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路径探索

2023-12-26 05:47张少锋
绥化学院学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管理机制智慧图书馆

张少锋

(蚌埠工商学院图书馆 安徽蚌埠 233040)

智慧图书馆概念于2003年被首次提出,由此全球范围内开始就智慧图书馆展开研究与实践,通过全面审视智慧图书馆发展现状发现,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具有必然性。从智慧图书馆发展特征来看,智慧图书馆具有先进特征,而这些特征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机制间存在突出矛盾,如,智慧图书馆的泛在化服务特征与参差不齐的馆员服务素养之间的矛盾,以及智慧图书馆的高度智能化特征与相对简单的图书馆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智慧图书馆发展的必然情境下,有必要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进行适应性创新。从高校图书馆发展现实困境来看,高校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其发展自然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影响。深入分析高校图书馆所处的经济环境发现,近年来兴起的知识经济理念可为高校图书馆发展指明方向,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科研信息中心、知识型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支柱,具有重要经济价值与潜能,且学界普遍认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提升高校图书馆经济效能的重要突破路径。除了知识经济时代背景驱动外,近两年高校图书馆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经费短缺问题,也在迫使高校图书馆尽快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效能,而智慧化的管理机制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总之,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是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自身效能、适应智慧图书馆建设时代趋势的必然举措[1]。

一、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样态

目前,国家智慧图书馆建设依旧处于探索阶段,且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尚未成熟。基于此,本文全面梳理整合已有的智慧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明确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理论内涵,为后续审视、改进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提供有效理论指导。

(一)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特征。现阶段,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界定,在已有研究中,各学者分别从智能建设、智慧服务、智能感应等视角研究智慧图书馆的定义,虽然各视角下智慧图书馆概念的核心倾向有所不同,但通过梳理已有概念发现,学界对智慧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已达成普遍共识,即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呈现出高度智能化、服务高效性、知识共享性等特征,决定着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特征的新基调。在此,通过延伸智慧图书馆特征,将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

1.网络化特征。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运行高度依赖信息网络,由此使得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工作同样需要实现网络化,如,当前高校图书馆中逐渐普及的自助借还书机等网络化设备与图书馆线上查询平台等都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网络化特征的具体体现。

2.服务化特征。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服务化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更加注意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主动拓宽图书馆服务功能,如,在传统知识服务的基础上尝试在信息开发、人才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功能拓展[2]。

3.联系性特征。在物联网理念与技术支撑下,校际间、高校与社会间的信息均实现了连接与共享,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数据更加全面,无形中提升了管理行为的主动性与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二)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趋向。结合当下政策研究与时事热点等领域对智慧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的热点动态,深入思考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趋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理念趋向人性化。比如,2021年南昌市图书馆将载有近1500 本书的大篷车开进南昌市12 所小学,为各小学学生提供离馆借书服务,从而将图书馆原本的“阵地服务”转向“流动服务”与“贴身服务”;再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图书馆,始终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宗旨。上述案例充分体现出图书馆管理理念的人性化趋向,在此趋势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应遵循人性化发展方向。

2.管理机构趋向协同化。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图书馆管理呈现出多机构协同作用的景象,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实现了教育系统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科研系统图书馆间的多机构信息共享与整合。此外,从图书馆内部来看,以清华大学为代表,越来越多高校开始依托智慧化发展环境,搭建一体化图书馆管理平台,以实现各管理组织间的信息连接,显著提升了管理服务质量与效率,可以说,管理协同化是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应有之义。

3.管理行为趋向法治化。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图书馆管理的法治化走向是必然趋势,如,2015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2017年国家颁布第一部图书馆专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而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立法外,各地、各高校都在积极制定符合自身的图书馆管理条例与法规,在此政策环境下相信未来高校图书馆管理的相关立法将愈发完善。

(三)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新理论。结合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特征与新趋向,分析论述高校图书馆管理应遵循的新理论。

1.人本管理理论。该理论通过重新解构以人为本理念,包括基于人的需求开展工作设计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个方面,基于此,将人本管理理论融入高校图书馆管理中主要包括以下两项工作重点:一是对外的人本管理,即践行读者本位理念,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自身服务方式,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二是对内的人本管理,即以图书馆内部工作人员为主体,探索多种方式助力其提升综合素养、优化职业发展。

2.六西格玛管理理论。该理论属于企业管理理论,是指以制定极高的目标为前提,对当前项目进行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针对性、系统性地改善产品与服务缺陷。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尝试将六西格玛理论应用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中,基于六西格玛理论界定、测量、分析与改进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各环节,并对改进结果进行再次检验,以保障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有效改进。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该理论是指以产品质量为核心的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的一种管理策略,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这一内涵,使其能够高度契合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多主体协同、多部门协作、多要素整合的复杂情况[3]。

二、智慧图书馆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以人本管理理论、六西格玛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知为基础,客观审视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深入分析其管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问题为导向探索更具针对性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创新路径,以期助力高校图书馆及其管理机制的智慧化转型。

(一)组织结构设置落后,管理模式僵化。智慧图书馆情境下,虽然越来越多高校正积极落实智慧图书馆建设相关工作,但并未针对管理模式作出大幅调整,依旧以垂直式的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客观而言,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价值:一方面,在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下,组织结构垂直设立,馆长、部主任、普通馆员间的管理功能由上至下逐层、单向、直线贯彻与执行,充分保障了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管理权力的集中性,实践表明此管理情境下组织效率能够得以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在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下,部门功能、岗位职责得以明确划分,基于权责分明的大背景,命令达成效率显著提升。即便如此,高校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仅适用于组织结构简单、部门功能单一的管理环境,而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图书馆资源扩充使组织层级增多、各部门功能属性逐渐多元化、部门间的交叉互动愈发密切、多主体智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图书馆管理结构呈现网络化横向发展趋势,而图书馆管理环境的这一转变使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的优势不再,反而引发诸多矛盾。如,在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下,各部门间的横向联系不足与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协同化趋向之间的矛盾,以及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高层领导手中,普通馆员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被严重削弱,与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的人本性趋向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在智慧图书馆情境下,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相对僵化,高校应重视组织结构创新,构建适应智慧情境的管理模式。

(二)忽视馆员培训,管理队伍素养有待提升。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智慧化发展需要信息化、综合化、专业化管理人员予以支撑,但反观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发展现状发现,图书馆管理人员整体综合素质偏低,严重阻碍着智慧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基于智慧图书馆视角,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素质短板,将其主要问题归结为以下两点:其一,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据调查可知,当前各高校图书馆中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为大中专学历,持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极少,因此,大部分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专业的信息网络技术与知识,难以满足智慧图书馆情境下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发展需求[4]。其二,服务意识薄弱。在传统图书馆工作环境中,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维护馆藏书籍,其面向读者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多为信息查询、书籍借阅等,服务方式也相对被动。受此工作惯性影响,大多工作人员难以及时适应智慧图书馆情境下的多元服务、主动服务模式,虽然诸多高校针对智慧图书馆情境下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服务规章,引导工作人员主动服务,但由于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使相关服务工作大多流于形式,难以获得预期效果。

(三)技术力量有限,图书馆智慧化管理实践乏力。现阶段,虽然国内高校已普遍引进先进技术,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得其对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支撑作用被削弱。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为例,自2006年集美大学首次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以来,清华大学、郑州大学等各高校纷纷开始在图书馆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下,高校图书馆大多应用“安全磁条+条形码”的技术手段,但其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图书加工作业繁琐、文献检索速度慢、图书盘点效率低等问题。而RFID技术所具备的信号识别速度快、数据读取方式便捷、操作简单灵活、数据存储量大等优势能够有效摆脱传统管理技术限制。客观而言,RFID技术的应用可大幅提升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管理水平,但实践调查发现RFID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将RFID技术应用于书籍防盗系统中时,需要人工消磁进行防盗标签转换,这不仅会对纸质图书造成一定损坏,也会增加人力消耗;将RFID技术应用于书籍盘点系统中时,虽然可以快速核对、盘点书籍信息,但其仅关注书籍数量是否正确,忽视对书籍内部损坏情况的掌握与整理,使得RFID技术应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通过分析RFID技术的应用情况发现,技术本身并非明显问题,使得技术应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原因大多来自非技术层面,如,人工作用与技术应用的脱节、设备设施与技术适配性不强等。基于此,在推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技术的智慧化创新时,应兼顾技术与非技术两个视角,全面探索技术力量提升的可行策略,切实助力图书馆管理的智慧化转型。

(四)学生参与效能不足,难以有力驱动图书馆智慧化管理进程。以人为本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核心要义,深刻解读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以图书馆工作人员为本”与“以读者为本”两个方面,其中,以读者为本主要是指高校图书馆的受众学生。在此理论认知下,高校图书馆的智慧化转型应在将普通工作人员作为建设对象的基础上,将学生作为发展与研究主体。从理论层面来看,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拉近图书馆管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搭建根植于受众的图书馆智慧管理系统奠定基础,又对完善学校育人生态、落实学校全面育人旨趣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上述价值认同,部分高校已将学生力量纳入图书馆管理中,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图书馆通过“展翼计划”平台,利用项目申报的方式,引进学生团队参与图书馆信息空间的管理工作;南京工业大学逸夫图书馆将图书馆一楼大厅LED显示屏的信息更新与维护工作交给校内学生负责等等。随着学生参与图书馆管理相关实践的开展,其积极价值被肯定的同时也暴露出相应问题:学生馆员社会经验不足,问题处理方式欠妥;学生针对图书馆管理的专业技能素养不足,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性、深层次问题;学生参与的图书馆管理工作较为简单,作用与发展空间有限,使得学生积极性偏低,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活与发挥,降低了学生效能对高校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驱动力。

三、智慧图书馆情境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的创新路径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应对智慧图书馆建设挑战,纷纷在改革与创新图书馆管理机制过程中进行大胆实践。本文结合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机构重组、团队优化、技术革新、读者教育四个方面,深入探索推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智慧化升级的可行路径。

(一)推动机构重组,构建智慧型复合管理模式。立足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现实困境与需求,辩证性继承垂直式行政管理模式优势,以智慧为内核,以提升管理效能为目标,构建复合型图书馆管理模式[5]。就当下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而言,为构建智慧的复合型图书馆管理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创新管理理念,在以智慧图书馆为导向推动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创新时,相关决策者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理念,正确认识新时代高校图书馆智慧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将图书馆发展新趋势与固有条件有机结合,构建具有适切性的创新型管理模式。其二,创新组织架构,具体可借鉴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复合管理模式改革经验,以矩阵型组织模式优势弥补垂直式组织模式短板,重新设置高校管理机构,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科学整合新增功能部门,充分保障纵向距离。二是以项目为中心,连接多部门组建专项功能机构,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部门间横向协作。通过垂直型组织模式与矩阵型组织模式融合,形成线性与网状结构相结合的组织架构,由此实现领导与协作相融合,在明确权责、保障执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与利用的最大化。

(二)以智慧型图书馆管理需求为导向,组建智慧型管理团队。

1.优化管理人才结构。目前,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在人才结构方面普遍存在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员工较多、学历水平较低,高层次人才比重不足、专业配置不均,图书馆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情报学专业的相关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对此,各高校应严格把关人员聘用环节,基于管理人才结构空缺有目标性地甄选新进人员,从根本上保障图书馆管理人才结构的均衡与完善。健康合理的人才结构是组建智慧型管理团队、促进图书馆管理智慧化转型的重要支撑条件。

2.加强管理人员培训。高校可充分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人员培训机制,其中,全员是指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领导层、学校各部门、社会相关组织等各主体的人员培训意识,并在此意识引领下驱动培训工作的全面展开,如,图书馆领导层应充分重视馆员培训,并针对性开展相关工作;社会专家应前往校园举办讲座以积极帮扶高校图书馆开展人员培训。全程是指将人员培训、培训结果评价、培训后定期工作回访相衔接,以实现对人员培训工作的全程把控,切实保障培训实效性。全方位是指将网络培训、馆内培训与校内培训有机融合,通过创设全方位培训环境,有力敦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全面发展[6]。

(三)优化管理技术,创新智慧化管理手段。基于对RFID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延伸,进一步思考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技术改进策略。

1.全面优化硬件设施管理。在将RFID技术应用于自助借书系统中时,由于RFID技术为每一本书都设置了独立标签,使学生在借还书时可以被自助识别扫描,由此大幅提升书籍借阅便捷性。但实践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图书馆中的自助借书机常出现操作失误问题,而造成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机器识别范围较广,将当前学生操作以外的书籍同样识别进系统,使得信息识别紊乱操作失败。对此,部分高校对自助借书机进行相应调整,如,在借书机操作识别区外设置警戒线,或设置围挡隔离操作区。由此可知,软件技术效能的充分发挥需要适宜的硬件设施作为支撑。

2.充分重视软件设施调控,推动无线网络全面覆盖、加强数据库维护与更新等,良好的软件设施是技术有效落地的根本条件。

3.加强人工与技术的协作。如,在单纯依靠RFID 技术进行书籍识别时只能获取书籍信息、了解书籍数量,难以掌握书籍内部状况,这就需要人工进行检查核对,以弥补技术不足。基于此,在加强图书馆管理技术创新时,相关主体应在明确相关技术优势及弊端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人工任务,以保障管理工作的圆满落实。

(四)开展读者教育,拓宽图书馆智慧化管理视角。读者教育可有效强化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情感交流,在此过程中,既能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精准把握读者需求动向,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管理价值与流程,在双向互动对接的良好环境下,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智慧化管理[7],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开设读者教育课程。如,诸多高校会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入馆教育,以此向新生讲授使用图书馆的相关知识,但实践调查发现,大部分新生入馆教育都是短时间的理论讲授,难以真正使学生掌握完善的图书馆知识,对此,可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通过设置图书馆专项课程,如,开设文献检索课、智能设备使用课等,针对性强化入馆教育。

2.丰富读者实践教育方式。如,组织图书馆工作者进行示范教育、鼓励学生进入图书馆勤工俭学、针对学生参与设置图书馆教学项目等,相较于理论课程教育,上述方式可以进一步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读者认同感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猜你喜欢
管理机制智慧图书馆
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图书馆
有智慧的羊
去图书馆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