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任务在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

2024-01-19 10:22胡恩紧张晓瑜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课堂实录一体化

胡恩紧 张晓瑜

作者简介:胡恩紧,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张晓瑜,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劳动教育。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3年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3162023003017。

摘要:表现性评价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能够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指向核心素养。将表现性任务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将表现性任务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策略,有助于推动教学评价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落实。

关键词:表现性任务;课堂实录;“教—学—评”一体化

表现性评价已成为当下教学评价实践的热点之一,深受中小学教师的青睐。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作出判断。它通过任务引发学生相应的表现,且这样的任务没有唯一、标准的答案。表现性评价能够将课程、教学、评价三者整合,使其一致地指向高阶复杂的学习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表现性评价,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有效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桥》的教学为例,采用课堂观察法,分析表现性任务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旨在加深对表现性评价的认识,推动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一、以表现性任务为线索的教学设计

(一)任务一:分角色朗读,表现朗读技巧,感悟人物形象

在第一个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先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这也是本节课的课程总目标。接着,在导入环节中,学生自由讨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教师暂不评判学生的描述是否正确、全面,而是先引出第一个表现性任务。该任务呈现出两个层次的梯度进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人物要素。

任务第一梯度:分角色朗读。教师朗读话外部分,学生齐读主人公语言部分,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任务第二梯度:找出语言提示词,并据此挖掘线索,朗读体会主人公人物形象的深层特质。

表现性评价具有促进和改善学生学习的功能。实施良好的表现性评价,能最大限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第一个表现性任务中,教师在导入后讨论人物特征时并未判断学生正确与否,这样的课堂设计首尾呼应。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知识进行迁移。教师通过组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进入情境,在朗读中引导学生体会鲜明的人物特征,为后面的任务作铺垫,促使该课堂教学形成整体,推进整个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另外,所设计的任务难度具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该表现性任务中,任务第一阶段仅是分角色朗读全文,整体把握人物形象。第二阶段则是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生通过结合提示语朗读,深入体会主人公语言的内涵,丰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这个表现性任务的设置与传统的纸笔测试完全不同,学生并非死记硬背、被动学习,而是基于真实情境且任务难度呈层次递进,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的认知发展规律,入境入情,使学生能夠应用并深化认知。这样的学习与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二)任务二:单元对比阅读,表现写作技巧,发展写作思维

第二个表现性任务围绕“有无提示语”和“长句好还是短句好”两个问题展开。《桥》大量使用提示语,但同一单元的《穷人》则与其相反。《桥》的环境描写大量运用短句,而《穷人》则是大量运用长句。在这个任务中,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对比同一单元的两篇课文,引导学生分别感受不同类型小说的写作技巧。通过创设单元对比阅读的任务,启发学生全面解读写作特点,提升思辨能力。

【片段1】单元对比:有无提示语

师:同学们,提示语重要吗?你在创作时会不会用心打造提示语?会的人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不同意见吗?这是同一单元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夫妻二人的对话几乎都没使用提示语,但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主人公的真诚善良。我觉得没有提示语也同样达到了效果,你们觉得究竟需不需要重视提示语呢?

生:我认为提示语可以帮我们理解一个人说话时的情感状态。

生:提示语很重要,可以体现故事的很多细节。

生:其实我觉得这两种都行,第一篇课文使用提示语写得更清楚,让我们了解到老汉的内心。第二篇没有提示语,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

【片段2】单元对比:长句好还是短句好

师: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整整有6个自然段,150字,几乎占到了小说的四分之一。语言表述上的特点非常突出,以第一段来举例,有人能发现吗?

生:我觉得它非常简短有力。

师:这个词真好,这样写带给人什么感觉?

生:紧张感。

师:所以以后描写环境,我们是不是应该多用类似的短句?

生:(齐)是。

师:所有同学都这样认为吗?那我们再看一下《穷人》片段。同样是写环境,托尔斯泰就用了长长的一段话。那究竟是用长句更好还是短句更好?

生:长句更好,因为长句描写更加凸显环境。

生:短句更好,因为短句更简洁,读者理解得更轻松。

生:我认为如果是紧张的情境,短句能营造出更多的危机感。

师:那么结论是什么?

生:用长句和短句都行。

本节课,教师并非孤立地讲解《桥》,而是先将其置于本单元的整体学习中,在设计教学和评价任务时,巧妙地与本单元另一篇风格不同的小说《穷人》进行对比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必须超越原本以课时为基本单位、聚焦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提升教学站位,走向大单元教学。单元整体教学通过提炼单元大主题,依托真实情境和单元任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探究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需设计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依托大单元理念,基于学习任务群,以学生为主体,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评价,开展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开放式答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任务中并未直接宣布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小说的写作意图,从而启发学生未来写作的思路。表现性评价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与技能。如果任务没有要求学生运用和展示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复杂的学习结果,那么它们就不能构成真正的表现性评价。在此表现性任务中,学生不是浅层感知课文,而是通过对比阅读,体会小说写作的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即使任务结束,教师也并未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再思考,发散学生的写作思维。

(三)任务三:师生辩论,表现情节设置技巧,体会写作技巧

第三个表现性任务是关于小说的第三个要素——情节。学生认为最意想不到的情节是小说最后“小伙居然是老汉的儿子”。教师据此大胆提出假设:是否能将此情节调到前面?同时,将此任务形式定为师生辩论赛。教师持肯定态度,学生持否定态度。师生以辩论的形式分别阐述。该表现性任务形式新颖,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说情节设置之妙,为今后的写作带来启发。

【片段3】师生辩论,体会小说情节处理之妙

师:文中有一个情节很不可思议。那个小伙子是谁?

生:老汉的儿子。

师:我们是什么时候才知道的?

生(齐):最后。

师:我觉得如果这么写也不错,那小伙子一出场,就以话外音解释他的身份。他要先走,但老汉把他拎了出来。这不是更大义凛然吗?先亮明他的身份,我觉得可以,你们觉得呢?

(学生纷纷反对)

师:那我们来个辩论。我觉得改一改也不错,因为我们只有先弄清小说的人物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情节。

生:我觉得在前面设置一个悬念,到后面再让读者知道,读者会更想读下去。

师:先说出身份,不是更能凸显老汉的精神吗?

生:我觉得在文末写更震撼,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师:可我觉得要是一开始就交代清楚人物关系,会更有代入感。

生:从村民方面看,刚开始是村民从桥上下来,然后再看到老汉牵着老奶奶,后来可能是老奶奶告诉村民:他们是父子关系。

师:这名同学的视角十分独特,能还原现场,进入故事中。

相较于传统課堂的“教师讲,学生听”,师生辩论的任务形式打破了这种局面,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课堂形式的创新,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抛出问题与对立观点带动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辩论中,教师也没有过多输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恰到好处地与学生开展互动,最大限度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也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收集学生完成该任务的证据,引导学生表达,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式引导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思想。

二、表现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该课堂以开放、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贯穿整个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深化了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的理解。三个要素对应三项表现性任务。这三项任务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运用,对教学具有启示意义。教师通过创设表现性任务,在任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激发课堂活力;以表现性评价促进“教—学—评”一体化,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学”:在任务中激发学习动机

《桥》的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的表现性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任务前,教师需要明确任务目标,合理设计任务,应结合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任务目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同时,通过关注学生和提出适当的期望,激发学生的内、外部动机。在任务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使学习动机具有可持续性。

(二)“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表现性任务,打破了传统课堂的“闷”,凸显了课堂的“活”。让课堂焕发活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充满活力的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习目标的达成。首先,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质量。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再次,教师要优化课堂评价的内容和载体,让课堂“活”起来。课堂评价不仅局限于纸笔考试,更要具有多种可能。最后,教师可融入多媒体技术,以信息化教学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三)“评”:促进了“教—学—评”一体化

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没有完全认识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对学生的评价依赖于大规模的纸笔考试,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在真实情境中设计任务并运用评分规则明确的表现性评价,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首先,教师需要确定表现性评价的目标。该目标也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表现性评价目标的确定应综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并且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同时还要有梯度。

其次,教师要设置能够体现学生表现能力的任务,需结合观察、提问等,并收集学生能否完成任务的证据。教师要合理设置评分规则,将评价目标具体化,衡量标准要客观。

最后,教师可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单元教学活动中。表现性评价绝不能脱离教学活动,教师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总目标,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周文叶.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表现性评价的实施[J].当代教育科学,2013(16).

[2]崔允漷.新课程呼唤什么样的“新”教学[J].教育家,2023(2).

[3]戴晓娥.大单元教学是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基础[J].语文建设,2022(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5]高武.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J].新课程研究,2023(10).

[6]张亚萍.有效的教学评价成就高效的课堂教学: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2).

[7]李幼珠.“双减”视域下小学语文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J].试题与研究,2022(25).

[8]姚梦晔.基于语文核心素养设计高阶思维训练的表现性评价: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J].新教育,2023(S2).

[9]褚长秦.小学语文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实践: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J].名师在线,2023(16).

[10]杜鸿羽.教评融合何以实现:表现性评价在语文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J].新课程,2023(6).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课堂实录一体化
《团结合作才能赢》课堂实录及评析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在细读中升华情感 在探究中激活思维——《蜀相》课堂实录
纽约公立小学音乐课堂实录
《皇帝的新装》课堂实录
语文老师的英语课堂实录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