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隐居山海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2024-01-17 03:57木伈
女友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火林区技能

木伈

近年来,“隐居”成为流量话题。“隐居热”的背后,是人们厌倦了消费主义,进而将生活理想投射在一种低物欲、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上。有人把隐居当作人生的短暂休憩;有人发现,隐居不能和田园牧歌般的理想生活划等号。

“你会修房子么?”

“不会。”

“你会辨识有毒植物吗?”

“不会。”

“你会生火吗?”

“我可以试试。”

在一个 “隐居生活入门课”上,外号“猞猁”的女教练,正在对新学员进行入学前沟通。为期10天的课程费用为800美元(约为5740人民币),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参加,有人是谷歌实验技术部门的硬件工程师,有人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有人是世界银行的高级雇员……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积聚到美国华盛顿州奥卡诺根县的一个林区,为自己未来的隐居计划做技能培训。

他们参加课程的原因各不相同,课程助理林克斯说:有些学员离婚了,或者正准备离婚,想换一种活法;有些学员感到现代生活很虚无,能在网上与世界联系,却连南瓜从哪长出来的都不知道;有些学员是末日生存爱好者,坚信有生之年会目睹世界崩塌,觉得提前学一些隐居技能很有必要……

隐居技能训练需要的装备并不多,睡袋、军刀、外接电池、简易餐具。上课第一天,“猞猁”带着学员们去营地附近,辨识一些有毒或无毒植物的毛蕊花茎、砍柴或收集易燃植物生火。“猞猁”还时不时地捡起路上鹿的粪便,把它递给学员去嗅闻,判断野生动物的踪迹。恶心是难免的,但比起恶心,急需解决的问题是:这群年龄20~30岁的学员,手太柔软了,柔软到自己都尴尬。一双没有茧子的手,想要过借山而居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

在人类历史上,隐居者总给人一种离群索居又睿智的印象。如今,伴随隐居类真人秀、综艺节目的传播, “隐居”已经成为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马来西亚、泰国等多国的小众生活方式之一,因为行业和消费者的特殊性,隐居经济的规模和人数一直不好统计,但跟隐居相关的产业一直在稳定发展,如隐居技能培训、团体社交、隐居地服务等。

2023年夏天,“中国年轻人流行隐居”的新闻引起一些海外媒体关注。在新闻下面,有人对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压力表示感同身受,也有人好奇发问:穿白色棉布衣服、双手细腻的那位女士,平时怎么劈柴生火?

互联网的流行,让“隐居”在Facebook、Instagram、Tiktok上也是热门话题,“生活在别处”是无数都市人的向往。但多数博主都倾向于将“隐居”“孤独”描述得诗意美好,这遭来不少真正隐居者的批评。

在问答网站Quora上,一位署名为米里亚姆,住在利比亚塞拉利昂山脉附近的隐居者说,“不要以为你去拥抱自然,自然就会善待你。”他的警告不无道理,近年来,隐居者遇难事故的新闻屡见报端。

2023年7月,美国科罗拉多州甘尼森国家公园,有登山者发现了一家三口的遗体,遇难的是一位美国单亲妈妈和她儿子,以及她的亲妹妹。这家人准备在大自然里享受无压力的自由生活,但低估了林区生活的困难。当地警方称,这三人应该是在2022年冬季遇难的,不排除死于饥饿、低温或生火取暖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

同样在Quora上,一对隐居在南美洲圭亚那林区、拥有三个孩子的夫妻,专门劝诫想要带着孩子去隐居的夫妻一定要三思,千万不要被网络博主描述的完美世界蛊惑了。这对夫妻因为科研工作原因,不得不带着孩子在丛林中住15个月,一家五口不仅提前参加了野外生活培训,还接种了大量疫苗,包括预防黄热病、伤寒、肺结核、狂犬病、破伤风、白喉的疫苗,因为很多隐居者的意外伤亡是伤寒、被野生动物叮咬所致。

一位年过半百的前隐居者,匿名分享了自己三十多年前在英国布里亚郡(靠山、环湖的著名景区)的隱居经历,他说:“由于动物的原因,我和妻子不得不放弃大花园理想,鹿会挖红薯、吃掉豌豆;熊在西瓜上挖洞,毁坏谷物;兔子把其他动物没吃的庄稼都吃掉了。”而最后导致他们回城的是蛇,他妻子很讨厌蛇,他们森林木屋的露台、门廊和屋内,时不时会出现蛇,有无毒的,也有剧毒的。

听上去,桃花源式隐居没有希望了么?也不是。

现在,欧洲流行一种“半隐居”,简单来说,就是住在靠近乡村的林区,既保证安静的需求,又能维护生存水平。这个不需要太多野外生存技能,就是日常工作量很大。

《纽约时报》的记者曾采访过一个叫马尔塔的西班牙裔法国女性,她拒绝记者称呼她为隐居者,她自称农民、勤杂工、生存主义者。因为投资破产,她和丈夫搬到法国乡下的森林中生活了十几年。平时,马尔塔和丈夫会在农贸市场和工艺品展览会上卖手工艺品,从森林捡木柴卖钱,给滑雪者、猎人和渔民做向导,给附近的村民做一些家庭装修工作,这些日常零工的好处是现金流充沛,可以用来支付网费、保险费和维护家庭设备费。

比起人们想象中离群索居的生活,马尔塔和丈夫的日子一点也不清闲。她坦诚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我们以前以为能够远离所有人。但真正走进这种生活就会发现,我们很难独立获取食物、衣物、药品以及过冬的燃料,顽固的个人主义者在大自然中是无法独立生存的。当离群索居太久,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分享有多珍贵。”采访的最后,她还给出了自己对隐居的看法,“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的只是从日常工作中暂时逃离,短暂休息一下补充能量,并不是喜欢真正隐居。”

猜你喜欢
生火林区技能
记游哈林区(节选)
高级技能
人类最早的发明:生火与照明用具
为什么树用年轮判断年龄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秣马厉兵强技能
生火取暖要开窗
拼技能,享丰收
水能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