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内容建构与策略选择

2024-01-09 00:39徐婷婷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杜甫中职精神

徐婷婷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发布,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育人”理念的认识。以“核心素养”为大纲的课程特点,对中职教师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怎样通过对学生进行超越知识的灌输来培养学生文化传承的意识以及正确价值观、发挥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传承文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职语文的“文化传统”课程内容构建

在开展语文教学课程时需汲取文化精华,加以甄别和整理,对其进行改造与重构,以达到对课堂形式进行探索与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目的。

(一)概念演绎,“中国文化精神”体系的构建

传统文化是以一种抽象的形式从大量的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要想更深层次地理解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就必须从教学角度进行剖析。首先,要从“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这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文化精神”;其次,再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分析“刚健有为”。在这个框架下,我们能够更深入地认识到古诗文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并对其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归类综合抽取。在选诗选文上,可以选择适用的篇目或新课程改革后的篇目内容,比如《过秦论》《寡人之于国也》《公输》等文言文或是《岳阳楼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古代诗赋作品,这些都是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如《岳阳楼记》和《过秦论》,都表达了“仁济天下”的内容,凝聚着为世人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其又分别涉及“刺政”“外交”“忧患”“战争”等,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组成了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网络体系。“仁济天下”和“家国情怀”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又对应于“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这两个层次的理念,相连接就形成了一个更加深层次的结构网。这个结构网具体深刻地对历史和社会现象进行了阐释,使学生对更多的优秀价值观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体会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对“生命”二字的理解。当学生开始学习一篇古诗文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就已经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累积了,也不是同一層面上的道德认识,而是更深层次从复杂事物中探索生命的价值,在这探索过程中学生不得不参与其中进行思考,把发生在自身的事情和事件联系起来,这对价值观的培养、良好的性格和重要能力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开放、动态的“文化变迁”形式扩展课程内容

文化内涵有着极大的包容量,仅通过一次分析是不够的,文化具有“说不尽”的特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传统文化既要不断地改进,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使之具有可持续的发展空间。“文化变迁”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以“自强不息”为例,首先分析父权社会的价值内蕴,进一步分析可以以女权问题为例,并在其间添加一些“平等关系条约”等内容。上述情况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归结为“弱德”,也就是“君子贤人在巨大的压力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品质”。在“弱德”层次上,陶渊明归隐田园和李白豪迈悲壮都体现了“自强”精神。动态转换的产生,即学生仍处于课程建构的过程中。在探讨永恒不变的价值历程时,其必须结合当下的生活情境,再结合课文,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价值观念。如在研读《子贡赎人》这一文本的过程中,学生把文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联系起来,发表了“不让雷锋吃亏”的观点,从道义上的“义”,发展到了现代文化的精华——“以奋斗为本”。同时,学生也发现了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现代人文精神内涵的相通性,民族英雄保家卫国的精神、辛亥革命中的烈士等都拥有这种思想。回到当代,他们发现古代士大夫的忠君爱国有些过时,封建专制早已荡然无存,但如果把这些精神从生产背景中抽离出来放到当代社会中,国家政府、行政人员都服务于国家做好表率执行行政决策管理思路造福于人民,从公民角度来讲,也要为国家做出贡献,如此一来,“仁济天下”便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时代意义,那就是“公民和社会”。

二、中职语文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选择

(一)利用课本进行合理拓展

对中职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立足于课本是最为基础的方式,在教材中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因素,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独立思考及领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智慧,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时代性与世界性,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爱国思想,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价值。如,在人教版中职语文上册第16课《登高》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古诗进行朗诵思考,然后由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分析谈论,之后教师进行总结:在杜甫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古代许多知识分子都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杜甫不是,杜甫无论富贵与否都心怀天下,这体现出了他的无私爱国精神。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还有哪些杜甫的诗体现了这种精神。同学进行讨论作答,拓展训练,并分析其他诗篇中杜甫的思想精神。通过对杜甫诗词的学习,学生明白了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仁爱的传统美德。

(二)借鉴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站在文学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出文学体裁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强调前人对体裁的贡献。比如杜甫,可以让学生学习一组律诗,来研究探讨古代诗人是怎样吸收文化又怎样身在其中发展出新的活力的。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句颠覆了以往写意的传统,将其雄心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突破了对妃嫔和侍女的形式以香、湿气的描写来写妻子,很美地描述了两个人的爱情。以“李白在中国诗学上的贡献”为主题,开展专题研究,来开展谈论发表自己的感悟,从而树立创新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

创新性意识的培养更适宜于运用语言进行。灵活地设定任务,培养创新性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上册第二单元《旅夜书怀》这一课中,“月涌大江”中“涌”字的本意是指在水中往上运动,但杜甫却建构出一种“光随波涌动”的浩荡场景,从这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延伸拓展引导,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将语言任务应用于解决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可以看出,传统的古诗词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在进行专业学习时,需要进行文化方面的培养。实际上来看,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层出不穷,如在一些设计中学生习惯模仿照搬传统文化要素中秋节的嫦娥月兔,这时,教师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李白的“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上,让学生明白,“月”除了表达相思之外,还能表达一种浪迹天涯的豪迈感觉。简而言之,要具备擅长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将其精神来加以创作,在古老文化中领悟一点一滴的不朽精神。

(三)例题分析

以《登高》为例进行例题分析,体现杜甫忧国忧民无论富贵与否都心怀天下的无私爱国精神。具体如下。

(1)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这一句,联系杜甫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答:包含了为自身病困生活潦倒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的现实感到忧愁与焦虑,以及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与挂念。

(2)《登高》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全诗整体看似是诗人在表达个人遭遇,但深入挖掘就会从中体会到战乱给人民带来悲痛及苦难。诗人颠沛流离加上病痛折磨,被迫使自己所追求的政治价值走向衰落,如今只剩满腔热血却无法报国。诗人将自己的悲惨遭遇与国家社会的坎坷命运相结合,使家国情怀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体现了诗人心有信仰,无论富贵与否,都能心怀苍生、兼济天下的伟大胸怀,让我们为之动容。

结语:在当今社会环境下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风气,有一部分人过于崇洋媚外,在这种环境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的思想培养无疑是对传统思想文化流失的一种救赎,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学习动力,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的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及语文素养,净化社会风气。然而,综合素质及文化传承意识的培养必须有所依托,语文教学就担当了重任。在此之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设计,把古代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达到教学预期效果,提升学生文化素养,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猜你喜欢
杜甫中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杜甫改诗
拿出精神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