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内在逻辑、现实困境与实践方略

2024-01-12 02:47张大超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公共服务标准化

张大超,邓 峰

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均衡化和普及化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和手段,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标志,是文明新形态的显著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2006 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然而,自2012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以来,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都是我国公共服务中的弱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水平还未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失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不相吻合。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在理论上分析和阐释一些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如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核心要素有哪些?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施有何困境? 如何破除这些困境?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相关研究聚焦在理念、内容、问题、策略4 个方面。(1)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需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促进全民健身与奥运争光均衡发展,在个体层面追求“为人民谋幸福”,在社会层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2)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内容由基础标准、保障标准、提供标准、要素标准构成[2]。(3)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中存在的问题有:服务标准制定不完善、服务标准难落实、标准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宣传培训及政策法规引导、执行机制掣肘[3]。(4)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实施时,需完善服务标准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强宣传培训和政策法规引导、加强信息保障和人才保障等,推进绿色转型以实现体育场馆低碳化运营[4]。

综上,现有研究已经涉及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理念、问题、实践路径,但是鲜有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研究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理论与实践问题,对二者的逻辑关系尚缺乏理论阐释,进而导致无法厘清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特殊性、关键点、实践进路。因而,以梳理中国式现代化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现实困境、践行方略成为新时代迫切需要。

1 中国式现代化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理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反之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者内在逻辑理路,如图1 所示。

图1 中国式现代化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理路Figure 1 The intrinsic logic betwee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andard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ports services

1.1 中国式现代化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要求

1.1.1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服务效能性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体育与教育、文化、娱乐、艺术一样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丰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2022 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72.1%的受访健身者认为,体育健身作用不仅体现在身体机能层面,还体现在促进心理健康、增加社交关系层面[5]。2023 年“快手村BA”贵州站直播总观看量超过3 亿人次,观看体育赛事成为一种业余生活的方式,也带动了“村BA”质朴、美好的体育精神出圈。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构建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增加标准化、多元化的体育运动服务内容,以提升体育从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活力提升等方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方面的效能。

1.1.2 高质量发展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供给高质性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民众提供均等化、高质化的体育服务,实现人民的高品质生活。2022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到2025 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到2035 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体育健身和运动休闲成为普遍生活方式,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因而,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民的体育锻炼参与度、体质水平都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建设、体育咨询和宣传、项目培训、赛事组织的供给标准和质量需相应地达到高级别、高水平。

1.1.3 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决策科学性

采用基层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社区自治,提升社区治理效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要求。引导全体成员参与社区治理决策,通过社区居民的共同决策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公共体育服务[6]。如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新峰社区根据居民的实际需要制定了科学的健身服务决策,健全各种全民健身设施,充实服务产品供给,全面维护居民体育健身权益的均等化和可及化[7]。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需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体育公共事务,通过平等、开放、共享、互助的自发性健身活动组织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决策科学性和服务效率。

1.1.4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受益均等性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权益实现均等化。从健康素养来看,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差距较大。2022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94%、23.78%,东、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88%、26.70%和22.56%[8]。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9]。完善乡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一体化,促使东中西部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健康素养达到同等水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

1.1.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节能低碳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现节能、低碳、生态标准化供给是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更加注重绿色、生态、健康等多元需求,推动城市因地制宜地建设体育公园。《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2021年)要求:健身设施和体育场地需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过程需注重绿色、生态,做到节能、减排、低碳。

1.1.6 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具有实施规范性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施过程中,物质文明提供了高质量、高标准的运动场所和设施装备,政治文明确定了建设理念和规范制度,精神文明厘定了体育服务对民众道德、思想、价值观的改进目标,社会文明铺就了标准化、均衡化、可及化的实施进路,生态文明确立了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因而,新阶段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施的标准化、有序化、制度化是五大文明融合发展的要求,是构建文明新形态系统的要求。

1.2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2.1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推进人民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突出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11],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体现了人民性和普惠性,有利于促进人民的现代化。《2022 国民健身趋势报告》显示,68.5%的成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44.5%的老年健身者曾得到过科学健身指导,这两个数字与2014 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分别提高13.5%和3.7%[5]。坚持人民至上,构建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通过科学的健身指导增强城乡各年龄阶段人民的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1.2.2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要求城市和乡村都达到现代化。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2022 年)提出“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促使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向基础薄弱区域和群众身边倾斜,根据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供给高质量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健身服务,促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

1.2.3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生态现代化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用了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生态现代化。《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打造绿色便捷的健身圈,制定绿色体育场馆运营评价的通用规范。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制造要使用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废旧和荒芜的场地建设体育场地,依据山川地貌特征,在不破坏绿色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建设绿色健身步道和运动场地。因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场地和设施的标准化体现了低碳化发展理念,践行生态优先、绿色打底,实现了生态现代化。

1.2.4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制度现代化

制度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规范化、规则化、程序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前提[12]。首先,由基础标准、体育管理标准、体育服务标准、运动方法标准、器材装备技术标准和设施设备工艺标准等基本单元组成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奠定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化管理的法治基础。其次,在基层社区的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科学设计公共体育服务组织构建、服务供给、政府采购、监督与考核等工作的标准化流程,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促进制度现代化。

1.2.5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管理现代化

管理现代化要求采用现代化理念、数字化技术、智慧化方式进行组织管理和业务运营。2020年,浙江省体育局推出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公共体育“一站式”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为全省居民提供均等化、可及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实现了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现代化。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将全国各地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机构集成到一个信息平台上,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标准化的公共体育服务和智能化管理,优化配置资金、人员、场地等资源,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现代化。

1.2.6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促进治理现代化

标准化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公民平等地得到公权力的善待与救济,促进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首先,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为全民提供流程一致、效果一致、供需协调的普惠化、和谐化服务,避免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不规范、不公平、不协调。其次,加快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数字化建设,实施精准化、智慧化治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便捷性、可及性、有序性。因而,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化供给,有序、公平地实施标准管理、监管和督查、绩效评估,将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核心要素

根据标准化实施的过程及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本研究认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过程可分为价值理念确定、标准内容厘定、保障制度制定、资源支撑稳定、执行过程守定5 个环节。这5 个环节的实施涉及理论遵循、标准内容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资源支撑体系、执行标准体系的建构,即其为5 个核心要素。

2.1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理论遵循

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要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要求及对应的价值取向,具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内涵。符合区域经济实力和文化、适应中国人民体质、紧扣社区居民需求、契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第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支撑,秉持政治价值、效能价值、法治价值三位一体的价值取向。政治价值取向要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效能价值取向要求构建现代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化和可及化。法治价值取向要求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化供给更具操作性、规范性、可执行性。

2.2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容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标准体系的构建是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中心点和落脚点。第一,制定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建设标准,包括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数量、质量、种类、位置、布局、容纳人数等指标,要确定全国最低标准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标准等。第二,明确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的标准,包含各个年龄阶段的健身和培训活动、社区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宣传与咨询活动的标准,需确定各类活动的类型、场次、资金投入、参与人数等标准。第三,明确体育场地设计和管理中的生态标准,包括节能减排、绿地面积、生态美学、色彩搭配等标准。第四,明确城乡一体化的最低标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构建统一的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健康素养、运动技能、人体素质的标准。第五,明确阶段性标准,确定动态标准的调整范围,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阶段性制定相应的长期标准、中期标准、短期标准。

2.3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制度保障体系

通过工作流程标准的制定,形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制度保障体系,构建标准执行的“宣传—试点—实施—保障—激励—监督”的运行机制。第一,明确政府各层级管理机构和社区体育服务自治委员会设置的标准流程,包括部门划分、岗位和职责设置、人员配置、权利配置、办公设施配置、机构设置的标准流程等。第二,要明确民主决策和执行的标准流程,包括经费使用制度、沟通制度、体育活动审批和组织标准流程、信息管理制度等。第三,明确政府购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流程,包括采购方案分析、采购过程监督、合同签订、组织验收、效果评价等标准流程。第四,确定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流程标准,包括服务活动的登记与审批、服务开展、监管督查、效果评价等标准流程。

2.4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资源支撑体系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要实现均等化和普惠化,需建立起相应的资源支撑体系,包括财政支撑体系、信息支撑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第一,构建财政支撑的标准化体系,包括财政预算收入标准、财政预算支出标准、预算管理标准化流程、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标准、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共担机制、服务基金设立标准和管理机制、多元投入机制。第二,构建信息支撑体系,包括信息化平台的管理和开发主体标准、信息平台的运营标准、信息平台的设计原则与目标、信息平台的功能设计标准、信息平台开发的科学技术要点、平台运行子系统的链接标准、平台运行效率和效益标准。第三,构建人才支撑体系,基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维循环系统构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人才培养体系,确定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培养方式标准、培养成果评价标准等。

2.5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执行标准体系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执行过程分为5 个阶段:“试点试行—标准推广—监管督查—绩效评估—标准改进”。每个阶段须制定相应的执行标准。第一,制定试点试行标准化流程,具体包括试点选择的标准、标准试行方案设计、试点标准化运营的经验总结、标准完善和标准化流程的改进内容。第二,确定标准推广的标准化流程,包括推广时间段的划分标准、推广的地域选择标准等。第三,确定监测预警制度,建立监督体系,确定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实施情况的检查指导流程、预警提醒的标准、各监督主体的联合督查机制等。第四,制定绩效评估的标准化流程,包括绩效评估人员配备标准、绩效评估的操作流程、绩效结果的反馈流程、整改效果的检查流程等。第五,确定标准改进的标准化流程,涵盖与地区财力、人口结构、地域文化相匹配的标准调整,以及短期、中期、长期标准的动态有序调整。

3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困境

对比分析我国现实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新要求及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面临着普惠化难度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体育服务结构性失衡、公共体育服务法治保障不足等困境。

3.1 普惠化难度大

(1)人口规模巨大。根据2022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现有人口约14.12 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8 亿人,占19.8%,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占14.9%,属于人口规模巨大、未富先老的老龄化社会[13]。第一,人口规模巨大导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所需的经费增加。每增加0.1 m2的健身场地,按照室外场地的健身成本每平方米80 元来计算,场地设施的总投入约113 亿元。若每年人均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经费投入为10 元,则国家每年应为公共体育服务活动投入约141 亿元经费。虽然政府财政和彩票公益金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部分经费,但还达不到公共体育服务经费需求量的一半。第二,人口规模巨大导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管理系统更为复杂。巨大的人口规模所需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项目种类繁多、所需的合格的体育指导人员数量众多,管理人员和物资数量所构成的服务系统庞大,管理更为复杂。第三,满足多层次的体育服务需求难度大。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资源供给,满足青少年、中老年、残疾人等人群的多层次体育服务需求,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人口规模与结构特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给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带来了莫大的挑战。

(2)区域差异性巨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民众具有不同的体育爱好,所参与的体育运动也不尽相同。例如壮族人喜欢竹竿舞,蒙古族人喜欢赛马、摔跤等运动。除了国际上流行的体育运动项目外,舞龙舞狮、龙舟、毽球、武术、赛马、射弩、射箭等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由于各个地域、各个城市、各个社区、各个乡镇的居民所喜好的体育运动项目不同,不同区域的经济实力、自然环境也千差万别,为全国制定统一的符合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并推行将面临多重阻碍。

3.2 城乡发展不平衡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矛盾日益阻碍着现代化建设进程,阻碍着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尤其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化。

(1) 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经核算,2022 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45 倍,比2012 年的2.88 倍有所减少。十年来,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逐渐变小,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但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较大,这将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资金差距较大,进而造成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城乡一体化标准推行难度大。

(2)城乡公共服务分配结构性失衡。在经济上升过程中,国家把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城市建设,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投入较多,而农村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投入较少。城市居民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上享受的服务数量和种类都显著超出农村居民。这导致农村居民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配套设施和管理体系非常薄弱。

(3)城乡体育设施不平衡。我国农村地区体育设施在整体规模中占比不足20%,城市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比乡村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多出几倍。根据估算,2020 年乡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5 m2[14],还不到全国均值的一半。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体育场地建设和维护资金短缺,体育设施数量少,体育设备维护难,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少,这些因素都阻碍着乡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开展。

(4)城乡健康素养发展不平衡。2022 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31.94%、23.78%,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由于城市居民接受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机会较多,在健康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健康和救生技能等方面的水平均高于农村居民水平。

3.3 公共体育服务结构性失衡

(1) 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性失衡。经核算,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的26 万亿元支出中,教育支出占15.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卫生健康支出8.7%,城乡社区支出7.4%,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占比1.50%[15]。因而,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占比是公共服务支出中占比最少的项目。多年来,各项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在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基本稳定,这将导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投入资金占比一直较低,出现资金短缺。

(2)社会组织结构失衡。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较少,导致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结构不合理。在依法登记在册的66.48 万个社会组织中,公益慈善和群众生活类型的组织占比偏低,公共体育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占比较少。体育社会组织还存在着组织网络不健全、管理不够规范、支持体系不完善等缺陷。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短缺、管理不规范都将阻碍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工作的顺利推进。

3.4 公共体育服务法治保障不足

(1)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关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均不完善。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 年版)》中,共有9 项基本公共服务。除了体育服务只有2 条外,其它公共服务的条款都在3 条以上,体育是占条数最少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条款中的数量标准较少,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不够,这将导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难以行至现代化。

(2) 立法较为滞后。与公共体育服务相关的法律制定和实施一般都落后于实际的执行情况。在2011 年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 年)》中已经提出:到2015 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这一条款一直到2022 年才被列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因而,我国与体育相关的法律条文的制定和实施晚于社会需求,这将导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推行在某些阶段将无法可依。

(3) 法律执行力度不足。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制定较晚,体育法出台较晚,执行力度不够。例如,2005 年11 月起施行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明确规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室外用地面积不得低于0.3 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不得低于0.1 m2。但此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加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才真正明确将新建居住区配建公共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范围,这将推迟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实现的时间。

4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践行方略

4.1 服务规范一体化

(1)清晰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要清晰划分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过程中所应承担的事权和财权,科学核算中央向地方划拨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转移支付金额,增加向地方政府的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比例,促使地方政府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有效执行。

(2)建设全国统一的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化平台。通过全国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降低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的复杂性,优化资源配置、转变供给方式和提升服务水平。简化体育健身社团设立、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审批手续,提供在线体育健身咨询、线上健身指导、线上体育活动,以更加垂直的活动和方式倡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让每个居民都找到自己喜爱的健身方式,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

(3)建立“一核多元”的基层公共体育服务组织的自治机制。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为“核”,在基层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的引导下,赋予基层公共体育“多元”服务组织自治权力,采用标准化自治流程,在基层体育公共服务组织中采用民主决策方式,激发居民参与基层体育组织的热情,由成员共同谋划体育服务项目、共担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共享服务成果,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普及化。

4.2 城乡权利共融化

(1)创建乡村特色体育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振兴。加强农村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打造“一地一品、一村一项”的农民文体特色品牌,开发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体育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以便有更多的财政收入反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投入,促进乡村基本公共体育标准化。

(2)城乡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一体化。要结合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加强乡镇级专项运动场地建设,组建体育健身社团,加强文化活动和科学健身指导,组织符合农村居民喜好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将城市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普及到农村。

(3)城乡生态共融。合理利用低效用地,围绕农村现有的湖泊、绿地、山坡等,不破坏乡村原有的生态系统和建筑面貌,因地制宜布局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乡村体育公园。尤其是在偏远的乡村,应利用当地的山地森林、河流峡谷、草地荒漠等地貌建设特色体育公园,开发特色的体育活动项目。

(4)加强乡村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宣传。扩大体育进乡村活动的范围,组织职业运动员到乡村进行表演赛,让农村居民了解体育项目、健身知识和健康知识,提升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了解基本公共体育标准化的进程,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体育社团,自发地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在农村的普及化。

4.3 供给结构均衡化

(1)扩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资金来源。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吸引社会力量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首先,整合社会资源,调动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资源联动过程中的联结作用,提供各项公共体育服务。其次,整合市场资源,鼓励市场主体通过租赁、承包、PPP 等多种模式参与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供给,基于居民需求提供形式多样、专业性强的公共体育服务产品。

(2)构建完善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组织体系。完善各级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增加非营利性公共体育服务社团的数量。简化公共体育服务社会组织的审批手续,培养合格的民间体育团体,让每位居民都能参与1~2 个体育社团。对体育社团采取放、管、服的管理模式,为体育社团提供便利条件,让体育社团具有开放性、自治性、吸纳性,助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普及。

4.4 法治保障加强化

(1)完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政策法规。首先,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项目细化,不但有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的细化标准,还须有体育健身指导、公共体育服务宣传、体育赛事活动的细化项目标准。其次,尽量将每个服务项目定量化,例如成立的健身团体数目、组织的健身活动次数、学校体育场开放的数量等量化指标。最后,增加列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公共体育服务项目数,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

(2)阶段性动态调整政策法规。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地区居民体育健身喜好的变化,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项目标准需要完善、服务水平需要提高。在每年的固定时段,根据经济水平、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城镇化率、社会化程度、受众偏好、生态环境等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做出预测,及时动态调整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体系。

(3)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机构的执法权。在体育管理的政府部门中,应加强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监督机构的行政执法权,使其能有效行使行政处罚权力。须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的执行处罚条例纳入《体育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对于没有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实施基本体育公共服务标准的单位,能够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的相关条例予以处罚。

5 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实施指引了方向,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提供实现路径与强有力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独具中国特色、高标准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体系和服务标准化流程。着重抓好理论遵循、标准内容体系、制度保障体系、资源支撑体系及执行标准体系5个核心要素建设,以破解我国国情所带来的挑战。本研究虽然解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破解挑战、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实施方略,但还需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与其他种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的协同问题,明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中细化和量化指标的设置问题,以期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的顺利推进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公共服务标准化
中国式民主
公共服务
标准化简述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国式失败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