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程专业“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01-19 15:09殷茂力李小娟
山东纺织经济 2023年11期
关键词:染整课程内容原理

殷茂力,李小娟,杨 莉

(安徽工程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六卓越一拔尖项目建设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能解决纺织工程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纺织及相关领域的生产技术管理、质量控制、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营销与贸易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了适应安徽省及长三角区域纺织及相关行业对现代纺织技术、纺织产品设计、纤维材料、非织造及技术纺织品人才的需求,基于安徽工程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信实干、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1]。因此,在纺织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开设了“染整原理与工艺”这门课程,以提升学生纺织专业理论基础,让学生对纺织品染整的基本内涵、原理和生产工艺流程有着清晰准确的认知。“染整原理与工艺”是纺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起着联系纺织材料学、纺织化学等理论课程及毕业设计的纽带作用,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纺织品后整理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课程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过程。通过实践教学,使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熟悉基本的染整加工工艺及染整加工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染整各工序的加工基本原理、生产工艺以及生产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能够分析评价原料使用、加工过程、产品应用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影响[2]。

对于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讲,“染整原理与工艺”是一门覆盖面广、涉及内容多、综合性强的课程。然而该课程的总学时仅有32个学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这32学时将纺织品染整工艺学的基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学校制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近年的教学实践,整理分析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经验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与方法等角度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以进一步提升本课程教学水平,同时为开设相似课程的相关院校专业提供有益参考。

1 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

纺织品的染整是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并于纺纱、制造生产一起形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染整原理与工艺”这门课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关,化学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纺织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涉及的化学内容主要以有机化学为主,而纺织品染整工艺学中很多涉及到染料化学、助剂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内容,学生化学基础相对欠缺。另外,目前安徽工程大学纺织工程专业“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主要在大四上学期开展,这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在忙于考研、考公及教师资格与编制,对于“染整原理与工艺”这样的需要一定化学基础、涵盖知识面广、内容繁多复杂且需耗费很多时间自学的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同时部分学生觉得自己今后不会从事染整相关工作,对课程内容毫无兴趣,课堂参与度低[3]。因此,如何兼顾学生基础薄弱,提升学习参与度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问题。

1.2 教材内容滞后,课程内容陈旧

“染整原理与工艺”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内容繁多复杂且综合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纺织纤维的结构与性能,染整用水和染整助剂,纺织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的工艺及原理,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同时由于课时量少,无法对各个知识点详细讲解,学生学习的难度比较大。目前各大出版社发行的纺织品染整书籍差异化较大,且出版的时间较长、内容较为陈旧,对新型纺织面料的染整技术和纺织品新型染整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缺乏,没有随着纺织科学时代发展而更新,如快速发展的生物质材料聚乳酸产品的染整技术,新型的泡沫染色及整理技术,针织平幅染整加工技术及纺织染整生产工艺节水技术和环保型助剂等相关内容均未涉及[4]。因此,在新工科教育改革及学科融合背景下,急需更新纺织品染整工艺学教材内容,修订适合纺织工程专业基础的教材,同时课程教学内容也需与时俱进。

1.3 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

“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和知识专业性较强,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为基本理论性的基本原理知识与工艺流程。目前的课程教学过程主要是板书与PPT课件相结合的传统课堂讲授法教学,教师灌输式的讲,学生被动的听,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保持听课专注度,也不利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课程的重难点纺织品的染色和印花,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动态操作过程,仅靠教师的讲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原理与工艺。在这种课程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上课不听、逃课等现象,致使学习效果差。因此,急需改变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保障课堂教学效果。

2 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纺织工程专业“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与重组课程内容体系,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多维度课程考核体系,以期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2.1 优化与重组课程内容体系

目前的纺织品染整教材课程内容设置都普遍涵盖范围广、知识内容繁多且比较复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32个课时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需要结合纺织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和新工科建设目标,有针对性的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对较为陈旧、被行业淘汰的内容一笔带过,而重点讲授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基本工艺流程和最新发展趋势,合理删减教材中与已学课程重叠的内容,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节约课时。同时根据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和纺织企业需求,优化和重构纺织工程专业“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体系,将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其中理论课22学时,课内实验6学时,企业学习交流4学时。理论、实验、实践三个环节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染整工艺过程的深入了解。另外,将“染整原理与工艺”这门课程学习实践调整到大三上学期,减轻学生考研负担,让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提升学习效果。同时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如在蚕丝织物的前处理染色环节,引入“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意义,树立大局观念,政治认同;还原染料染色章节让学生感受我国靛蓝染色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印染用水排放章节,号召大家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增强家国情怀等。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挖掘思政资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国情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服务社会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魅力。

2.2 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目前“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基本为传统的板书与PPT相结合的纯理论课堂知识讲授,内容枯燥难懂,缺乏吸引力,课堂氛围和学生积极性不够高。在改进的理论、实验和实践三个课程教学环节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新鲜感和求知欲。在课堂理论学习阶段,可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案例教学和实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如在棉织物前处理学习上,可以设置案例导入:如“某染厂接到要求定制3000套宾馆用四件套,对白度、机械性能、吸水性能提出了具体要求,生产管理部门要求我们判断能否加工,要确定该品种具体的加工工艺和质量检测指标实施完成后进行质量检验并出具相关报告”,让学生带着案例问题去学习理解,融入实际案例问题中,提升学习效果。同时让学生主动参与理论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将班级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前处理、染色、印花、后整理四个环节中的一个,小组收集查阅资料并分析,每个环节理论课结束后,小组来汇报讲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学习效果的体现不仅在理论课学习上,更在于实验探索和实践运用中,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实践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重难点,设置实验内容,并带着问题和想法参观染整企业,通过具体的实验和企业实际走访,帮助学生对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重难点的理解,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整体课程教学中探索出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路径。

3 结语

纺织工程专业“染整原理与工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化工程,通过对纺织工程专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实践教学,结合专业特点,针对现有课程教学不足,通过优化与重组课程内容体系,使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参与度,以此提高学习效果,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纺织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染整课程内容原理
2023年《染整技术》征订启事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