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路径探析

2023-12-26 05:47朱海雪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应用型监测

张 平 朱海雪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面临师范类专业认证新阶段的挑战,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应深刻内化“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将外部的专业认证推力转化为专业内部人才培养质量文化的觉醒,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评估、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唤起人才培养各环节主体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和质量道德,使持续改进有效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价值诉求

(一)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地方应用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谋求“高水平”转型发展的改革必由之路。内涵式发展是以提升质量为准则的一种发展变化过程,强调以事物内部因素为动力,提高其质量,推动其发展。[1]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及其体系建构,从专业的内部因素出发,谋求专业内部的改革动力,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教师教育类专业内部教育治理的基本前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加快推进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2]简单来说,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可以分成外部治理体系与内部治理体系两个部分。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会受到其内部治理效能的影响。专业内部教育治理作为微观层级的内部治理体系,对于专业本身乃至整个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提质增效”的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的内容正是教师教育类专业内部教育治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三)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必须聚焦认证“主线”,紧扣认证“底线”。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底线”即建构产出导向的内部评价机制与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从教师教育类专业层面建构起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以更加微观的视角监控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及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过程,真正贯彻落实“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路径的实践探索

(一)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监测运行机制。首先,对于培养目标的监测是通过网络问卷、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等人才培养利益相关方采用职业发展跟踪调研、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度调研、人才培养反馈调研等手段,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对培养目标中“教育情怀”“保教能力”“育人能力”以及“专业发展”这4个维度进行监测。其次,以内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监测毕业要求的达成。一方面,教师教育类专业内部通过对各门课程的课程目标达成度支撑“师德规范”“教育情怀”“保教知识”“保教能力”等8个维度的毕业要求进行聚合分析,以获得各维度及总体毕业要求达成度的监测数据;另一方面,专业对近三年毕业生及其用人单位进行毕业要求达成与人才培养反馈评价调研,监测其毕业要求8个维度的达成情况。最后,对于课程目标的监测主要采用“易扉”一站式认证评估和持续改进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易扉”管理平台)对专业各年级的各门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监测,对比分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任课教师之间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并分析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为诊断课程问题与课程教学持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

(二)不断完善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测。对于教师教育类专业来说,其课程体系中教师教育课程更是对教师的培养起着关键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3]因此,对于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来说,课程质量监测,尤其是教师教育课程质量监测是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核心要义。课程质量是课程教学活动中“过程”与“结果”的综合评量。当前,教师教育类专业的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测除了包含校院两级各种常规教学质量监控活动之外,专业鼓励教师积极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运用智慧教学平台开展课程实施过程质量监测。

(三)不断强化学生学业发展监测。首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估与引导。其次,教师教育类专业负责人与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利用“树维”教务管理系统、大学生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每学期统计各年级学生的学分,对必修课程累计获得的学分未达到本专业已开设必修课程总学分二分之一的学生,给予学业预警,同时对大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毕业论文教师指导过程、查重、毕业论文评阅、答辩等过程进行全方位监测。

三、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管理队伍不健全,职责不明晰。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由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统筹协调,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教务员、各任课教师共同参与,但并未建立分工到位、职责明晰、管理严明、协作有效的管理队伍。这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各项工作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也会使内部监测主体缺乏责任意识与责任担当,进而产生相互推诿,不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不利于专业建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常态化机制。

(二)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信息化管理平台零散,功能单一,监测信息数据库不能共享。目前,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所依托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功能相对单一,而且各个平台之间的数据库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与兼容,不利于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多维度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与深度挖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结果信息条块分割,并不能证明各项监测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及其关联程度。

(三)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内容范围较小,教育实践过程与结果存在监测“盲区”。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实践导向显著,在毕业要求指标中多次强调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要学会教学与育人。[4]尤其强调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涵养师范生的师德体验。然而,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内容范围仅仅涉及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过程、学生学业发展等方面,监测内容范围较小,诸如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则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测的“盲区”。

(四)学生在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中的地位和话语权低。教师教育类专业主要由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校学院督导组成员,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人员承担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多项工作,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活动仅局限于学生评教与学生信息员。长期以来,由于学生一直是处于被评价、被监测的地位,较少关注其学习收获感与学习满意度。因此,学生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没有监测主体角色感,导致学生在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活动中的话语权低。

四、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路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管理队伍,理顺内部监测组织运行。为了保障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各项工作有序推展,应明晰内部质量监测主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管理队伍,解决好“谁来监测”“谁来组织管理监测”等问题,理顺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组织运行方式,将各项内部监测任务分配到位,明确各监测主体的职责,落实到人,引导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管理队伍成员相互协作,形成团队凝聚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常态化、制度化。

(二)推进内部监测手段信息化、智慧化建设,构建综合性内部监测管理服务平台。教师教育类专业为了使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常态化,让内部监测各项工作高效、便捷,需要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手段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建构综合性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能够共享各个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整合各个平台的服务功能,方便调取各个平台多维度的监测数据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与深度挖掘,建构人才培养“目标—过程—结果”三维一体的内部监测管理服务平台。

(三)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内容体系,扫除监测盲区。首先,不断强化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等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进行持续性、动态化监测,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监测明晰各级目标的逐层支撑关系,引领专业内部监测各项工作;其次,以课程实施的过程与结果监测为基础,厘清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各环节,细化监测内容,尤其需要重视教育“三习”等教育实践环节的质量监测,将其纳入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内容体系,极力扫除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测盲区;最后,持续加强学生学业发展监测,以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为抓手,横纵向监测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毕业要求达成度与学业发展之间的耦合度。

(四)提高学生在内部监测中主体地位和话语权。师范类专业认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构建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5]那么,学生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的体验者,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最具有内部发言权。因此,要切实提高学生在内部监测中主体地位首先应帮助学生树立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主体的责任意识;其次,在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员等质量监测活动中尊重其话语权,关注学生对课程实施质量的体验感与满意度,为学生开辟通畅的信息反馈渠道,重视并持续关注学生反馈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对其自身的学习与发展开展自我监测,测量自身的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程度。

(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报告制度。教师教育类专业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价值所在就是为了激发专业内部活力,切实推动专业持续改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的基础上,定期形成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报告,进一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报告制度则是能够为专业持续改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报告制度,一方面要形成定期的人才培养质量内部监测数据链;另一方面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析机制,该机制强调对各维度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以明晰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持续改进的方向。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应用型监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色“三四五六”返贫监测帮扶做实做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2月
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分析——2015年11月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不穿戴也能监测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