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2024-01-12 13:48徐芊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年23期
关键词:库巴缬沙坦心肌细胞

徐芊瑞

(茂县中医医院,四川 茂县 623200)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出现急性心肌细胞缺血,并发心功能障碍,随症状进展或多次反复急性发作,可并发心力衰竭,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 受体阻滞剂等为该病主要治疗药物,通过抑制血管收缩以维持心肌细胞血流灌注量,减轻心肌细胞缺血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心室重构,但效果相对有限。沙库巴曲缬沙坦钠主要成分包括沙库巴曲、缬沙坦,具舒张血管、排钾利尿、保护心脏等作用[1]。有研究发现,在对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减轻患者心肌细胞损伤、抑制心室重构。心肌缺血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构的主要原因,发病基础为缺血引发的氧自由基增加、炎性浸润等,造成心脏细胞炎性、纤维化病变,出现心脏结构及功能病变[2]。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为临床常见血清炎症指标,其血清水平升高具促炎作用,对患者心室重构具促进作用。但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是否可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研究较少。为此,本次研究选我院收治的98 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其治疗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影响,旨在进一步证实该药临床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接收的98 例急性心梗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 组、B 组,各49 例;研究符合医学伦理。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4],经心电图、超声等诊断确诊合并心力衰竭;(2)心功能Killip 分级Ⅱ-Ⅲ级;(3)年龄<80 岁;(4)认知基本正常,具备配合治疗能力;(5)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衰竭;(2)合并感染性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疾病;(4)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5)近期心血管手术病史;(6)研究期间转院、失访。

1.2 方 法

两组入院后均接受硝酸酯类、强心药、β 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同时指导其低钠饮食、控制饮水量。在此基础上,A 组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即应用依那普利(上海现代,H31021937)口服治疗,初始用药剂量为5-10 mg/d,分1-2 次口服,若未能有效控制,治疗2 周后增加用药剂量,最高不超过40 mg/d。B 组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Novartis Singapore 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Private.Ltd,HJ20170362)口服治疗,起始用药剂量为50 mg/次,2 次/d,结合患者耐受情况,治疗后2 周药物剂量倍增,直至达到200 mg/次,2 次/d 后维持治疗。治疗期间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及药物耐受情况。

两组均持续治疗2 个月时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①显效:治疗后心功能Killip 分级达到Ⅰ级,或改善≥2 级;②有效:治疗后心功能Killip 分级未能达到Ⅰ级,但改善≥1 级;③无效:治疗后无明显改善;有效率=(①+②)/例数×100%;(2)心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应用心脏超声(美国GE Vivid E9)检测其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3)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后采集患者3 mL 空腹静脉血,离心取上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细胞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4)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B 组一般资料与A 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B 组治疗有效率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B 组LVEDD、LVESD、LVEF 水平与A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 组LVEDD、LVESD 水平较A 组低,LVEF 水平较A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

2.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

治疗前B 组TNF-α、IL-6 水平与A 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 组TNF-α、IL-6 水平均较A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ng/L)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比较(,ng/L)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B 组治疗期间发生2 例低血压、1 例血管性水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3/49);A 组治疗期间发生1 例心动过速、1 例心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B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A 组相近(χ2=0.000,P=1.000<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需积极治疗以抑制心室重构,保持其心功能稳定。在对其基础药物治疗中,依那普利片为常用抗心力衰竭药物,属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用药治疗中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Ⅰ向Ⅱ转化,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心肌细胞血流灌注,降低心脏负荷;该药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症状;同时该药治疗中,可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肺血管阻力,以增加患者心输出量,以缓解左室淤血、心肌细胞缺血引发的心功能损伤,改善患者心衰症状。

沙库巴曲缬沙坦中沙库巴曲为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通过LBQ657 增加脑啡肽酶降解的肽类水平,以起到保护心肌细胞损伤作用;同时缬沙坦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阻断AT1 受体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以降低患者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患者心肌负荷,同时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依赖性醛固酮释放,减轻患者水钠潴留症状,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改善心肌细胞血流灌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B 组治疗有效率较A 组高,治疗后LVEDD、LVESD 水平较A 组低,LVEF 水平较A 组高,考虑原因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中,可同样发挥抑制血管收缩、降低外周阻力作用,为心肌细胞提供良好血液循环支持基础,促进心功能自我修复;在此基础上,通过沙库巴曲治疗,可增强患者心肌细胞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细胞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性渗出及炎性浸润对心肌细胞影响,避免在高炎症水平基础上发生组织纤维化病变,维持心室壁结构及功能稳定性,进而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提升治疗效果。吴丹娜在研究中,对高龄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显著提升LVEF 水平,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水平[5],与本次研究结论一致。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B 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较A 组低,考虑原因为:随患者心室结构及功能稳定,可加速患者心肌细胞自我功能修复进程,抑制炎性渗出、降低炎症因子生成,进而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保持患者心功能稳定性、改善预后具积极意义[6]。本次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提示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具良好治疗安全性。但B组治疗期间发生2 例低血压、1 例血管性水肿,因此在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血压水平及血管性水肿情况,必要时更换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以进一步提升治疗安全性。本次研究局限性为病例相对较少,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结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后续将继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梗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应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可提升治疗效果,抑制患者心室重构,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库巴缬沙坦心肌细胞
左归降糖舒心方对糖尿病心肌病MKR鼠心肌细胞损伤和凋亡的影响
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片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及对后期住院频率的观察
活血解毒方对缺氧/复氧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芥末糖
跳伞极限运动摄影
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心肌细胞慢性缺氧适应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槲皮素通过抑制蛋白酶体活性减轻心肌细胞肥大
缬沙坦联合葛根素在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
缬沙坦与依那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