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高等工程教育时代新使命的“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内涵创新

2024-01-01 12:46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王肖烨李春磊李旭波
内江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科教产教协同

◇宝鸡文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王肖烨 李春磊 李旭波

新时代下高等工程教育的直接目标是能够培养出满足当前产业转型升级和适应未来新兴产业、新经济形态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根本目标则是践行创新驱动理念,为我国在新一轮的科技与产业竞争中能够赢得发展先机和占据有利地位提供人才支撑。而要落实这一点,一方面需要产教双方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动关系,把当前绝大部分依然停留在较浅层次甚至是形式上的合作拓展深化,使产教融合的品质得到真正升华;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工程教育体系中的迁移渗透,使高校的多种社会职能得到协调统一。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立场,对高等工程教育需要承载的时代新使命进行了探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理念及其实践中的不足,最后就如何改善这种不足并推动育人内涵实现深化和创新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在广大教育同仁间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的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而推动高等工程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正是对习总书记发出的有关高等教育时代最强音的有力响应,是我们对建设教育强国战略的切实践行,更是我们对谱写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的庄重承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促使我国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以及工业领域都在不断涌现出新的特性,促使新经济、新兴科技以及工业新业态、新模式正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而这将可能成为推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现下一波质的飞跃的潜在新风口,是我们深度拥抱时代发展洪流和彻底落实科教兴国、产业兴国、人才兴国的伟大复兴工程的历史性机遇。本文以能够承载时代发展新使命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深化为研究出发点,重点探讨了适应新形势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产教融合[1-3]与 科教协同[4-6]”育人新内涵,以期能在广大高等教育同仁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交汇下的高等工程教育时代新使命

1.1 “育新才”是把握历史性发展机遇的时代新使命

在新时代下,以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核心设备及其应用集成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变革发生了历史性交汇,而这会促使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孕育出经济新形态、工业新业态、生产新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社会生产领域对人才的要求也将跟随变化,甚至孵化出适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职业。高等工程教育作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阵地,必须向因产业变革、技术进步而衍生出的新技能岗位对标看齐,对工作内容、从业方式与传统业务模式发生本质变化的职业新内涵进行突出体现。只有培养和塑造出能够适应、支撑甚至是引领时代潮流发展趋势的新人才,才能胜任新形势下党和人民赋予工程人才培养的新任务,解决因产业和科技快速革新而产生出新的迫切问题,进而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占据主动并牢牢把握住由此涌现出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1.2 “赋新能”是持续释放中国产业变革活力的时代新使命

在新时代下,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产业结构更是面临着重大调整,这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工业后发国家实现追赶超越提供了战略契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但在一些高精端领域依然处于由跟跑向着并行前冲进行努力转变的发展境遇。如何利用这一轮技术革新对产业结构带来的颠覆效应,赋能我国相关产业领域实现领跑突破,是促进我国经济、产业实现高质量增长并跻身于世界前列的核心问题。在这一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和相关产业、企业加强合作,实现院校人才培养、科创资源和企业人力、技术应用资源间的深度融通与灵活供给,正是急产业升级对人才所需且能更精准输配人才的关键体现,而这将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有生力量,促使产业革新活力得到持续激发与连续释放,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整体品质提升提供不竭动力。

1.3 “书新章”是促进科技创新及其应用转化的时代新使命

在新时代下,科技创新是引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我国的科技创新经过多年发展,在创新投入、平台建设、人才队伍以及基础研究设施等方面不断得到强化,部分学科已经居于世界第一阵营,在包括载人航天、高铁、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等在内的部分应用领域更是取得了不俗的发展业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科技创新体制和创新生态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创成果不足、成果的体现方式单一、技术创新与带动产业技术快速突破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等。如何在继承已有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完善的应用倒逼创新机制,在包括高校在内的众多科创主体内形成创新面向应用的思想和行为共识,是切实践行建设科技强国之路的迫切要求。高等工程教育大力推动科教协同发展战略,正是将院校于诸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成果真正书写在教室书桌甚至是每一方祖国大地上,利于形成师生共同参与创新的生动局面和可持续、可科学评价的良好科技生态环境。

1.4 “谱新篇”是以坚定自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新使命

在新时代下,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更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波新风口,正在牵引世界各国进行新一轮发展比拼与竞争力重塑。作为技术创新的践行者和产业变革人才的孕育主体,高等工程教育需要以绝大勇气和毅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为我国谱写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光辉篇章发挥应有之义。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推动“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深入突破,正是立足于“科技强国、产业兴国”这一视角不断进行开拓进取,是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社会活动力和教育感化力,对所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精气神进行磨砺,在不断提升受教育者自身能力与技能素养的同时,夯实他们对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主体责任意识和发展道路自信,最终为培养出拥有扎实能力基础、具备责任担当意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固承载与动力支持。

2 “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基本育人理念解读及其实践不足分析

2.1 “产教融合”育人理念解读及其实践不足分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科技与教育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以应用型专业建设为主要办学定位的广大地方院校,面临着向国家产业升级输送合格应用技能人才的时代发展重任,但这显然无法单独通过高校一方完成。为了打破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企业发展所需间的割裂鸿沟,改善固结于校园课堂的封闭育人环境带来的发展不适应性问题,以及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短缺问题,就有必要在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企业间实现共同育人,从而全面提升人才输配对社会生产所需的精准匹配性。而要落实这一点,就需要产教双方在融合育人的基础、出发点、核心内容以及动力方面达成共识,在彼此间营造新的教学环境、形成新的教学机制、开发出新的教学项目甚至打造出新的融合载体。也就是说这里的融合需要在多个方面实现相互渗透,必须真正调动产教双方的参与积极性,挖掘并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推动产教双方实现共同成长。但现实却是产教双方在融合深度与广度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学校和产业部门、具体企业大多只是在一些实践教学环节或产学协同育人项目上进行了浅层次合作,并且这种合作还经常是由政府主导部门推动实现的。因为彼此缺乏主观积极意愿,尤其是产业部门和企业参与融合育人的价值点、利益点没有被充分挖掘,致使融合始终处于方式相对单一、渠道不够通畅的不利局面,这些都制约了产教融合品质的全面和有效提升。

2.2 “科教协同”育人理念解读及其实践不足分析

现代大学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作为社会一员深度参与到全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一个朝气蓬勃、处于上升发展态势的社会经济循环必然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创新型人才提供支撑,而这必然就绕不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高等工程教育实施科教协同育人模式,正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种基本职能的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践行服务社会职能。在科学协同育人模式下,教师科研成果经过一定的选择、简化和拆解,可以转变成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内容,而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可转变成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进而帮助教师取得更多、更好的学术成果,即科教协同可以使师生共同受益。教学中的探究属性能为所培养人才从事创新性工作创造基础条件和提供实施载体;而科研中的教学属性尤其是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则能有效缓解教师从事实验研究时经常会遇到的人手不足等问题,甚至通过共同探讨来拓展更为广泛的研究思路。然而现实却是因为缺乏良性且可持续的“教学、科研、学习”互动体系,尤其是教师在职称晋升、奖励评优等方面缺乏指标依据,致使我国广大高校教师虽然创造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但却未在教学中进行深度渗透,使科教协同的教学相长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激活。

3 承载时代新使命的“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内涵创新

3.1 实现所培养人才的自由、全面与充分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包括高等工程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属性是育人,所以融入了“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新时代元素的工科教学内涵也绕不开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及充分发展。作为受过大学系统性培养的新时期人才,其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需要通过专业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体现。而以应用型工科为办学定位的广大地方院校,在这种导向下就必须坚持培养以适应工程技术发展最新趋势、工业生产最新业态为主要目标的高素质人才。从本质上讲,产教融合、科教协同与高等工程教育的完满融合,也面向了同样的终极目标,那就是为受教育者塑造更贴合时代发展实践的工程专业素养,为毕业生将来走出校门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与创造性应用等工作提供基础条件,技术革新、产业变革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互融,将最终促进所培养人才实现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受教育都有感受时代发展脉搏并拥有为之拼搏进取能力的人生机会。

3.2 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系统性升级

拖动基于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创新,是落实新时期习总书记关于教育教学问题一系列论述的有力举措,是实现高等教育与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同频共振的切实践行,是将论文写在祖国山川大地和每一张课桌上的有效回应,而要落实这一点,我们需要将产教融合的深度与科教协同的广度作进一步拓延。高等工程教育的产教融合不再大多局限于浅层次的校企实践教学合作,而是产教双方在思维理念和行为实践上达成高度共识,有内生动力在彼此间进行深层次交流与实现发展步调一致,工科教育的全过程突破了大学校门边际,企业的各种人力、设施和技术资源铺满了专业培养的所有细节,真正形成互惠互利与共融共生的大好局面。此外,高等工程教育的科教协同也不再是基于科研命题的硬性教学设计,也不仅只是简单的科研反哺教学,而是真正在“教学、科研、学习”三者间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只有科教基于主观意愿的自然结合才能生长发育出真正的智慧之果,进而也才能擦亮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时代底色。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育人内涵绝不仅仅只满足于有限度合作或形式上协同,而是在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上的彻底革新,并要以这种革新牵引高等工程教育实践在教学的方法、机制以及模式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和全过程的突破,真正推动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系统性升级。

3.3 形成开放包容且更具有持续发展动力的育人生态

在新时代下,产教的深度融合与科教的高质量协同一方面需要政府主导和机制推动,但更重要是营造“融合、协同”各方间的良好生态。人才养成关系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是需要长久坚持和持续努力的系统性工程,只有社会各方都深度参与并愿意为之共同努力,从思维起点上真正打破自我“KPI”观念并形成开放包容的互动关系,才能让为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实现系统性升级的综合举措完成战略部署,进而开启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时代新征程。在此基础上,高校、社会和国家才会在共享育人成果上真正实现共同受益,进而也才能滋养出更为强大的内生联结动力,促使“融合、协同”各方都更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践行一切有利于这种良好互动关系维系的先进技术、工具、理念和机制,真正实现教育生态的重塑和教育质量的内涵式提升。

4 结束语

在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不断深入,通过推动“两化融合”并实施人工智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兴战略技术,我国正谋求在产业链和科创链上能够占据高端位置,进而对我国经济发展品质实现重塑,做新一代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主要参与者甚至是领跑者。基于这一背景趋势,有必要对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的育人理念进行重新发掘,吸收其内涵思想精髓并结合时代发展特性,使融合互补、协同创新在与高校育人体系的衔接品质与耦合深度上达到新的高度,进而赋予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更多的增长动力与内涵活力。

猜你喜欢
科教产教协同
《科教导刊》征稿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科教之窗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科教之窗
科教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