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GB/T 19635-2005《棉花长绒棉》的修订建议

2024-01-13 10:37王娟李国锋王晓辉王永斌王会平范阿棋李静涛甘莉莉
中国棉花 2023年12期
关键词:长绒棉品级籽棉

王娟,李国锋,王晓辉,王永斌,王会平,范阿棋,李静涛,甘莉莉

(1.阿克苏地区纤维检验所,新疆 阿克苏 843000;2.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000);3.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 年全国棉花总产量为597.7 万t, 新疆棉花总产量为539.1 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90.2%[1]。长绒棉是棉花栽培种之一,我国长绒棉种植面积在8 万hm2以上,年总产约为10 万t,占世界长绒棉产量的30%左右[2];主要集中在新疆阿克苏、喀什、吐鲁番等地区。长绒棉是我国优势资源,也是全球高端纺织品及特种纺织品的重要原料来源,因此长绒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等的意义重大。

国家标准具有规范、引导、示范的作用,对于长绒棉产业来说,标准是长绒棉质量保证的基础。 标准旨在将各个生产环节都进行量化、标准化,极大地减少非标准因素对质量的影响[3],从而保证长绒棉质量的一致性。 棉花的质量标准明示产品的优劣,质量标准有利于产品形成“优质优价”。 标准可促使棉花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转型,进而带动市场竞争,促使棉花市场高标准、高质量良性循环。

GB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4]为2005 年发布的现行标准 (2017 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将本标准转化为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19635-2005),已实施18年。 该标准适用于生产、收购、加工、经营、储备、使用的长绒棉, 并规定了籽棉采摘晾晒存放和出售、籽棉收购和加工、质量要求、抽样、检验方法、检验规则等内容,随着产业的发展,该内容已不能有效指导长绒棉的收购、加工、检验。 因此,为了保障长绒棉产品质量, 提高我国长绒棉产品的竞争力,指导长绒棉产业发展,需要对长绒棉标准进行探索和改进。 笔者等基于日常检测经验和思考总结,提出一些建议,为该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1 建议增加的检测方法

GB/T 20392《HVI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5]检验长绒棉物理指标具有快捷、稳定的优势,在长绒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建议将GB/T 20392《HVI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加入长绒棉引用标准中, 使用HVI 大容量纤维测试仪对长绒棉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平均长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等指标进行检验。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单位在棉花公证检验工作中使用GB/T 20392 《HVI 棉纤维物理性能试验方法》检验长绒棉的断裂比强度、断裂伸长率、平均长度、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等指标数据稳定性较好,结果得到市场各方的一致认可并采用[6]。

2 建议修订部分

2.1 二级为品级标准级,取消五级

通过对2018—2022 年长绒棉公证检验品级数据汇总分析可知,2018—2022 年五级占比均为0.00%。其中:2018 年、2019 年长绒棉品级占比高低依次为二级>一级>三级>四级,2018 年四级占比为0.00%,2019 年四级占比为0.01%;2020 年长绒棉品级占比高低依次为二级>三级>一级>四级;2021 年长绒棉品级占比高低依次为二级>三级>四级>一级;2022 年长绒棉品级占比高低依次为三级>二级>四级>一级,一级与四级占比均小于2.00%。

2018—2021 年长绒棉原棉中品级二级的占比较高,一级和四级占比较低,五级原棉基本消失。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随着人工成本大幅增加,新疆长绒棉采摘时有的选择了机采,有的选择人工短期快速采摘,总体上12 月前均可完成采收,大大缩短了采摘周期,因此低等级、霜后花出现概率较低。2018—2021 年数据显示二级占比较高并且相对稳定,应能够代表大多数长绒棉类别。 2022 年三级长绒棉占比较高,与不可控因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劳动力短缺进而影响长绒棉采摘期有极大关系。 整体来看,建议修改二级为品级标准级,同时按品级将长绒棉划分为四级,即一级至四级,取消五级。

2.2 淡化品级与断裂比强度值关联关系

参照GB/T 19635—2005 可知, 长绒棉籽棉品级的判定主要依靠籽棉的感官特征,棉花表现出来的棉瓣、色泽、杂质等综合状态,皮棉品级判定指标主要依据成熟度、色泽、轧工质量等综合感官指标。GB/T 19635—2005 长绒棉品级条件参考指标中,设置一级至五级分别对应断裂比强度38 cN·tex-1、36 cN·tex-1、34 cN·tex-1、32 cN·tex-1、30 cN·tex-1(表1)。 而断裂比强度通常需要仪器检测才能得出结果, 将品级与纤维断裂比强度值关联可操作性不强。

表1 品级条件参考指标

由2018—2022 年长绒棉纤维断裂比强度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图2)可知:长绒棉纤维断裂比强度跨度从不足30.9 cN·tex-1直到52.9 cN·tex-1,远大于细绒棉断裂比强度范围;不同年份长绒棉断裂比强度均呈正态分布, 棉纤维断裂比强度在39.0~42.9 cN·tex-1范围占比最高。 由图1 可知,2018 年一级长绒棉占比为31.73%, 二级占比为62.03%,结合表1 品级条件推论,当年一级长绒棉断裂比强度不低于38 cN·tex-1的占比应不低于31.73%,二级及以上长绒棉断裂比强度不低于36 cN·tex-1的占比应不低于93.76%。 然而由公证检验中各档断裂比强度长绒棉占比可知,2018 年长绒棉断裂比强度不低于38 cN·tex-1的占比为90.00%,断裂比强度不低于36 cN·tex-1的占比为99.34%。 由此可见,2018 年长绒棉品级与断裂比强度间对应关系弱。 换用其他年份数据进行推论也得出同样结论。因此,建议淡化品级与断裂比强度关联关系。

图1 2018—2022 年公证检验中各品级长绒棉占比

图2 2018—2022 年公证检验中各档断裂比强度长绒棉占比分布

2.3 删去品级条件参考指标中的黄根率、毛头率

长绒棉品种特性决定了棉籽形态,基本上为光籽,黄根很少,毛头可以忽略。而且,与多年前相比,目前的长绒棉加工工艺有了很大提升,黄根、毛头均可忽略不计。建议删去品级条件参考指标中的黄根率、毛头率。

2.4 调整标准含杂率

GB/T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中皮棉标准含杂率为3.0%。 实际加工中,绝大部分长绒棉采用皮辊机进行加工,而皮辊机本身不具有清除杂质的功能,因此采用机械采收的长绒棉含杂率整体高于3.0%,建议适当调整长绒棉标准含杂率。

2.5 调整抽样数量

GB/T 19635—2005《棉花 长绒棉》“7.2 抽样数量” 中要求 “收购籽棉每500 kg 抽样数量不少于1.5 kg,不足500 kg 的按500 kg 计”在实际工作中可操作性不强。目前部分棉农的种植土地经过流转后为成片大规模种植, 销售中每车籽棉一般为10~20 t, 按照500 kg 抽样1.5 kg,20 t 车取样40个小样60 kg。 首先,对棉农来说,假设当年长绒棉价格8 元·kg-1,仅出售环节每车的损失为480 元,对棉农造成直接利益损害,棉农不接受。其次,对于棉花收购、加工企业来说,收购季每天至少收购棉花籽棉500 t 甚至上千吨, 就按500 t籽棉进行估计,加工企业需要抽样1 000 个,1 000 个棉样需要称量、试轧,测算毛衣分、回潮率,定品级、长度,检测马克隆值,清除杂质,留样等一系列检测工作,需要增加设备、人力,直接增加了加工企业的成本,影响了收购进度和效率,可操作性不强。第三,即使棉花样品制备能够完成,但是在10~20 t 的籽棉运输车上抽样,实际工作中无法抽取到车辆中间和下面的籽棉,只能抽取到车辆四周及上面的棉样,抽样不具代表性。第四,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种植、机器采收已成为趋势。 由于公证检验信息系统中未区分采摘方式,故无法统计长绒棉机采的详细数据。 但就阿克苏地区细绒棉机采率来说,2020—2022 年为82.7%(该数据来自阿克苏公检实验室),预计2023 年机采率达到90%。大规模种植、机械统一采收的棉花品质、质量的均匀性、一致性较好,所以取样数量过多意义不大。 通过调取加工企业收购检验单、 密码检验单等信息可以发现,样品间检验结果一致性、稳定性较好,抽样数量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小。 综上,建议适当调整抽样量。

3 小结

标准的实施是为了指导生产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更好地促进行业长远发展。因此,标准的制订应贴近生产。长绒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策、品种培育[7]、采摘[8]、加工[9]、科研机构等从多方面合作来实现。

猜你喜欢
长绒棉品级籽棉
埃及长绒棉特性分析与纺纱面料质量控制
近几年新疆长绒棉的质量变化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血鹦鹉温室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与应用
籽棉加湿刍议
清初盛京总管与盛京八旗驻防体制确立
元代功德使司官员考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一三三团籽棉收购突破12.18万吨收购量创历史新高
钾肥不同用量对长绒棉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