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及高校服务对策*

2024-01-12 00:21李新仓周文利
农业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村民体系发展

◎李新仓 周文利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途径。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点建设领域。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和实现乡村社会治理,要精准把握乡村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推进乡村基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国家和社会事业的总体发展,在尊重乡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究乡村社会治理对策,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功能

实现乡村社会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及功能阐释是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1.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治理理论源于20 世纪90 年代。全球治理委员会指出,治理是指个人或机构通过对各项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实现调和各方利益冲突,使各方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治理的实现是因为符合人民的利益需求,不需要依靠法律和政府的强制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将社会学中的管理升华为治理。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对于社会治理尚未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在西方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并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国情,指出社会治理是在执政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统筹、协调的实践性活动。乡村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更为细化的具体展现形式,在具体内涵上,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将各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与乡村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旨在实现乡村发展的和谐有序,构建科学的乡村发展体系,推进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2.乡村社会治理的价值功能。一是乡村社会治理能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乡村社会的不断分化重组的同时,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需求,不同利益需求相互碰撞致使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利益矛盾以及利益冲突,这些利益矛盾和冲突错综复杂,仅仅通过道德去调节和进行规范效果甚微,还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的权威去治理。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需要不断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有效化解乡村利益矛盾与利益冲突,推进乡村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二是乡村社会治理提高制度整合力与精细化治理。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中央治理、地方治理、政府治理和市场治理体系都较为完善,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乡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乡村社会治理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基础设施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重要变化,但是乡村的社会秩序和治理体系还需要创新,旨在克服社会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探究产生城乡发展差距问题的根源,把握乡村发展规律,构建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乡村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这是由于党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的同时以及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城乡要素的流动、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为其带来的发展机遇;又要看到生产方式的快速转变、城乡发展不平衡为其带来的巨大挑战。

1.乡村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规划。通过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调查发现,乡村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规划。一是乡镇企业和村民的环保意识较为薄弱,乡镇企业缺乏开采和使用各种资源的整体性规划,造成资源的浪费,尚未根本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意识。二是乡村垃圾处理系统不完善。据测算,2017 年中国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约为1.8 亿吨,人均垃圾产生量0.8 公斤/天,其中至少有0.7 亿吨以上未做任何处理。从根源上去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提高环保意识,改善粗放的垃圾处理方式,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和损害。

2.乡村人才队伍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在乡村治理体系中,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但是当前乡村治理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体系,呈现出半专业化或非专业化等特点。一是乡村社会治理人才短缺及人才结构不合理。乡村治理人才补给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农村青壮年人才的流失。同时,城乡差距的不断加大,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形成,专业技术人才、社会治理人才选择城市就业,导致乡村人才呈现净流出状态,乡村人才输入更为困难。二是人才资源开发和投入不足。政府缺乏完善的专业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直接导致乡村缺乏应用型人才,对乡村社会治理效果产生直接影响。三是社会治理人与专业心理服务人才较为匮乏。

3.村民基本权利尚未真正落实。通过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调查发现,村民基本权利尚未真正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形式主义严重。一是有些乡镇选举程序不规范、村务公开缺乏公开透明度。虽然各级都制定了换届选举工作流程图,并提出具体要求,但有些乡镇依旧缺乏规范化操作。二是村务管理过于形式化。对于民主管理的落实、民主监督的落实缺乏完善的执行体系,村务公开内容笼统、不细致,而且公开不及时。三是有些地方村务监督委员会职责不清。监委会成员作用发挥不充分,未能达到村民监督的预期效果,农民的民主权利没有真正得到落实。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对策

乡村治理效能得不到增强就会成为制约中国式现代化的绊脚石。针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困境,高校要科学谋划乡村振兴发展,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法制体系,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高校要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服务乡村社会治理,高校要因地制宜,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乡村振兴的发展实施,探究有效性举措,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推进资源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一是科学制定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道路。从战略视角,高校要重视“三农”工作,尊重乡村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探寻乡村社会发展道路,将建设美丽富饶的乡村与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相结合,因地制宜探究不同乡村社会发展的产业项目,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开展乡村产业项目的审批程序,服务和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二是严格遵守乡村社会发展的底线和红线。高校在服务乡村经济发展中,要遵循制度和法律原则,防止政府政策在执行时产生偏差损害农民利益,要以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妥善处理好乡村社会发展中诸多关系,提升农民幸福感,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2.加强乡村自治组织建设夯实社会治理基础。自治治理能力是指广大村民可以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参与到自身所在村庄的公共性事物的管理中来,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要发挥服务乡村社会治理功能,推进乡村自治组织建设,为乡村社会治理夯实基础。一是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机制参考。针对乡村社会治理难题,高校要积极开展乡村社会治理调研,制定符合本乡村多数人利益的决策机制,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决策机制参考。同时,针对重大事项决议,提交村民代表大会集体商议并且负责执行,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参考。二是推进村民自治管理运作机制。高校要积极服务乡村社会治理,为村级党委和村委治理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推进制定村民监督考评机制。高校要服务乡村社会发展,帮助乡村制定完善的村民维权办法,让村民实现投诉并解决合理诉求,推进制定村民监督考评机制,实现村内政务和财务状况的公开化、透明化。

3.推进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建立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高校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现实需求,满足乡村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社会需求。一是通过舆论宣传引导乡村群众的多元社会需求,积极引导各地政府根据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国力、各级政府财力,逐步解决民生问题。二是通过社会调查研究科学了解村民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将实践作为立足点,对基层群众的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三是构建完善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满足社会需求。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如何开展互动的渠道及方式,高校要积极调研群众的合理需求和切身利益,及时提供给各级乡镇政府部门,改善民众的生活生平,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4.建立健全乡村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乡村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作为制度保障。高校要积极服务乡村社会治理,推进构建完善的乡村社会治理法律体系。一是完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村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完善的乡村治理法律体系,高校要积极为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方式提供智力支持,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律体系的建立,为建立“三治”融合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二是加强乡村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开展为乡村送法活动,引领乡村基层干部率先学法、尊法和守法,并通过积极开展乡村普法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法治宣传氛围。三是制定完善的乡村社会法治工作机制。高校在服务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为制定完善的乡村社会法治工作机制,要创新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注重发挥各部门、各组织、各环节的综合调解,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协商沟通机制,实现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携手构建村民矛盾调解体系,推进乡村社会治理。

猜你喜欢
村民体系发展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