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新型农民职业更有吸引力

2024-01-11 04:28徐英子畅婉洁
民生周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年轻人农民

徐英子 畅婉洁

易丽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现代农业的发展壮大,首先需要一支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当前,乡村产业人才振兴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让新型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易丽丽。

民生周刊: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当前,乡村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现状存在哪些矛盾,原因何在?

易丽丽: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农业是人类的“母亲产业”,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第三产业才有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对我国而言,农村是战略后院,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农业都不可替代,而且日益凸显其多元化价值。

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人。提升农民素养,培育新型农民,关键在于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影响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式。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持续流向城市,导致农村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形在全世界都是普遍性问题,哪怕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国的偏远农村,年轻人会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甚至现代农场主忧愁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接手家族农场的经营管理。

在我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一是人口总量上,农村人口持续快速流向城市,农村空心化严重,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一些农田因无人耕种而抛荒。二是在人口结构上,大多数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导致农村老龄化严重,高学历高素质青年人才严重缺乏,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

出现这些问题,有两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乡村缺少适合高素质青年人才就业和发展的机会。一方面,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人才;另一方面,人才也需要产业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以传统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乡村很难留住现代人才。二是乡村相对低下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难以满足年轻人的生活需求。城市为什么能吸引年轻人,除了有更多更好的就业创业等实现自我的机会,还有更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更便利的生活條件。城乡在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得许多农村的年轻人宁愿背井离乡也要进城。

民生周刊:当前乡村产业生态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对人才结构和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壮大适应这种变化需要的新型人才?

易丽丽:科技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也深刻地影响着农业。以农业为基础的乡村产业生态已经并继续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智慧化、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企业化经营等,成为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趋势。农业的这些趋势性变化对从事农业的人提出了新的要求。

与传统农业“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不同,现代农业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对新型农民的素质和结构提出新要求,亟须培养适应乡村产业生态变化的技术专业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以及随着农业与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的融合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多样化的人才甚至是复合型人才。上述几类人才如何培养?

一是依托农业类院校和职业院校的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必须通过专业培养,靠代代相传的经验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要求。既要借助农业类普通高等院校这个平台,也要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更要加强校农合作、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链条前移,农业相关学科的学生从二三年级开始到现代农业企业实习,熟悉现代农业企业的运转,毕业后到相关产业学以致用,实现自我价值。

二是基于兴趣从娃娃开始培养,使命驱动投身农业。很多高考志愿报考农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不是出于热爱或自愿,而是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毕业之后未必会从事农业。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农业的偏见,使得农业人才的培养既要传授专业知识,还需要提高对农业的兴趣培养。对此,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强化中小学农业方面的相关特色课程设置,让对农业有兴趣的孩子提前学习相关农业知识,从小培养孩子对农业的热爱,并纠正就业观念的偏见。从小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培养孩子立志在农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人生价值。让“去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成为青年人内心的使命。

三是持续跟踪评估,确保政策落地。毕业后的年轻人大多会选择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岗位。在人才根据市场需求自动配置资源的情况下,当前,农业由于市场定价低,和其他行业相比,不具备优势。中央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为新型农民的发展另辟赛道。但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的人才项目、人才“帽子”惠及从事农业的企业或人才仍很少,科研资金倾斜支持农业的力度也不够。

此外,新型农民培训的供需如何有效匹配,也是当前的一个难点。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培训,大多形式大于意义,与需求脱节。对此,既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可以采取后补贴或奖励政策促进供需匹配,比如在农业企业培训新型农业就业人员后,由政府根据培训就业人员的数量、质量等进行后补贴,或通过给新型农业就业人员发放培训券,通过补需方,让受训者“用脚投票”促培训质量提高。

民生周刊: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易丽丽:农村人口的流失,农业人才的缺乏,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巨大差距。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远未结束,要使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之间的发展机会和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均等。

一是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吸引年轻人回流。城乡差距首先在于产业能够提供发展机会的差距。乡村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和市场条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农民提供就业创业机会。我们调研中了解到,对于“90后”“00后”这部分年轻人,他们喜欢快发展、慢生活,如果能在家门口就业,哪怕收入略低于城市,但农村生活成本也低,同时能照顾家,能在现代农业公司上班,他们还是愿意回到农村的。目前回流的在外打工人员,大多是女性,回到家可以照顾父母,也可以照顾孩子,比如在外打工哪怕挣5500元一个月也存不下多少钱,但在家里的农业公司上班哪怕就3500元一个月也能存下不少,因为不需要租房、生活成本低。新型农民已不是传统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了。比如,复兴了家族茶业打造了新品牌“水之灵”的大学生创业者李泓应。她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云南墨江,带着她的新理念、新的营销模式,参与普洱茶国家标准制定,给每一饼茶赋二维码,让消费者可以扫码溯源到是哪一棵百年茶树生长出来的;开办了当地第一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让贫困的母亲学习古茶制作工艺,让她们在家门口就业。这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就业收入,非遗的传承,还为茶产业注入了新生。另一个案例是我在绍兴挂职时调研了解到的,绍兴诸暨珍珠小镇,当各地农村的年轻人都在减少的时候,诸暨的年轻人却在增长,在外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山下湖村,回去干什么呢?这里家家户户都养珍珠,養殖珍珠是当地的特色产业,这些年轻人回去做主播,现场直播开蚌,娱乐、商业一体,不仅把自己养殖的珍珠卖出去,把其他地方养殖的珍珠也收购来卖出去了。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感召农业人才回乡发展。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一些出身农村的企业家和城市居民,往往出于对故土的眷恋,在当地能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营商环境时,也是非常愿意回到农村发展的,在外的人才,回家的路是最短的。因此,感召这部分人才回乡发展,有助于补齐乡村产业发展短板,为缩小城乡差距作贡献。这既需要激发内在的使命感来驱动他们回乡参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要让他们看到在农村也有施展才华的机会。除了工作和收入,还需要有好的教育、有好的医疗服务、丰富的文化活动、可靠的社会保障、舒适的居住条件以及整洁的美丽乡村生活环境,而这些都是农村有待改善的保障条件。只有努力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让农村既能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更可观的收入,又能提供更美好的生活,才能真正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回到农村、成为新型农民。

三是努力提升新型农民的社会认可度。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既有生理、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有被尊重、被社会认可、自我实现等需求。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居民待遇上的不平等不公平。计划经济下形成的经济地位和利益分配格局固化,至今仍未完全打破和改变,导致农民“低人一等”观念一时难以消除,摆脱农民身份仍然是许多农村孩子读书的目标。社会观念的改变是个漫长过程,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通过乡村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可度,改变对传统农民“一顶草帽,一把锄头”形象的认知,真正让新型农民成为受人尊重、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年轻人农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年轻人如何理财
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