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烹饪方式对青薯9 号风味变化研究

2024-01-18 09:52宋国庆徐瑞兰辛世华
现代食品 2023年21期
关键词:青薯醛类吡嗪

◎ 宋国庆,徐瑞兰,辛世华,3

(1.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2.银川职业技术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3.宁夏大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泛、产量高[1],人均年消费量不足50 kg。青薯9 号由青海省农科院2006 年选育,品种来源为(387521.3×Aphrodite),中晚熟品种,红皮黄肉,商品化率高,全国种植面积超2 万hm2[1]。青薯9 号中干物质含量约占1/4,淀粉含量约占1/5,维生素C 含量较高(100 g 鲜薯含23.3 mg 维生素C),易糊化,还原糖含量低[2]。

刺激味觉或嗅觉受体或特定的神经产生综合的生理响应被称为风味[3]。1974 年研究人员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气味评估的方法确定2-甲基-3-乙基吡嗪是煮马铃薯加工后的特征香气物质[4];2001 年有研究人员分别用GC-MS 方法对不同品种马铃薯进行差异性分析(11 种烤制和8 种微波加热),指出脂质降解、美拉德反应和糖降解是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来源,并通过香气阈值分析得出吡嗪、癸醛和硫化物等是烤马铃薯中的主要香气物质[5],指出不同品种马铃薯化学成分和脂酶活性影响香气的释放;DUCKHAM 等[6]利用GC-MS 方法指出同一种马铃薯不同的烹饪方法是香气差异的来源。

本文选择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在 常温下检测挥发物质的成分。该方法是一种新的食品挥发化合物分析工具,能够提高复杂组分挥发物鉴定的灵敏度[7],已广泛用于复杂食品样品的研究,如橄榄油、蜂蜜、鸡蛋和干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青薯9 号马铃薯,宁夏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提供;色拉油,市售,昊裕公司。

1.2 仪器与设备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FlavourSpec®),德国G.A.S.公司;MXT-5 型色谱柱(15 m×0.53 mm,1 μm);蒸烤箱(Convotherm®)、康福登组合一体灶具,德国P.T.E.公司;松下超低温冰箱;炸炉;电磁灶;格兰仕微波炉。

1.3 青薯9 号加工条件

将青薯9 号清洗去皮后,使用模具将原料统一裁切为3 cm×3 cm×1 cm,浸泡在水中防止氧化,随机分为6 组(每组不少于9 个)进行实验,烹饪后将样品冷却至室温,将煮、蒸、烤、炸、微波熟制后的马铃薯和生鲜样品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直接速冻(表1),空白样为空瓶,每组样品前加一个空气顶空瓶。

表1 青薯9 号加工条件表

1.4 GC-IMS 测定方法

1.4.1 气相离子迁移色谱的顶空条件

称量1 g 样品添加到20 mL 顶空采样瓶中。自动取样器的孵育温度为70 ℃,孵育时间为10 min。振荡加热,振荡速率为500 r·min-1,注射针温度75 ℃,进样400 μL;清洗时间5 s。对18 组数据(3 个平行×6 种样品)进行定性分析。

1.4.2 气相色谱条件

MXT-5 型色谱柱(15 m×0.53 mm,1 μm);色谱柱温度:70 ℃;载气:N2(纯度≥99.999%);载气流速:初始流速为2.0 mL·min-1,保持2 min,在第20 min 时将流速增至100.0 mL·min-1;总运行时间:20 min。

1.5 定性分析

使用FlavourSpec® 配套的Vocal 软件,调用Reporter、Gallery Plot、Dynamic PCA 3 个插件分析数据,通过对照数据库标准物的迁移时间进行内容物定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烹饪方式下青薯9 号香气成分分析

根据软件内置数据库,去除空气中的干扰挥发物,可以明确定性的挥发性成分共有41 种(单体及部分物质的二聚体),主要包括酯类19 种、醛类8 种、醇类5 种、酮4 种、酸类1 种、杂环芳香类4 种(吡嗪类2 种、噻唑类1 种、苯乙烯1 种)。

根据指纹图谱比对平行样重复度基本重合,所得到的实验数据可信度符合要求。本研究针对青薯9 号马铃薯在不同烹饪方式加工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建立了其特征风味指纹图谱。每个化合物的信号越亮,信号强度越强,而信号越暗,信号强度越弱。图1 指纹图谱中,鲜切的生马铃薯挥发性物质数量极少,仅有酯类;马铃薯经过煮、蒸、炸加工后,挥发性物质丰富,主要有2-乙基吡嗪、苯甲醛甘油缩醛、(E)-2-庚烯醛、异戊醛、2,4,5-三甲基噻唑、糠(基)硫醇、丁酸异丁酯、5-甲基-3-庚酮、四氢噻吩酮和2,4-庚二烯醛等化合物;经过烤、微波加工后,挥发性物质种类与其他加热方式不同,主要是2-乙基吡嗪、(E)-2-己烯-1-醇、丙硫醇、(E,E)-2,4-己二烯醛和部分酯类化合物。

图1 不同烹饪方式青薯9 号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

吡嗪类化合物是烹饪过程中的风味物质,吡嗪类的产生主要来自美拉德反应和Strecker 降解反应,马铃薯加热过程产生的吡嗪类物质主要为2-乙基吡嗪。从加热介质的角度看,煮、蒸和炸在受热时都与空气隔绝,烤和微波都是暴露在空气中的。在空气隔绝的情况下,氨基酸受热分解产生了2,4,5-三甲基噻唑,这是煮、蒸和炸过程出现的特有的香气物质,而在空气中暴露的马铃薯烹饪时所产生的(E)-2-己烯-1-醇、丙硫醇和(E,E)-2,4-己二烯醛则是烤、微波加热过程中出现的香气物质。

马铃薯中的脂类易发生氧化反应转化为醛类,不同品种的马铃薯由于脂类和脂氧合酶的含量和数量有差异,从而使脂类和氨基酸形成特有的醛类化合物,为马铃薯带来特有的香气。α-氨基酸与α-二羰基化合物反应失去一分子CO2而成为少一个碳原子的醛类及氨基酮,该反应所生成的醛类和酮类物质如2-甲基丁醛、苯甲醛甘油缩醛等是产生香气的重要因素。JENSEN 等[8]研究发现,马铃薯在蒸煮过后出现的异味(Potato Off-Flavor,POF)与烯醛化合物和醛类化合物高度相关。

从GC-IMS 指纹图谱上可以看出,不同加工方式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数量存在差异,将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类得到图1。从不同加工方式对青薯9 号马铃薯形成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数量看,煮、蒸和炸为贡献挥发性物质最多的加工方法,这与生活中食用青薯9 号的烹饪方式高度一致。其中炸马铃薯使用的色拉油在加热时也会产生挥发性物质,因此挥发性物质的种类较多。进一步分析蒸、煮特有的风味物质,发现3-羟基丁酸乙酯是蒸马铃薯特有。

2.2 青薯9 号挥发性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基于多元统计的检测方法,基于风味物质的信号强度进行数理统计,突出样品之间的差异。本研究将青薯9 号所有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峰进行PCA 分析,以检测样品间挥发性物质是否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成分前两项贡献65%,说明通过主成分分析能够获取表征样品挥发性成分中的大部分信息,详见图2。不同加工方式有明显界限,加工完成的青薯9 号平行样品间有一定距离,主要与进样等待时间相关。从加工方式上看,蒸、煮和炸制的样品活性度高,样品间的重现性不好;烤制和微波处理的风味变化不显著,说明加工方式对风味形成有影响,马铃薯在加工后自身的风味随时间的推移仍在发生变化。

图2 不同烹饪方式的主成分分析正交图

3 结论与讨论

采用GC-IMS 技术对青薯9 号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进行分析,发现青薯9 号加工产生的风味物质主要归功于吡嗪、噻唑和醛类化合物。青薯9 号脂类和维生素C 含量相对较高,营养成分的差异也决定了其独特的风味。通过实验可知破坏马铃薯块茎结构后,风味持续发生变化,热加工并不能使马铃薯块茎保持相对稳定的物性条件。

烹饪加工对马铃薯的风味变化起到关键作用,结合相关文献[9]以及本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GC-IMS 在测定马铃薯风味上更接近食物自身的香气,分析用时短,能够更好地还原香气组分,且顶空进样能够避免萃取浓缩二次加热所带来的干扰组分。但是GC-IMS对于大分子量的挥发物质检出效果与GC-MS 存在差异,后续还需要进一步验证大分子醛、酮是否存在于马铃薯加工过程。

猜你喜欢
青薯醛类吡嗪
海东市乐都区马铃薯不同品种田间抗病性评价
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初报
不同成熟期番石榴果实香气成分变化
胶粘剂中挥发性醛类化合物的环境气候箱释放模拟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
半干旱区马铃薯品种性状比较试验
浓香型“山庄老酒”中吡嗪类物质的分析研究
HS-SPME同时萃取衍生化定量白酒中反-2-烯醛和二烯醛类化合物
4H,8H-双呋咱并[3,4-b:3',4'-e]吡嗪的合成及热性能
顶空衍生固相微萃取测定大米中醛类物质
吡嗪-2,3,5,6-四甲酸及4,4′-联吡啶与ds-金属配合物合成、结构及发光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