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2023-12-27 12:35任思玮
乡村科技 2023年18期
关键词:农文咸丰县融合

任思玮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0 引言

咸丰县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总面积2 550 km2,县名意为“咸庆丰年”,古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咸丰县境内多山地,大小河流蜿蜒其间,动植物种类繁多,溶洞景观几乎遍布全县。咸丰县中部的唐崖土司城遗址于2015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部的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为国家4A级景区;北部的唐崖河与黄金洞旅游风景区规模较大,体系建设较为完善。

咸丰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包括土家族、苗族、汉族等,县中村寨多分布于山谷低平处。咸丰县内的土家族与苗族多聚居于唐崖河以北的乡镇;汉族则主要聚居于唐崖河以南,但在改土归流之后也逐步向北移居;其他民族人数较少,多散居。

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有力的政策支持,咸丰县2020 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名单,当地知名度较高的农产品有唐崖茶、咸丰白术等(均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林牧渔业与乡村旅游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与居民收入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2020 年4 月,咸丰县实现全县脱贫。当前,咸丰县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时期。而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全面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当前,咸丰县部分村寨已具备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意识与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 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SWOT分析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指“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以农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挖掘乡村的深层价值,在乡村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该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是当前城市居民日常休闲生活消费需求的热点所在,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路径。将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应用到咸丰县的规划与发展中,可有效整合当地各项有利资源,打造本土乡村旅游产业链,推进当地农业结构转型,既能保证咸丰县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也有利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稳步发展,产生一系列积极的连锁效应[1]。咸丰县极具农文旅融合发展潜力。基于此,笔者通过SWOT 分析法对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分析,以得出有效的发展策略,进一步促进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咸丰县乡村振兴。

1.1 优势分析

1.1.1 土地资源优渥,农文旅融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

咸丰县位于“世界硒都”的中心地带,富硒土壤面积约2.5 万hm2,为当地富硒产业连农带农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依托这一有利资源,咸丰县富硒茶叶、猪肉、粮油、中药材等农产品不断涌现,并被销往全国各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和以马倌屯村等为代表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典型,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依靠富硒茶产业,咸丰县获得了全国首个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县、中国富硒白茶县等称号,并多次举办各类展销会,挖掘茶叶文化内涵,营造茶园生态景观,打造茶旅融合的示范点与品牌[2]。除此之外,咸丰县还多次举办“来咸丰·庆丰年”插秧节活动,宣传当地的农耕文化并展示分享农文旅融合发展成果。

1.1.2 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鲜明

咸丰县被誉为“中国干栏之乡”,各种形式与规模的吊脚楼与特色民居在当地十分常见,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首批国家级传统技艺振兴项目,咸丰县也因此被评为2021—2023 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因此,在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可将吊脚楼作为当地特色民宿、农家乐、博物馆或研学活动的场所进行开发,为原本老旧的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增强当地的农文旅项目文化特色。同时,多民族的聚居赋予了咸丰县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如特色家具、民族服饰与民族舞蹈等,都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特色文化资源,可将其作为文化元素打造咸丰县农文旅专属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并进行文化宣传与推广,增强当地的文化软实力。

1.1.3 生态景观资源丰富,康养旅游环境佳

咸丰县山川秀丽,生态景观资源丰富,有大小河流60 多条,其中唐崖河沿岸已打造多个旅游观光景点;且当地溶洞地质景观数量多,其中较有名的有黄金洞、四洞峡与黄木坨溶洞群等。由于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营造房屋多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因此其有崇拜大树的风俗,在少数民族的村寨中常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这些古树既具有很高的科学与观赏价值,也具有深厚的人文与历史价值,可为发展文化或生态旅游提供鲜活的主题与素材。另外,咸丰县植被丰富,提高了当地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浓度。坪坝营森林公园因年均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而获得“鄂西林海”“天然氧吧”的美称,且该区域原始植被保存较好,植物与药材种类非常多,加之四时之景各不相同,是发展生态、康养旅游的绝佳选择。当前,该区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旅游区,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2 劣势分析

1.2.1 交通不便,道路质量差

咸丰县山地地形极大地增加了修建铁路、公路的成本与难度,现有的省道与县道虽基本可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交通需求,但过于漫长的旅途与蜿蜒曲折的山路,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客流量。此外,前往咸丰县旅游风景区的道路多弯道且转角度数大,对于不熟悉路况的驾驶员存在一定的难度与风险;县中较多较为偏僻但独具特色的小型村寨的进出道路仍是碎石铺地,尚未完成道路硬化,且在常规地图中无显示,无法精确导航定位,游客进出难度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游客游玩积极性。

1.2.2 山区空气湿度大,存在安全隐患

咸丰县山区降雨较多,空气湿度大,长期的高湿天气极易滋生有害细菌与霉菌,不利于居民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若要发展康养型农文旅项目,则需要慎重考虑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此外,潮湿的空气会使房屋室内墙皮受潮脱落,地面返潮现象严重,还会吸引蛇虫鼠蚁出没,对游客的人身安全和居住体验都有直接影响。

1.2.3 旅游资源整合有待优化,规划深度与广度急需拓展

虽然咸丰县当前的热门旅游景点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景点较为分散,相互之间缺少联动,并且与景点相关的文创产品或较为规范的特色农副产品专卖店较少。由此可见,咸丰县农业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还有待加强优化,尚需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理想的发展效果。此外,咸丰县还存在许多各具特色的村寨尚未被有效发掘与开发,许多原生态的特色民居、古木、奇石等资源尚隐藏在山野之中鲜为人知。整体来看,咸丰县在旅游资源的拓展与旅游项目的开发上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1.3 机遇分析

1.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乡村振兴战略、文化旅游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与“两山”理论为咸丰县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美丽中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强调在促进文旅融合的同时,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两山”理念则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理念为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

1.3.2 高校定点帮扶,电商力量助发展

近年来,各地高校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契机,多方位地对农村地区进行定点帮扶,以助力乡村振兴。咸丰县是湖北省高校的帮扶地区之一,帮扶内容包括村寨道路硬化、环境优化改造、支教与电商助农等多个方面,经过长期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此外,在网络时代,直播、短视频等的兴起对农产品销售和地域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与推广均有所助益。例如,咸丰县富硒农产品可通过各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有助于农民增收与相关产业链的形成;歌舞表演、民族服饰等特色民族文化可通过短视频展示出来,在扩大地域文化影响与吸引游客等方面大有帮助。

1.3.3 旅游业发展迅速,市场需求大而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休闲旅游活动的形式也随着市场需求开始变得多元化,观光游览、特产购物、创意美食、采摘体验、角色扮演、拍照打卡等均被包括在旅游消费范围内。加之进入2023 年后,全国各地迎来了“报复式”“补偿式”的出游热潮,旅游消费需求急剧上升,从媒体报道与社交软件可见当前热门旅游地的接待游客量已达到饱和,因而新的旅游热门地有待开发与打造。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高度契合当前的旅游业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1.4 威胁分析

1.4.1 周边地区交通便利,区域内旅游业竞争激烈

当前,咸丰县周边地区已建有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稳定的客流量。例如,人文景观型景点有恩施女儿城、恩施土司城等,生态景观型景点有恩施大峡谷、梭布垭石林等,均在恩施市附近,且其现代化服务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对游客有较大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咸丰县游客量。此外,临近咸丰县的宣恩县历史文化名村彭家寨以吊脚楼建筑艺术与土家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农文旅融合式旅游景区,旅游项目包括吊脚楼艺术展示、农耕文化体验等,并成立了国际研学营,使其建筑艺术登上国际舞台;宣恩县的天坑景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生态景观,在众多的景点中也具有独特的吸引力。由此可见,在咸丰县周边,与咸丰县旅游景点类似的旅游景区较多,区域内旅游业竞争激烈,咸丰县急需创新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才能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1.4.2 景区开发建设成本高,投资风险大

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与后期维护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链断裂往往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损失。咸丰县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当前还处于巩固与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阶段,区域内各项建设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教育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文旅项目建设往往耗时长,涉及范围广,资金需求大,后期还需要不断投入维护资金,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收益从而反哺当地发展的可能性较低,且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投资风险较大。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政府与社会资本参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积极性。

1.4.3 城市化进程与外来事物对于传统村寨的冲击

当前,国内的传统村庄在城市化的冲击下整体呈现出凋敝的趋势,高楼大厦逐渐取代原始民居,快餐式文化也在日渐侵蚀乡村的传统文化与习俗。山地地形与交通不便等因素虽然对咸丰县传统村寨的开发造成了一定阻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传统村寨的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的成功打造将会使大量的外来人群与文化进入咸丰县。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是否会破坏当地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从而加速传统村寨的消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与外来事物的冲击下合理保护与开发传统村寨,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4]。

2 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策略

2.1 深度发掘旅游资源,建立评价与保护机制

对于尚未被发掘的古建筑、特色民居、奇石古木等旅游资源,咸丰县可成立专业团队进行深度走访与调研,并畅通村民上报渠道,由相关部门牵头建立评价与保护机制,审核调研与上报结果是否符合要求或具有可开发性,并进行开发风险评估;对于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或自然景观进行必要的保护、修缮与记录,完善当地的文化保护机制,保障历史文脉的传承,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提升文化软实力。咸丰县应通过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的梳理与整合,多方位深度发掘乡村的可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促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

2.2 打造叙事性旅游线路,区域内统筹规划发展

当前,咸丰县各大旅游景点分布较散,距离相对较远。针对此,当地可通过统筹协调规划的方式对各大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根据景点特色设定游览主题,营造一条叙事性的旅游线路或网格矩阵,将其中的热门景区作为焦点进行牵线,带动沿线的冷门景点与新景点发展,并设置专线客车运送游客,以提高交通便捷性与游览效率,从而加强各景点之间的联动性,延长游客消费轨迹,也增强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故事性与趣味性。

2.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质量

咸丰县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对于偏僻的小型村落,需要对进出村落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完善地图与导航信息;优化垃圾收集与污水排放处理工艺,根据游客量制订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对民宿、农家乐等游客休息的建筑做好防潮与防虫处理,对木制的特色民宿则要做好防火措施。另外,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服务人员的管理,定期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配套服务质量。

2.4 拓展营销渠道,强化宣传推广

在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与优质的配套服务的同时,咸丰县应加大对农文旅项目的宣传力度,可拍摄制作旅游宣传片与图册,并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举办类似“插秧节”的活动,并利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并邀请正能量主播进行直播展示,以提高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还可与各大电商平台加强合作,多方面推广宣传当地农业与文化产品及旅游服务,并创新营销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详细且精准的产品推介,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5 加强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打造地域性专属旅游IP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咸丰县需要加快构建农业、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强产业链,并对农文旅的融合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咸丰县可从富硒土地资源着手,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开办并规范特产商铺,为游客提供特色产品;在以特色文化为主导的景区,应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从而优化以文促旅的绩效。此外,文创产品也是当前的热门旅游消费产品。咸丰县可借助高校定点帮扶的智囊力量,通过举办创意比赛等方式,针对各个景区的特色征集创意产品方案,结合旅游资源与优质的服务打造区域性的特色农文旅IP,从而推动农文旅产业规模化、品质化发展[5]。

3 结束语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导向下整合各项有利资源,打造咸丰县乡村旅游产业链,对于当地各项发展都有积极意义。笔者针对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实际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助力咸丰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文咸丰县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产学研离距离推动“农文旅”三产融合
——来自蜜梨之乡的科技小院
融合菜
浅谈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咸丰县南河“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中方向越南移交“红通”毒枭
万亩藤茶富茶农
明代《松江府志》所见农文的整理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