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策略探索

2024-01-11 05:49施明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知识点

施明君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信息技术的高频迭代促使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快速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的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1]。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多元,大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使用基础,能够自主使用计算机完成基本操作,但是也有少部分来自经济及教育水平较低地区的学生,因缺乏使用条件及教育资源,对计算机的使用较为生疏。学情的复杂要求授课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大数据背景对学生的影响,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多元教学模式,切实提升计算机教学水平,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1 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变革的趋势

1)创新与智慧的结合。大数据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具备符合要求的知识结构,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智慧型人才成了社会价值创造的新主体。大数据与互联网互为载体,而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点与互联网的结构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去中心化的,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平等的实现。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数据还推动了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原了教学应有的功能:帮助学生建立与知识之间的认知连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个体。创新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由知识的获取者转变为智慧的学习者。

2)标准到个性的转变。在大数据背景下教育可以融入个性化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多渠道的互联网线上课程可以实现学生的模块化学习,并进行学习行为分析[2],汇总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使用情况,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提供良好的数据支撑。教师根据学生在线个性化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追踪,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以及学习方案。

3)学之与习之的融通。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即为在学校进行的学习,包括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然而学习并不仅存在于学校中,而是充斥生活的所有环节。在大数据背景下,学习能够跨越物理距离,从学校走向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唾手可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习资源为例,学习者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质学习资料,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也可以完成对资料的搜集。除此之外,互联网的连通性使学习者之间的连接变得触手可及,学习者能够共享除教学资源之外的学习框架、个性化服务并实现交流与分享。知识的生活化不仅能够提升学习者对知识的持续获取还能够提升学习者的自主能动性,实现从“要学”到“想学”转变。

2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

2.1 学生分类教学相对欠缺,不能根据生源结构进行分层次教学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当前公立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五个招生考试渠道:普通高考、高职单招、高职扩招、技能高考以及五年一贯制考试。不同生源渠道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知也有较大差异。在对不同生源进行混合编班的背景下,往往会出现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掌握速度差别过大的情况。常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两个部分,当教师结束理论教学进入实操环节时,往往会出现对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快速完成实操内容,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到课程结束依旧没有完成任务的情况。若不对教学班级学生生源情况进行分析,将大数据与教学有机结合实行分类分层次教学会导致课堂资源分配不均,学生学习效果参差不齐的情况。

2.2 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缺乏与学生的教学互动[3]

高职计算机基础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介绍,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人工智能基础入门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会认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最主要的方式便是检查实操内容的完成度,因此会忽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降低与学生的互动频率。在讲授理论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通过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状况,不清楚学生听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无法对学生遇到的堵点进行深度剖析。在结束理论教学进入实操时,部分学生遇到未被详细解答的疑难点,在翻阅课本找不到解决方法的情况下,会通过网络搜索重新自学。不利用多样化的线上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与大数据运用脱节,此类现象的出现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2.3 课程知识点扁平化,无法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更新速度往往与技术的发展速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课本中展示的内容还停留在操作系统介绍、表格设计的方面。一些学生在进行课堂学习后,对知识的印象容易依旧停留在课本中,并认为学习书本上的内容只是为了考试,对日常生活没有实际价值。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适用于各种应用场景,例如可以运用数据透视表快速对班级学生成绩进行分类,运用切片器可以实时对本月各项生活支出进行可视化处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若只注重于将知识点讲完,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点应用于实际生活,将会导致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不立体、枯燥、无聊,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

3.1 推行多元化课程建设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已经渗透至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提高了办公以及教学效率,让教学活动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可学、随地能学。学校应该认识到计算机基础作为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敲门砖的重要性,积极推进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学生人数众多,因此课程建设不应该拘泥于课堂知识的讲授,还应该利用丰富的大数据和社交媒体资源使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4]。例如,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账号、微博超话等平台推出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短视频和知识点,并根据后台大数据统计出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热门词条和搜索次数较多的共性问题,将这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作为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从多方面提升课程建设的维度。

3.2 积极使用分类分层次教学法

教师在开始授课前应利用大数据手段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如利用小程序问卷填写的方式收集学生的高考考生类别、电脑使用情况、计算机基础软件使用情况等,根据学生填写情况将班级学生进行初步分类。在授课过程中及时追踪不同基础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进度,灵活安排教学指导内容。对于基础好、知识掌握速度快的学生,授课教师应适当布置高阶内容,拓宽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学习视野。对于基础相对薄弱、对计算机使用较为生疏的学生,教师应该在实践教学中予以特别关注并及时进行指导,部分学生因为接触计算机时间较晚产生畏难情绪,在实际操作时因为操作速度较慢、使用不熟练等原因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对于此类学生,授课教师应该在课程结束后继续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网络辅导或者线下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实现对规定课程内容的掌握。

3.3 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有信息技术加持的教学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较大改变,传统教学仅限于线下课堂,一节课程完成后,课程的讲解也随之结束。而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实现多时段、多地点教学,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线上教学中,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将每章节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在线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及学习,引导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以及课后复习。在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翻转课堂[5]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交翻转作业,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与传统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业方面,教师也可以充分调动线上资源,向学生发布网络作业,督促学生在课后对知识点进行巩固,提升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6]。通过对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学生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全流程沉浸式学习,全面提升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3.4 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近几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例如MOOC、智慧职教、超星学习通等,这些平台能够提供丰富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师将资源平台引入校内,对计算机基础相关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可以丰富计算机课程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平台发布教学任务,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以及复习可以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巩固课外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视频网站例如bilibili 等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此类视频网站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要受众群体为在校大学生,二是网站的上传者与大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较小,在网站中上传的很多内容既富有趣味又能清楚讲解相关知识点。如果教师能够提前对视频网站相关资源进行筛选,汇总视频链接之后向学生统一推荐,也可以提升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探索欲望。

3.5 及时更新配套教辅资料

“三教”改革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突破口,而教材建设是“三教”改革的基础,只有基础扎实大厦才会稳固。在传统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只会选择一本教材,并使用这本教材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比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要慢,导致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学生上课缺乏兴趣。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当前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内容为学生提供活页式教辅资料,将能力单元作为单位编写相应的教学模块,并将这些模块以活页的形式进行串联,灵活增减需要补充的内容,解决教材及时适应外部需求变化的问题。活页式教辅资料除了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迭代,使教材符合时代需求,还能方便学生做笔记及插页,引导学生通过对内容的自由整理组合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以及内化职业能力。

3.6 完善课程基础设施建设

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而一项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生源层次和基础不同,有部分学生没有购买个人电脑或平板,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仅限于上课时间,当课程结束后,这部分学生便没有机会对相应知识点进行练习。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7],建设满足学生学习实践需求的实训室,每个班级的学生可以通过预约等方式在课后进入实训室,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学生在独立上机操作时,因为时间比较宽裕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能够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并针对问题及时查漏补缺,避免因为缺乏训练导致理论上会做但实践中生疏的情况。

4 结束语

在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教育变革的趋势,综合分析现存的教学问题,运用大数据推行多元化课程建设,积极使用分类分层次教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全流程沉浸式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配套教辅资料,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动性,激发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完善相关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想学且能学,从多角度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真正实现对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培养。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知识点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