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一年”

2024-01-15 17:14王俊煜
第一财经 2024年1期
关键词:阅览室马克笔记

王俊煜

2023年过去了。一直在读本专栏的读者朋友应该能感觉到……这一年阅览室毫无进展,甚至可以称之为“消失的一年”。但既然没有放弃,前不久,我和KT还是一起坐下来认真谈了谈,这一年阅览室到底卡在哪里,接下来怎么办。

回到2023年2月时的阅览室,对当时的我们来说还是太难了。

那时候阅览室刚刚“开放内测”,每天有几百人在使用。和之前相比,人多了,的确变好玩了;但又要承认,还不够好玩。作为一个社区,阅览室提供的核心价值是“阅读氛围”。将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用户来看,好玩的社区应该一进入就能感受到里面有人,也能通过各种互动形式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连接。阅览室里有一群认真阅读的读者,但还没有让人感受到这些好玩之处。

我们在互动形式上做了不少尝试,可以总结为“阅读即交流、利己即利他、马克即分享”。从效果来看,“阅读”和“交流”还没有找到很有效的结合点。单纯看别人读了什么、马克了什么,承载的信息量还称不上“交流”。原本我们希望笔记可以成为读者之间交流的主要媒介,从实际感受来看还比较困难。自己写笔记的感受也可以印证。如果是一篇好文章,写笔记总会觉得画蛇添足。当然,也可以写读完文章之后的某种有感而发,但许多好文章本来就比自己要高半个层次,要准确将自己的“读后感”给“发”出来也很困难。做提问者呢?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需要花费的力气也不小。

最容易写笔记的还是那些“槽点”很多的文章,但那些也不是很好的文章。

这里又涉及到自己在社区中的角色。有运营成功社区经验的朋友们透露做社区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要变成核心用户,以自己为核心建立朋友圈。我们之前也说过,适合我们的交朋友形式,是建立智力上的关系。写笔记,如果当作工作任务的话,当然可以努力完成,要花费很多力气就是了。

我突然想到,自己之前想象的社区的样子的具体画面,都是围坐在草地上的沙龙。但我在哪里呢?我意识到我并不在草地的中央,而是围坐在四周听别人聊天。这和我在现实生活中的样子是符合的,我参加饭局时一般也是默默听别人在讲的那个人,很少插嘴。

这和上面的秘诀矛盾。当然,这也和领域有关。如果是商业、技术领域的内容,我很容易表达。但我想在阅览室内读的内容是更深度的内容,是我不熟悉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更想当听众。

而且,应该意识到,对我们来说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事情,对其他人也一样困难。我们之前在面向先锋读者做测试的时候,已经知道他们写笔记的成本和心理负担很高,因为他们的预期也是自己的笔记是要写给别人看的。先锋读者中有不少还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就更困难了,很难期待读者自发地完成这个行为。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能期待笔记成为社区中交流的主要形式。我们设想中的一些想法也许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此刻不应该依赖这个事情。

我自己是重度的阅读者和分享者。实事求是地说,阅览室在线上“自动”运行了一年,我们现在做得好的就是阅读和分享。这也是阅读氛围的一部分,读者在其他地方看到一篇文章,愿意将文章“搬”进阅览室来阅读,满足自己阅讀的需求。

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非常诚实地说,就是我们自己今年读长文章不是特别多。

可能是今年我们变得不那么关心“当下”。“当下”,本来是“长文章”最大的特点—不是系统性的知识和研究,而是反映世界正在发生什么。

这肯定有自己的原因,估计也有外部的原因。

对我来说,2023年上半年停留在抑郁状态中,很难集中精神来阅读长文章,也会不自觉地怀疑读这些东西的意义是什么。我之前也提过,当时我每天花很多时间带娃,很疲惫的时候也不想太费脑子,很惊讶自己闲暇时也会开始刷短视频。对KT来说,她也切身体会到了我们之前“有娃之后内容消费需求会断崖式下降”的研究结论。不过,其实她的内容消费时长没有怎么减少,只是由于关注的话题更多转向和“母职”相关,和“当下”的关系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强了。

这可能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观感,总感觉这一年没有什么牵动所有人情绪的大事。也许是经过了过去3年,今年重新回归日常生活,看什么事情都显得很平淡。过去这3年结束得有点稀里糊涂,也没有什么结论,人在其中就有一种无力感,觉得“理解世界”也没有太大意义。有一句流行语是“世界无非是个草台班子”,说出这句话时,某种程度上也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也就没有那么多想去思考、探究的事情了。

我不知道这是自己的主观看法,还是社会情绪的确如此。如果这是普遍的情绪,那也会影响供给—大家的好奇心下降了,好文章的供给也会下降,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那么多好文章可以读。

对所有人来说,“认真阅读”都是要费力气的。当然,并不是不关心“当下”就不需要阅读了。我们在阅览室的《原则》中说,“认真阅读‘长文章’,对于一个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是这个时代去尝试理解世界最容易、最触手可及的方式,也是去理解他人和理解自己的有效方式。”

阅读也可以理解自己,这是我这几年才知道的。今年,我自己阅读的很多话题就是向内的,和自己有关。关于此类话题,互联网上的高质量长文章和书本相比的确显得不太充足。如果需要系统性地理解一个事情,还是读书更好。但如果只是需要获得一些启发、得到一些方法,很多时候文章的篇幅是足够的。

阅览室内的内容虽然属于“当下”,但也没有什么时效性。每周的“榜单”上常有几年前的旧文。没有人在阅览室里面读资讯、快讯,我们说的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当下”,而不是今天、明天这个语境下的“当下”。

“消失的一年”,也和自己的状态有关。我个人从2022年夏天开始进入抑郁状态,我知道抑郁的来源和工作无关—工作总体而言对我来说是补充能量的,而不是消耗能量。但在那种状态下,阅览室对我来说还是太难了。这也是为什么到2023年2月,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以后,我没有办法继续工作。一直到2023年7月,在生完孩子想要赶紧回归工作的KT的推动下,我们才逐渐恢复了日常工作。这也算是一种“自救”。

作为“好学生”我们一般不愿意承认一件事情对自己太难,总是觉得不管什么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是可以克服的。但承认自己在那一刻的无能为力,倒也可以暂时放过自己。所以,当我们恢复工作时,没有选择直接继续阅览室的工作,而是决定先在AI上做一些探索,这对我们来说更具体、更简单,也是我们更擅长的事情。

这半年,做了3个独立的AI产品后,我们的工作状态也逐渐完全恢复。现在,我觉得我们有能量去重新面对阅览室的难题了。

经过这半年,将AI整合到阅览室的核心体验中的思路也逐渐清晰。大语言模型顾名思义核心是语言,语言在人们输入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有很大作用,和阅读天然相关。从阅读到消化、整理、输出,AI在各个环节都可以起作用。即使限定在狭义的阅读上,AI也可以很直接地帮助人们理解信息。

我们擅长做工具。但阅览室在规划的时候决定不做工具,一方面是因为在国内市场的种种限制下无法将工具做到极致,当时我们认为这样就不如不做。另一方面,工具的效率属性和阅览室所倡导的“认真阅读”在直觉上是违背的。比如,阅读和AI结合,最容易想到的一个功能是AI自动摘要。但这就像3分钟看完电影一样,对待一部好电影,不应该用这种方式;对待一篇好文章,也不应该用这种方式。阅读的过程和感受是有意义的。如果一篇文章读完AI自动摘要后就可以不读了,可能本身也不是值得认真阅读的文章。

不要誤会,在很多场景下,文章的确是不需要认真阅读的,这很正常。我每天也大量阅读资讯、数据、观点、知识型的内容,这当中的许多都不需要阅读全文。只是,我们讨论再三,阅览室既然倡导“认真阅读”,还是不应该满足这种需求。我们可以为此单独做一个产品,但不是在阅览室内。

认真阅读还是不能太追求效率。但同样的AI技术稍作调整,也可以帮助你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值得认真阅读。这就很能解决阅览室的读者遇到的问题—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读者因为担心错过,在待读列表中囤了一辈子都不可能读完的内容。信息过载本质上是人和自己无穷欲望的斗争,我觉得是不可能解决的,但AI也许可以缓解这个问题,“认真阅读那些值得认真阅读的文章”。

在其他环节,AI也能起很多作用。例如,许多阅览室的读者马克字数数以万计,甚至高达百万,对马克完之后的整理、回顾、消化却没有好的方法。传统的整理思路我们尝试过,并不奏效。假如用AI来做呢?我们尝试了用AI来帮读者整理阅读笔记,或者通过不断追问来帮助读者表达自己的感受,效果都还蛮好的。

增强这些能力后,我们希望能促使读者活跃地将想读的好文章马克到阅览室,“搬”到阅览室来读。既然阅览室现在做得好的是阅读和分享,那我们可以把这两件事情做得更好。

猜你喜欢
阅览室马克笔记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原创童书阅览室
连通器及其应用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马克明篆刻
三年实现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有效发挥育人作用
爱的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