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令案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刻度

2024-01-04 17:02沈彬
新民周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孙某凶手奇迹

朱令还是走了,没有发生医学奇迹,也没有发生破案奇迹。上个月,被禁锢在22岁的清华才女刚刚过完了50岁生日。

19岁考入清华,22岁遭遇“铊投毒”,彼时朱令离奇发病,医院并没有第一时间确认是铊中毒。1995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朱令的高中同学、北京大学学生贝志城、蔡全清等人当时将病症翻译成英文,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sci.med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最终锁定了是铊中毒,确定了诊疗方案。但是为时已晚。朱令是中国第一例互联网求助案例。那是一个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时代,那是一个黑白屏幕的时代,那是一个向上走、朝外看的时代。

当时,央视等很多媒体报道过这次史诗级的互联网求医问药,让前赛博时代的中国人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村“天涯若比邻”的互联网力量。于是,朱令本身和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漂浮在中国网络空间里近30年的标杆。

近30年里,斗转星移,大浪淘沙,沧海桑田,人世更迭,或鹰化为鸠,或田鼠化:炒房客来过又走了;“大哥大”成了古董;智能机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水木清华”到天涯论坛,从微博到了抖音,直到今天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近30年里,曾经灯火可亲的朋友有的越来越近,有的越走越远。因为朱令愤怒的青年,渐渐地头上有了白发,儿女忽成行,关心起了手串和枸杞。

然而,朱令一直没有变,她就在那儿,不言不语,却拷问着我们的良心,映射着我们对正义的关注,测试我们对苦难的共情。也许真相就差了一步,也许凶手注定会逍遥法外,但是,我们总愿意将注意力从日常的庸常生活中抽离,把同情、惋惜送给这个永远22岁的姑娘,诅咒凶手,祈祷奇迹,追问真相。

沈彬专栏作家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我们对她有着难言的亏负,没有能将凶手绳之以法,没有还她一个公道。

其实,警方在1995年通知朱令家属案情“只剩一层窗户纸了”;清华大学派出所相关负责人也曾说“有对象”,“上面批准后,開始短兵相接”……但凶手还是未被抓捕。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身边”,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很多人认为朱令的室友孙某难逃嫌疑。2008年朱令家属向北京市公安局申请公开案件侦破结果,但是申请被拒绝了。

2013年4月,复旦投毒案再次点燃了朱令案的热议。当年5月6日,新华网发布了“舆论呼吁及时澄清‘朱令案’传闻”的舆情通报。5月7日,《解放日报》以《永远的22岁》为题大篇幅地报道了朱令悲惨近况。彼时,孙某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然而,并没有后续了。这一晃,又是10年过去了。

20多年前,一个同样寒冷的冬天,我在上海“梧桐区”一所古老的中学里,参加一次科技英文竞赛,暖黄的冬日阳光穿过玻璃。当时的作文题目是《你对INTERNET的看法》,我就写起了央视报道过朱令互联网求助第一案。彼时虽然艰难,但总觉得互联网将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彼时我虽然无知,却相信凶手必然落网。结果,20多年后我等来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正义未到,互联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全身瘫痪的朱令,就这样静静地漂浮在互联网上,见证着时代慢慢地走过,看着你我或者错过了风口,或者搭上了快车。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应该感谢朱令,她为我们投射了互联网上的路标,成为考验我们良心的标尺。而我们对她有着难言的亏负,没有能将凶手绳之以法,没有还她一个公道。

猜你喜欢
孙某凶手奇迹
处死“凶手”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离婚才知老公出轨获赔六万元
离婚才知老公出轨 获赔六万元
什么构成了奇迹
婚内赔偿,是否有效?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