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节选)》中的乡土气息

2024-01-09 00:39金慧慧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大姑娘小媳妇大娘

金慧慧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原本环绕在学生身边的乡土气息已经变得非常薄弱了,或许在城乡分离的背景之下,乡土气息只是环绕于那些生活在农村孩子身上的味道,但是随着城乡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乡土气息已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之下渐渐变淡。或许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将当下学生的成长放到整个社会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则可以发现乡土气息所代表的更应当是一种文化,如果这种文化也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流失,那就很难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了。幸好的是,教材编写者注意到了这一点,被引入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文章,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远离城市喧嚣,却有乡土气息的世界。这个世界或许不是真实世界,但是经由学生文本解读且构建出来的精神世界,同样是有意义的。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蒲柳人家(节选)》就是这样一篇文章,这是刘绍棠刻画出的最具淳朴乡土情怀的一部作品。小说视角独特,对冀东地区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描绘,本文从人物语言、人体形象、故事的背景与情节这三方面进行赏析,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饱含浓郁乡土深情的乡土画卷。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必要带着学生去构建一个拥有乡土气息与人文精神的世界。

一、乡土气息的营养流失

如果把乡土气息比作营养的话,那当下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面临着营养流失的现状。就如同上面所分析的那样,或许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活在物质世界中的人总是需要精神支撑的,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不能全部是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与眼花缭乱的信息终端;在人的精神世界当中,至少应当有一个安静的角落去安放灵魂,以让人静下来的时候能够走入这个精神角落,去感悟天地的自然,感悟人生的奥秘。

什么地方才有乡土气息?这里不妨从乡土气息这一概念的角度来形成初步的了解:所谓乡土气息,可以理解为蕴含在乡土中的气息。乡土是中国文化中的特色,它不仅是人们生活的环境,也是精神的栖息地。如果将时光倒流到几十年前甚至几百上千年前的中国,就可以读懂为什么人们常说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就能够读懂为什么《桃花源记》深受人们的欢迎。无论是在客观世界当中感受到乡土气息,或者是在精神世界当中营造一个乡土世界,都能给人带来一种安宁、静逸的感觉。人们之所以能够在乡土气息当中获得精神慰藉,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在这种情况下来看当下初中学生的生活,就可以发现由于种种原因,乡土气息是严重缺乏的。《蒲柳人家(节选)》当中所描写的那些场景,对于当下的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遥远的,“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靈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这样的场景,对于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都是另一个世界。这就是乡土气息营养流失的真实表征,为了弥补学生流失的营养,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这种场景还原出来,比如去搜索与这些文字描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从而让学生顺利建立起相关的表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做出一些体验性的努力,如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描述去构思真实的场景,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采用角色模拟的方法,来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感。

这样的思路是能够得到学生欢迎的,如“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这一段。如果只从字面的角度去理解,显然无法构建出相应的意境。反之,如果将这一场景放到乡土的情景当中去,就可以发现这是另外一幅画面:在蓝天白云、小河芦苇的乡里,在张家长、李家短的邻里,一个“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的“五六十岁”的大娘,演绎出一个“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的骂人场面……这样的场景与文明无关,与道德无关,其就是一种活脱脱的乡土常态,其所表现出来的动静场景,正给人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作为当下的学生在构建出这一场景之后,大多能莞尔一笑,从而为自己的内心增添一分亲近自然的感觉。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乡土气息的营养还原了!

二、用文本构建乡土气息

今天的学生已经不可能回到《蒲柳人家(节选)》所描述的内容场景当中,这种时间的隔绝与空间的远离,或许正赋予了文本解读者以更大的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借助于文本来构建出一幅乡土气息浓郁的场景,那自然也就达成了文本解读的本义。

有人说,《蒲柳人家(节选)》主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京东大运河一带“蒲柳人家出英才”的生机盎然的生活战斗图景。小说借鉴传统文学民间性的叙事模式,又以新时代环境中的农民书写视角,表现了作者对新时期乡土文学写作的思考。同时,小说以别具一格的情感和风格获得文坛的褒奖,完成了作家的创作转型,接续起现代乡土小说在新时期的发展。笔者以为这是一段非常精辟的概括,如果说“生机盎然”是对乡土气息的准确描述的话,那么“生活战斗”描述了一幅亦庄亦谐的生活场景,这也是文本解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在文本当中,可以用来构建乡土气息的文字很多。譬如,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那一段,花了大幅文字描写了当时的场景:“一丈青大娘……断喝一声……一阵风冲下河坡……‘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这一段内容当中既有语言描写,又有动作描写,真的是形神具备。然而这还不是最精彩的,那最精彩的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丈青大娘说的那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一丈青大娘之所以如此愤怒,其实并不是为自己着想,而是为了“我们的大姑娘小媳妇”——村里有大姑娘小媳妇,这些大姑娘是谁家的大姑娘?这些小媳妇是谁家的小媳妇?在一丈青大娘看来,这都是“我们”的。其实在当时的场景当中,大姑娘小媳妇就是大娘的,如果不是视之如珍宝,又怎么会如此愤怒,又怎么会果断出手,又怎么会不依不饶……再进一步分析,就可以发现乡土气息背后实际上有着一种村落的整体性,在“蒲柳人家”这样一个群体当中,一丈青大娘就如同一只母鸡一样,呵护着村里的每一个小鸡,这是大娘的自然表现与自然选择,是发自内心的,甚至不为自己所感知的认识。正是这种认识,成为了乡土当中每一个人与人之间的血脉联系与精神纽带,乡土的气息也正在于此!

三、乡土气息即文化传承

在当下的背景当中强调语文教学必须为学生营造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本质上是为了文化的传承,而这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有人评价《蒲柳人家(节选)》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笔者常常想,仅仅是作者自己最熟悉的还不够,既然这一文章被选入了教材,那其就必须为学生所熟悉,这种熟悉不是对文字的熟悉,而是对意境和场景的熟悉,这就需要通过文本解读来让学生入景入境,从而营造起属于学生的那口“深井”。

乡土气息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有机元素,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社会怎么进步,在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过程当中,总应该抓住相应的时机来给学生还原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场景,这样才能够真正完成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这个角度来看,《蒲柳人家(节选)》这样的课文在整个教材当中的地位应当得到更多的凸显,其所蕴含的乡土气息应当得到更多的体悟,其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应当得到更加有效的传承。

猜你喜欢
大姑娘小媳妇大娘
难看的相貌
李莲英想当国舅爷
一百元
王大娘钉缸
掐喉咙
嘿呦嘿呦 嗡嗡嗡
推销
Translation of Thundersto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ie
梅花约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