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角下高中历史“学思之窗”专栏的应用对策

2023-12-26 11:05元小花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354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21期
关键词:学思深度历史

元小花(福建省光泽县第二中学 354100)

高中历史教材的“学思之窗”专栏对教材知识点进行了有效拓展,选编人员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征,选择具有参考价值的史料供师生分析探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在历史课中产生更多的思考行为。将史料与问题进行充分融合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应以专栏为桥梁,发展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进而最大化地实现“学思之窗”专栏的价值。

一、 “学思之窗”专栏功能分析

1.配合正文,发挥学习功能

“学思之窗”专栏区别正文,其内容可拓展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路,激发学生思考。

首先,专栏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基本知识。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为例。“学思之窗”专栏提供了《宋书》中关于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的史书内容,这段材料补充了教材中没有描述的当时南方的经济发展成就,以史实为依据帮助学生接收了更立体化的知识,使其对于当时的朝代有了深刻认知。

其次,专栏能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专栏对于学习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更为细致,包含阅读理解、读图识别以及历史发散思维等。教材“学思之窗”专栏中部分材料配套彩色图片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信息,也提高了学生通过读图识别历史的能力。

最后,专栏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学生通过深度学习历史,能树立正确价值观,形成青少年发展必备的品格。该专栏的设计正好符合深度学习的需求,可以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多个层面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2.践行新课程改革,发挥教学功能

一方面,教师对于“学思之窗”专栏的合理应用能改善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历史课堂教学增添创新性。例如,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学思之窗”专栏中提供了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诗词。此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诗词内容,结合诗词启发学生,并让学生表达对隋炀帝的看法,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感,使学生从中获得独特的见解。

另一方面,“学思之窗”专栏符合历史的高考需求。现如今,历史高考题都倾向于材料题型,学生需要在平时接触大量的课外材料,并且具备深度解读材料能力。材料思考是一种深度学习的过程,“学思之窗”专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其中的部分材料题与高考出题的方式及视角相对应,使学生在日常的深度学习中逐步提升解读材料的能力。

二、 深度学习视角下“学思之窗”专栏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少学法指导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面对“学思之窗”专栏时缺少正确的指导手段,导致专栏教学效率较低。

例如,第三单元的“学思之窗”关于《通制条格》举例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由学生讨论元朝关于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制订。一般情况下,学生应该对材料中的古文进行充分地解读和理解,部分学生认定元朝科举考试对文学的作用,还有部分学生则认定儒家经书作为考试内容的可行性。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笼统地认为蒙古统治者对于汉族文学创作缺少理解,尚未充分在课堂上引发讨论,缺少辩证唯物史观的有效指导。

2.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

发散思维的锻炼也是“学思之窗”专栏的重要作用之一,该专栏除了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还要求学生保持发散思维,更为立体化地分析古人的行为。但是部分教师仍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削弱了“学思之窗”专栏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效果。

例如,在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学思之窗”提供了《齐民要术》的节选:“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且提问:贾思勰的这段话体现出什么思想? 这是一道典型的根据古文探究历史的材料题。通常情况下,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讨论的空间,而是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深度学习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3.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学思之窗”专栏为师生提供了史料探讨的空间,然而在缺少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发现历史的魅力,建立对不同历史材料的兴趣,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到“学思之窗”专栏的解读中,以至于无法进行深度学习从而降低教学效果。

例如,在选必一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学思之窗”专栏提供了不同朝代乡约变动,呈现了大量的史料,还提供了王守仁的《南赣乡约》的大量补充材料,为学生探讨《吕氏乡约》的产生背景、形式变化、乡约制度作用等提供了依据。而这种材料的堆砌越发显得历史知识的枯燥且提问的方式也缺少创新性,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符导致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

4.学生的重视程度较低

“学思之窗”专栏在教材中是以小字方式编排的,一般在教材的角落,是对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这样的编排在学生看来容易形成该专栏是非重要内容的错误暗示。再加上“学思之窗”专栏和考试内容存在差异,会给学生带来这部分内容是选学内容,对考试没有任何帮助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消极态度。

还有部分学生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对于该专栏的学习不够认真,也不会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更多史料,缺少深度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思之窗”专栏学习流于形式。

三、 基于深度学习视角的“学思之窗”专栏应用对策

深度学习要求师生充分利用学习工具,具备深度研讨教学素材的积极性,转变传统答题方式,深入理解知识的内涵。教师以此为目标对高中历史“学思之窗”专栏进行教学,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沟通,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层面进行优化。

1.加强学法指导,开展启发教育

在“学思之窗”专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前提示。例如,在选必二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的“学思之窗”专栏,教师根据史料提出问题:“番薯如何传入中国,对中国有何影响?”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提示,学生的回答会出现较大偏差,因此教师可以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角度规范学生的思路,以此为基础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指正,将回答范围适当缩小,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将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转换为多个小问题切换问答,一点点地启发学生并使其呈现出最终答案。

2.优化教学方式,鼓励探究性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是开展深度学习的重要助力,需要掌握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丰富“学思之窗”专栏解读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有趣的氛围下进行充分探析,全面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的部分史实并与现实连接,增强体验感。

例如,教师可以适当加入情境教学法。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学思之窗”专栏,教师可以讲述一个故事: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秦王发觉中计,于是怒下逐客令;但最终听取李斯的建议网罗了天下英才。这样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历史情境、感受鲜活的历史事件,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题目的感悟和解读能力。当然,在之后可以用问题探究法,教师抛出问题:“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让学生进行自主研习或者合作探究,鼓励学生独立对材料进行分析,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理解资料中的内容,提炼出关键信息并且组织语言,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明确最终答案。

3.建立学习兴趣,达成自主学习

兴趣是深度学习的内在动因,应该增强学生面对“学思之窗”专栏积极探讨的动机,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状态。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学思之窗”专栏中理解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管答案的对错,应大胆将自己对史料中信息的理解表达出来,并且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同时,要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打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并且使其产生对深度学习的兴趣。此外,要通过信息的反馈提高学生的自我满足感。当面对难以解读的素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提高知识积累。教师在这些过程中要关注落后的学生,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到讨论中。

4.端正学习态度,树立专栏威信

加涅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态度包含了对学科的认知以及对教师的情感两部分。因此需要从这两方面出发重视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通过“学思之窗”专栏的运用可以树立教师的威信,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从教师角度来看,对待学生的态度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深度学习的要求下教师必须成为合适的引导者,针对高中历史专栏的教学要持续引入新鲜内容,加入教师的独特理解,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也应该加入适当的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在史料的分析中加入自己独树一帜的想法,教师还要对态度认真的学生进行表扬,发挥榜样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思之窗”专栏的学习获得快乐,掌握教材以外的知识往往更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猜你喜欢
学思深度历史
学思践悟强思想 砥砺初心再出发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我的学思历程
新历史
学思结合敲响语文学习之门
学思磨党性 信奉廉洁路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