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

2023-12-27 17:31刘海娜
轻音乐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海外华人拉丁美洲民族音乐

刘海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展现可信、 可爱、 可敬的中国形象,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尤其是我国 “一带一路” 倡议的持续推进,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往来空前加强, 音乐作为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 其承载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 信仰、 情感, 更凝练着一个国家的文化气度。 目前, 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华人, 他们是中国音乐文化在拉丁美洲传播的主要推动者, 甚至不少生活在拉丁美洲的中国歌手开演唱会, 与拉丁美洲的唱片公司合作, 有效提升了中国音乐文化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推动着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音乐文化多元融合。 本文结合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传播现况, 提出音乐文化多元融合观点, 形成一些参考。

一、 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及多元文化概念

(一) 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包括墨西哥、 阿根廷、 巴西、 哥伦比亚等国家。 本文所指的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主要是长期生活或短期居住于拉丁美洲各国的外籍华人及其后代创作的音乐作品, 其音乐作品既可以以拉丁语的形式出现, 也可以以中文、 英文等形式出现。 拉丁美洲的风土、 人种、 文化极其多样, 也造就了音乐作品、 文化的各式各样。 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特征来看, 其呈现出很强的交融性、 多样性特点。

(二)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文化元素的多样性, 本文主要指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主要是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交融。 一方面, 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在创作音乐时, 受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本土音乐文化的双重影响, 创造出的音乐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文化交融特性。 另一方面, 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的文化融合, 不仅仅体现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文化的融合, 可体现出音乐文化与语言文化、 民俗文化、 器乐文化、 舞蹈文化、 民风民俗等多方面的融合。

二、 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境况

(一) 中国民族音乐风格融入拉丁美洲音乐表演中

通过大量资料分析与调查研究发现, 目前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当代中国歌手, 在创作音乐作品时, 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拉丁美洲音乐结合起来, 使中国民歌元素在拉丁美洲歌词中体现[1]。 例如:中国知名女歌手莫文蔚在墨西哥生活期间, 在墨西哥多次公开演唱自己的作品。 其中, 她创作的 《we don’t talk anymore》 融合了大量的中国昆曲元素, 体现出很强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 其通过自身富有磁性的嗓音, 以墨西哥本土语言的方式进行演唱, 并配合着拉丁舞进行该作品的演唱表演, 引起墨西哥民众的追捧与好评, 这是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拉丁美洲音乐结合的典型体现。 产生这一音乐文化融合的原因在于拉丁美洲海外华人歌手受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颇深, 在创作音乐作品时, 其本身保留着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与理念, 加之我国鼓励海外华人歌手运用中国文化创作音乐, 就更加促成了这一中外音乐文化融合氛围的形成[2]。

(二) 中国传统乐器在拉丁美洲音乐演唱中的运用

由于拉丁美洲各国的地理、 历史、 文化发展等有着诸多联系, 因此, 造就了拉动美洲音乐文化的多元化态势, 目前拉丁美洲流行的音乐作品, 不少都含有各国音乐文化的混合元素。 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当代中国歌手,长期受当地的多元文化环境影响, 在创作、 演唱音乐时, 也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中国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的结合, 显著体现就是中国传统乐器在拉丁美洲音乐创作与演唱中的运用, 形成了一种以中国传统乐器为背景元素, 以拉丁美洲音乐演唱风格为主题的混合式音乐文化[3]。例如: 2020 年在印第安流行的 《告别》, 据悉该歌曲最初是由印第安当地民众与华裔共同创作的, 该歌曲中不仅融入了盖那笛、 恰朗戈、 马林巴琴等印第安当地特色乐器, 还运用了中国排箫、 中国竹笛两个乐器。 近几年, 该歌曲被拉丁美洲的海外华人翻译成了多个新版本进行传唱, 获得市场好评。 产生这一文化融合境况的主要原因是拉丁美洲各国民众对中国音乐中出现的伴奏、乐调极为感兴趣, 据调查发现, 超过83.63%的拉丁美洲民众都是中国传统乐器文化的粉丝, 尤其是墨西哥、 古巴两国的人民, 他们对中国传统乐器发出的乐调, 有着独特的兴趣与探索欲。 由于中国传统乐器在拉丁美洲受欢迎, 为了迎合音乐消费市场, 不少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创作音乐时, 均采用了中国传统乐器作为音乐配调,这一举措, 潜移默化中促进了中国乐器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融合, 更增强了中国传统乐器文化在拉丁美洲民众心中地位[4]。

(三) 中国音乐作品以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形式演绎

拉丁美洲各国主要以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为主要语言, 目前不少拉丁美洲音乐作品都是以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形式演唱的。 长期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受当地语言文化影响, 逐渐意识到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式的音乐作品演唱风格与独特魅力, 并尝试着运用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形式进行中国音乐作品的翻译演唱,通过这一方式, 有效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语言文化的融合。 例如: 尚雯婕的 《Asura 阿修罗》, 该歌发表于2011 年。 该歌融入了侗族大歌, 具有侗族传统音乐文化特色。 2015—2016 年, 该歌在墨西哥、 阿根廷、 古巴等国家的音乐市场中突然火爆, 被大量的海华华人歌手传唱。 通过葡萄牙语的形式, 让本身独具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歌词、 音调多了几分悠扬、 昂扬、 深远的意境之感。 拉丁美洲的海外华人歌手在创作音乐作品时, 之所以受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影响, 不仅在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 更在于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语调适合中国音乐风格,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语调表现出很强磁性、 节奏感, 而中国音乐恰好强调歌词与唱腔的节奏感与韵律, 强调歌唱者嗓音富有磁性, 音符间能够流淌出情感[5]。 显然, 中国音乐风格与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的语言风格相连接, 造就了文化多元融合现象。

三、 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多元文化融合展望

(一) 积极挖掘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细胞共生

目前, 研究分析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创作与传播情况来看, 有关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的音乐作品仍然较少, 虽然现有的音乐作品中已经涵盖了不少具有中国民族音乐的元素, 但是能够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作品不多。 从中外音乐文化融合视角来看,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 因此, 本文建议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或相关音乐者进行拉丁美洲本土音乐创作时, 要积极借鉴与运用中国民族音乐元素, 对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运用时, 一是注重音乐文化的原汁原味,保证音乐文化元素的完全融入。 二是注重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精神的挖掘。 三是促进中国民族音乐中的唱法、音腔、 音调等特色利用。 通过中国民族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的对接, 促进中外音乐文化细胞的共生[6]。 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文化融合工作, 也需要积极借鉴相关方面成功案例, 比如: 中国音乐研究者、 歌唱家李勇敏在其作品 《花之探戈》 中, 将我国新疆风格歌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与皮亚佐拉 《自由探戈》 自然地交织在一起, 使探戈音乐融入中国旋律、 中国音调贯穿探戈律动。 在听觉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多元文化的融合得到了充分表现。

(二) 国外开展中国音乐文化节, 提升中国音乐文化对外影响力

整体来看, 长期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是中国音乐在拉丁美洲传播的主要推动者, 本文重点建议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肩负着中国音乐文化传播的责任, 积极做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大使, 推动中国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的融合发展。 例如: 可以积极地在拉丁美洲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音乐文化节, 借助中国音乐文化节, 邀请拉丁美洲的民众、 歌手、 艺术者广泛参与, 在中国音乐文化节上共同表演中国音乐作品、 拉丁美洲音乐作品, 并尝试着将中国音乐与拉丁美洲音乐融合, 创作全新的音乐作品, 以此助推中国音乐文化在拉丁美洲的传播、 发展, 让中国音乐文化元素在拉丁美洲音乐文化中充分体现。 并且, 借助中国音乐文化节, 拉丁美洲的海外华人歌手发挥出团结作用, 通过共同组织中国音乐文化节, 向拉丁美洲的人民公开表演中国音乐作品, 从而增强中国音乐在拉丁美洲的影响力, 也可以丰富海外华人歌手的生活, 增强两地人民的友谊, 发挥出音乐的巨大作用。

(三) 积极参与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实现中外文化音乐创作合作

音乐是世界各国之间重要的文化交流桥梁, 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创作与发展, 不仅关系着音乐本身发展, 更关乎着两地人民友谊, 关乎着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的文化往来与国际合作。 本文建议, 应以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歌手为主要推动者, 我国政府部门与拉丁美洲各国的政府部门建立起音乐事业发展的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好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活动, 选择 “以乐会友”,呈现别开生面的音乐交流会, 既促进两地歌手的交流,也实现两地音乐文化的交融。 借助音乐文化交流会, 由优秀的拉丁美洲海外华人歌手亲自演绎, 以中文歌曲与西班牙语歌曲表达两地人民的共同愿景, 传播积极向上的精神, 象征着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关系不断向上发展, 以及希望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的美好愿望[7]。 另外,中外音乐文化交流, 也离不开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协会参与和主导, 尤其是长期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华人歌手, 他们在国外的音乐事业发展, 更离不开我国音乐协会的鼎力支持与帮扶。 因此, 本文建议我国音乐协会与拉丁美洲各国音乐协会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工作, 联合开展国际性的音乐会, 音乐会在向观众群体完美展示拉美音乐魅力、 传播拉美音乐文化的同时, 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国家、 地区及民族音乐文化中的互文性, 属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音乐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 使音乐语言和文化内涵相互碰撞、 交融, 建构出具有多元文化属性的音乐, 丰富了世界音乐文化资源。 这不仅是当下音乐文化的交流, 更是对未来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展望。

(四) 有效开展国际性的音乐文化研究, 创新、 丰富音乐表现形式

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长远发展, 离不开音乐文化研究的支持, 只有将拉丁美洲的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作品研究作为一项立项工程, 才能够实现音乐本身的规范化建设。 对此, 本文建议我国开展好国际性的音乐文化研究, 与拉丁美洲各国合作, 创新、 丰富两地音乐的交融表现形式[8]。 比如: 目前已经有不少关于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的音乐交融创作案例, 如巴西博萨诺瓦歌曲 《你在何处游荡》 与中国流行歌曲 《你来了》 《过去的少年时光》 相融合, 音乐性格忧郁而不忧伤, 柔美中透露出点点活力, 勾勒了从失落到释然之情, 颇有苏东坡 “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之味。[9]又如, 改编自秘鲁音乐的两首作品 《我的秘鲁》 《太阳圣女》, 两首乐曲极富叙事性, 旋律悠扬欢快, 以俏皮的中国竹笛代替秘鲁特色乐器盖那竖笛。 卡洪鼓与扬琴富于动力的节奏材料, 又使乐曲独具异域色彩。 作品另加入雨声筒这一特别的打击乐器, 丰富了音乐的想象空间。

总 结

总而言之, 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创作、 传播、推广, 不仅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风格的融合, 更彰显了中国音乐文化在拉丁美洲的独特魅力,提升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对外影响力。 从中国与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长远发展来看, 其属于一个交流共享、 互惠互利的行为。 目前, 得益于生活在拉丁美洲的海外华人歌手的努力, 已经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与拉丁美洲音乐文化的科学交融。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外音乐文化发展,建议在现有基础上, 积极开展音乐合作、 共享、 交流,更好地促进当代拉丁美洲海外华人音乐的传播、 发展。

猜你喜欢
海外华人拉丁美洲民族音乐
海外华人如何欢度“中国年”?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海外华人寻偶众生相
拉丁美洲正进入低速增长周期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拉丁美洲油气探明储量 (2009)
海外华人掀起“保钓”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