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救治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4-01-12 13:48李梅燕张巧君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3年23期
关键词:系统化心肌梗死病情

李梅燕 张巧君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长时间心肌缺血,常伴有突发性心绞痛,病情危重且并发症较多,极易危及患者生命[1-2]。心律失常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多发生病发后1-2 d,且发生率高达75%-95%,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故积极预防或治疗心律失常至关重要[3-4]。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情复杂,救治难度较大,救治过程中辅以规范且合理化护理,对提高救治效果,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5]。系统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护理模式,主要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将各个护理环节进行系统化,确保每个环节环环相扣,以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6-7]。本文展开对照研究,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救治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 年9 月至2022 年9 月收治的82 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利用计算机进行区组随机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 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8]中的疾病诊断标准;(2)心电图检查显示心律失常;(3)均为初次发病,且发病时间在8 h 内;(4)Killip 心功能分级Ⅱ-Ⅳ级;(5)沟通能力正常;(6)能够配合问卷调查;(7)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临床资料不完整;(2)合并心源性休克、遗传性心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性感染疾病、肿瘤疾病;(3)近12 周服用影响心律的药物;(4)存在其他严重的器官或组织损伤;(5)存在严重认知功能异常。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给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测,确保监护仪波形清晰,实时记录患者心电图变化,加强病房巡视,观察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的前驱症状,如有,需及时上报并协助医生处理;遵医嘱给予患者扩冠、镇静、抗心律失常、维持酸碱度平衡、止痛、吸氧、除颤等对症治疗,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严格控制输液总量和滴速,以免加重患者心脏负荷;叮嘱患者病发后24 h 绝对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加强对患者饮食、生活指导,鼓励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同时又辅以系统化护理,具体如下:

(1)系统化心理护理:意识清醒患者由于濒死感较强,常伴有明显的心理应激反应,责任护士需多与患者交流,住院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心理健康,认真聆听患者诉说,耐心向患者解释心理状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告诉患者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等均可导致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从而加重病情,让患者保持平稳情绪,对消极悲观患者,可向其列举病情控制成功的案例,引导其乐观面对疾病,对焦虑紧张患者,可指导其呼吸放松技巧,以促使其身心放松。此外,需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多与患者交谈一些愉快话题,以乐观心态感染患者。

(2)系统化健康教育:借助图文手册、视频等详细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病发原因、治疗方案及预后,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疑问,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构,交待患者及家属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充分意识到遵医配合治疗的重要性。

(3)系统化疼痛护理:责任护士需重视患者的疼痛主诉,了解患者疼痛部位、性质及诱因,遵医嘱给予患者吗啡和哌替啶口服、硝酸甘油静滴,指导患者通过聆听音乐、聊天等方式降低疼痛感知,并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帮助患者取舒适的体位。

(4)系统化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系统化饮食指导,告诉患者病发后2-3 d 内以流食为主,症状好转后逐渐转为半流食,整体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蛋白,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加重病情,同时指导患者每日清晨空腹状态下适量饮用蜂蜜水,有助于促进患者排便。

(5)系统化休息及活动护理:告诉患者病情发作急性期24 h 内绝对卧床休息,期间减少与患者谈话,定期帮助患者按摩四肢,若无并发症发生,24 h后可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床上活动,如伸屈腿部、抬腿、蹬腿等,72 h 后协助患者进行床下活动,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6)系统化出院指导:再次强化对患者的健康指导,查缺补漏,重点告诉患者疾病诱发因素,让患者继续保持良好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酌情增减衣物,以免影响冠状动脉供血,平时情绪避免波动过大,以免支配血管收缩的神经不受控制,并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告诉患者长期吸烟易损伤血管内皮,大量饮酒易导致神经过度兴奋,进而加重病情症状,让家属督促患者戒烟戒酒。出院后通过电话、微信等对患者进行随访,为患者提供远程指导,提醒患者按时复查。

1.3 观察指标

1.3.1 心脏不良事件 观察两组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等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3.2 生活质量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9]进行评价,共包含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每个维度转换为百分制计算,分值0-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佳,于干预前、干预后各测评一次。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25.0 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χ2检验,等级资料行Z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的性别分配、年龄均值、发病时间、心功能分级、梗死位置及心律失常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系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系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各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

3 讨 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其发病1 h 死亡率超过50%,因此,对此类患者给予及时有效救治措施并配合优质护理至关重要[10]。此病病情复杂,患者濒死感较强,既往常规护理重生理轻心理,且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难以满足临床需求,严重影响救治效果,故寻找更为优质护理十分有必要[11]。系统化护理模式的出现和应用,有效弥补既往常规护理不足,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问题,明显提高疾病预后效果[12]。代超研究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救治过程中辅以系统化护理,能够使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由13.33%降为4.00%,有效提高救治效果,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13]。褚红霞等研究证实,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急救治疗同时配合系统化护理,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急救用时,加快患者康复进程,降低患者心律失常病死率,具有较高安全性[14]。

本次研究对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且观察组各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系统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其心理状态往往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又会反过来加重病情,故加强对此类患者的心理干预尤为关键[15]。研究中责任护士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心理护理,耐心向患者解释心理状态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指导患者情绪放松技巧,向患者列举康复案例,有效稳定患者情绪,改善患者心理功能;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构,进一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社会功能。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剧烈的疼痛会促进患者体内激素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增加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16]。研究中为患者提供系统化疼痛护理,从多个途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知,能够有效降低疼痛对心脏的影响,从而改善患者躯体功能。此外,研究中为患者提供系统化饮食护理、活动及休息护理,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物质生活状态,促进患者健康;为患者提供系统化出院指导,帮助患者远离诱发因素,能够有效避免病情复发,进一步改善疾病预后。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护理同时又辅以系统化护理,能够有效避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明显提高救治效果,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系统化心肌梗死病情
冠心病支架后病情稳定,何时能停药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