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缓解四肢骨折患者疼痛临床观察 *

2024-01-20 09:51苏素真李义锋康秀玲颜雅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永春县腕踝针四肢

苏素真 李义锋 康秀玲 颜雅燕

(1.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护理部,福建 泉州 362600;2.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针灸科,福建 泉州 362600;3.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外科,福建 泉州 362600;4.泉州市永春县医院手术室,福建 泉州 362600)

骨科手术大部分伤及肌肉、肌腱、关节、骨膜等感受器,患者术后疼痛严重。特别是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早期需要卧床休息,患肢需制动,活动度小。疼痛刺激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术后疼痛的性质为深部痛,是一种酸胀、定位比较弥散的疼痛。术后疼痛还可以抑制免疫功能,使伤口容易感染,不利康复[1]。

腕踝针属于针灸疗法中的一种特殊针刺疗法,于20世纪70年代由第二军医大学张心曙教授创立,并广泛运用于临床,针刺部位仅限于上肢的腕部和下肢的踝部,治疗范围却遍及全身病证。潘玥等[2]归纳腕踝针的优势病种后发现,它对疼痛类疾病具有绝对优势。采用皮下浅刺法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尤其是各系统的痛证,腕踝针因操作简便、安全、起效迅速而得到广泛的运用。本研究为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骨科四肢骨折术后切口疼痛患者实施腕踝针疗法,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护理满意度,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 年10 月—2022 年4 月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住院患者120 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60 例。试验组男27 例,女33 例;平均年龄(68.26±19.74)岁;病程2~6 d,平均病程(3.80±1.60)d。对照组男22 例,女38 例;平均年龄(66.3±18.7)岁;病程2~6 d,平均病程(3.9±1.5)d。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四肢骨折手术指征;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心脏病史;无肝肾功能不全;无凝血功能异常;无消化道溃疡、出血病史;无神经系统病史。

排除标准:拒绝接受腕踝针治疗者;既往有针灸晕针史者;经评估不适合腕踝针治疗者;局部皮肤有破溃、出血者。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四肢骨折手术后常规疼痛护理干预,具体如下:从患者手术结束后返回病房开始,使用镇痛泵,护士马上给予手术区域冰袋间断冷敷,冷敷有助于毛细血管的收缩、血管内膜通透性的降低、神经传导速率的减缓[3],可缓解患者疼痛;术后12 h 起至10 d 内,常规给予患者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429,规格:0.4 mL∶5000 IU)抗凝,以预防血栓形成;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疼痛感受,并采取相应措施。

1.3.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在常规疼痛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入腕踝针治疗,具体如下:从患者术后返回病房第1次被动康复锻炼前,及此后每次被动或主动锻炼前,均加用腕踝针镇痛干预。腕踝针操作按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第19 部分:腕踝针》[4],手术同侧穴取下1、下4、下5,常规消毒入针点皮肤,使用0.25 mm×25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长春爱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吉械注准20172270314),与皮肤成30°倾斜刺入皮下浅层,针刺方向为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感觉针下松软且患者无酸麻胀痛感,然后将针体自然紧贴皮肤向真皮推进,将针身几乎全部刺入,留2 mm针身在皮肤外,给予胶布固定。行针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若有酸麻胀痛感,及时调整针的深度及方向,用无菌敷贴固定针柄。观察有无弯针、晕针、折针及皮下出血等情况;询问患者留针后有无不适;告知患者可适当活动,留针侧肢体有出血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一般留针2 h,不超过24 h。评估患者疼痛情况,根据情况起针,记录留针部位、时间及患者反应、疗效。

1.4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分别于术后30 min、60 min、2 h 对2 组患者患肢被动运动疼痛感受进行实时评价,总分10分,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严重。统计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VAS 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后,2 组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术后30 min、60 min、2 h的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不同时间节点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不同时间节点VAS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时间节点对照组比较,1)P<0.05。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术后2 h 3.50±1.351)4.13±1.43例数60 60术后30 min 5.86±0.821)6.18±0.95术后60 min 4.55±1.251)4.96±1.04

2.2 2 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疼痛护理总满意度为98.33%(5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33%(5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四肢骨折术后患者护理总满意度比较

2.3 2 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1/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四肢骨折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疼痛是骨伤科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世界疼痛大会将其确认为“人类第五大生命特征”,是伴有实质性或潜在性组织损伤而引起的一种不愉快感觉和精神体验[5]。患者骨折疼痛属于机械性伤害所致的急性剧痛,按照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大多属于中重度疼痛。从中医理论解释,骨折术后疼痛为中医病因学外来伤害中的金刃创伤,损伤皮肉、血脉,损及脏腑,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而引起的[6]。

现代医学[5]认为,腕踝针镇痛机制是将伤害刺激引发中枢神经-体液反射,针刺皮肤部位产生的机械波与化学波在一定的时间内循经运行至病灶处,二者相互协同、震荡,使病灶局部的离子通导率(钾、钙离子等变化)迅速增加,而达到显著的止痛作用。皮下有丰富的神经纤维网,包括感觉神经纤维和植物神经纤维,针刺可以刺激这些神经的末梢,从而起到止痛效果。不少患者反映针刺后,原来有症状的部位出现温暖、松快的感觉,这种现象可能与针刺通过神经调节了血管和肌肉的机能活动有关。

《素问·皮部论》曰:“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即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区,乃经络脏腑气血散布之所在,而腕踝针在躯干和四肢的分区恰与十二皮部相近似。根据经络的标本根结学说,根与本均位于四肢远端,是经气升发、所出之处,腕踝针疗法的12个刺激点均位于腕踝关节附近,类似于十二经的根与本,近似十二经的络穴。上肢针刺点在内关穴与外关穴水平位置上,环前臂做一水平线,并作上1 区至上6 区6 等分,每一等分的中点为针刺穴位,即上1 穴至上6 穴,又分左右两侧;下肢在三阴交穴与悬钟穴水平位置上,环小腿做一水平线,并作下1区至下6区6等分,每等分之中点为进针点,即下1穴至下6穴,分为左右两侧[7]。

十二皮部的分布规律: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将皮肤划分为12个区域。十二皮部的作用: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腕踝针与经络学说十二皮部有关,皮部作为十二经脉的体表络区,参与十二经脉气血的循行,但它和经络不同之处在于经脉是呈线状循行分布,而皮部则重在“面”的结构。腕踝针的6个区域也正是气在“面”上的循行敷布,它的分区基本上与十二经脉皮部相一致,有相当于十二经脉络穴的功能。腕踝针正是通过类似十二经脉浅刺法的机制,以调整经脉之气,达到祛邪扶正、行气止痛的作用。与传统止痛方法相比,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腕踝针具有以下几个独特优点:(1)见效快。下针即效,特别是对于疼痛性质疾病,可谓立竿见影。(2)安全方便。在腕部和踝部行皮下浅刺,这些部位没有重要组织器官,不会发生针刺意外;治疗时只需露出腕或踝,不需要脱衣服,因此不受时间、季节和环境限制,针刺后留针期活动基本不受影响。(3)无痛苦、疗效好。腕踝针针刺时不要求出现针刺感应,以无针刺感觉为最好,一般只要按要求操作,疗效均较令人满意。

临床实践证明,中医针刺治疗在疼痛控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需要。从腕踝针目前在泉州市永春县中医院骨科开展情况来看,其用于术后镇痛能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提高镇痛有效率和患者满意度,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确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永春县腕踝针四肢
永春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四肢冰凉就是肾虚吗?
跟踪导练(四)
永春县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跟踪导练(四)
永春县2016年9月1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腕踝针治疗疼痛类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探析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