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茶产业发展举措做法及成效浅析
——以湖北省咸丰县为例

2024-01-11 00:17姚建军梁金波崔清梅胡双玲陈清华
湖北畜牧兽医 2023年3期
关键词:咸丰县茶园茶叶

姚建军,梁金波,崔清梅,胡双玲,陈清华

(1.咸丰县农业农村局,湖北咸丰 445600;2.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湖北恩施 445000)

茶产业在促进湖北省咸丰县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已成为全县农业主导产业、脱贫增收支柱产业、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据2021 年咸丰县统计年报数据,2021 年,咸丰县茶叶基地总面积18 867 hm2,干茶产量1.16 万t,全县通过有机、绿色认证茶园面积4 040 hm2,其中富硒白茶种植面积达9 667 hm2,产值近12 亿元,白茶每公顷平均收入近10 万元。咸丰县茶产业产值近20 亿元,联农带农达14.9 万人,形成了以“唐崖茶”公用品牌为主的知名白茶系列产品。本研究对咸丰县发展茶产业的举措进行梳理,为有针对性地开展茶叶工作以及交流改进提供参考。

1 政府宏观调控

1.1 政府高位推进

茶产业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地方特色产业,也是恩施州富民强县的重要产业。咸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其作为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制定众多相关政策和争取专项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1]。咸丰县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快咸丰县产业发展的十条意见》等支持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以及《咸丰县茶叶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咸丰县茶叶特色优势区发展规划》《咸丰县关于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咸丰县产业扶贫差异化扶贫实施方案》《咸丰县产业扶贫基地建设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十条意见》等茶产业发展规划及实施措施文件。

1.2 县域内宏观统筹、规划

一是建设以白茶、乌龙茶、红茶为主的3 个重点茶叶种植区,打造200 km 茶叶走廊带、7 个重点茶叶乡镇和62 个重点茶叶村,明确全县高质量发展茶产业方向。二是利用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优势,在“616”工程等各项政策基础上同时争取申报相关项目,积极筹措资金,用于良种繁育、品种改良、基地建设、厂房改造升级。三是在咸丰县产茶区域建立茶鲜叶交易平台,在县城建立茶叶交易市场,为咸丰县茶农及茶叶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四是将茶产业发展与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联结起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对发展茶产业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励,调动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自2015 年以来,咸丰县争取茶叶标准园建设、特色优势区创建等项目资金超过2 亿元,县级财政整合并投入资金4 000多万元,有效促进了茶农、茶叶从业者及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1.3 建设以生态为方向的茶园

政府在咸丰县曲江镇打造生态茶园示范点,在集中连片的茶园间作柿树,美化茶园环境,做到田间春夏有茶,秋冬季有果,打造茶园四季有景的景观茶园。带动县城居民和游客前往茶园采茶、游园、赏花、摘果,提高茶农收益,同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此外,政府还利用本地生态资源,鼓励茶企、合作社强化基地管理,推进绿色食品标杆式茶园建设。开展以茶为主、多种经营的生态茶园模式、观光茶旅融合模式,促进茶园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通过以点带面探索生态、绿色的茶叶发展路径。

1.4 培育龙头企业

咸丰县政府按照打造一批龙头、带动一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思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创建省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县政府借助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契机,出台政策支持县内茶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股份合作、租赁转让等方式进行资产重组,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实施茶厂改造工程,利用杭州对口扶贫项目资金新建标准化厂房,利用政府扶持资金添置机械设备,实现加工提档升级,将用煤、柴改造为用电用气[2],将单机作业改为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

政府未实施政策前,咸丰县茶叶加工多为小作坊,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为主,规模小、加工企业设备陈旧简陋,卫生条件差,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厂房或是简单搭建,或是早年住房简单改建而成,加工劳动强度大、成本高,加工技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标准化程度低,茶叶品质不稳定。全县茶叶企业近100 家,只有不到27 家企业通过QS 认证。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后,茶叶企业加工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2021 年底,咸丰县已培育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 家、州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0 家,规模以上企业12 家,获得SC 认证42 家,建设了5 家现代化茶叶生产加工示范企业,配备5 条以上的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4 个,建立可追溯体系4 个。

2 打造知名品牌

2.1 实施品牌建设

整合创建品牌,充分依托利用唐崖土司城遗址这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建立区域公共品牌。2020年,“唐崖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同时多次在县城集市举办恩施硒茶·唐崖茶采购商大会和全民饮茶日活动。2021 年,组织咸丰“唐崖茶”品牌参加全国农民报丰收活动。2022 年,举办“来咸丰·庆丰年”采茶节活动,咸丰县获“中国富硒白茶县”称号,被认定为全国有机农业(茶叶)示范基地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国家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国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崖茶”的品牌影响力,品牌建设初步显现成效。

2.2 推介品牌

在央视相关栏目投放广告、在当地电视台进行“唐崖茶”专题片推介,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茶博会、农博会等大型展览展销活动。抓住互联网线上营销机遇,多渠道宣传推介,参与多家媒体组织的“为鄂拼单”直播活动,利用微商、直播电商等销售平台,组织开展县长网络直播带货活动,对接“雨衣妹妹”公益助农团队在咸丰县现场带货销售“唐崖茶”。2020 年开通咸丰县至浙南茶市的物流专线,每天一趟专车运营,为“唐崖茶”走出去提供了物流保障。带动周边县市的茶叶交易和茶叶贸易,积极推进与芜湖峨桥、浙南茶市、安吉中国茶城、西安茶市等茶叶集散中心合作,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作用,多措并举推介“唐崖茶”。

2.3 建设茶文化

深入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唐崖文化内涵,在咸丰县茶市开展茶诗、茶谜、茶令、茶歌、茶戏等茶文化活动,挖掘土司文化、茶文化、油茶汤等传统技艺文化。开展茶文化活动下乡,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景区等活动。将茶文化课程排入学生选修课程,促进茶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将茶文化与生态、经济、旅游产业全面融合,逐步扩大“唐崖茶”的影响力。

2.4 建立茶旅融合品牌

出台政策鼓励茶企及专业合作社发展茶旅融合,组织生态茶园游、茶园体验游、茶乡生活游、茶叶研习游、茶民俗游。全县被认定的3 家4A 级景区和50 个美丽乡村联结带动全县846 家民宿和农家乐,以及192 个电商体系村全方位展示唐崖茶文化元素。已建成运行麻柳溪、大沙坝、泗大坝、龙坪、蛇盘溪、湾田等50 余个茶旅融合示范精品景点,并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

2.5 保护品牌

2018 年,咸丰县编制了《咸丰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明确由县茶叶协会代行品牌管理职能,推进品牌建设。2019 年,发布唐崖白茶、绿茶、红茶团体标准,对县域内茶叶企业生产的“唐崖茶”品牌标准等级和包装进行统一规范。制定“唐崖茶”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用管理办法,从品牌申请、准入、使用等方面作出具体要求。同时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共同开展品牌保护行动,组织相关部门定期、不定期开展市场检查,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的行为,引导和促进企业维护好“唐崖茶”商标和品牌质量、信誉。

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要求企业进行产品台账管理,对重点批次的茶叶鲜叶、产品、运输进行明细登记,做到有账可查。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区块链体系,实现从茶叶生产茶园到茶杯的全程溯源管理。规范产品等级标准,统一“唐崖茶”品牌,在包装、标识、等级标准、茶树品种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严格按照恩施硒茶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行规范管理。摸清全县涉茶企业情况,针对不同茶企需求,定期对茶企负责人进行培训和引导。构建监管体系,不定期对茶企进行检查暗访,对不合格企业要求整改,强化企业诚信经营,引导企业使用好、应用好“唐崖茶”品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3 发展主推技术

成立咸丰县茶叶工作局,在各产茶乡镇配备农技人员,将乡镇茶叶发展等纳入年底考核,与相关负责人员绩效职务晋升挂钩。同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恩施州农业科学院茶叶所、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恩施综合试验站、湖北省果茶办公室等分别签订技术合作协议。邀请国家、省、州专家领导等深入咸丰县开展科技服务指导,提高茶叶产业链生产、加工、研发、销售的科技支撑力。咸丰县茶产业实行的主要科技举措做法如下,大力推广“去夏增春,提质增效”栽培管理新技术,引进筛选适合咸丰县土壤、气候特点的优质高产茶树新品种;加大“唐崖茶”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力度,努力提升“唐崖茶”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知名度;培植本土企业、引进外地企业落户咸丰,促进咸丰县茶企严格按照“唐崖茶”加工标准规程提升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主动融入多业态,使茶产品成为电商产品、旅游产品、文化产品[3]。

3.1 稳固茶叶种植业基础和改进品种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茶园种植品种,实施无性系茶树良种改造。引进和利用多种早中晚无性系茶树良种,合理搭配种植,提高茶园基地良种化率。同时结合全县主要生产的白茶、乌龙茶等加工茶类,突出品种特点,因地制宜引进茶树品种,引进相对应的适制性白茶、乌龙茶茶树良种。结合唐崖茶公共品牌加工生产,引进适制名优茶茶树品种等。全县主推茶树品种有白叶一号、奶白茶、槠叶齐、中茶108、齐兰等。咸丰模式已开始在恩施州部分产茶区推广应用。

3.2 引进科技力量推动茶叶种植业、加工业两方面升级

新建茶园“一年交园子”技术要求建园时包含深起垄、覆膜、起沟、套种绿肥、定剪培育等。老、弱茶园的改造中,结合当地茶园地形等优势,通过间作套种冠层高低不同植物、合理密植、树体修剪等方式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增加茶园抗病害风险能力。名优茶种植中推行去夏增春模式,在春茶结束后,当季对茶园进行适当修剪,茎秆还田,以此提升来年名优茶产量和品质。标准化茶园中,探索茶园初步机械化,利用山区茶园内环式栽培管理模式,引进适宜山区地型的中小型茶园机械,做到茶园中耕、施肥、修剪、机械除草、绿肥压青、夏秋茶采茶等机械化管理。

此外,在咸丰县域内广泛推广茶园间作绿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茶树去夏增春提质增效、茶园三增三减、“一年交园子”技术工程等,通过一系列茶园种植管理先进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带动整个咸丰县茶叶种植高质量发展。

在加工方面,推行加工厂房设备流水线化,整合资源和资金,借助杭州市援建标准厂房,添置先进加工设备,组建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的加工生产线,促进茶叶规模化生产,提升茶叶的加工能力和品质。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利用夏秋茶原料提取有效成分研发生产茶皂、茶洗漱用品,利用抹茶粉生产加工茶食品,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茶饮品及代用茶,提高茶叶附加值,科技助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4]。

3.3 加强知识更新和人才培训

针对咸丰县茶叶生产、加工人员及农技人员中专业人才不多的情况,开展与农民培训相结合的茶叶专业培训班,组织茶叶加工、种植、评茶员、茶艺师等技能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水平。

一是培养地方农技人员。培养、组建县级茶叶技术专家组、乡镇茶叶管护服务队、村级技术指导员三级联动的地方技术队伍。对茶农在育苗、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茶农技术水平。二是培训茶叶从业人员。通过高素质农民培训、中西部协作、企业人才培训、职校培训等各级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三是引进茶叶人才。通过人才引进改善茶叶人才队伍,示范带动茶企人员的知识更新。四是与科技部门对接,积极申请科技特派员及三区人才。五是积极开展斗茶大赛、茶叶技能大赛,提高参赛人员能力[5]。

4 结语

咸丰县发挥县域内外各级茶业力量,借助上级管理部门、科技人员等多方面作用,已在部分层面初步显现茶产业推动发展效果。截至2022 年,咸丰县97 家专业合作社与138 个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平均增收约1 400 元,带动村集体平均增收3 万元以上,形成了“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公司+贫困户+县域品牌”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咸丰县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努力探索出一条推进县域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猜你喜欢
咸丰县茶园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咸丰县南河“一河一策”实践与探索
湄潭茶园
万亩藤茶富茶农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湖北省咸丰县一起学校肺结核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