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生物化学实验独立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探索 *

2024-01-20 09:46苗莉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年3期
关键词:实验成绩实验报告生物化学

苗莉云 弓 强

(山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联系基础医药学与临床医药学的桥梁,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医药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1]。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但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科研素养和临床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5]。

为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大会精神,结合办学实际,山西中医药大学制定了2019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学校新版培养方案的推行,药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专业将生物化学实验独立设置为一门课程,学分为1~1.5分,并且生物制药专业的学时从16增加到24。实验课程的性质和学时发生了改变,考核方式也应随之变化。然而目前并未形成适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因此要对这门独立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进行探索。

1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评价现状

山西中医药大学现行的生物化学实验多为课内实验,占生物化学课程成绩的10%~20%,考核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这种单一考核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实验报告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验课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还会误导学生重视写报告而轻视实际的实验操作[2,5]。学生只重视写报告,这样课堂上教师讲授时,容易出现一些学生不认真听讲也不思考,甚至不动手做实验、早退,实验课结束后照抄同学的实验报告,但是只要实验报告写得漂亮,也可拿高分的情况[2,5]。因此教师仅靠实验报告去评价学生的实验技能,受主观因素影响很大。另外,学生多数不进行实验课课前预习,教师强调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也没听进去,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操作不熟练和仪器使用不规范的现象。这些原因都可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实验技能和水平低、学习效果较差,综合素质偏低[5]。因此,针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展开考核评价体系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2.1 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 版药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性质为独立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结合4 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高素质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成绩评价体系是极为重要的。药学、药物分析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为1 学分,包括5 项实验,实验内容包含蛋白质化学、酶、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理论内容和实验技术;而生物制药专业的实验课程为1.5 学分,包括7 项实验,实验内容在前面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脂代谢的实验项目,同时把维生素的理论内容也纳为一个实验项目。

针对“实验报告成绩”单一考核评价的弊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我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实验课考核更加科学和合理,本课程组制定了新的实验成绩评定体系:总成绩为10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见表1。

表1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量化表

2.2 平时成绩评价体系 平时成绩(30%)是单次实验成绩累加的平均分,而单次实验成绩包括出勤和实验报告两部分,是两部分成绩分别乘以各自所占平时成绩的百分比的总和。

2.2.1 出勤(占平时成绩的33%) 考核学生参加该门课程的情况,包括迟到和早退情况。学生到实验室后在班级花名册上签名,每次按时上课计满分,迟到或早退计50分,缺勤者本次实验计零分。若有特殊情况时,学生可补做实验,不扣分。此项成绩由主讲教师负责统计后给出。

2.2.2 实验报告(占平时成绩的67%) 考核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处理和分析能力,包括数据记录、处理和作图、实验结果描述和图片、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实验报告撰写的规范性。实验课结束后,学生按时完成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时,实验原理可按学生理解的意思概括,实验步骤可按核心要点整理简写,实验结果按照出现的现象以统计图表等形式描述,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实验报告由主讲教师负责批改并给分数,每次满分100分。

2.3 期末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考查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学期末,教师从实验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原理以及正确的实验操作入手,对学生进行考核。期末考核(70%)采用口试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闭卷考试,口试与实验操作部分各占50%。考试时,单人单独考试,准备时间5 min,口试答题及实验操作时间为5~10 min。

2.3.1 口试(占期末考核的50%) 为保障学生掌握每个实验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实验方法等内容以闭卷、口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口试采用现场抽题的方式,根据本学期开设的实验项目出若干考核题目,每名学生从中随机抽取口试题签1 份,独立准备2 min(不得携带与考试相关资料、不得与他人交流),向监考教师汇报口试问题然后回答,或者也可写下答案,完成后交给监考教师;监考教师依据回答情况和评分标准当场给出口试成绩,满分100分。

2.3.2 实验操作(占期末考核的50%) 采用现场抽题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找出题目要求的仪器和试剂、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能否正确测出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有没有归位器材与试剂以及清洗仪器和整理实验台。另外,考试时采取考生、监考教师一对一的形式。这种形式也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质。每名学生随机抽取实验操作题签1份,独立准备3 min,向考核教师汇报题目,然后根据实验操作题目进行独立操作。操作完毕后,监考教师依据学生操作熟悉程度、操作方法的正确程度酌情给分,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

表2 实验操作考试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3 成绩评价体系的实施及效果

3.1 实施对象 生物化学实验独立课程成绩评价体系分别于2020 年下半年在2019 级药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4 个专业,和2021 年下半年在2020 级药学、药物分析和生物制药3 个专业实施。以上提及的4个专业均为4 年学制,每个专业1 个班级,2020 级和2019级总人数分别为130名和183名。组织教龄3年以上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课程组和考核小组。

在每个专业实验课开始的第1 周,主讲教师把考核方式和成绩评价体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告知学生,让学生清楚实验课的目的和收获,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一次实验课,并为后期的期末考核做好准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讲教师依据制定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平时成绩进行记录和评价;期末考核时,考核小组的监考教师根据详细的口试和实验操作评分标准评价。

3.2 实施效果 期末考试结束后,按照成绩评价体系对2020级和2019级学生的总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个年级学生的实验成绩分布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见图1、图2),及格率都为100%。2019级实验课平均分为81.3分,处于75~89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5.0%;2020级实验课平均分为82.7 分,处于75~89 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3.0%,但处于90~94分的人数增加10.3%,说明该评价体系能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总成绩和实验技能水平。

图1 2020级实验成绩分布图

图2 2019级实验成绩分布图

同时,课题组也统计了2018级和2017级药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4 个专业的生物化学实验成绩,2个年级学生的实验成绩都是以2015版的实验报告成绩衡量,发现他们实验成绩集中在90 分以上,及格率100%,平均分在92 分以上,成绩分布不符合正态分布,成绩偏高(见图3、图4)。这说明单以实验报告成绩评价实验成绩不太合理,只能反映出实验结果和报告写的好坏,不能体现出通过实验课训练后,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和熟练。

2020 级和2019 级与2018 级和2017 级的实验成绩比较显示,2019 版的成绩评价体系能合理地反映出学生对实验的掌握程度,可通过期末考核方式激励学生更加注重平时实验步骤的训练和掌握,进而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2022 年3 月,学校教学督导组对2020 级生物化学实验独立实验课考试进行抽样检查,肯定了该成绩评价体系。

4 结语

对2020 级和2019 级药学、药物分析、制药工程和生物制药4 个专业生物化学实验独立课程建立成绩评价体系进行实践,并与“实验报告成绩”单一考核模式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实施2019版的成绩评价体系的学生实验成绩均分高于80 分,反映出学生实验技能掌握较好,该成绩评价体系实施效果明显,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重视度极大提高。

生物化学实验独立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期末闭卷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增加,降低了实验报告成绩的比例,改变了实验报告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可激发学生平时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认真对待实验和做实验,掌握所学实验技能和顺利通过考核。同时,成绩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掌握情况,也可加深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进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实验成绩实验报告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的物理实验成绩分析研究
实验报告
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个性化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探索
数据挖掘算法对于提高实验报告质量的作用探讨
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改革与探索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
实验报告无纸化管理平台研究初探*
病理学教学中学生实验成绩考核评定的研究与实践
习得性无助感与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