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岛的13个瞬间:一场被遗忘40年的现代化战争(三)

2023-12-28 07:59三土
轻兵器 2023年12期
关键词:阿军马岛机枪

■ 三土

本文第一、二部分介绍了马岛战争的起因和初战——南乔治亚岛的枪声、加奇诺少校和一次不成功的突袭、帝国的反击、“轻武器不轻”等,第三部分继续呈现古斯格林之战、“战壕足”重现——

古斯格林之战

类似FM FAL 步枪和L1A1 步枪的关系,阿军和英军装备的机枪也是同一个来源,那就是比利时FN MAG 58 通用机枪。这种采用导气式原理、可散弹链供弹的武器,是截至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通用机枪之一,先后被8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各国赋予它的编号各不相同,比如在美国就被称为M240。英国陆军早在1961 年就选中这款机枪,在购买特许生产许可后,从1963年起位于恩菲尔德的皇家军械厂开始制造该枪,并命名为L7A1,以取代陆军原先使用的7.7mm口径维克斯Mk.1 水冷式重机枪和布伦Mk.4 轻机枪,以及更换成7.62mm口径的L4 轻机枪。L7A1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其他英联邦国家的制式装备。

L7A1 与称为MAG Model 60-20 的比利时原型结构基本一致,只是枪管部分有所变化。L7A2 是L7A1的改进型,更换了气体调节阀门、合成材料枪托以及抵肩板,并可以安装光学瞄准镜。英军每个步兵班装备1 挺L7A1/A2 作为轻机枪使用,采用两脚架,单兵操作,有效射程800m。在连营一级作为重机枪支援火力使用的L7 系列安装在L4A1 三脚架上,配备瞄准镜,由2 人操作,有效射程可拓展至1800m。因性能出色,L7A2 目前仍是英军的现役装备,虽然作为轻机枪使用时曾一度被L110 轻机枪和L86 轻型支援武器代替,但2019 年之后又重新换回更具威慑力的L7A2。

英军装备的L7A1 通用机枪

行经居民点的英军陆战队员,可见2 挺轻机枪状态的L7A1(红色箭头所示),机枪手旁边各有1 名身披M13 弹链的士兵,后者携行的是备用弹药

重机枪状态下的L7A1,安装在质量13.6kg 的L4A1 三脚架上,此时一般不用枪托

安装在“山猫”直升机舱门处的L7 机枪

在机枪和导弹的持续攻击下,阿根廷海军“圣达菲”号潜艇艇身严重受损,不得不主动搁浅并投降

“小鹦哥行动”之后,英军成功收复南乔治亚岛,在岛上重新升起英国国旗

阿根廷的MAG 机枪同样是向FN 公司购买生产许可后仿制的,与L7 及FN MAG 相比,口径、主要诸元和操作方法均相同,但由于具体制造结合各自的工艺条件进行,三者的零部件并不能互换。不过其缺点倒很一致,就是在两脚架状态下作为轻机枪使用时质量偏大,即使是经过改进的L7A2,空枪质量仍达到10.15kg,加上必要的备用弹药,单兵难以长时间携行。事实上,无论是阿军还是英军,在班组中都设有专人负责携行备用实弹链。

早在1982 年4 月下旬开始的代号“小鹦哥行动”的英军收复南乔治亚岛的作战中,阿根廷人已经领教过L7 机枪的威力。4 月25 日,阿根廷海军的“圣达菲”号潜艇被英军“安纯”号驱逐舰发现,并施以深水炸弹攻击。然后,“光辉”号上的1 架“山猫”直升机和“安纯”号上的1 架“黄蜂”直升机分别用机载L7 机枪对着“圣达菲”号潜艇猛烈射击,并发射AS-12 反舰导弹。“圣达菲”号因艇身严重受损不得不主动搁浅,乘员登岸向英军投降。不过,此战的激烈程度与古斯格林之战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

古斯格林是东马岛中部拉弗尼亚半岛附近的一个农场兼居民点,距离达尔文港4km。5 月26 日晚间,英军第2 伞兵营离开苏赛克斯山驻地向南进发,准备进攻达尔文港和古斯格林机场,以消除侧翼威胁,然后从南边迂回,配合北路英军完成对斯坦利的包围。28 日凌晨3:55,在古斯格林打响了马岛战争中第一场真正的地面战斗。由于射程限制等原因,双方的野战炮兵包括舰炮都无法及时进行火力支援,因此这场战斗是一场纯粹的轻武器之战,过程极为残酷,机枪成为双方最重要的依靠和保障。

阿军的一张摆拍,除FM FAL 步枪和M20“超级巴祖卡”外,最右侧的武器是1 挺2 人操作的MAG 58 通用机枪,同样使用弹链供弹

MAG 58 至今仍是阿根廷军队的主力机枪

驻南乔治亚岛的阿军代表在英国皇家海军“普利茅斯”号护卫舰上签署投降书

古斯格林是地峡半岛附近的一个农场兼居民点,只有少数居民

阿军主力是伊塔洛·皮亚吉中校所率的陆军第3 旅第12 团,是最后抵达马岛的部队之一。该团的武器和人员都严重不足,全部554名官兵原先分属3 个团,而且很多是入伍不满4 个月的新兵,装备只有25 挺机枪、13 门迫击炮和1 门106mm 无后坐力炮,却要承担长达17km 战线的防御任务。而作为对手的英军第2 伞兵营仅机枪就有56挺,比正常编制多一倍。好在早在英军登陆1 周前,阿军就开始在此修筑战壕和掩蔽部,工事尚算完备。

现代战争中,占据科技优势的一方更喜欢夜袭。战斗开始后,英军连续打掉阿军的多个据点,进展顺利。天色破晓后,战事已经集中在横贯地峡半岛的1.6km 防线上。但在这条防线的最东端,英军碰上一个硬骨头——部署在达尔文山山顶周围的罗伯特·艾斯特贝兹中尉率领的第25 团C 连的1 个排。据守这条防线的3 个排中,该排战斗力最强,武器配备也最齐全。英军的2 次进攻都被迅速击退,包括2 名军官在内的3 名伞兵阵亡。10:30 左右,英军第2 伞兵营指挥官赫伯特·琼斯中校亲自带队冲锋,试图再次对山头右侧发起攻击,干掉压制着他们的那挺机枪。但在接近阿军战壕时,却误入对方另1 挺机枪的火力范围内。琼斯中校被1 颗弹头击中后颈,被同伴救回后,因伤势过重于当天上午去世,战后他被追授英国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战事持续到中午,英军改变战术,在阿军的火力缝隙中迂回穿插,进到阵地右侧,一名军士使用66mm LAW从战壕中打开一个缺口,其他人从这个突破口鱼贯突入,阿军拼死抵抗,双方短兵相接,战斗甚为惨烈。艾斯特贝兹先后3 次中弹,最终战死,成为在古斯格林唯一战死的阿军军官。无线电操作手、列兵法布里克·卡拉斯库尔接替指挥,直到自己也中弹身亡。两人在战后均被追授英勇作战勋章,全排只有3 人活着撤下阵地。

虽然进展缓慢,但英军拿下了达尔文山,阿军被迫退守古斯格林的最后几个据点。皮亚吉中校不得不将预备队也派上一线。下午1:00许,阿军戈麦兹·森图里昂少尉率领的第25 团1 个排,及何塞·瓦斯奎兹少尉指挥的第12 团一部,大约80 多人向北行进,迎头碰上大队英军,双方再度交火。

阿军投降后交出的步枪、机枪、火箭筒等堆积如山

英军第2 伞兵营的士兵在被占领的达尔文山山顶

在达尔文山阵亡的赫伯特·琼斯中校,时年42 岁,战后被追授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古斯格林机场附近阿军部署的厄利空35mm 双管高射炮,给进攻的英军造成不小的伤亡

英军带队的詹姆斯·巴里中尉认为,眼下战场形势对阿军非常不利,此前已经有多个据点的阿军投降,面前的这股敌人很可能也会如此。为避免不必要的刀兵相见,他通过电台请示上级,要求劝说这部分阿军投降。在获得同意后,巴里中尉大喊停火,并带着2 名军士上前谈判。森图里昂少尉原以为是英国人打算投降,交谈后才发现对方是来劝降的,于是严辞拒绝,并给对方2 分钟时间返回阵地,然后继续开战。

就在巴里中尉等3 人回撤之际,意外发生了。远处的1 挺英军机枪突然开火,它被部署在已经夺取的达尔文山的高处,借此向英军先头部队提供支援。其阵地距离巴里等人有1600m 之遥,所以并不知道双方已暂时停火,见到阿军目标便率先开火射击。这一距离虽然接近L7重机枪状态时1800m 有效射程的极限,但该枪射出的7.62mm 弹头最大射程可超过3700m,在1600m 上仍威力十足,因此立即造成阿军伤亡。阿根廷人并不知情,见英军率先开火,以为劝降是一场骗局,随即也向巴里等人射击,造成3 人当场死亡。

古斯格林之战结束后,露天进餐的英军士兵

这场悲剧性的误会并未耽误战斗进程。之后双方在古斯格林机场附近,展开全面交战。英军逐渐占据上风,不过仍然打得异常艰苦,阿军一直坚持到29 日下午1:00 方才投降。古斯格林之战中,阿军共战死55 人,其中军官3 人、士官9 人、士兵43 人,另有86 人受伤,1050 人被俘。英军战死17 人,其中军官5 人、士官7 人、士兵5人,33 人受伤。阿军戈麦兹·森图里昂战后获得英勇作战勋章,成为此战中获得该殊荣的4 人之一。

英军在其占领的古斯格林机场察看被击毁和缴获的阿军飞机

“战壕足”重现

自5 月1 日之后,阿军在马岛的兵力就没有再增加过。由于阿海军消极退避,英军得以实施全面海、空封锁,阿根廷运输舰船几乎全部停航。虽然阿空军倾尽全力,从5月6 日起恢复已经中断1 周的“空中桥梁”,但只能依靠“大力神”运输机的夜间运输,平均空运量已经降至4 月份的1/10,而且仅限于运输155mm 重炮等重要物资。

屡遭英军轰炸和炮击的斯坦利机场成为驻马岛阿军最主要的补给渠道

梅南德兹准将虽然征用了当地居民的全部绵羊,但除羊肉外,阿军的其他食物仍然短缺

1 名“海岸阿军”的午餐:盛在阿军特有的长柄金属盘子内的菜汤,几个煮土豆,以及1 罐汽水

驻扎在山头阵地的阿军士兵排着长队,等待野战炊事车提供的热食。在炮击、空袭或战斗期间,都无法享受这样的餐食

在这种情况下,岛上阿军开始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配发给部队的物资被迫一再缩减。偏远地区的部队每人每周只能分到一袋军用方便食品,其中包括4 块饼干、1 个炖汤罐头、2 包甜食和少数能量棒,最多只能供2 天所需。野战厨房早晨会提供一杯加糖的马黛茶,中午、晚上各供应一次用脱水蔬菜和肉片煮的汤,至于平时吃的面包和巧克力,根本就不见踪影,甚至有些部队直到终战为止,厨房装备都还在本土没有运来。所以在5 月底,阿军不得不半强制地把斯坦利当地居民的绵羊全都买下来,但这样最多也只能满足1 万多人每天1 顿肉食的需求,而且除羊肉外,其他食物仍然短缺。盗窃、倒卖邮包中的香烟和食品的现象开始蔓延,甚至出现偷盗食品仓库的现象。负责斯坦利周边防御的第10 旅旅长奥斯卡·路易斯·霍夫雷准将后来回忆道:“18 岁到20 岁的年轻人胃口太大,总嚷嚷吃不饱……他们整天就惦记着吃。”

古斯格林周边,阿军丢弃的头盔和其他装备散落一地

英军通过直升机和登陆艇,将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后勤补给船上运送到滩头补给基地和临时补给点

英军直升机不仅用于运送人员和物资,也用于抢运伤员。因救治及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英军伤员的死亡比例

英军单兵背囊中的常见物品,包括换洗衣物、鞋袜、寝具、盥洗用品、饮水及食物、急救包和备用弹药,加上武器,携行质量往往超过27kg

5 月30 日,负责在古斯格林打扫战场的英军第5 步兵旅I/7 廓尔喀营,在距离居民点大约26km的一个偏远的牧羊人小屋,发现一群饿得半死的阿空军导弹操作手。他们本是直升机投送来支援当地陆军分队的,但后援不继,第3 天所带食物耗尽,众人只好靠啃卷心菜,甚至生吃贻贝和抓来的海鸟过活,1 人还因冻伤出现坏疽。由于营养不良,这些阿军士兵都十分虚弱,在英军抵达时,未作任何抵抗便束手就擒。

6 月份以后,随着已改为医疗船的“帕拉伊索湾”号极地船在运回伤兵的同时,先后两次运来大量物资,阿军食品供应情况有所好转,所有部队都按5 天所用标准配齐口粮,甚至有些装食品的集装箱放在港口一直没有打开,最后被英军完整地缴获。部队吃不饱的情况得到缓解,但一线官兵获得新鲜食物特别是热食仍然很困难。

另一个问题是冬装不足。马岛驻军来自阿根廷多个省份,有的部队在未配发冬装的情况下就被仓促部署到马岛。如负责防御两姐妹山和哈里特山的陆军第4 团,士兵都是从位于亚热带的科连特斯省招募的,新驻地的气候与大陆差别极大,但军服仍然是原来配发的那套。陆战队的条件则要好一些,配发了更保暖的冬装。后来,为陆军补充了一部分以色列生产的加厚野战夹克,靠近居民点的部队还找来岛上盛产的羊毛塞在衣服里,解决了一点御寒问题。不过,对于野战工事里的部队来说,虽然配发了毯子、睡袋和床垫,但夜间即使盖上3 条毯子,仍然感到寒冷刺骨,不得不几个人挤在一起取暖。在持续雨雪、浓雾和低温的情况下,洗晒衣服更是奢望,很多人的衣服都穿了1 个月以上而没有换洗过。

这艘排水量1.5 万吨的“大西洋运输者”号集装箱货轮是被征召后,经过为期11 天的改装,作为临时航母兼运输保障船前往马岛的,后被阿方发射的“飞鱼”导弹击沉

“山头阿军”需要往返数十公里,从斯坦利城区以人力扛回各种给养

在圣卡洛斯湾成功登陆后,英军在滩头阵地上抢修工事

英军在居民点附近发现的一个阿军野战掩蔽部,用原木和板材建成,上面覆盖了伪装用的草皮和土块

当时在阿军士兵中,流行着马岛驻军分为三大类的说法,即“城镇阿军”“海岸阿军”和“山头阿军”。“城镇阿军”驻扎在斯坦利城区,要么是军官,要么是指挥部直属或后勤部队,他们住处宽敞,带有淋浴设施,还能吃上热饭,由于和当地居民混居,也不用担心英国人的空袭或炮击。“海岸阿军”是指港口周边防区和机场的守卫部队,既有第3 团、第6 团和第25团的步兵,也有炮兵和空军,经常遭到英军轰炸和炮击,但生活环境还不算过分糟糕,偶尔还能去城里洗个澡。最艰难的是那些“山头阿军”,包括第4 团、第7 团和陆战队第5 营,他们的防区都在距离斯坦利至少11km 开外的地方,驻守在开阔地或高地上开挖的野战工事内,没有时间去城内休息,最长的在阵地上驻守了整整2 个月,体力精力消耗甚大。

半身钻在睡袋内坚持工作的阿军通讯兵

阿军采用东重西轻的部署格局,是因为西部基本上是山区和荒原,而且荒原的大部分又是泥泞的沼泽,人烟稀少,通行困难,所以预判英军不会从这个方向登陆。驻守在这些地方的阿军士兵只能呆在露天搭建的帐篷营地、战壕、防炮洞以及木材、石块构筑的临时掩体内,在持续的狂风、雨夹雪以及低温天气下,到处漏风淌水,冰冷刺骨。虽然在荒原上挖掘工事并不十分困难,但阿根廷人很快发现,土层下积聚的大量水分无法排出,每逢雨雪,战壕底部就完全泡在水里,其条件之恶劣堪比一战时期的西线。长期湿冷和饥饿,使士兵们身心极度疲劳,到后来大多数人都患上或轻或重的冻伤,还有的得了“战壕足”,造成一线人员不断减少。据列兵马里奥·普拉多回忆,他因“战壕足”被送回斯坦利,但“得不到医治,因为伤兵实在太多了”,作为“优待”,最后他和情况类似的一些伤病员都被派去防守港口海岸沿线。

更麻烦的是一线物资十分匮乏,武器、弹药和后勤供给都要靠人力往返斯坦利才能获取。由于路途遥远,又没有越野车辆,士兵都不愿从事运输工作,导致阵地库存弹药数量不多,后来作战时多次出现弹药不继的情况。既有的装备也缺乏清洁保养,长期泡在泥浆中,锈蚀不堪,很多FM FAL 步枪因此出现故障。

与阿根廷人相比,英军的后勤供应及管理水平高出很多。尽管是仓促开战,但英国人并不缺乏物资。一方面,由于邻近冷战最前沿,英军一直保持着必要的储备;另一方面,美国和北约也在英国本土贮存了大量战争物资。这些物资平时实行分级、配套、多点储存,而且物资调拨过程实现了电子化管理。英国决定开战后的48 小时内,数量庞大的装备物资就实现了从调拨、出库到装船出发的全过程。

在狂风和雨夹雪中前进的英军戴上了外套风帽,以抵御马岛荒原上的严寒

在特混舰队的61 艘舰船中,勤务支援舰船就多达17 艘。考虑到从本土到马岛的补给线长达1.3 万公里,单靠海军本身的勤务支援力量难以满足需要,因此英国人启用早在二战期间就经受过考验的军民结合战时动员体制。4 月4 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签发征用民船的命令。很短时间内,就从30 余家企业征用总吨位达66.6 万吨的56艘民用商船,同时大规模征召海军退役军人和预备役人员,作为特混舰队的后勤支援力量。这些分散在全球各处的民船用最快的速度就近卸货,尔后改变航向驶向南太平洋,并利用途中的时间完成改装。整个马岛战争期间,由民船改装而成的后勤舰船占英军舰船总数的61%,运送超过10 万吨的作战物资,为取得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英国的另一有效措施是建立梯次配置的四级体系后勤补给链,即本土基地——中继补给基地——前进补给基地——滩头补给基地。首先,在距本土7000km、距马岛5600km 的阿森松岛建立中继补给基地,相当于使后方基地与前线的距离缩短一半。其次,在距马岛1390km 的南乔治亚岛建立登陆作战的前进补给基地,解决物资进一步转运的难题。再次,英军在圣卡洛斯湾登陆后,随即建立滩头补给基地和若干临时补给点,物资可以源源不断运抵一线。仅在阿贾克斯湾的补给基地,先后卸下的弹药就有3500 吨,此外还有1200 吨食品和超过9080 吨的油料,确保英军始终保持粮弹充足的状态。

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大西洋运输者”号沉没导致多架直升机损失,英军在西部进军期间,大部分时间不得不自行背负沉重的背囊

虽然在马岛战争期间,包括弹药、油料、食品、轮胎在内,英军的物资消耗量大大超过预期,但后勤系统仍然基本满足前线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让马岛反过来成为英军的主场。虽然英军同样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不过良好的供给水平减轻了影响的程度。比如在开战初期,在西部荒原进军的英国人就饱尝了泥泞与低温的苦头。由于直升机数量不足,又缺乏其他交通工具,第45 突击队从圣卡洛斯湾的海滩出发,背着沉重的背囊,在3 天内强行军90km,直抵斯坦利外围防线。由于英军配发的仍是普通的作战靴,不具有防寒及防水功能,因此在进军过程中,一部分人出现了“战壕足”或腹泻等症状,不过并不普遍,因为露宿野外时间最长的英军,也只呆了3 周,与“山头阿军”的遭遇相比,还差得很远。(待续)

下期预告

本文第四部分将呈介导弹大乱斗、王牌对王牌等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猜你喜欢
阿军马岛机枪
缺只角
M240通用机枪
M134 机枪
玩转百变机枪
午夜,校园响起“魔铃”声
生命之外
那些被“黑”的机枪们
岛殇——英阿马岛之战
结巴有福
马岛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特点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