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探究

2024-01-20 16:27李陈财杨欣
关键词:立德党组织思政

李陈财,杨欣

(1.上海理工大学 党委(校长)办公室,上海 200093;2.上海理工大学 公共实验中心,上海 200093)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具体体现,也是开展高校党的建设的主要抓手。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实现党对高校领导的具体方式,也是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抓手。党的建设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组织保障,课程思政建设为党的建设提供良好载体,促进二者有效融合,有利于破解高校党建与业务“两张皮”困境,增强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成效。

一、有效融合的逻辑起点

高校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建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依托、密不可分[1]。课程思政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与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在目标、内容、成效上有着许多互通共融之处。这为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目标上高度一致

高校党建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中共中央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党委的主要职责之一,同时规定教职工党支部要“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课程思政作为以课程为载体,利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其本质也是为了立德树人。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因此,从高校党组织的主要职责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来看,二者在目标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为了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内容上相互交织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3],其主要任务就是理想信念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通过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重点,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寓理想信念教育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既为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提供了方向引领,又为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提供了根本源泉。同时,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也进一步丰富了党建素材。可见,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内容上相互交织、相辅相成。

(三)效果上相得益彰

党建工作是思政工作的动力来源和强大支撑,思政工作则是党建工作的有力抓手[4]。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具体业务,将其与高校党建工作相融合,有利于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现象。一方面,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使党建工作有了重要的载体与依托,有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等内容进教材、进课程、进头脑,进而增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以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把课程思政作为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重要内容,将基层教工党支部打造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坚强堡垒,有利于发挥党员教师在立德树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战略举措,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点难点,理应成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既是新时代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重要使命,又是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的必然要求。

二、有效融合的现实困境

2014 年起,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5],开启了“课程思政”改革探索的先河。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当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高校各级党组织在增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能力、促进党建与教书育人有效融合上做了许多探索实践。广大高校党组织、专家学者从高校党委、二级学院党组织、基层师生党支部等不同主体视角,或者从理念引领、载体建设、机制构建等不同方面,对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究。然而,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要求,高校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融合还存在顶层设计缺失、协同发力不够、队伍素质不强等问题,影响了高校党建工作和立德树人的整体成效。

(一)顶层设计的系统谋划不足

当前,诸多高校通过构建领导体制、传递党建责任、树立先进典型等举措,不断强化党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但是还存在校级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不足、系统谋划不够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意识还不够强,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类型学生的课程思政建设,校院两级缺少系统谋划与协同;二是课程思政建设多是学院“点上自由开花”,缺少学校“面上整体布局”;三是党务部门、教务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其他专业学院之间,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重复用功”与“无人发力”现象,课程思政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不足。

(二)党建发力的有效举措不多

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的动力源于党建,然而在实践中党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带动还存在“皮带打滑”“动力不足”等问题,没有完全把党组织的领导力和组织力转化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强大动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务部门对围绕中心抓党建的意识不强,往往认为课程思政是教务部门的工作,对如何通过党建为课程思政建设发力,还缺少创新举措和有效方法;二是二级院系党组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建重点的主动性不够,对于党建如何引领和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缺少整体谋划,“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与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三是教工党支部对调动教师党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还不显著,部分教工党支部中党员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比例还偏低;四是部分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建设是教研室的任务,与党组织关系不大,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主动依靠党组织的意识不够强。

(三)工作队伍的能力素质不够

干部队伍与专职教师队伍是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协同的策划者、主力军,其素质能力决定着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融合的效果。然而,这支队伍与“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党务干部由于站位不高、思路不宽、投入不够等原因,往往把党建工作狭隘地当成党务工作。表面上党建工作开展得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收效甚微,党的建设工作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高校主责主业的有机融合不够;二是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先锋、示范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双带头人”没有站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一线,策划推动本学科、本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抓党建中,没有自觉、充分地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为课程思政建设助力添彩;三是部分党员教师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引领的能力还不足,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较为薄弱,对于如何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等融入课堂教学中还缺少有效的方法举措。

三、有效融合的实践路径

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有效融合,本质上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目的在于提升课程思政质量和立德树人成效,关键在于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组织的功能、调动各级党员干部和教师的积极性。

(一)坚持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做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促进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就要坚持这一根本遵循,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于办学治校、管党治党的全过程。首先,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用好“百年党史”这座宝藏,发挥党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6]。用鲜活丰富的党史素材去提升课程的思政教育价值和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形成对当代中国道路选择的理性认识和高度自信。其次,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各项党的建设工作都要与课程思政建设等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避免党的建设脱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党委要把课程思政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基层党支部要把课程思政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主题。

(二)构建协同系统

党的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坚持系统思维,积极构建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融合的协同系统。首先,在纵向要发挥好学校党委、二级学院党组织、基层师生党支部“三级党组织”的不同作用。高校党委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在考核评价、监督检查等方面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强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政治把关作用;基层教工党支部要发挥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其次,在横向要明确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等部门在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职责。学校党委既要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规划、年度工作要点之中,给职能部门下硬任务,又要发挥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基层学院主动作为的生动局面。

(三)设计科学指南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教学方法的稍加改变,需要整体设计、精准推进[7]。高校党委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注重党建引领功能,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大对学生认识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8],立足学生群体的特征、身心特点和现实需求,突出学科特色、专业优势、课程特点,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分类指导,研制建设规划、编制科学指南,为基层党组织、干部、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学院二级党组织要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根据学校的规划、指南,创造性地抓好落实,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具体细化,推动各专业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还要大力营造立德树人良好文化氛围,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循序渐进、科学有效。

(四)打造坚强队伍

如何将“课程思政”的目标落细落实,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是广大高校专职教师[9]。因此,要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和教师的头脑,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队伍,为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中坚力量。从广义上讲,高校的党政干部、专任教师都是高校的教育者,是立德树人的核心队伍,也是促进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的关键力量。要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党的思想建设,增强党员干部和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10],使其成为推动党建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的组织者、实践者。党务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通过与专业教师就课程思政建设开展集体研讨或集体备课等方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党性、党味。党员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先锋力量,要主动将党建工作提高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的成果转化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中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11]。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课程思政作为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新举措、新理念,事关青年一代理想信念、道德品行的教育培养,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薪火相传,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效融合,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职责所在,也是增强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内在需求。研究高校党建与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是一项理念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系统工程,仍然有许多课题值得深入探索。

猜你喜欢
立德党组织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清华党组织公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