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视域下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2024-01-17 08:07刘曜莹杨爱杰
现代交际 2024年1期
关键词:遗产工业记忆

□ 刘曜莹 杨爱杰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发展传承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见证,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并留存下无法磨灭的印记。然而,由于人们对工业遗产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措施不健全,使工业遗产面临被破坏的风险。因此,要加强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不仅着眼于遗产本身的保护,更要传承工业文化、弘扬工业精神。在这一进程中,文化记忆理论为社会群体间联系过去与未来、文化本体的再现与重构提供了思路。鉴于此,应充分理解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挖掘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探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现状,从而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

一、文化记忆理论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

文化记忆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且作为理论研究基础具有跨学科性。该理论将承载文化记忆的符号、场所和精神等概念应用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之中。工业遗产作为特定的集体记忆的承载者与文化记忆相互依存,工业遗产是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而文化记忆则为工业遗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1.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

提及“文化记忆”时,一般首先将其与“记忆”这个概念联系起来。通常情况下,“记忆”是一种纯粹的人体内部的现象,“它是基于人体大脑的,属于脑生理学、神经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范畴”[2],与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无关。20世纪20年代,莫里斯·哈布瓦赫首次提出“集体记忆”概念并将这个原本属于生理现象的理念引入社会研究中。他认为记忆的内容和这些内容的组织、整理,以及记忆的保留时间长短远非仅凭个体自身的能力和调节机制解释,而是与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即社会文化的外部框架条件。没有这个社会参照框架,个人记忆就无法形成和保存。[3]

20世纪90年代,德国历史学家扬·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将记忆研究从社会学范畴扩展到文化研究领域,并将集体记忆进一步分为交往记忆和文化记忆两个概念。[4]交往记忆指的是人们与同时代人共同拥有的回忆,其中代际记忆是其典型范例。这种记忆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在集体中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和消失,这种记忆可能会在三到四代人之间延续。与之不同的是,文化记忆具有跨越时空传承的特点,但为了实现这种传承,文化记忆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可以是文物、符号、习俗、语言等文化元素,它们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物使文化记忆能够得以再现和传递。这种理论视角为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传承和记忆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框架。

2.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文化记忆理论

在工业遗产改造中,运用文字、符号和标识等手段可以实现文化记忆的再现,比如通过展示和解释工业历史,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中,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符号既包括有形的元素,如建筑物、机械零件、烟囱、贮水池、档案、生产设备等,也包括无形的元素,比如具有记忆性的工业标识、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通过符号的运用和再现,可以唤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记忆,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习近平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1]工业遗产与工业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体现了历史流程的叠加和时代的印记,代表着难以割舍的时代情怀和文化传承。这些工业遗产既是实体的遗存,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印记。此外,工业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凝聚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历史的发展轨迹。它们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时刻,反映了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结合,彰显了劳动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创造力。这些工业遗产的存在不仅是对过去工业发展的见证,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共同记忆的延续,能激发人们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热爱。

冼宁(2018)概述了工业遗产和记忆符号,提出了室内设计中应用记忆符号的原则和方式。[5]该研究对工业遗产的表达和文化内涵增强具有指导意义。余宏(2022)深入分析安徽省工业遗产的文化记忆价值,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改进提供了思路。[6]翁春萌(2022)探讨了三线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和活化方向,并为未来研究提出了重要的参考和展望。[7]这些观点和方法在工业遗产和文化记忆领域非常有价值,对于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也具有积极意义。

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现状分析

工业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文明与经济成就的重要标志。工业遗产不仅有历史价值,在文化传承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可以弘扬工业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然而,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缺失。

1.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文化记忆

中国古代众多手工作坊遗址,近现代的洋务运动、革命时期、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等阶段都遗留下大量的工业遗存。这些工业遗存的时间跨度较大,其保存状况也相对复杂。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被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为具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被称为国家工业遗产。自2017年起,我国开展“国家工业遗产”的认定工作,旨在抢救濒危的工业文化资源,传承工业精神,推动工业文化的创新发展。

表1 工业遗产相关代表性描述

工业遗产作为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充分见证了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曲折历程。这些遗产的存在,以及每一处工业遗址、每座工业博物馆和每件工业文物,都承载着浓厚的情感和记忆,唤起人们对工业时代的回忆。工业遗产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形态的建筑、设备和文物,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和里程碑。通过保护、修复和利用工业遗产,我们能够传承工业化阶段的智慧与技术,弘扬工人阶级的奋斗精神,激发那个时代所迸发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2.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文化成效

首先,可以通过保留工厂或企业的标识、商标和徽章等符号,以维护其品牌和工业历史的记忆。这些标识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通过文物收藏、展览和教育活动的形式展示给公众,也可以继续使用,以保持其独特性和历史纪念价值。例如“船厂1862”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建筑,是上海船厂的旧址,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记录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史。通过改造,现在已成为一个集购物、休闲、文艺、演艺发布、旅游于一体的时尚艺术商业中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它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格和特征,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时代的氛围。其次,可以建立工业遗产博物馆,通过展示工业设备、产品样本、工人工具、工艺和重现生产过程,以符号化的方式再现工业时代的记忆。这些博物馆通过展览、多媒体展示和互动体验,向公众传递工业历史的知识、技术和文化,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工业化时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状况。如坐落于辽宁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阳工业博物馆,铁西区有着百年工业发展史,工业门类齐全,先后创造过数百个“新中国工业第一”,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博物馆里保存了满是斑驳的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其中巨大的冲天炉被架在半空中,展现出浓郁的工业风格,带来历史的厚重感。这样的场景能够使人们深切感受到钢铁的博大、凝重与神奇,在它身上仍闪耀着曾经的辉煌和荣光。通过保留和展示工业建筑、工业遗产标识、工业遗产博物馆等符号,人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工业化时期的技术、工艺、社会影响和文化背景。这种符号再现帮助人们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并弘扬工业化时代的文化记忆。

大量的工业遗产是工业文化与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的产物,是培养家国情怀的教育基地,对于年轻一代的人才培养和工业精神的传承至关重要。例如汉阳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鼓舞着当代人勇敢面对新的历史大变局。另外,洛阳矿山机器厂作为我国最大的矿山机器专业制造厂,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工业奋斗历程,也融入了焦裕禄精神中不忘初心的信念,成为一代又一代工人推进企业发展的精神源泉。此外,内陆偏远地区的核工业遗产、航天航空工业遗产和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等,作为中国工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载了老一辈工人的辛勤付出,又展现了中国在封锁状态下自力更生的坚忍精神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这些工业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是中国工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工业遗产,可以推动工业文化的传承,激发社会各界对工业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故事,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文化,为推动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在工业革命浪潮中,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设备的不断淘汰是不可避免的,而内在的精神力量能够跨越时空得以传承,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去开拓工业革命的新疆域。各种有形的工业遗产成为无形工业精神的承载者,这些遗产所蕴含的工业精神是工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工业遗产不仅是建筑、设备或文物,更蕴含了一种坚忍、创新和奋斗的精神。通过对这些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科技的进步、生产方式的转变及社会经济的变迁,进而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此外,通过将工业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的机会;通过近距离接触和亲身体验这些遗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感知工业精神的重要价值。同时,工业遗产所呈现的勤劳、创新和团结合作等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激发他们对工业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热情。

3.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文化缺失

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仍存在各种文化缺失。首先,过度注重商业价值而忽视了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工业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不仅是经济价值的体现,还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认同和集体记忆。工业遗产的废弃或闲置状态并不意味着其价值的消失,相反,通过适度改造和再利用,工业建筑可以成为具有极高再利用价值的文化资源。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压力下,倾向于出让土地以缓解财政困境,其建筑产权发生变化,导致部分工业遗产受到破坏或拆除的威胁。以天津某工业遗产为例,尽管该遗产已被列为保护对象,但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追逐目标,最终以招拍挂的方式出售,导致工业厂区实质上变成了商住区。类似的情况还有,一些工业遗产被分割开发成房地产项目,破坏了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和完整性。例如,某工业遗产在专项规划中被列为保护对象,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地段优越,被开发为房地产项目的部分,这种开发方式削弱了工业遗产的独特价值和完整性。过度的商业化开发会严重破坏工业遗产的原有结构,对工业遗产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工业遗产的历史厚重感,误导公众对工业遗产内涵的认知。

其次,在工业遗产的改造过程中,容易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缺乏城市特色。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工业文明的辉煌演变,具有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保护工业遗产有助于保护城市的历史根脉,保护人们熟悉的生活环境,维持和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文化韵味。然而,在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的过程中,一些项目过度追求改造效果,导致大量的无差别效仿,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得改造后的空间缺乏独特的文化特色,呈现千篇一律、雷同化的状态。例如,一些老工业区被改造成现代化的商业综合体,然而其中的建筑外立面和内部设计缺乏因地制宜、个性化和独特性。这种模仿和雷同的改造方式导致工业遗产之间相似性的增加,使工业文化记忆的可识别性逐渐淡化。同时,一些工业遗产在改造过程中进行大面积重建,甚至过度地引入现代化材料,使原有的空间丧失了历史特色。改造后的建筑仿佛只是利用原有场地建造的另一座城市大楼,而失去了原有工厂的工业记忆痕迹,缺乏工业文化的气息和特色。

最后,一些项目改造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公众参与。扬·阿斯曼在其著作中强调了社会集体的参与和共享对于文化记忆的塑造和维护的重要性。工业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特色和独特性应当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表达。然而,在工业遗产的改造中存在着单一化的改造形式。举例来说,某个煤矿遗址被改造成煤矿博物馆,然而其展示方式过于传统,只依靠展品陈列和文字说明,缺乏与参观者的互动和参与。这种单一的改造形式无法激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很难引发参观者在深层次上对工业遗产的认同。一些红色旅游地也有类似问题,其文化传播形式过于行政化,表达方式单一,文化记忆的传承过度依赖于博物馆、纪念碑、特定建筑等场所,传达方式也多为单向输入,缺乏与参观者的互动和共享。[8]

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文化传承的方法探析

工业遗产在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文化成效,但又存在文化缺失的问题。文化记忆理论为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针对现存问题,基于文化记忆理论为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中文化传承提供提升策略十分重要。

1.重塑文化记忆符号,引发情感共振

记忆是借助符号得以再现和表述的,文化记忆依赖于象征符号,这些符号包括“被固定下来的客观外化物,以文字、图像、舞蹈等进行的传统的、象征性的编码及展演”[9]。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工业符号作为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元素,其不仅是一种象征,更承载着工业遗产的丰富历史、技术与文化。通过提取和挖掘工业遗产中的工业符号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重塑,我们能够创造出具有空间性的工业文化记忆,从而实现工业遗产改造的再生发展。

在文化记忆的构建过程中,工业符号的重塑至关重要。首先,应以保留为主,对于一些体积比较大的设备可以直接保留。例如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在改造过程中坚持保留为主的原则,将那些有历史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全部保留下来,最终形成了锯齿形厂房建筑群。其次,应与现代科技结合,进行重塑,比如上海制皂场通过多媒体展示,科普品牌文化。将可识别的圆形管道与当年的污水处理相联系,高度还原制皂厂的风貌。制作环绕式影片,将肥皂的发展历程与现代生活巧妙融合,以增强场景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整体建筑保留了制皂厂内各个生产车间的名称,如中压水解楼、生物转盘池、次氯酸钠池等。这些文字标识可以唤起人们对当年肥皂生产场景的联想和回忆,使人们仿佛穿越到过去,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去工业生产的场景和氛围。最后,应通过打造文创产品来重塑文化符号。例如现在流行的雪糕、明信片、钥匙扣、小风扇、图案印刷品等,类型多样,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覆盖多种人群。打造文创产品既创造了经济价值,又能够形成该遗产的文化记忆载体,使遗产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得到广泛的传播。

重塑文化符号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记忆和情感共鸣,还能传达工业文化的价值观、社会历史和技术进步的发展轨迹,以此引发公众对工业遗产的深度思考和情感共鸣。

2.打造文化记忆特色,强化社会认同

在工业遗产改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要具有可识别性,即在短时间内甚至一眼就能辨认一个事物特征的属性,说明该事物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在工业遗产中,可识别性主要是指一些显著的建筑物,比如高大的烟囱、工厂中的工作机床等设备、贮水池等,都具有明显的识别性;一些独特的建筑风格,比如包豪斯建筑、苏式建筑等也具有可识别性。此外,独特的痕迹也具有可识别性,比如经过岁月的洗礼而留下的生锈的钢铁设备,有特色的红色砖瓦外立面,等等。

直接保留具有标志性的物件或者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其改造,使其成为项目地的标志性物件,不仅能够实现文化记忆的构建,有效展示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为文化记忆提供物质载体,还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标志性物件烙印着工业发展的历史痕迹,代表着当地的工业精神和技术实力,具有深厚的技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对其进行保留或改造有助于打造该地区的文化记忆特色。此外,这些标志性物件还有助于创造区域IP。当人们感知和体验这些标志性物件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形成对该地区的深刻印象和情感认同。这些具有可识别性的物件成为地方的代表性符号,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不仅能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该地区打造独特的品牌形象提供有力支撑,还能为经济发展和地方文化推广带来积极影响。

3.营造文化叙事空间,凸显空间功能

“叙事”是文学与符号学的重要概念,指用某一种语言去叙述一个真实或者虚构的“事件”。[10]在工业遗产改造中,可以通过营造叙事空间来构建文化记忆。首先,命名是创造场所的一种基本策略,通过大量名称可以构建一种高度传统化的并同某种文化叙事相联系的背景。[11]因此,可以通过对空间命名形成不同叙事性氛围的主题空间。其次是情节,应通过重新安排和处理故事事件,以更好地表现和实现“特定的情感和艺术效果”。[12]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工业遗产中具有特色的厂区建筑,通过恰当的氛围营造,将与主题有关的故事情节元素提取出来,将情节与事件相结合,用一些具有记忆点的代表物件来串联,形成一条文化记忆的故事线,加强空间的可理解性和可观赏性。通过叙事空间的营造对工业遗产中的文化进行叙述,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文化记忆结构的认知。

此外,不同的工业遗产类型承载着它们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其中一些遗产已经失去了原有功能,因此需要对它们的功能进行重构。重构空间功能可以赋予废旧工业空间全新的用途,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赋予建筑新的风格和功能可以使工业遗产更好地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相契合,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的功能重构还有利于文化记忆的构建,促进工业文化与现代经济并驾齐驱,共同进步。例如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州红砖厂创意园,原为广州机车厂的旧址,随着机车制造业的式微,该工厂逐渐停产并废弃多年。通过对红砖厂的改造与重建,广州红砖厂创意园成功地将废弃的工业遗产转变为一个充满创意和艺术氛围的创意园区。园区内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红砖外墙和工业风格,同时进行了内部的改造和功能置换。现在,红砖厂创意园成为一个集设计工作室、艺术画廊、咖啡馆、创客空间等多种文化创意产业为一体的聚集地。同时,红砖厂创意园也承载了人们对广州工业历史的记忆,让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和参与创意活动的同时,感受到工业遗产所蕴含的文化记忆和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遗产工业记忆
遗产怎么分
工业人
千万遗产
记忆中的他们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