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育融合德育的实践路径

2024-01-02 11:5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第一小学江玉娟
天津教育 2023年2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潮海第一小学 江玉娟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对美育与德育作出了重要强调,体现了教育事业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追求;2020 年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在小学阶段,小学美术教师应根据新课改要求,主动融合美育与德育,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有道德、有创造力、有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与德育分析

美育和德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育通过引导学生对美的认识、理解、欣赏和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想象力,表达情感,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同时,美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对美的追求成为他们一生的追求。德育主要关注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德育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素质,使学生具备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美育和德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通过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促进情感素质和道德情操的发展。而德育则可以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思考道德问题,加深学生对美和善的认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小学美术教学是一门充满趣味和创造性的学科,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课本素材。教材内容包括世界各地的优秀美术作品鉴赏,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欣赏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这些鉴赏内容简单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引发他们对美的感知和兴趣。此外,小学美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课程中常常包含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去创作自己的作品。通过动手制作,小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有机会轻松地领略美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并与这些作品产生共鸣,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美术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启发他们对生活、自然、人物等不同主题的感悟。

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育与德育的融合策略

美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通过艺术的表达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要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加强美育与德育的融合。

(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阶段,美育具有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的重要作用,为形成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美术是一门情感表达的艺术,通过艺术作品,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他人的情感,进而理解社会和人生的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绘画作品中的劳动者》一课时,本课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劳动场景中的情感主题。为此,教师可以选取几位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通过对画作中劳动者形象、姿态和表情的观察,学生能够从艺术中汲取正面的情感信息。比如,在一幅描绘农民耕田的画作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农民勤劳的精神,从而理解劳动的意义;而在一幅表现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劳作的画作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工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树立劳动的积极态度。

教师应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题材和不同表现手法的艺术作品,挖掘积极的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逐渐形成对美的独特认知。学生会从中体验到快乐、悲伤等情感,进而理解情感的多样性,形成对世界的敏感度。这样的情感体验与欣赏过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艺术的热爱,还为他们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情感支持。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艺术引路人,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场景,引导他们从艺术作品中汲取美的力量和情感滋养,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深入发展。不仅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展示艺术作品、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等形式,持续激发学生对美的兴趣,为学生塑造积极的情感态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内容

小学美术教材在美育和德育方面都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进行美育与德育教学时,要仔细观察教材内容,并根据教育目标进行分类和筛选,以确保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相匹配。

1.爱国主义。

在小学美育与德育中,爱国主义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可以展示民族文化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然而,许多美术教师只注重作品的技巧和表现形式,忽视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内涵。因此,教师在美育与德育中,应该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引导学生感悟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

例如,在教学《在战斗中成长》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这幅画讲述了两名游击队员凯旋的故事,体现了革命者的乐观精神和对胜利的信心。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作品中的细节和情感表现,让学生从中体验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通过欣赏,学生可以联想到革命者在战斗中的艰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情感体验与当今的美好生活相对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祖国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足离不开前辈的奋斗。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表达的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事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国家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例如,在教学一幅展现古代农民劳动场景的画作时,教师可以介绍中国农耕文化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农民的辛勤劳作对国家繁荣的贡献,激发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感恩之情。

又如,带领学生去观赏瓷器,瓷器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学生可以看到瓷器优美的造型、流畅的线条和丰富的釉色,这种美的感受无需语言传达,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得到充分体验。在瓷器欣赏中,教师不仅注重学生对外在美的感知,还引导学生了解瓷器制作的历史背景,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产生对劳动人民的尊重。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对祖国的瓷器文化产生认同。

再如,在手工课上,教师可以介绍我国民间的手工艺品,如春节的剪纸与年画,学生会被手工艺人的巧思和技艺所折服,感受到民间手工艺的独特魅力。通过手工艺品的欣赏,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感恩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应当注重融入感恩教育,例如,在教学《收获的季节》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体验秋天的美丽,了解收获的季节,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要感谢大自然和劳动者。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播放有关秋天的视频,让学生体会秋天的气息,如向学生展示秋天硕果累累的场景,以及农民伯伯在田地中辛勤劳作的情景,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秋天的美丽和丰收的喜悦。通过学生的互动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表达对秋天的认知。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应当感谢谁呢?”这样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收获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从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的价值,同时了解到收获来之不易,要感谢大自然的赋予和劳动者的辛勤付出。通过感恩教育,学生形成了感恩心态,更懂得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以及感谢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小学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如美术语言的容易接受性,并能够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认识感恩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父母的感恩。比如,在教学《生日快乐》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美术作品展示过生日的欢乐场景,让学生体会到生日是一个值得庆祝和感恩的日子。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生日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仅仅是关注礼物的收获。通过讲解和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父母的付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制作手工小礼物,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样的教学实践将感恩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让学生在制作礼物的过程中体会感恩的真挚情感。同样,在教师节时,学生可以制作贺卡,以表达对教师的敬意和感谢。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在美术课堂不仅学会了欣赏美的作品,而且懂得了如何用心去感受父母和教师的爱,从而形成感恩的情感态度。这样的教育效果是积极而深远的,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道德观念。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除了注重学生的美育素养,还应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包括尊重他人作品和勤俭节约的价值观。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的不足,赏析他人作品,并利用废旧物品创作实用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这样的教育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赏析活动,让他们了解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作品的态度。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将逐渐树立起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手工创作,如利用废纸制作贺卡、利用矿泉水瓶制作花瓶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体会到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价值,从而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强调节约资源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减少浪费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来适应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仅依靠语言说教往往会使学生感到疲倦,因此教师创新教育方式至关重要。

首先,让美术走进生活,将育人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城市艺术博物馆或艺术展览馆,让学生近距离欣赏优秀的作品。通过观赏名家的绘画、雕塑等艺术品,学生可以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豪感。这样的活动将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他们在艺术的世界中得到启迪。

其次,组织户外写生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在户外写生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和记录自然景观,用绘画表现大自然的壮丽之处。这样的活动将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提升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同时,通过观察大自然,学生可以形成热爱自然环境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最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术素材,鼓励他们用绘画表现生活中的人、景、事。学生可以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对生活独特的观察视角。这样的创作过程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艺术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以以学生创作的作品为媒介,引导其共享作品的喜悦,增强学生对艺术创作的自信心。

三、结语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使美术教学不再局限于技巧和表现,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品,学生可以体验美的感受,在美的启迪下接受德育的熏陶。美术作品中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将成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媒介,融合美育和德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策略,还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综合教育的理念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