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分布形态、生成因素与治理路径

2023-12-27 11:04赵聚军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群众路线形式主义

摘 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作为数字治理时代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已有研究还停留在对现象本身的整体画像层面。综合田野调查证据,研究发现在不同的工作任务、治理层级、干部群体和区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呈现出差异化的分布形态。这一现象的蔓延,本身就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投影,因此其化解之道根本上在于推動治理责任和治理资源同步向基层下沉,并赋予基层一定的自主裁量权。此外,通过对微信工作群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载体进行必要的限制,也有助于缓解这一现象。

关键词:基层治理;数字治理;形式主义;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63;D2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6 - 0085 - 08

收稿日期:2023 - 06 - 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特大城市基层治理中的社会整合与管理体制优化研究”(项目批准号:19AZZ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聚军,男,河北邯郸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国政府与政策联合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城市治理、行政区划。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1]鉴于此,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2]。然而,随着数字治理时代的到来,数字信息技术在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脱离群众的新现象,如近年来出现并呈现泛滥态势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基层治理实践中,部分干部过度依赖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布置、推动工作,安排工作习惯微信吼、处理事情经常电话问、了解情况只在表上看,乃至蜕变为“从群里来,到群里去”。整体而言,“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蔓延,不仅严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而且滋生了一系列基层治理怪相,值得高度警惕。

针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一数字治理时代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学界已经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在“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内涵外延界定方面,较早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将其界定为数字治理时代的微信工作群异化现象[3],认为这一现象本质上是“数字形式主义”对公共治理实质理性的替代[4],本文也认同这一基本判断。对于这一现象的危害,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泛滥,使得微信等即时通信手段逐渐脱离了提高办公效率的初衷,演化为“打卡群”“点赞群”“炫绩群”[5],甚至引发“微腐败”[6]。对于该现象的生成原因,比较典型的观点认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出现是制度、环境、个体、集体行动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引发的制度遵从行为偏差现象[7]。

概言之,虽然学界已经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总体线条较粗,大致还停留在整体画像层面,缺乏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不同场景、人群和区域内的具体“成像”分析。此外,虽然已有研究对包括“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在内的“数字形式主义”乱象产生的原因,从个体因素[8]、府际互动[9]、激励机制[10]、传统渊源[11]等视角进行了分析,但专门针对这一现象的生成原因和治理路径的系统分析,依然十分稀缺。鉴于此,本文首先将综合田野调查所获一手资料,对不同工作任务、治理层级、干部群体、城乡区域等场域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具体分布形态进行梳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归纳其具体的危害、生成的体制机制原因与治理策略。

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分布形态

作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实际上存在于地方,尤其是基层的工作实践中。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治理层级和城乡区域,乃至于不同类型的干部群体,“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分布形态和泛滥程度,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一,在不同的工作任务类型中,“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分布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综合田野调查证据来看,“上级非常重视的工作”和“关乎领导政绩的工作”,领导干部通常“在微信吼完也得下去看”,“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尚不算突出。但是,对于“有些上级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可以较为轻松应付”的工作,就容易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例如,作者在调研中发现,东部沿海地区某镇在申报“乡村振兴优秀典型”的工作中,因为并非强制申报,镇领导也没有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所以对口科室负责人员就仅仅将区里转来的评选文件直接转发至相应的微信工作群,既不作任何政策解释,更不会去村庄一线指导,完全是通过“指尖”工作的方式进行“隔空”推动。在此情境下,虽然这一项工作对村庄的发展非常重要,一旦申报成功,就会得到“很多资源支持”,但由于“领导不重视,村干部又不会填表,本来对申报很积极的几个村,也都最终不了了之”(20220407-01)。此外,有些工作虽然上级非常重视,但由于“比较好对付”或者“比较虚”,也容易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例如,虽然党中央对党建工作极为重视,但到了一些地方的基层,却呈现出上级“群里传达部署”,村社两委“拼凑材料应对”的上下“合谋”状态。

第二,在层级分布方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在区县职能部门和街镇科室相对突出。基层是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大部分具体工作都需要由街镇和村社具体落实,而区县则是街镇的直接领导者。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层层传递的目标管理制仍然是推动基层政策执行的主要手段,绝大多数区县职能部门依然习惯于将街镇的相应科室作为自己的“腿儿”,绝大多数工作任务都会被直接转给街镇。而一些街镇科室部门也是上行下效,将村社两委作为他们的“腿儿”,面临工作任务时也是习惯性地直接向村社“发包”下压。可以说,正是这种自上而下过度摊派任务和责任的工作状态,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产生制造了机制上的可能。从主观诱因来看,区县职能部门和街镇科室通过微信工作群等“指尖”手段部署、推动工作,并要求“下级”反复上传影像资料、报表数据,以“应对痕迹管理的要求”。在此情况下,一些明确要求领导干部亲临现场调查指挥的工作,也可以通过一线工作人员上传的影像资料予以应对。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对影像资料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在不同类型的干部群体中,也存在一定的分布差异。综合田野调查资料来看,可将基层干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兢兢业业的干部,二是部分“佛系躺平”的干部,三是到基层锻炼的挂职干部和选调生。相较而言,在后两类干部中更容易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現象。不能否认,基层干部作为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和治理现代化的有生力量,绝大部分干部的工作都很努力,也非常可靠。但是,也难免会有一些工作态度消极的干部。由于基层“晋升天花板”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导致“佛系躺平”开始呈现出低龄化态势,“佛系躺平”不再局限于那些年龄较大、晋升无望的老同志,部分年轻干部也开始陷入“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状态。对于此类干部而言,日常工作就是“往群里转发文件”,甚至“连工作要求都不怎么提”,更勿论深入一线了。相比较前两类基层干部,挂职干部和选调生属于“外来户”,对他们的工作考核权主要掌握在原单位,街镇一般不会对他们“赋予重任”。在此情境下,很多挂职干部和选调生都是抱着来基层“镀金”和完成组织程序的心态,工作中自然乐于依靠微信等便捷手段,“指尖”完成和“隔空”传达成为常态。此外,也有一些年龄较大、担任领导职务的干部,限于自身能力,一旦遇到相对复杂的工作,就会倾向于“在微信里吼”、电话催,通过反复要求提交报表等“指尖”形式推动工作,逼迫下属,应付上级。

第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也存在一定的城乡分布差异,农村地区整体更为严重。随着公务人员选拔体制日渐规范、竞争日趋激烈,来自外地的大学生逐渐成为农村乡镇年轻干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部分年轻干部习惯了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环境不习惯、不满意,总是希望通过内部遴选等方式,尽早离开农村基层。在此情况下,不同于以往乡镇干部主要以“既不离土,也不离家”的本地人为主,当前很多乡镇干部已从以前的“住宿生”变成了“走读生”,“既离土、又离家”,每天“朝九晚五”地往返于县城与乡镇,乃至地级市与乡镇之间。在这种状态下,很难期待他们能够经常走进基层一线,和群众打成一片。所以,微信、电话等“指尖”形式,就成为他们布置、推进工作的“便捷”方式。当然,也有很多愿意扎根农村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尤其是来自本地的干部。正如中部地区某镇一位受访干部所指出的:“来自本地的年轻干部因为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原因,更‘接地气’一些,但本地干部的占比却一直在下降。”(20220410-04)此外,不同于城市街道较小的治理空间,农村地区乡镇相对广阔的辖域和不够便利的交通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下基层、走群众路线的便利性。这就导致一些干部,尤其是区县职能部门的干部,更愿意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对一线工作的了解严重依赖“指尖”手段“隔空”传递的报表数据和影像资料。

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蔓延的危害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蔓延,不但严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不利于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也在客观上加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扭曲了基层的政绩观。

第一,背离群众路线。“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12]“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显然严重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也会对干群关系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合理运用数字信息技术手段,确保政务信息上下传输的畅通,乃至于留下可供查验的“痕迹”,都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数字技术手段,甚至蜕变为“群里安排、群里回复、群里指示、群里调研”,最终难免会脱离群众。对此,东部地区一位乡镇干部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大家已经习惯了‘微信群治理’,村书记工作群几乎每天都会转来很多条文件,乡镇对口负责的干部多数情况下也就是简单说两句工作要求和交表时间,甚至不做任何政策解读,直接要求村两支委抓紧落实,以往乡镇干部到村庄直接督导工作的情景明显少了。”(20220407-01)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村干部和村民认为乡镇干部“只会在办公室瞎指挥”“不干实事儿”,腐蚀新时代来之不易的和谐干群关系。

第二,不利于了解一线的真实情况和迫切需求。群众路线作为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的法宝,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样,在持续优化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手段可以替代群众路线。但是,由于有些领导干部不乐于,也不善于深入一线了解民情民意,导致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难以被精准锚定,造成“该管的没人管、不该管的管了很多”。例如作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东部某市为了减少疫情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影响,组织了干部对口帮扶企业的专项活动。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未真正落实区县和职能部门领导直接对接企业的工作要求,而是要求街镇对接。街镇则是上行下效,基本通过微信、电话等“指尖”手段进行“隔空”调查和服务,让企业自己报送问题。由于未做到“亲临一线”,导致街镇本身对问题也不够了解,又担心企业自主反映的问题存在加码、夸大现象,所以最后采取的措施是对报送的“问题”进行筛选,只保留街镇自己好解决、能解决的问题上报。此种情况下,能够了解的实际情况和真正解决的问题,可想而知。

第三,加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鉴于近年来的微信工作群泛滥问题,一些地方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禁止使用微信群办公,禁止公职人员随意组建和加入各种微信群。但是,鉴于微信信息传输的便利性、即时性等优势,再加上无缝契合了部分干部“指尖”落实和“隔空”指挥的需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微信工作群的使用依然非常普遍,很多干部依然“为群所困”。据东部沿海某市一位大学生村干部的描述:“即使在全市统一整治之后(微信群)已经大为减少的情况下,(我)目前依然至少有二十多个工作群,很多领导和部门依然习惯于通过工作群进行‘隔空’指挥,而且不分时间地点,很多工作又非常紧迫,要求以天为单位推进。”(20220411-05)这种情况使得她不得不时刻盯着手机,生怕错过了领导的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感觉整天都在开会,身心十分疲惫。而且,由于经常被微信工作群的各种紧急通知打断,导致工作缺乏连续性,鲜有时间系统思考工作安排。虽然上级也会通过微信步数等方式督促村干部“走街串巷”,但很多时候也只是边散步边查看、回复微信,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第四,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作为一种自古有之的官场顽疾,弄虚作假现象至今也难以彻底根除。在数字治理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显然是强化监督、减少弄虚作假现象的利器。但是,如果用各种“指尖”手段代替实地调研等“土办法”,就有可能走向反面,甚至助长弄虚作假之风。关于由“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而诱发的弄虚作假事件,作者在调研中就了解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中部某省为了方便居民生活、促进消费,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大量增加停车位。该省某地级市在被分配任务指标后,下辖的一个县为了彰显“政绩”,揽下了超过2/3的新增停车位指标,并如期“顺利”完成了任务。对于一个下辖十余个区县的地级市而言,一个县就承揽了超过2/3的任务指标,本身就是很不正常的。但是,由于当地干部习惯了“指尖”推动、“隔空”指挥,任务验收完全依赖该县提交的各种报表和“痕迹证据”,市级部门无法一一组织实地勘验、核实。直到省政府实地勘察后才发现该县绝大部分“新增”的车位,仅仅是将原有的车位重新涂刷标识后就上报为“新增”车位。在这一事件中,单纯依赖各种信息化手段的“指尖”推动、“隔空”指挥,显然已成为诱发数字造假、浮夸包装等弄虚作假现象的助推器。

第五,扭曲基层政绩观。由于部分领导干部过度依赖微信工作群等“指尖”手段进行“隔空”指挥,习惯于在垂直分管的微信群中部署工作,不再通过正常公文传阅程序,导致对下属的工作情況也不够了解。这就使得部分“善于察言观色”的干部能够找准领导的“关注点”,各类工作群逐渐演化为他们“秀工作”“秀成绩”的新平台。例如,有些干部通过在微信工作群发送各种“现场工作照”“加班工作照”“工作报表”等方式,给领导留下了态度积极、工作量饱满的良好印象。实际上,这些“痕迹”材料却可能是摆拍、代拍的产物,工作报表也有可能是由村社干部代填。相对于那些善于作秀的干部,一些勤勤恳恳、行走于工作一线、田间地头的干部,却因为不善于,也没有时间在各种工作群中“秀工作”,更不愿意让村干部填写大量“没有实际意义”的报表,做不到部分领导要求的“汇报工作言之有物就必须‘文中有数’”,反而被认为是工作不够严谨,“没活儿干”。这种情况在扭曲基层干部政绩观的同时,也难免寒了一些“老实人”的心,导致基层工作“脱实入虚”,甚至污染基层的政治生态。

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生成的体制机制因素

近年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在基层的出现和扩散,离不开基层特殊的治理场域,或者说,本身就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投影。

第一,基层工作任务过多、过于繁杂的现状,以及工作性质的变化,是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中央多次强调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沉,但现实中部分地方却只是一味向基层下沉责任,与之相配套的治理资源,却少有同步下沉,属地管理随之蜕变为单纯的基层“属地责任”。此种情况下,基层权责失衡的状态不但没有得以缓解,甚至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而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则在客观上便利了“条条”部门向基层转移工作任务,所以就有了基层干部手机中此起彼伏的铃声。面对似乎是“永远干不完的‘紧急’工作”“填不完的表格”和越来越少的自主裁量权,一些地方的街镇开始“照葫芦画瓢”,效仿区县职能部门,将工作任务直接转移至村社两委,自己则主要通过各种工作群进行“隔空”督导。村社两委实在无力完成或不适合完成的工作,街镇干部才会亲自上手,埋头准备“材料”和“报表”。在这种情境下,很多街镇干部已经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走向工作一线、游走于田间地头,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也是越拉越远。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尤其是农村的基层政府,以往的主要任务是税费征缴、计划生育等需要主动下乡入户的工作。在这些“硬性”工作离开历史舞台后,目前更多是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基层政府的职能重心从“汲取”到“服务”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搭车收费”等乱象的发生,缓和了干群关系,但也导致基层干部“走街串巷”、深入一线的主观动力随之减弱。

第二,部分工作任务不切实际,只能“群里落实”。一方面,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对下属提出不切实际的工作要求,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则在客观上便利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例如,中部地区一位受访的乡镇干部就指出:“个别领导总是喜欢不区分时间和地点,甚至三更半夜在工作群中布置任务,而且很多时候要求‘事不隔夜’。”(20220408-02)对于基层干部而言,这种任务很多时候根本不可能如期完成,只能“空对空”:要么“指尖”转发至村社干部群,要么“编制”材料应付。另一方面,有些上级指派的工作严重脱离基层实际,基层干部只好“群里推动、表格落实”。作者在田野调查中了解到一个具体的案例:东部某省为了推动乡村生态生活环境整治,曾推广农村污水无公害处理。但是,要真正做到污水的无公害处理,就需要建设能够接入城市主排污管道的排污管网,或者是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这对于绝大多数村庄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上述情况乡镇干部并非完全不了解,但也不能违背上级的政策,所以只好“指尖”部署到村庄一级,村干部则通过各种“摆拍”、编造报表数据等方式,向上反馈整改“成果”。当面临市县检查时,乡镇还会提前告知村庄。乡、村两级可谓是“配合默契”,协力应对这项本质上严重脱离农村实际的政策。

第三,普通基层干部狭窄的职业上升空间,助推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蔓延。如前文所述,目前普通基层干部的“躺平”问题正在呈现出低龄化的态势:对那些已经“躺平”的普通干部,只要不犯错,当然不介意频繁使用各种相对轻松的“指尖”手段推动工作。之所以很多年轻的基层干部早早就失去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与“基层晋升天花板”依旧没有松动的现实状况存在直接的联系。正如某直辖市一位普通乡镇干部所反映的:“在乡镇一级,绝大多数干部最多能干到正科级(直辖市乡镇为正处级单位),晋升比区县更困难。既然晋升空间有限,还不如‘佛系’一些。况且,‘指尖’推动、‘隔空’指挥最多的是区县和乡镇领导,那么下属‘照猫画虎’,自然也不是什么原则性错误。”(20220409-03)在直辖市行政级别整体高一级的情况下,街镇干部的晋升依然困难重重,其他区域普通乡镇干部的晋升难度只会更大。此外,虽然目前一些地方为了防止部分年轻基层干部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工作心态,规定了普通干部在基层任职的最低年限,但却没有对街镇领导的任职年限进行限制。这就导致一些街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得十分急功近利,刻意追求短期就能体现成效的“面子工程”,根本不考虑基层工作的实际。普通街镇干部和村社干部虽然比较反感此类“面子工程”,但又不得不执行,有的时候就会通过“编造数据”“拼凑材料”等方式“指尖”应对。

第四,“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在某些情境下已经演变为基层避责的一种新形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问责的严厉化与常态化,基层工作的总体态势开始从“邀功”导向的“锦标赛”模式,转向“避责”色彩鲜明的“达标赛”模式[13]。据多位受访的基层干部反映,之所以无论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干部,都乐于“指尖”推动、“隔空”指挥,除了方便快捷之外,也有“合理避责”的因素掺杂其中。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通过微信群布置、推动工作,把责任、利害讲清楚,等于是“昭告天下”并“充分留痕”,一旦出现问题,肯定不是因为领导没有积极布置和推动。对于普通干部而言,通过微信群等形式“汇报工作进展”“展示工作成绩”,也是很好的“留痕”方式,万一出现问题,也是意外因素,或者是村社干部执行不到位、欺上瞒下。这样,在街镇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都已经做足了“痕迹管理”工作的前提下,最终的责任往往只能落在村社两委,村社干部也就成为出现小范围“意外”后问责的主要承受群体。

五、“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治理路径

联系前文的分析过程,可以发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出现,是基层治理生态叠加技术革新的产物。期待化解这一现象,根本上在于扭转基层权责失衡、职业发展空间狭窄、过度依赖负向激励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推动治理责任和治理资源同步向基层下沉,并赋予基层一定的自主裁量权。同时,通过对微信工作群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主要载体进行必要的限制,也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具体而言,可通过下述四方面进行结构性调整。

其一,在强调基层属地责任的同时,持续推动治理资源下沉,为基层“放权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推动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并连续作出重要部署。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下沉,推动街道(乡镇)党(工)委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上来,转移到做好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工作上来”[14]。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15]在顶层设计的引领和驱动下,各地纷纷开始推出配套改革措施。归纳而言,主要存在两种改革路径:一是通过将原属区县职能部门的部分执法权下放至街镇,提升基层政府的执法能力;二是因地制宜地借鉴“吹哨报到”机制,将区县职能部门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提升街镇的统筹调动能力[16]。

鉴于在推动治理重心向下沉的过程中,部分地方出现了只下沉责任、不下沉或少下沉权力和资源的现象,因此在“赋权”层面,应进一步厘清基层权责,并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具体而言,可通过编制属地责任清单的形式,明确街镇应当独立承担的职责事项,以及需要与上级职能部门协同落实的综合性事项,推动实现“清单之外无属地管理事项、列明之外无其他工作责任”。对区县职能部门交办给街镇的新增事项,应由同级党委政府审核把关,缓解基层治理压力。在此过程中,应强化街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核心职责,弱化其招商引资等职责,确保职责匹配的层次性[17]。同时,可参照“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模式,赋予街镇一定的执法召集权和考核权,保障“条”“块”在综合性事项治理中的联动配合,提升街镇的统筹协调能力。另一方面,就“赋能”而言,需建立常态化的人财物等治理资源下沉机制,尽量避免基层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不得已产生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比如在人员方面,可由上级选派优秀干部下沉至街镇至村社,统筹负责公共服务、纠纷调解等基层事务,缓解基层人员不足、治理弱化等问题;又比如在财政经费保障方面,除了进一步向基层提供持续稳定的财力保障外,还应当根据“费随事转”的基本原则,赋予基层政府一定的财权,使其拥有较为稳定的自有财政收入来源,解决基层因财力不足而造成的各类治理困境。

其二,拓宽基层干部职业发展空间,畅通晋升渠道。职业发展空间是基层干部的核心关切之一[18],让兢兢业业、实绩突出的基层干部得以适时晋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基层干部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心态,以及由此产生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首先,应继续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严明基层组织纪律,大力整治任人唯亲、任人唯利、任人唯圈、跑官要官、拉帮结派等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防止少数基层干部因非正式规则的非正当晋升对大多数普通干部形成“剥夺效应”,进而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19]。其次,要进一步畅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加快形成公平公正、科学透明的干部选任机制,注重通过基层干部在改革创新、服务群众、攻坚克难等任务安排中的表现来选拔任用干部,真正将有能力、有担当、有作为的基层干部“精心培养起来、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再次,应继续推动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制度,提升职级的“含金量”,对大多数无法获得职务晋升的基层干部,可根据其工龄、日常表现、工作业绩来晋升相应的职级,进而获得工资福利待遇的明显提升,减少因“基层晋升天花板”而造成的“混日子”“佛系躺平”等现象,激发基层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其三,应建立健全多维度、立体化的激励考核体系,为基层干部在工作中留下适度的自主空间。如前所述,当前问责的严厉化与常态化在规范基层组织纪律、提升政策执行效率的同时,也出现了问责泛化、问责基层化等问题,并由此加剧了“合理避责”逻辑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有鉴于此,应首先在充分尊重基层实际治理情况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或谨慎使用“一票否决”等过于刚性的考核与问责方式,并减少以“材料堆砌”为主的烦琐督察。当然,考虑到一些任务或项目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推动实施“一票否决”准入制,即由省级或市级党委政府對“一票否决”项目进行登记审核,对符合准入条件的任务或项目经批准后公布,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则及时进行清退、规范。比如,根据当前街镇的履职重心,应尽量精简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职能无关的硬性考核要求。其次,对基层干部应逐步采用多样化的考评方式,更加突出正面激励的导向作用。以积分制考核为例,可通过对基层干部的日常表现、任务落实、群众满意度等情况实行“加分”或“减分”来动态考核基层干部,并强化积分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与福利待遇、职务职级晋升相衔接。比如,为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和担当作为,可考虑对在基层工作时间长、表现突出的基层干部提高积分力度,优先提拔晋升。同时,在问责方式上也应逐步改进,对基层干部因积极作为、敢于创新、勇于担当而犯下的探索性错误、非原则性错误,应给予一定宽容[20],用柔性化的问责如批评教育、谈话诫勉、谈话函询等方式进行处理,为基层年轻干部留下一定的“容错空间”。

其四,对微信工作群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主要载体进行必要的限制。应建立微信工作群管理制度,对微信工作群进行备案,严格限制工作文件在微信群中的随意转发,这样既可以完善保密工作、避免“团团伙伙”,也能在客观上减少很多非必要的微信工作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蔓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动辄以建立微信工作群为主要方式方法来落实和推动项目和任务,更不能以通过微信工作群上传的影像资料和报表数据来替代对实际工作的考评,关键还是需要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真正深入到一线,“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急”,切实倾听群众呼声,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鉴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治理,也有赖于部分领导干部自身政绩观的纠偏,应加强思想引导和作风建设,对基层治理中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祛魅”,充分认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现象的危害性,逐步破除对信息化手段的“神话”和过度依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0.

[2]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EB/OL].(2023-03-19)[2023-05-22].http://www.news.cn/politics/zywj/2023-03/19/c_1129444703.htm.

[3]王东.“指尖沟通”场景下的歪风管控策略[J].领导科学,2020(17):27-29.

[4]董石桃,董秀芳. 技术执行的拼凑应对偏差:数字治理形式主义的发生逻辑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22(6):66-73.

[5]刘政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当休矣[J].人民论坛,2019(30):58-59.

[6]王丛虎.警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J].人民论坛,2019(S1):90-91.

[7]徐刚.制度遵从视域下基层“指尖形式主义”的发生机理——来自Z市“云办公”的实证观察[J].电子政务,2023(11):55-68.

[8]张紧跟.警惕“互联网+政务”披上形式主义外衣[J].人民论坛,2019(25):39-41.

[9]文宏,李慧龙.府际关系视角下基层形式主义的本质与逻辑重思[J].探索与争鸣,2019(11):102-110+159.

[10]代凯.基层“痕迹主义”的表现,成因及治理路径——基于公共组织绩效管理视角的分析[J].行政与法,2019(9):34-40.

[11]杜宝贵.智能官僚主义的识别与治理[J].国家治理,2020(25):20-22.

[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5.

[13]倪星,王锐.从邀功到避责:基层政府官员行为变化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7(2):42-51+126.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EB/OL].(2017-06-12)[2023-0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6/12/content_5201910.htm.

[15]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9-11-05)[2023-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ivk_sa=1024320u.

[16]赵聚军,张哲浩.新时代街镇基层治理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双向互动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2,34(5):21-29.

[17]朱光磊.构建政府职责体系是解决基层治理负担过重问题的根本出路[J].探索与争鸣,2023(1):18-21.

[18]唐皇凤.为年轻干部扎根基层构建四重激励机制[J].人民论坛,2018(29):36-37.

[19]田雄.基层干部的职业发展与政治生态营造[J].长白学刊,2018(4):61-67.

[20]黄新华.基层干部“工具化”倾向的治理之道[J].人民论坛,2020(27):49-51.

Fingertip Formalism:Distribution Patterns, Generation Factors and Governance Paths

Zhao Jujun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 300350,China)

Abstract:As a new variant of formalism in the digital governance era,“fingertip formalism ”has been studied only in the overall portrait. Th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fingertip formalism ”is distributed differently in different work tasks,governance hierarchies,cadre groups and areas. “ Formalism on the fingertips ”presents a differentiated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spread of this phenomenon is itself a reflection of the imperfect grassroots governance system and mechanism. So that the fundamental solution lies in promoting the simultaneous sinking of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ies and resources to the grassroots and giving them a certain degree of discretion rights. Additionally,imposing necessary restrictions on WeChat groups and other vehicles of“fingertip formalism”can also help alleviate this phenomenon.

Key words:grassroots governance;digital governance;formalism;mass line

責任编辑:余爽悦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群众路线形式主义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