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探索

2024-01-07 00:43何欣橦
文理导航 2024年2期
关键词:三新背景教学模式

何欣橦

【摘  要】基于“三新”背景,要了解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美术学科已脱离传统“副科目”局限,将多重教学元素实现整合,确保美术学科自身能够启迪学生的审美观点。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美术学科的优势获得我国教育领域的认可,要在三新背景下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保障各学科之间融会贯通。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经验,对已有的教学架构进行调整。更新教育案例,使美术学科真正达到“美育”“智育”“德育”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三新”背景;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美术学科

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判定由传统的“学科知识判定”转变为“多元化能力判定”,促使我国提出新课程改革。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学要具有跨学科融合的优势。三新背景对教师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机遇。在美术学科更新中,要解决其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连接出现的不足之处,改进教师传统教学问题,保障教师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一、何为教育“三新”

金昌市金川高级中学近年来结合三新背景,开展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模式。三新是结合“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三新教育主要集中于课程设置变化、课程类型变化以及学生学情变化,保障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变化中,要额外添加“小语种”,除英语外可添加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在美术与体育等课程中,也要结合学生的审美需求以及学习方向,有针对性地设计拓展知识,使学生实现创新能力、审美情趣的双向成长。

在课程类别变化中,对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将其作为高考考查范围。

在学时变化中,对学生的学制学周、教师教学时长、社会实践等进行调节。如每学年52周、教学时间规划为40周、社会实践规划为1周、假期规划为11周。

三新教育理念能夠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得到改进,确保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就课程出现的各项细节进行沟通。金昌市基于三新背景建设新型的教学架构,对教师是一次发展机遇,对学生是一次成长助力,具有一举多得的优势。

二、“三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优势

在“三新”背景下,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学生目前学习积极性下降以及教师教育安排不科学等问题。推广三新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可以对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案进行规划更新,对传统的教学制度实现改革,建立特色教育体系。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化录取的招生标准。设置针对性培养方案,促使学生之间公平竞争,教师彼此之间共享教育模式以及成果,建立终身学习“立交桥”。

在美术多学科融合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擅长的美术领域实现考试换取分值。这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次学习机遇,更使学生获得分值保障,让学生有独特的竞争力。保障学生、家长对于美术学科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改进家长对于美术学科所出现的误解,所有的教育模式将更有针对性。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能够从学生判定“分值为主”转化为学生“多元学习能力为主”,判定指标更客观、更公正。与分数排序不同,这种新型的排序方法让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层次划分。让某些学科滞后的学生有条件、有时间、有能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借助其他学科的成效解决分值较低问题。

三、基于三新背景下美术多学科融合探索

(一)美术与语文多学科融合探索

美术与语文多学科融合,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点。在语文学习中,了解美术特有美感,给学生打开想象大门。例如,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能够通过在脑中勾勒出的美术画面,提高对课文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对语文课文不仅实现阅读理解,还能够从深层次地了解语文课文描述的各项细节;与作者达成精神共鸣,使教师的教育方案更有效、更精准。对于校本课程,学生鉴赏能力越强,校本课程所取得的效果越好,教师综合素养能力也能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让学生开展“看图写话”或“先说后画”等教学模式。金昌市高级中学重点实验班,还可让学生以诗词或成语作画,让学生对诗词的了解更深刻。通过多元层次结合以及针对性教育引导,学生与教师之间对接方案将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教师的教育目标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提出的学习反馈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框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基于某篇文章学生勾勒完大体后,教师可让学生进行图画形态对比、颜色对比。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描写,学生通过线条进行白描或简单的色彩填充。在语文课堂教学后,美术教师就可让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所描绘的画做进一步的加工补充,如上升至水彩画、水墨画。教师循序渐进地加大教学难度,让学生学习更有趣、学习效率更高。

例如,在“春天的畅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朱自清的《春》。通过《春》的描写手法,学生可在书本上绘画。如“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雨像牛毛、像花枝、像细丝,屋顶笼罩一层薄烟。”这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仿佛坐在春的光辉中,感受春雨所带来的氛围感。在美术教学中,与古诗词结合,使学生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学生通过美术完美诠释古人作品,了解古人在创作诗词中其内涵的人生哲理、处世态度,为美术课堂教学增添诗情画意。

(二)美术与历史多学科融合探索

美术与历史多学科融合探索,要了解任何艺术作品中,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创作背景。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反映出该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美术与历史之间要密切关联。教师结合历史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渗透的内涵、情感。例如,在《最后的晚餐》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历史变革对画家自身画风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先”基于历史背景,“再”了解画家画风,学生的认知不再停留于表面。这种教学模式将会保障美术课堂教学更丰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教师的作品讲解更“直白”,学生理解更深刻。

政治、历史与美术均属于文科范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美术与历史学科的结合,能够根据历史人物画像以及书本常见历史图片,将其划分为美术作品领域。在历史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古代人物服饰美感,并绘制古代建筑线条。通过不同建筑之间的对比,了解到我国时代变迁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不是生搬硬套或强行融入,而是要讲究巧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掌握学科信息,理解学科信息。每一个美术作品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诞生,都能展示历史风采。如《千里江山图》,作者在创作这幅图时,对历史故事进行还原,让学生以多元化角度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精髓,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美术与历史紧密衔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历史背后的故事。通过美术作品,学生感悟人类发展新进程,对文化历史进行传承,挖掘美术作品背后的价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弘扬,这种作品美术形式令人惊叹,更能引发学生深思。

美育是基础教育内容,在“三新”背景下,历史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融合,能够给我国新课程改革提供真实指导意见,扩大学生的视野以及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成长,实现综合美育的目标。教师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启发的职责,达到美学修养。借助多学科交融方法,实现“美术、历史不分家”的教育目标。根据我国最新的美育意见,提出要加强美育融合,倡导美育与各学科的合作,相互共存。要挖掘出历史学科的美育功能,将美术与历史进行整合,可以分析历史教材与以往相比已发生较大变化。无论是各版教材都增加了大量的资料、图像。如图像都有明显的真实性、美观性,美术、历史教材新增的图片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历史进程图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与美术融合的可能性。

从历史教育以及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些教材所讲述的内容互相论证、互相阐述,能够帮学生正确地了解美术、了解历史。教师要开发并利用教材的功能,通过地域教学以及分析教学、实践教学等模式,让学生通过历史了解美术、通过美术认知历史。例如,历史教学中涉及“战争”。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就了解了美术作品在战争年代所产生的意义,在讲述“工业革命时期”课程时,美术作品的创造倾向。确保学生了解世界上任何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师让学生对美术历史资源开发利用,能拓展学生的综合知识面,使学生情感更丰富、精神素质更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以及价值教学目标双向融合。

同理,在新课改背景下,美术与历史之间的融合特征也决定了美术、历史两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或调整或融合,彼此相互促进,自然吸收,能够发挥综合教学的效果。通过彼此学科之间的延伸融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工业革命时期教学课程为例。很多教师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只让学生单纯地关注工业革命的意义,以及工业革命对于欧洲发展的影响。但很少有教师将历史与美术结合,让学生了解到工业时期属18世纪末是19世纪上半叶,那时的美术分为“文体”“音乐”“绘画”三大板块。艺术创作主基调主打浪漫,注重情怀。因此,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名作,如《自由引导人民》《梅杜萨之筏》,让学生了解画作的创作背景。而19世纪中期,《拾穗者》画面淳朴亲切、色彩鲜明。学生能够明确该画作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两大学科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要想吸收美術作品,就必须从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创作背景等方法展开,而创作背景就必然包含了历史。这种学科融合的方式给了教师、学生新的沟通机会。同时,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真正按照三新背景的教学方案,实现有效成长、有效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三新背景多学科融合教学模式,将是我国教育领域未来成长的主流方向。美术学科在与其他科目融合互补中,要明确既要实现艺术相连,也要保障学生的严谨性思维以及逻辑性思维。美术的学科精华融入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中,不仅能够保障教师具备更深的专业素养,学生还可以获得专业提升。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实现完美结合,使美术课堂更具生机活力,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唐海.融媒体时代美术学科数字绘画课程应用探索[J].美与时代,2023(10):87-89.

[2]李静.面向未来的艺术课程教学新实践探究——以美术学科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4):147-152.

[3]陈勇.从“单纯技能练习”向“意义探寻”转变——美术学科“同心圆教学”的育人路径[J].中国教师,2023(1):41-45.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基于‘三新’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066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三新背景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纵览之“三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