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阶段研究*

2024-01-03 08:51范琳琳孟维杰
中国校外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街角青少年校园

范琳琳 孟维杰

一、引言

“街角青年”远离社区建设,脱离主流社会,缺乏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以及参与社会进步和见证历史变迁的机会,拥有稳定的内部组织结构,社会危害性大,是社区青年群体中的边缘人群和一个潜在的亚犯罪青少年群体[1]。

然而,学者符平提出,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新街角青年”,这一群体同样需要被关注。与以往研究对象“街角青年”不同,“新街角青年”主要由在校学生和职业青年组成。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受到家人的保护、监督和教育,并未完全脱离主流社会,但其接受的社会化教育程度不足,相对于主流青少年而言是边缘青少年,相对于青年群体而言是弱势青少年[2]。“新街角青年”与“街角青年”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其社会危害程度虽然低于“街角青年”,但是在行为上与“街角青年”有很大的相似性,处于主流社会个体向“街角青年”发展的初级阶段。如果放任其继续发展,“新街角青年”无疑会滑向“街角”,成为真正的“街角青年”。本文研究对象为校园“新街角青年”,即“新街角青年”中的在校学生,年龄范围为15 至20 周岁。当在校学生长期与“街角青年”交往,往往无心向学,如不对其加以正向引导,严重者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这一角度看,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存在对国家政策以及学校文化、社会环境等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需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校园“新街角青年”:一个亟须梳理的概念

校园“新街角青年”隶属于“新街角青年”群体,具有“新街角青年”的部分特征。校园“新街角青年”由于自身所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失败,以及各种不良因素的综合作用,受“街角文化”吸引,为寻求庇护而结识“街角青年”。基于此,研究认为,校园“新街角青年”是与家庭和学校联结薄弱,并受“街角文化”影响而向“街角青年”寻求庇护的在校学生。

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新”,是指其与“街角青年”相比有诸多不同之处。第一,“街角青年”成分复杂,包括学生、务农或无业青年等,他们大多处于一种无人管束的状态,没有正当职业,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在社会流动中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而校园“新街角青年”是在校学生,受到家人的监督和教育,具有家庭经济依附性的特点,仍有向上发展的机会。第二,“街角青年”具有“灰黑”交融的特点,甚至会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而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反社会意识没有“街角青年”那么强烈。第三,“街角青年”脱离主流社会,更形成了具有社会文化属性的心理认可、价值趋同和行为认定的亚文化体系,他们因共同的价值观而聚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及身份忠诚意识。而校园“新街角青年”只是将“街角生活”当成一种娱乐方式,这一群体并没有形成内部的文化体系,结识“街角青年”是为了寻求庇护。为了寻求充分的庇护,校园“新街角青年”往往同时隶属于不同的小团体,相较于“街角青年”高度的组织性而言,显得较为松散、缺乏秩序。

以往学者主要集中在对“街角青年”的研究,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涉及较少。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符平首次提出“新街角青年”的概念,并且较为系统地从亚文化、差异交往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及心理压力等角度对“新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进行概括[2]。其他研究虽未明确提出校园“新街角青年”这一概念,但指出“街角社会”作为一个神秘的、隐性的“灰色社会”,对某些在校学生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些学生在“街角文化”的影响下可能成为“街角青年”的“后备军”[1]。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街角青年”交往的在校生逐渐引起关注。郭娟社会互动理论的视角,探索了“街角青年”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校内和校外两个场域下社会互动的特征[3]。研究中明确提及了在校学生,也就是本研究中的校园“新街角青年”,与“街角青年”的互动,并表明其互动的主要目的是寻求“街角青年”的庇护。综上,以往研究并没有将校园“新街角青年”作为一个单独的群体进行研究,往往将其与“街角青年”混为一谈,缺乏对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具体性和针对性研究。本研究深入到校园“新街角青年”这一群体中,基于校园“新街角青年”的真实生活资料,应用扎根理论归纳、提炼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过程,对探究校园“新街角青年”这一群体的产生原因尤为重要。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访谈法。调研初始阶段,研究者以心理辅导老师的身份接触、识别、选取符合校园“新街角青年”特征的研究对象。本研究对校园“新街角青年”的特征选取标准为:与“街角青年”存在密切交往,如经常一起吃饭、聚会,并且遇到困难向“街角青年”寻求庇护等。当研究者与校园“新街角青年”这一群体成员逐渐熟悉后,征得校园“新街角青年”群体成员同意,根据访谈大纲对其进行访谈。

本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扎根理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编码和比较分析,最终形成新的理论或概念[4]。研究过程主要是对收集数据进行逐级编码,包括三个步骤,依次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扎根理论适用于探究人们尚未了解或者了解有限的领域,是一种探索性的质性研究方法。目前对校园“新街角青年”这一群体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探究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过程。

1.研究对象

为了研究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过程,本研究选取了20 所学校为调研地点。考虑到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选取调研学校时,按照学校性质也进行了划分。调研学校涉及初级中学(私立2 所/公立6 所)、高级中学(私立2 所/公立3 所)、中等职业学校(私立1 所/公立2 所)以及本科院校(私立1 所)、专科院校(私立1 所/公立2 所 )。为保证调研内容更全面,除对校园“新街角青年”进行调研外,研究对象还包括家长(1 人)、老师(21 人)、学校安保人员(5 人)、学校周边商铺老板(3 人)以及部分社会人士(3 人),调研人数共99 人。

2.资料分析工具

在相关理论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拟访谈提纲。主要包含受访人员的基本信息、家庭情况、学校生活状况、个人发展与社会流动情况、客观生活状态以及对自我的认识等六个方面。比如“你和父母感情怎么样”“结交社会大哥对你的发展有什么帮助”“谈一下你的恋爱经历”……对于学生、家长、老师、保安、商铺老板等不同的访谈群体,主要围绕校园“新街角青年”的以上情况进行访谈。对研究对象的访谈时间控制在1 小时之内,防止时间过长导致访谈内容失真。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根据访谈结果对访谈提纲进行修订,直到访谈资料不再提供新的信息,即达到理论饱和度要求。

(二)研究过程

1.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将研究资料逐句进行分解、分析,在不带有主观偏见和预设的前提下,对访谈文本进行概念化处理,并将概念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的范畴[5]。通过对访谈材料进行开放式编码,最终形成250 个初始概念和35 个范畴。

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的任务是在开放式编码的基础上对范畴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意在厘清各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相似的主题范畴归为一类,形成类属[6]。本研究共形成11 个类属,详见表1。

表1 主轴编码结果

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对主轴编码进行精练和整合,通过对所有类属进行系统分析,挖掘出不同类属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发展出理论框架。本研究对11 个类属进行归纳,总结出校园“新街角青年”发展历程的3 个核心类属,分别是弱化阶段、失衡阶段和认同阶段,结果详见表2。

表2 选择性编码结果

四、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模型

根据三级编码之间的逻辑关系,本研究构建了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模型图(图1)。如图所示,当普通学生在经历弱化阶段、失衡阶段、认同阶段后,成为校园“新街角青年”。在这一时期,如果任其辍学、继续恶化,他们会转化成为真正的“街角青年”,接下来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

图1 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模型图

(一)弱化阶段

弱化阶段主要指普通学生与家庭、学校的联结弱化,即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控制功能弱化。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中弱化阶段模型图见图2。以往研究认为,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削弱的结果[7]。与家庭联结弱化的主要原因为家庭结构破裂、亲子关系疏远、教育内容偏倚、错误的教养方式和家庭不良榜样等,这五个因素导致校园“新街角青年”处于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中。已有研究发现,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会妨碍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8],更容易出现叛逆心理[9],严重者还会引发心理损伤[10],形成不健全的人格[11],习得错误的行为[12]。

图2 弱化阶段模型图

校园“新街角青年”处在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中,在缺乏管束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我父母离异,我爸经常出去应酬不在家,我爸管我挺松的,我抽烟也不管。”(NS-03)校园“新街角青年”父母的教育内容偏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重视学习成绩的提升,忽略了对孩子品行、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二是对教育不重视,坚持学习无用论,忽视孩子的文化成绩。“我妈平时就只管我学习,我爸就完全不管。”(CX-08)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校园“新街角青年”隔代养育的现象非常突出。“我和我爷爷奶奶一起住,我爷爷奶奶对我好,我说我不想上学了,我爷爷奶奶就说不愿上就算了。”(HJ-01)而隔代养育往往导致溺爱、娇惯情况的发生,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放任自流,更助长了校园“新街角青年”养成肆意妄为的性格。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家庭成员往往会树立不良的榜样,而这种不良榜样给校园“新街角青年”造成的负面影响会产生很大的危害。“我爹以前也混社会,他后背那个大刀疤我看了都犯怵。”(CX-08)另外,二孩的到来引起父母与青少年在认知、情感、行为方面出现偏差[13],致使青少年无法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我爸妈生二胎了,他俩就是觉得大号练废了,想练个小号,我想干什么他们管不着。”(SD-04)校园“新街角青年”错误地认为父母有了二孩之后,就不再关心自己,甚至放弃了自己,从而缺乏来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校园“新街角青年”与学校联结弱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学校错误的教育方式、校园欺凌以及学校管理存在问题。“老师其实也不管我们,我这样的就是老师嘴里的‘害群之马’。”(HJ-07)应试教育的弊端与分流政策的压力,导致学校教育“唯分数论”。校园“新街角青年”成绩不理想,在得不到家长、老师重视的同时,还要承受“贴标签”所带来的伤害。教室后排成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固定位置,空间上的隔离感使其更加渴望被关注[14]。社会控制理论中“奉献”的社会联结表明,青少年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传统的价值目标时,投入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犯罪。研究发现,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也得不到老师和父母的表扬,就会缺乏“遵从危机感”,很容易出现越轨和犯罪行为[15]。

不良的代际情感互动导致校园“新街角青年”在遭遇校园欺凌后向父母隐瞒情况[16],在得不到来自家庭和学校支持的情况下,去寻求“街角青年”的庇护。“我在学校要是受欺负了,从来不找老师和父母帮忙,一般都是在外面找大哥帮忙。”(CX-06)调研过程中还发现,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会负责学生考核工作,但是部分学生会成员在收受学生的“好处”后,伪造考勤报告,隐瞒违纪情况,为青少年脱离学校控制提供了可乘之机。“我们学校学生会部长就收钱,一次收50 块钱,没钱了就跟着要,到时候可以帮我们把考勤记录上的名字画掉。”(NS-03)这说明,校内不良的管理方式也是使在校学生成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原因之一。另外,校内商铺违规销售香烟、电子烟等问题,无形中也助长了校园里的不正之风。“我们学校不让抽烟喝酒,但是我们都去商店偷偷买,老板和我们都熟。”(NS-06)

家庭的不幸、学校的失责以及社会的歧视,使得这些青少年被迫提前以一种不成熟的状态接触社会。他们外在表现为行为越轨,内在却是孤立无助、充满矛盾的,将庇护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他人。

(二)失衡阶段

以往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得不到亲人慰藉、同伴支持和教师关爱等社会联结时,会产生“无回应处即绝境”的感觉[17]。调研过程中发现,青少年在与家庭和学校的社会联结弱化后,也会产生同样的感觉,本研究认为这时的青少年进入了失衡阶段。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中失衡阶段的模型图见图3。

图3 失衡阶段模型图

校园“新街角青年”在家庭中缺少温暖,在学校中师生关系差,又受到同学的排斥。他们缺乏关注与尊重,其心理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遇到困难时也会产生“求助无门”的感受,因此渴望寻求庇护。“认识社会人之后,真的感觉挺光荣。”(QC-07)校园“新街角青年”盲目崇拜“街角青年”,本质上是一种偶像崇拜偏差,校园“新街角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对事物的分析较为片面,因此在对偶像的选择上存在偏差[18]。新一代的青少年见证了社会的巨变,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独立意向强烈,加之对“街角青年”的盲目崇拜,因此在接触“街角青年”后,更容易被吸引[19]。调研过程中发现,校园“新街角青年”特别重视面子,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面子都很重要,为了有面子去结识“街角青年”、为了有面子而抽烟以及为了有面子去娱乐场所。“去酒吧多有面啊,我就爱去酒吧,有钱人才能去酒吧。”(CX-05)

校园“新街角青年”认知失衡主要包括认知观念错误、价值取向错误、盲目崇拜“街角青年”以及法治观念欠缺。“现在就得多享受,去酒吧喝个酒,唱个歌,平时和朋友去洗洗脚,没必要累死累活的,学习好有什么用。”(FD-03)校园“新街角青年”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混得好”才最重要,这是其认知偏差的重要表现。也正是因为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不足,导致其重视“兄弟义气”。为了所谓的“兄弟义气”而盲目参与违纪违法行为,同时也导致校园“新街角青年”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崇尚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

校园“新街角青年”主要处于青春期,成长中的诸多烦恼往往从青春期开始产生,当父母或是整个成人世界不能顺从其心意发展,往往诱发许多冲突,导致其情绪情感波动大。“我脾气不行,一点就炸了,说发火就发火了。”(CX-06)校园“新街角青年”有强烈的独立意向,迫切地希望独立开展自己的生活,及早进入社会工作,对成人世界充满向往。“我就不愿意被管着,我现在就想早点独立,抓紧工作挣钱养活自己。”(HJ-04)青少年在脱离了家庭和学校的联结后,渴望获得关注,但在强烈的需求、错误的动机、脆弱的情绪情感、独特的个性及片面的认知这五方面的相互作用下,错误地认为“街角青年”的生活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出人头地”的生活。总之,此时期的青少年由于不完全的社会化,加之“街角青年”的强大吸引力,导致其处于极度失衡的状态。

(三)认同阶段

认同阶段是指处于失衡阶段的青少年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将“街角文化”内化于心,并对此产生认同,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过程中认同阶段的模型图见图4。认同阶段的主要表现为在校学生认同“街角”亚文化、认同学校不良风气、沉迷娱乐场所和越轨同伴交往。

图4 认同阶段模型图

目前,一些“街角青年”闲暇时间大多聚集于网吧、游戏厅等地方[20]。娱乐场所虽然有管理者负责监管维护,但很多经营者往往贪图经济利益或者担心被打击报复,对聚集的“街角青年”并不能起到监管控制作用,纵容了“街角青年”的不良行为[21]。并且一些娱乐场所违规经营,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有的地方不让未成年进,我们学校门口有个网吧能让未成年进。”(FD-01)不仅如此,学校附近也存在“街角青年”的恶性聚集空间[22],都为青少年提供了接触到“街角青年”的机会。“一到放学校门口就有很多人,他们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就天天一到放学就在那等着,我就觉得他们可神气了。”(CX-04)

青少年学生时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同伴,青少年的偏差行为与同伴密切相关[23]。很多普通学生都是在不良同伴的带领下结识了“街角青年”,“街角青年”的休闲玩乐引发了青少年的向往。“街角社会”内部的等级与制度,激发了青少年“提高地位”的斗志,不知不觉中成为“街角青年”的“后备军”。“我经常在抖音、快手上看到有的视频,兄弟们一起拍的,感觉特别讲义气,然后就跟着他们学了。”(NS-01)最后,随着网络自媒体的不断发展,一些丑恶的社会现象通过各种途径吸引着青少年的注意,一些与主流文化相悖的亚文化也在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4]。“街角文化”作为“街角青年”特有的亚文化体系,可以给予青少年心理慰藉,满足其不努力便可以获得享受的需求,对青少年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失衡状态下,孤立无援的青少年渴望得到关注与庇护,误认为在“街角社会”里可以实现自己的期望,满足他们被主流社会抛弃之后的心理欲求。然而这种期望的实现,只是畸形社会化的结果,是对主流社会的夸张模仿与抵抗,是亚文化社会的内部流动。

五、对策与建议

基于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阶段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提出教育策略:一是阻断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阶段的形成,即防止在校学生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二是促进校园“新街角青年”回归路径构建,即帮助校园“新街角青年”逃离“街角”,回归主流学校生活。在这两种对策中,都需要强化家庭和学校的联结作用。

(一)阻断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阶段的形成

1.增强家庭联结

通过对校园“新街角青年”演化阶段的分析,发现在校生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首要原因在于家庭联结减弱。因此,预防在校生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首要策略在于增强家庭联结。首先,家长应该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家长要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参与家庭活动的权利,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长应该以身作则。避免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改善其不良行为。最后,家长应该处理好二孩问题。很多青少年误认为二孩的出现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导致亲子关系出现裂痕。因此,家长应该在生二孩前做好对青少年的安抚工作,使其明白父母的关爱不会随着二孩的到来有所减少。家长还应做到对孩子一视同仁,引导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爱护,有助于解决亲子冲突,提高家庭亲密度。以往研究也证实,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树立积极自我[25]。

2.增强学校联结

学校联结弱化是在校生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在校生转变为校园“新街角青年”还应注意增强学校联结。首先,教师应该耐心教育青少年,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应该细致分析其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而不是盲目批判。教育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对学生内心深处的触碰。其次,学校应该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方式。成绩不是评判学生优秀的唯一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持多元化发展,丰富和完善评价机制,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最后,学校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设,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当学生出现情绪情感问题时,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同时,学校应该开办相应的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知识,提供情绪调节策略,以帮助青少年关注并调节自身出现的情绪情感问题,及时调节负面情绪,避免在情绪冲动的情况下,做出越轨行为。

3.加强社会监督

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形成与复杂的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娱乐场所的监管不力及学校周围“街角青年”的聚集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巨大的隐患。因此,应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对娱乐场所进行严格的监控与管理,严禁未成年人进入。对学校周围的不良社会人员进行监管,减少其对在校学生的负面影响。其次,也应注意对网络企业在社会文化内容传播方面进行监管。青少年沉迷于“快手”“抖音”等自媒体软件,思想又在“街角文化”的影响下受到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亚文化的侵蚀,道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同。当务之急应净化网络环境,遏制低俗、色情等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同时通过多样化传播形态弘扬优秀的传统价值观,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校园“新街角青年”的矫正策略

1.完善社区帮教服务体系

除家庭、学校之外,社区也是校园“新街角青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助力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回归,社区应整合家庭、学校及社会资源,加快支撑体系建设。一方面,社区可以通过居委会了解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基本情况,整合社会资源,招募志愿者开展心理知识宣讲,为校园“新街角青年”提供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为他们尽快回归、融入主流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家校社协同,通过开展社区家庭亲子活动等方式,为校园“新街角青年”创设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重燃对家庭、学校生活的渴望,远离“街角”生活。

2.家校联动,关注校园“新街角青年”的人际需求

社会规范理论认为,社会控制对越轨行为起到预防作用,当人们不受社会规范的制约时,必然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26]。家庭是对个体进行社会控制的最初场所,学校是除家庭外对个体进行社会控制的另一个重要机构,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成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环节[27]。首先,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家长面对校园“新街角青年”的越轨行为时,往往感到无力管教,于是便放任校园“新街角青年”,不再对其进行管束。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得校园“新街角青年”认为自己被父母放弃,进而缺乏对家庭的归属感。因此,家长不应放弃校园“新街角青年”,应该对其充满希望和信心,耐心教导,让校园“新街角青年”意识到自己是被父母关心和接纳的,这可以使他们的人际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满足。

其次,由前文可知,校园“新街角青年”人际需求严重缺失,所以向“街角青年”寻求庇护,而满足校园“新街角青年”人际需求的重点在于减少家庭和学校对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排斥心理。校园“新街角青年”由于学习成绩不佳,违反校规校纪,在学校中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排斥,常年处于教室后排位置。这不利于校园“新街角青年”的自身发展,不仅会造成他们获得的教学资源减少,也会使其远离班集体,缺乏对班级和学校的归属感。因此,老师应该接纳校园“新街角青年”,为其创造融入班集体的机会,避免令其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排斥。当校园“新街角青年”获得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注时,就会增强其与家庭和学校的内在情感联结。

3.家校共育,增强生命意义教育

从社会控制的视角看,青少年生命意义感缺失的外在表现就是越轨和犯罪行为[28]。所以,生命意义感的获得也是校园“新街角青年”回归主流社会的重要原因。生命意义感是指个体积极寻找自身生活的意义并感知人生有意义的程度,是一种能给予个体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29]。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校园“新街角青年”在社会上“闯荡”之后,发现社会生活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加之经过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法律意识增强,逐渐理解学习的意义,责任感也得到增强,对未来有了合理的规划,激发了其回归主流社会的想法。具有强烈生命意义感的个体认为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他们知道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目标,会调控自己的行为,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30]。

提升生命意义感最直接的方式是进行生命教育,要引导校园“新街角青年”明确人生的方向。具体而言,是要使其对人生有敬畏之心,要充分认识到生命只有一次,从内心深处对生命充满珍视与虔诚,承担起自身的责任,提高生命质量。首先,幸福的家庭生活是对校园“新街角青年”进行生命教育的起点。家长应该具备相应的生命教育知识,发挥家长自身的资源优势。言传身教,注意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给校园“新街角青年”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以推动校园“新街角青年”的生命教育。其次,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配备专业的老师和相应教材。生命教育课程应该立足青少年的实际生活,课程涵盖生命安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未来人生规划及法治教育等丰富多元的内容。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和讲座,引导校园“新街角青年”探索生命价值,并以课外活动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校园“新街角青年”进行教育,既丰富了校园生活,也丰富了校园“新街角青年”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体会到生命的无限可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六、结语

新华社2021 年2 月发布的《保师生平安,扫黑除恶力护校园一方净土》明确指出,校园应是最安全阳光的一方净土,及时掌握涉黑恶势力侵害校园的线索问题,从源头上防范黑恶势力侵害校园和师生安全[31]。校园“新街角青年”长期与“街角青年”保持联系,逐渐成为黑恶势力渗透进校园的突破口,虽然其反社会性不高,但势必对校园安全造成威胁。通过研究校园“新街角青年”的演化过程,明晰在校学生转化为校园“新街角青年”的因素,有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从源头上预防校园“新街角青年”的产生,并帮助其回归主流社会,这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街角青少年校园
街角有“海绵”
青少年发明家
街角窗口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老街角》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