保护与修复目标列入生态文明指标考核体系,成立了盐城市湿地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担任主任。以“林长制”为总抓手,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和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全面推进湿地保护工作。先后组织编制了《盐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珍禽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工作计划》等指导方案,有力管护湿地生态系统。

管理机制有序。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制,保证各县(市、区)有专职人员负责相关工作。同时,自然资源、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湿地保护管理协调机制,上下衔接,形成合力,进一步提升全市湿地保护工作水平。

完善保护体系,画好人海和谐“同心圆”

盐城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大科普宣教力度,深化合作交流互鉴,初步形成以生态保护红线为边界、以自然保护地为核心、以其他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节点的湿地生态保护网络。

坚持系统观念。编制实施盐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海洋发展、林业发展等专项规划,逐步形成全市域、全类型、全覆盖的生态系统整体保护格局。在设立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水源地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形式,逐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目前,全市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1 处、国际重要湿地2 处,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 处、国家级湿地公园2 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加强宣传科普。充分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等契机,开展知识竞赛、摄影展等公益宣传活动。在盐渎公园新建集收藏、科研、展示、教育、宣传于一体的城市公益性湿地主题科普宣教馆。结合老火车站以及周边河道改造,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博物馆等。

深化交流合作。2019 年,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正式揭牌成立,是全省唯一、全国第二家湿地学院,为盐城加强自然资源遗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撑。2023 年9 月25 日至27 日,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召开,会议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是展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全球滨海地区绿色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是近年来部省层面在盐城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盐城的“朋友圈”和知名度。

厚植绿色底蕴,练好生态修复“基本功”

盐城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因地制宜修复湿地,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

把整体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沿海滩涂和里下河湖荡生态治理为重点,采取退渔还湿、水体治理、植被恢复和动植物保护等措施,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保护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修复湿地3.53万亩,居全省首位。目前,盐城湿地保护率为54%,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2.4%;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 个百分点;沿海物种数量约占全国沿海地区的10%,其中鸟类436 种、约占全国鸟类种数的1/3;黄海湿地拥有680 多种脊椎动物,是丹顶鹤全球最大的越冬地、全球麋鹿最大的基因库,还是勺嘴鹬和小青脚鹬这两个全球最稀有的迁徙鸟类的存活依赖地。

把系统修复作为核心主线。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制宜推广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模式,“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实施退渔还湿行动,从2019 年开始,将国家级珍禽保护区缓冲区内影响生态环境的38宗、9955公顷养殖用海全部退出、恢复湿地功能。深入开展浒苔绿潮防治工作,对可能形成绿藻的紫菜养殖活动进行严格管控,养殖筏架从2019 年的6.9 万台降至2023年的2.4 万台。组织实施盐城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计投入资金4.3亿元,修复海岸线22.9公里,修复海域1555公顷。

把亮点打造列为关键一招。盐城湿地珍禽、大丰麋鹿2 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继成为“联合国人与自然生物圈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东亚—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网络”成员。东台条子泥、大丰川东港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建湖县九龙口湿地生态修复、阜宁县金沙湖生态修复、东台市条子泥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盐城蟒蛇河生态修复先后入选全省“最美生态修复案例”。2019 年7 月,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自然遗产空白。2022年11月,盐城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被授予“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

合理保护利用,答好向海图强“创新题”

盐城抢抓厅市共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契机,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着力做美生态、经济“双面绣”。

严格湿地用途管控。秉承保护优先理念,共抓湿地保护动态监管。严格限制湿地区域的开发利用,仅在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以及湿地公园的合理利用区,开展以科普宣教、观光体验为主的生态旅游。推广生态养殖,有效增加区域内浅水湿地面积,探索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新模式。

积极发展湿地经济。每年开展中国盐城丹顶鹤国际湿地生态旅游节,以湿地为媒加强经贸合作,推动经济发展。以两个国家级保护区和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文旅产业带。成功创塑麋鹿、丹顶鹤、勺嘴鹬“吉祥三宝”主题IP,先后与国内外100 多个城市签订旅居康养协议,全力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大纵湖大闸蟹”“九龙口鸭蛋”“射阳大米”“盐田稻大米”等众多地方特色产品远销海内外。

加快显化碳汇价值。率先组建黄海湿地生态银行,以湿地修复后形成的碳汇资产作为抵押,申请银行贷款作为湿地修复资金,解决了湿地修复融资难的困境,进一步显化了湿地碳汇的价值。2022 年8月以来,累计发放碳汇远期交易质押贷款4.4 亿元,带动碳汇融资15 亿元,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

猜你喜欢
盐城生态
盐城美食话“三醉”
盐城串场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