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教育潮》杂志的出版思想探赜

2023-12-26 05:47史一丰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杜威栏目杂志

史一丰

(黄山学院艺术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

《教育潮》杂志创刊于1919年4月,因印数经费不足的原因于1921年元月这一期出版后暂时停刊。第一任主编沈仲九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人,崇尚新思想,具有改革旧传统的理念,在教育领域建树颇多。《教育潮》杂志是浙江省地方办的刊物之一,虽然办刊时间不长,但是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思潮下传播新教育思想、揭露教育的弊症、交流教学及改革的心得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教育潮》杂志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及编辑理念

《教育潮》杂志创办于“五四”运动前夕,自然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较深。新文化运动倡导的社会思想是“德、赛”俩先生,力主用西方科学的、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启迪当时国内仍然处于封建思想余孽之下的社会思想。直至“五四”运动爆发前,新文化运动在当时国内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响。源于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五四”运动前4—5 年间由黄炎培、陶行知等开始在国内进行传播,因而,到1919 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当时国内有一定思想基础,为后来杜威来华讲学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做了思想和理论的铺垫。《教育潮》杂志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思潮下创刊。其1919 年第一期第一卷的“本报简章”中提到:一本杂志以开发教育真义,力图改进为宗旨。[1](P1)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改革教育思想,推动新教育思潮地发展是其办刊的宗旨。在随后的发刊词中又提到:“抑潮之为物,有扫腐摧圣之势力,除旧布新之功用者也。……(一)精神潮流——即一时代思想之集合。(二)时代潮流——即一时代世界大势之所趋。(三)社会潮流——即一社会之现状。”[2](P3)从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教育潮》杂志办刊的初衷在于顺应时代新潮流,推动教育新思想和顺应世界格局大变化。这一定位为之后《教育潮》在刊物编辑、栏目设置、稿源采录等方面指明了方向。

《教育潮》从创刊就设置了言论、译丛、纪闻、调查报告、杂纂、会报等六大栏目。之后出版的几期刊物,栏目有保留这六个板块,也有增减。第一卷的第3—6期专题发表杜威来华讲座后的相关文章,宣传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和杜威教育哲学思想。另外,《教育潮》还转载其它刊物,例如:转载《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新刊期的目录。也介绍一些新发行的刊物。相比于《教育杂志》《新教育》杂志来说,《教育潮》杂志的栏目虽然跟这两本刊物有些相近,但是发文的数量相比较少。虽然在杜威来华讲座期间发文的主旨思想相近,但是文章的作者以沪、浙两地教育界名人居多。沈仲九作为首任主编,他不仅管理刊物的工作事务,还时常撰写教育新思想的文章在该杂志发表,比如:《做教师应该怎么做?》(1919 年第一卷第3 期)、《注音字母与改造》(1919年第一卷第4期)、《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1919 年第一卷第5 期)等。总之,《教育潮》杂志的栏目设置紧紧围绕宣扬新教育思想,特别是对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译介最为深入。其二是通过发表沈仲九、何兢明、经亨颐、刘靖裔、张士一、刘致通等文章传播和交流教育学术思想。尤其需要提及的是,在译介栏目中发文最多的是杨贤江。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擅长翻译国外教育论著。《教育潮》杂志为他传播国外教育论著译介思想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和广阔的平台。其三,对当时国内外的教育时事也会在“纪闻”栏目中发表。这为广大读者了解当时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新闻、教育事件提供了一个窗口,也很好地履行了作为期刊的媒介作用。其四,相比其他教育类期刊,《教育潮》还为一线教师发表教学感言提供平台,这也成为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问题、相互交流教学经验的平台,为教育管理者、教育思想家察探教育实情、发现教育问题、思考教育改革等提供了着眼点。

《教育潮》杂志发刊于“五四”运动之前,它对杜威来华讲座宣扬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做过详细的、追踪式的报道。特别是杜威两次到浙江讲座,《教育潮》首先就杜威的生平与教育思想做了铺垫性的报道,随后就杜威本人的讲座《平民教育之真谛》和杜威夫人的讲座《女子教育之真义》进行详细刊发。其他还涉及中外伦理思想、文学作品、诗歌等稿件的发表。因而,《教育潮》杂志的编辑思想是以倡导民主、平等之新教育思想为主流,兼顾中外教育理念的对话和交流,附以其他题材的文学佳作做点缀。《教育潮》的编辑思想是多维的,传播新教育思想的主旨非常明确,这和当时同时发行的《教育杂志》《新教育》在编辑理念上有相同之处。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的教育类期刊都会不约而同地关注新教育思想的传播,杜威来华讲座毫无疑问是首要的原因。其次,国内封建教育思想的残留依然存在,社会发展要求改革教育思想已经势在必行,两者间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第三、杜威思想在美国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当时中国的国情非常相似,强调教育的实利、可行、效用[3](P38)思想是打破封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形成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教育思想的根本。总的来说,当时的教育类期刊完全是社会思潮变化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深入的,能开启新的教育思想。所以,《教育潮》杂志创办初期在国内教育界影响力较大。

二、《教育潮》杂志各栏目的编辑特色

《教育潮》在其发刊词中表明之所以将刊物取此名,最为重要的是追赶20世纪世界之潮流。这一潮流有涵盖教育思想之潮流,也有教育之外时代、社会、精神之潮流。

“言论”栏目是《教育潮》传播新教育思想的一个主阵地。该栏目长期撰稿的作者有沈仲九、经亨颐、何绍韩、夏丐裔、张天祚、何兢明、姚寅恭、张士一和蒋维岳等,这些作者都是当时教育界的名流,对当时新教育思想的传播非常追崇,很有自己的观点。这个栏目第一期发文最多,总共发表7篇。其他几期有1~5 篇不等。“言论”栏目既有“言”又重在“论”。经亨颐在1919 年第一卷第1 期首发文《动学观与时代之理解》中对教育或者说对学生选择动学还是选择静学归因于对时代的理解,教育充足则社会就圆满。何兢明在1920年第一卷第7期发文《新文化仅资考证应折中经子并拟学校酌授经子说》,对新文化兴起背景下学校是否需要将经子之学说作为授课内容发表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说,“言论”栏目中所发表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学术性、思辨性,这可以看出,在当时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国内学界的学术氛围之浓厚,尤其是对教育思想、教育现实的思考,一批有识的知识份子能就国内的教育实情详实研察、积极推动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

“译丛”栏目是《教育潮》向读者介绍国外教育思想特别是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窗口,该栏目从1920 年第一卷第7 期起改名“译述”,发稿最多的是杨贤江、王亚迻、陈仲克,其他还有叶墨君、文叔、扬伯和杨雁江等。其中,杨贤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家,专注国外教育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翻译工作,叶墨君时任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文叔即朱文叔,民国杭州师范学校教师、曾留学日本。这一栏目在称“译丛”时每期最多时候发文5 篇,最少也有2 篇。改名“译述”之后,发文量减少,每期发文1~2 篇。栏目所刊发的文章都符合时代需要的译作。比如1919 年第一卷第1 期由杨贤江所翻译的文章《现代教育主张与现代哲学》介绍现代教育主张、现代哲学及与现代思潮的关系,还介绍了自动教育、作业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理念。该栏目在1919年第一卷第2 期发表了杜威夫妇到浙江的讲演实录稿。之后,该栏目发表的译文仍然以传播杜威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为主,发表了《想象作用之陶冶》(文叔译)、《教育改造论》(陈仲克译)等。“译丛(述)”栏目为读者开辟了了解和学习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道路。这一栏目也是该杂志传播杜威教育思想的又一块阵地。

“纪闻”所载文字内容较为丰富,所发表的文字没有标注作者。每期多则刊发7篇,少则也有2篇,涉及国内外教育之事都有所记载,以当时国内教育界发生的重要事项为主。以1919年第一卷第2期为例,这一期出刊时间为当年6月,正值“五四”运动之后且杜威来华讲座之时,国内教育界已经被杜威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所席卷。1919年5月5日至5月11日,杜威携夫人在其弟子蒋梦麟陪同下第一次到浙江讲学。因而,在次月的《教育潮》“纪闻”一栏中旋即刊发了《五四运动记》《国耻纪念日留东学生被辱记》《美国杜威博士来华讲演纪闻》。也就在此时,第四届远东运动会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中国、日本、菲律宾派出选手参加。《教育潮》“纪闻”栏目通过刊发《远东运动会纪闻》报道运动会的情况和获奖结果。除此之外,“纪闻”栏目还刊登全国教育会通过的诸多决议案,例如,在1920年第一卷第9期上发布的《小学教员不宜被停止选举权案》《呈请国务院内务部从速恢复地方自治以固教育根本案》;在1921年第一卷第10期上刊登的《任用校长应注重相当资格案》《请修改派留学生条例并增定各区留学专额案》《公民教材要目》等,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借助《教育潮》这一媒体平台向当局、向民众表达心声、提出诉求,以获取各方对教育各项事业支持。

以上三个栏目是《教育潮》除专号外固定的栏目,另外还有调查报告、选载、杂纂、文艺、感言、讲坛、选录、会务和会报等栏目,分布在不同刊期中,主要发表学校现状调查、转载其他刊物有关杜威演讲思想的文章、国外各类法典记述、读中国传统孔孟之说感悟以及多类文学作品和相关会议会务信息等。这些栏目虽然内容较为繁杂,但是思想积极,许多文稿学术强,很有思辨性,能看出当时文化界、教育界人士对社会思想的变革、教育改革和新思潮形成和传播的推动力之大。例如,《三种纯粹科举之大背》《吃饭难》(1920 年第一卷第7 期)、《读孟子梁惠王》(1920 年第一卷第8 期)等。“文艺”栏目刊登的文字有小说、诗歌、小调和词曲等,语言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情感真挚。例如,在1920 年第一卷第8 期上发表的小调《中华国家》《强国本》《少年爱国》和诗《过七里滩》《虞祭哭弟》《雪后喜晴》《挽章襄廷》等,体现出《教育潮》作为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出版发行刊物积极融入当时社会潮流,积极传播新思想的编辑理念。

三、《教育潮》杂志专刊的编辑理路

(一)检视自己,学习他人。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崇尚向西方学习教育理念,打破了中国旧教育思想的禁锢,启蒙了中国教育界的教学思想。“五四”运动的兴起及杜威来华讲学,使得中国教育界从先前学习西方教育思想转而一边倒,提出向美国学习,期待用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理念解决当时中国社会的教育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袁易在其文章《中国教育的缺点》(1919年第一卷第4期)中鲜明指出:“现在中国的教育死不死活不活一动都不能动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中了旧教育的毒。”[8](P1)之后他从教材、教授、管理、训练4个方面论述旧教育毒害的表现,指明中国旧教育的病根和补救办法。他还论述了新教育的缺点和病根,最后对新旧教育做了总评。整篇文章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当时教育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办法。这是一篇教育者自我检视最为彻底的文章,只有知晓自己的不足,才能清楚如何向他人学习。杨贤江翻译的《勤作教育》《教育的改造》、褚保时的《自动的教育》、陶行知讲的《新教育》等都是当时教育界向美国教育思想学习的一种诉求。译介国外教育思想的文论是当时国内了解国外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途径。杨贤江等人的译文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当时国内对西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了解,也成为当时国内教育者研究西方教育思想主要途径之一。

(二)明确形势,当好教师。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在教育界产生的影响在于要求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这是新教育思想产生的前提。对教师来说,要看清这一形势,找到在新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的自觉和自信。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普遍传播对教师不仅在教育理念上而且还在教学方式上都有根本性改革。《教育潮》杂志1919年第一卷第3期中刘靖裔的文章《怎么样叫做教育者的自觉》、沈仲九的文章《做教师应该怎么做?》,1919年第一卷第4期中周祜的文章《国语教育》,1919年第一卷第5 期中沈仲九的文章《对于中等学校国文教授的意见》,1920 年第一卷第6 期中范寿康的文章《教育客体的研究》等都对新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做了论述。教师的教学是改革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当时国内的教育现状下强调如何做好一名教师,是《教育潮》为时任教师竖起了一根标杆,也是改革当时国内教育的主要指向。

(三)学习杜威,美(国)化教育。《教育潮》杂志在这四期的专刊中总共发表了10篇译文和4篇讲演录。内容都是传播杜威平民主义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其中杨贤江翻译最多,有《美国哲学概论》《游戏学校》《庶民之学校》《教育的改造》等;夏丐尊翻译的有《杜威哲学概要》《爱》;周祜翻译的有《公共科学语的需要》。讲演录有杜威的讲稿《现代教育的趋势》和《学问的新问题》、陶行知的讲稿《新教育》、司密士夫人的讲稿《美国近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情形》,全面倡导杜威教育思想,崇尚教育的民主、平等和自由。中国教育理念开始全面追随美国,走美国化教育之路。杜威的教育思想也是当时国内教育界学习的主流思想。

上述三个方面是《教育潮》杂志共四期专刊的编辑理路。其他还有在职业教育、青年成长、国文使用等方面都有专门探讨。可以说,《教育潮》杂志的专刊是在当时学杜学美的社会思潮下开辟的,为当时变革传统教育,传播新教育思想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结语

《教育潮》杂志在民国教育类期刊中是一本思想新潮、专业性强、知识面广的教育期刊,虽然在出刊一年多后因出版经费不足的原因停刊,但是它为当时推动新文化运动、启蒙和传播新教育思想发挥了很好的媒介作用。复刊后的《教育潮》杂志仍然为先进教育思想传播发挥着助推作用,直至《浙江教育会月刊》创刊才停止发行。《教育潮》办刊历程艰难又影响深远,它担负起当时新教育思想的启蒙和传播的重任,领航浙江教育乃至全国教育的发展。虽然《教育潮》整体办刊历程不长,但是因为它而聚集起来的教育学术群体之强劲和由之激发起来的教育学术氛围之活跃,成为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点睛的一笔。

猜你喜欢
杜威栏目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关于栏目的要求
杂志介绍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绝世武功的奥秘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