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意蕴

2024-01-12 09:29彭敏
中国商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公平正义高质量发展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趋势。新时代,经济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其蕴含着丰厚的经济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以美好生活为价值旨归、从资本之外探寻发展动力、以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以协调发展为伦理要求多重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伦理之维,利于开拓中国发展观的道德新境界,建构中国发展伦理价值规范体系,加速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经济伦理;美好生活;公平正义;伦理动力

本文索引:彭敏.<变量 2>[J].中国商论,2024(01):-040.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1(a)--04

当下,中国正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努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践、提升“中国发展”新境界的进程中,高质量发展要求应运而生,为创造共建共享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新思路。理论层面,学者纷纷从认识论、方法论及价值论等层面对其进行探讨,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目前从伦理、经济伦理视角对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的尚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经济是历史的决定性力量。”然而,区别于“经济决定论”,他们认为政治因素,甚至存在于头脑之中的传统因素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显然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难以脱离对价值、道德、伦理等维度的考量,没有科学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无从谈起。基于此,从经济伦理的视角透视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有利于推进和深化这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伦理引导和价值规约,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美好生活: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旨归

经济学家对发展的目的不同的回答,有的经济学家(如罗宾斯)认为经济学家不研究特定的目的,只研究经济发展、资源优化配置、效率等问题,把经济学视为价值中立的纯科学,这显然回避了经济发展的目的性问题,然现实中必定涉及经济的分配及人与人的关系。诚然,社会发展难以离开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人民的富裕生活,但经济扩张与公共财政增加并非普遍而全面的解决方案,片面追求无限增长,单纯以GDP总量和物质财富规模来评估社会发展和公民生活状态,体现了典型的经济增长主义观念。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提出很好地突破了经济增长主义藩篱,将人民美好生活作为价值旨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重塑美好生活的实践逻辑。

1.1 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创造品质生活

高质量的发展应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要,在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不同的时代,我国经济社会所有制、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会发生显著变化,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的需求结构在不断变化,需求层次也在升级转变。新时代,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强烈,对人民民主、公共服务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诉求。因此,人民的生活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质利益的增长,还包括生态环境、法治文明、文化精神等高品质生活要素,如此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

1.2 把握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创造性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人民主体地位,在发展实践中发挥主体性价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与江山的辩证关系,“人民江山论”的科学论斷生动诠释了我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将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价值目标,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我国发展的主要标准是看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否更加充实。衡量发展成效的关键指标是民生福祉是否得以增进,人民生活质量是否得以提高,人民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开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必须把握好人民的实践主体地位,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集中人民力量和智慧,总结凝练群众经验。

1.3 朝向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美好生活的理想状态,是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追求资本无限增值的社会,往往出现西式现代化的种种悖论,如个人财富骤增与贫富两极分化、快速工业化发展与生态危机、零和博弈思维下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种种道德沦丧行径。基于国内外发展现状和我国自身发展规律,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目标,以发展共建促进与实现成果共享,不断消弭社会二元分化与贫富差距,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 资本之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整合

资本是重要的行动杠杆,具有强大的撬动力,在现代社会运动中不可或缺,作为实现物质财富的创造性手段,无疑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如果忽视了意义维度,资本运作就无法充分构建经济社会的完整范畴,尤其是当“经济理性”和“市场逻辑”成为资本运作的主导原则时,资本逻辑必然会引发各种生活和伦理方面的混乱,进而导致社会、文化及生态层面出现多重问题。因此,对资本逻辑进行发展伦理规约才是推进发展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资本理性发展,认识高质量发展动力体系不仅要揭示其动力运作,还要考察其伦理趋向。

2.1 尊重市场自由,践行政府权责

高质量发展阶段,政府与市场的经济职能均不可忽视。目前,我国市场体系中仍存在市场失灵、逆周期现象、竞争不公等问题。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必须不断释放市场主体活力,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经济财富基础;政府作为“看得见的手”,应从道德判断的视角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规约。高质量发展应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使得市场与政府协同发挥作用。

市场自由才能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配置资源,从而获得高效率。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驱动经济财富积累,推动企业创新,不断开辟国内、国际市场。此外,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道德资本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愈发成为社会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维护社会稳定、协调贫富差距的主要力量。高质量发展应不断激活市场主体动能,特别是企业家的活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持续推动企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必须从道德判断的视角对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进行规约。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因此,在坚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前提下,政府应充分审思在市场规制中“介入到什么程度”及“如何更好地介入”的问题。践行好政府权责伦理,“一方面,是为市场体制订立法律法规,保证交换关系的公正性,为自由交换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自由交换带来的经济不平等不断积累导致了贫困,政府应解决贫困,为结果公平创造良好条件。”

2.2 践行劳动伦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创造财富,和谐的劳动关系对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重新构筑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财富创造理论基础。同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中的雇佣劳动制度作出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中,工人阶级创造剩余价值且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之下,劳动由资本支配,劳动者对自身的劳动力丧失所有权和支配权,劳资关系地位难以平等,进而导致收入不平等、社会两极分化。劳资关系的高度和谐化,与收入分配正义问题紧密相关,不仅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伦理调节机制必须以劳动者为核心,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

2.3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科技创新不仅是一种竞争优势,还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引擎。科技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不仅有助于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还可以改善社会生活和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比作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国重视科技创新,特别强调核心技术自主供给,例如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核心零部件等,实质上是为了破除“卡脖子”技术难题、产业瓶颈对生产循环的制约,从而实现科技创新在畅通经济循环中的动力作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强国,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把握三者的内在规律和发展逻辑,定能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腾飞引擎”。

3 公平正义: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永恒理想目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善恶与否”“合理与否”“质量如何”的伦理标准。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共享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3.1 权利平等原则

由权利看待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增强人的权利的发展。发展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曾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理念,他将“发展与人的权利、实質性自由等相互关联”可知,发展能够扩展个人的平等与实质性自由,提高人们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实现,正如马克思认为,权利是由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决定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不可能是抽象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人的发展权,尤其是主动权利被放置于突出位置,在发展实践中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不断得到增进。

3.2 机会平等原则

高质量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人人发挥创造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主体性价值。全体人民不仅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还是价值创造者。在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发挥的作用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人通过自身劳动创造社会价值,人的主体性价值才得以真正实现。发展实践中要求机会平等是主体性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它强调在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中,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实现其潜力和追求幸福,如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政治参与机会等。正因发展机会均等,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情形下,才能确保人人享有,避免有人不劳而获、巧取豪夺。实现共享发展不是一部分人努力谋发展,其余人坐享其成,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鼓励全国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智慧创造幸福生活。

3.3 分配公正原则

高质量发展是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得以平衡,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在全民中得到公正分配。高质量发展要解决发展均衡、分配不公问题,包括不同地区、所有利益主体、相关经济体的利益分配。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时,必须将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仍较大、劳动报酬占收入所得比重低、非法高收入行业等问题严峻。因此,高质量发展进程不仅包括生产过程的创新与发展,还要求分配的公平公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注重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又注重公平,要求效率与公平的内在统一”,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坚持“共享性”与“人民性”相结合的财富分配正义原则。

4 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伦理要求

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是审视发展的另一个维度。新发展阶段,只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各环节都实现全面性、整体性的发展要求,才能避免出现有短板的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协调发展的伦理诉求,协调好物质与精神、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城乡区域各行业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向“帕累托最优”靠近,才能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不断造福各国人民。

4.1 协调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经济高质量发展应坚持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资本主义现代化存在先天性弊病,其遵循资本至上的逻辑,导致人处于资本增值目的的桎梏之下,人之精神贫困化、畸形化,进而丧失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潜能。如同哈贝马斯认为,西方“原子式个人”的存在,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单一的物质欲望”取代“丰富多彩的人性”,把相互冷漠、缺乏必要的社会性联系的个体整合起来,人与人之间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与之相反,中国式现代化因抓住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目标导向,不仅注重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还要求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统筹好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社会生态实现了最佳状态,良好生态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这是生态经济伦理的基本内蕴。西式现代化坚持资本至上,资本—技术—工业是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这必然会造成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发展与良好生态具有内在统一性,“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是重要的价值源泉,绿水青山作为自然财富,应与国民财富等量齐观。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不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环境保护难以取得显著成效。总之,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内发展经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4.3 协调好城乡区域各行业的关系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必须兼顾各地区、各民族、各群体利益的整体发展。我国当前的发展存在着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均衡及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在此情况下,整体经济发展会呈现出一些明显的不足,同时协调性的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如此,社会贫富差距将会逐渐扩大,且“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会凸显出来。因此,实现平衡和同步的发展必须被视为协调经济增长的基本路径和手段。

我国必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使得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外,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较大、复杂程度较高,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一课题,是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的必由之路。最后,面临行业发展不协调的难题,相关部门应采取综合性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各行业之间的协同与平衡发展,实现更加均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5 结语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质量高低直接关乎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解决发展和效率问题,还需要对伦理问题的关注考量,没有伦理问题的思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发展。认识和把握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道德视角,从道德视角展开,有助于进一步把握我国新时代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如果没有科学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不可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践行经济社会发展与伦理践行的双重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77-478+6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陈忠.资本逻辑的本性及其发展伦理约束: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J].哲学动态,2009(4): 22-2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69.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龚天平,王世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的经济伦理意蕴 [J].南海学刊,2019(3): 6-1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4.

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17:216.

鲁品越.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方法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48-58+163-164.

郝云,贺然.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的效率与公平[J].云梦学刊,2020(5):43-5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324.

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88.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公平正义高质量发展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提速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关爱弱势群体 维护公平正义
遵循法治 促进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