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与那场“外交核爆炸”

2024-01-07 10:52田亮
环球人物 2024年1期
关键词:黄镇戴高乐法国

田亮

1959年5月,戴高乐在法国巴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为此商定在三个月内任命大使。”

60年前的1964年1月27日北京时间19时,新华社和法新社同时发表了这份联合公报。公报如此之短,仅有45个字,却向全世界释放了巨大的能量——法国成为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这被西方舆论喻为“外交核爆炸”。

“之所以称之为‘外交核爆炸’,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说影响巨大,中法建交对双边关系,对整个国际格局、地区局势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说它的突然性,这件事前期很机密,后来突然就公布了,虽然美国人也对中法接触有猜测,但是能不能達到建交这个程度,他们不是那么清楚。”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专门从事中法关系史研究的教授姚百慧告诉《环球人物》记者。

为实现建交,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开创者、首任总统夏尔·戴高乐可谓用心良苦,也不无遗憾。

1963年8月,戴高乐把正在瑞士度假的前总理埃德加·富尔召回爱丽舍宫,同他商量承认中国的问题。此时距戴高乐创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已5个年头,他本人也已七十有三,而中国一直是一片令他向往的土地,他却不曾前往。他不能再等了。

1958年,戴高乐在法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东山再起,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当时,新宪法最核心的一个地方就是改变了权力格局。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945年—1958年),总统权力小,议会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法国出现另外一种局面,即政党特别多。有人说,法国的政党像法国的奶酪一样多。这导致组阁非常频繁,13年产生了20多个内阁,每届政府平均寿命约为半年,人称‘半年内阁’。改革之后,很多权力集中到总统手上,包括外交权等。”姚百慧说。

这样一来,戴高乐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当时美国拉着西方国家采取对华遏制与孤立政策,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也已经恶化。在戴高乐看来,敌视和孤立中国不符合法国的国家利益。

在国家利益面前,戴高乐毫不含糊。他出身于军人家庭。据他的祖父回忆,15世纪,家族一位先祖曾带领人马在诺曼底地区抵抗英国军队,他麾下的部队被称为“戴高乐连”。戴高乐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的父亲是个有见解、有学问、思想正统、视法兰西尊严高于一切的人。是他让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戴高乐组织起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1944年8月解放巴黎。

二战后,以法国和联邦德国为首的欧洲大陆国家开启欧洲一体化进程,组建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欧共体。1961年8月,英国正式申请加入欧共体。英国时任首相麦克米伦对戴高乐说:“大英帝国已不是光荣孤立时代的英国了。在我们国家,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感到我们应该创造一部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历史……让我们把欧洲团结起来吧。”戴高乐并没有领情,1963年1月14日宣布拒绝英国加入欧共体。4年后,英国再次申请,戴高乐再次拒绝。

“戴高乐的话说得很明确,英国并不愿同大陆国家走在一起,最终欧洲会依附美国并融入美国领导下的大西洋共同体。”姚百慧说,这就好比说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戴高乐曾表态:“英国有朝一日将加入共同市场,但毫无疑问那时我将不在位了。”果然,直到1973年,戴高乐去世3年后,英国才加入欧共体。

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戴高乐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东方。“美国时任国务卿杜勒斯在1958年7月去巴黎访问的时候,戴高乐跟杜勒斯说,苏联人宣扬的内容跟你在国会讲的一样。他认为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在苏联搞的其实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其中也有民族主义的成分。戴高乐在观察中国事务时,并不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角度去观察,更多的是从中国是不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际实体的角度去看。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姚百慧说。

这一时期,意大利、日本、联邦德国等国有意与中国加强合作关系。“但都被美国人摁下去了。戴高乐不吃美国那一套,他对英国人讲,总有一天我要把中国人拉出万里长城。他跟下属也反复讲这样的话。”姚百慧说。

据戴高乐的侄子贝尔纳回忆,戴高乐很早就关注中国这个“比有记载的历史还要悠久”的国家。“他多次对我说,中国有着独特而深厚的文明,还曾略带神秘地告诉我,说不定在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需要中国。因此,他决定与中国领导人展开合作。”

这次戴高乐之所以找富尔来商议中国事宜,是因为富尔曾在1957年访华,见过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回国后,富尔写了一本名为《蛇与龟》的书介绍新中国,书名借用了毛泽东诗词里“龟蛇锁大江”“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境。书中主张,中法之间应像武汉的龟山和蛇山那样架起沟通的桥梁,即法国应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与中国建交,这个头怎么开呢?戴高乐想了一个办法,于1963年9月给富尔写了一封信:“您是在法国最高领导人的授意下访华的。这一点,中国当局已经知悉,您也完全有资格提及。访华期间,您务必与中国主要领导人多加接触。在会谈过程中,不论是中方还是您,肯定会主动提到中法关系问题。您必须和中国当局一起谈谈如何才能促进两国关系。”

1963年1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举行记者招待会,反对英国加入欧共体。

据中国外交部法国科早期负责人张锡昌分析,戴高乐这封亲笔信的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由于法国尚未承认新中国,戴高乐不便直接给中国政府或中国领导人写信。形式上信是写给富尔的,实际上却是给中国领导人看的。富尔当时也不是总理,戴高乐既要尽量抬高富尔的身价,使之能直接同中国领导人商谈建交问题,又要不失堂堂法国总统的体面,尤其要避免万一谈不出名堂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

为了保密,尤其是不引起美国的察觉,戴高乐亲自为富尔策划了东行路线。他让富尔装扮成一名游客,不直接到北京,先到柬埔寨会见西哈努克亲王。密访结束回来时,则经印度首都新德里,在那里会见印度总理尼赫鲁,并在印度旅游两个星期,他与中国政府建交谈判的文件由法国驻印度使馆人员专程送回巴黎。

1957年,毛主席接见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及其夫人。

对于富尔的来访和两国建交,中方是欢迎的。早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毛主席就看到国际关系出现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提出了“走出去”的外交方针,并预见到同法国的关系可能会先突破。20世纪60年代,他又深化了外交战略的思考,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把亚、非、拉发展中地区称为美、苏之间的“第一中间地带”,西欧、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属于“第二中间地带”。他指出西方世界“不是铁板一块”,称赞戴高乐有勇气不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棒,对美国和西欧要有区别。

后来同法国议员代表团见面时,毛主席又说:“在我们之间有两个根本的共同点:第一,反对大国欺侮我们。就是说,不许世界上有哪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第二,使两国间在商业上、在文化上互相往来。”

“富尔访华,中法建交的齿轮开始转动。”姚百慧说。富尔到中国后,与周总理等人展开了漫长的谈判,其间因为台湾问题卡壳了。新中国同外国建交都是有条件的,即必须同台湾当局“断交”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戴高乐不想宣布与台湾“断交”,要求同中国无条件建交。

戴高乐有自己的算盘。他将来想向西方表明,法国与中国建交不是屈尊求成。此外,他还念着蒋介石的旧情。二战期间,法国战败后把在印度支那的殖民地让给日本。战争快要结束时,戴高乐想收复此地,美国认为法国没有这个权利,而蒋介石则支持法国重返印度支那。

“在会谈陷入僵局的情况下,周总理在钓鱼台国宾馆请富尔夫妇共进晚餐,以便缓和一下气氛。席间,富尔情绪十分低落,往常谈笑风生的他忽然变得沉默寡言。当晚,总理决定第二天安排富尔夫妇去大同等地参观游览3天,谈判暂停。”张锡昌回忆道。

“周总理制定了‘速决为宜’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事不能再拖了。法国只要内部承诺不搞‘两个中国’,我们可以把建交的公报搞得短一点,先宣布建交,再逐步完成实际建交流程。”姚百慧说。

戴高乐也急于与中国建交,愿意做出一定让步。1964年1月8日,戴高樂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中法建交问题。这次会议曾长期不为人知,直到30年后才得以披露。当时,除了总理和外交部长,其他部长们只是从报刊上得知中法即将建交的种种传闻,对内情尚一无所知。戴高乐管不了那么多了,要他们挨个表态。大家纷纷表示同意中法建交,只有内政部长罗歇·弗雷强烈反对。戴高乐最后总结道:“不承认中国有没有什么好处?谁也没有向我们提供什么报偿。我们有盟国,采取承认中国这一具有转折意义的步骤,说不定对我们的盟国也不无好处。我们曾就中法关系正常化进行了试探,结果是积极的。”

就这样,45字的建交公报问世了。公报未提及中方的条件,因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于1964年1月28日,即公报发表第二天声明了中方反对“两个中国”的一贯立场,以免在国际上造成中国已“软化”了反对“两个中国”态度的错觉。

“就在中法谈判期间,1963年11月,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副总统约翰逊继任总统。关于中法接触的报道和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情报让约翰逊政府十分担忧。”姚百慧说。

1963年12月5日,时任美国驻法大使的波伦拜见戴高乐,询问中法建交一事。戴高乐告诉他,“目前”并未打算进行诸如建立外交关系之类的步骤,但“或早或晚”不得不与中国建立某种关系。

蒋介石也写信向戴高乐核实是不是真的要与新中国建交。1964年1月15日,在蒋介石去信22天后,戴高乐复信“如实奉告”:“法国政府将与北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确有其事。我无意掩饰,我向您宣布的消息无疑会使您失望。但是,中国大陆出现的形势已不再符合人们原先的估计。法国不能无视这种既存的事实。”

同一天,时任法国驻美大使的阿尔方受命正式通知美国:法国内阁已决定承认新中国。美国时任代理国务卿哈里曼当即表示反对,认为法国的这一决定同美国的利益有着“直接的冲突”,法国“正在加强我们的敌人”。美国时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邦迪为约翰逊出了个主意:让蒋介石不与法国主动“断交”。邦迪认为这是使戴高乐受点挫折的“唯一机会”。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约翰逊的应对措施并不多,一听到邦迪的建议,当即就同意了。

1964年6月,黄镇(左)在法国爱丽舍宫递交国书后同戴高乐(中)合影留念。

第二天,约翰逊致信蒋介石,建议他不要采取“报复措施”,即与法国“断交”,这样一来尴尬的就是毛泽东。“台湾驻巴黎‘使馆’人员照常上班,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这样,不想主动与台湾‘断交’的戴高乐也有些尴尬。”姚百慧说。

1964年1月31日,戴高乐专门举行了记者招待会,正式对外宣布承认新中国:“中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中国从根本而言是一个文明,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积极地、建设性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他预言道:“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仿效法国。”

美国和台湾当局的伎俩反而坚定了戴高乐与台湾做个了断的决心。2月6日,法国政府告知台湾当局,即使台湾不先采取行动,法国仍将与台“断交”,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台湾当局在巴黎工作人员仍不为所动,赖着不走。4天后,法方向台湾当局声明:“法国将与北京互换代表,如果北京的外交代表到达,法国将认为他是中国的代表;相应地,‘中华民国’的‘外交使团’将丧失其‘代办’资格。”被逼到墙角的台湾当局这才在当天夜里发表声明,正式与法国“断交”。

6月2日,中国首任驻法大使黄镇抵达巴黎。法国媒体纷纷在显要位置或重要时段推送黄镇到任及参加活动的报道。反映法国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电影《火车》举办首映式时,黄镇夫妇受邀出席,法方还特意安排了黄镇与主要演员握手合影。

当时在法国,各国驻法大使通常要等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向总统呈递国书,因为总统要等若干个国家的新任大使到齐后一起接受国书。黄镇却在到任5天后就向戴高乐呈递了国书。呈递国书仪式结束时,戴高乐又和黄镇约定12天后再次会见。这又是很不寻常的举动。

黄镇是著名的“将军大使”。正式谈话一开始,戴高乐就暖场说:“我们都是军人,想来我们一定能谈得来。”黄镇向戴高乐转达了毛主席、周总理的问候。戴高乐说:“毛泽东是位伟大人物,他斗来了胜利。在我此次执政之前,我要我的士兵特别记住他的一句名言:军队在人民中活动必须像鱼在水里一样。中国有7亿人口,它现在还不是一个强国。但是20年后它将成为强国,50年后将成为异常强大的国家。”

建交后不久,中国艺术团到巴黎演出,受到热烈欢迎。“我带了(京剧)《白蛇传》大戏访演巴黎,因法国观众的热情,谢幕十几次。我们艺术团的成功演出为中法建交这一历史事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代表团成员杜近芳回忆道。

建交第一年,两国贸易额首次突破1亿美元(当时约合2.46亿元人民币)。1966年,双方签订航空协定,巴黎至上海的航线开通。这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开辟的第一条直达航线。

中法建交也促使美国对华政策发生动摇。1964年3月25日,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时任主席富布莱特在参议院发表题为《旧神话与新现实》的讲话,批评美国对中国的僵化政策。1969年,美国时任总统尼克松访问巴黎时说:“戴高乐在美国改变对华政策上起了很大作用。”

黄镇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促成中法两国领导人互訪。他的夫人朱霖在同戴高乐夫人接触中也明确表示希望戴高乐夫妇能到中国看看。戴高乐夫人说:“法国有句谚语,大意是说人在进天堂以前应该先到中国去看看。我们夫妇很愿意去。”

早在1953年,戴高乐就在给侄子贝尔纳的信中写道:“你应该去中国,那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有着和西方不同的体制。”戴高乐的儿子菲利普也曾回忆:“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晚上,吃完晚饭,我父母全神贯注地看一本相册,里面有一张照片,照片中的长城一直延伸到天边。”

1966年2月17日,法国外交部亚澳司时任司长马纳克正式向中方提出,法国拟邀请一位中国领导人访问法国,并首先考虑周恩来总理。同年5月16日,戴高乐在接见黄镇时,又亲口邀请周总理访法。周总理在1966年2月13日会见我驻西北欧国家使节时指出:“我同西方往来(外长、总理、总统一级的政府重要官员访问),必须有一条,这就是必须他先来。他们会来的,我们要坚持这一条。”这样一来,黄镇向法国回复:“周总理表示高兴访法,并感谢总统阁下的邀请。但遗憾的是,由于今年下半年,周总理的日程已有安排,不能应邀访问贵国。周总理认为,两国领导人的相互访问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和增进两国之间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他愿意邀请蓬皮杜总理于今年下半年访华。”

蓬皮杜也表示日程很紧,1967年初要举行大选,未应邀访华。两国领导人互访事宜被搁置下来。

戴高乐本想在1970年底或1971年6月访华,还计划将“与毛泽东的会见”作为自己回忆录的最后一章,附上他与毛主席会见时的照片。不幸的是,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因病去世。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在第一时间收到国内发来的毛主席的唁电:“惊悉夏尔·戴高乐将军不幸逝世,谨对他,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表示诚挚的悼念和敬意。”

法国的电视台反复播发唁电全文,并评论说,在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唁电中,人们特别注意毛泽东发来的唁电。巴黎各大报纸也以显著的版面和醒目的标题全文刊载唁电,认为这是中国“对于西方世界政治家给予的史无前例的荣誉”。

“戴高乐奠定了法国外交的基础。在当时大国力量消长的环境中,法国人认为他们用相对不那么高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很大的外交能量。就像戴高乐自己所说,法国再也不是一个‘跑龙套’的了。”姚百慧说。

尼克松在《领袖们》一书中写道:“戴高乐犹似一种法国美酒,其味清香醇厚,有劲儿。其品格也像这种美酒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猜你喜欢
黄镇戴高乐法国
法国(三)
法国(一)
名言趣画
法国MONTAGUT教你如何穿成法国型男
法国浪漫之旅(二)
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任上的黄镇
罗斯福与戴高乐的恩恩怨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