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纪录片选题的多维度思考
——以如东县融媒体中心为例

2024-01-21 01:40徐小禾
声屏世界 2023年19期
关键词:如东县编导选题

□ 徐小禾

近年来,江苏省如东县融媒体中心将纪录片创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持续推进,继《古长江入海口探秘》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中国”银牌节目后,现实题材纪录片《麦收》获得了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入选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作品库;《爷爷的光荣岁月》获2019-202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纪录片初评一等入围作品;《熊猫侠侣》入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纪录频道第4届单集纪录片优秀节目展播;《远山的呼唤》《有一种坚守叫约定》等也在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江苏省广电局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获奖。

纪录片选题是创作者对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主题意蕴和展示这一主题的取材范围所做的最初的价值判断,包括确定主题、预判内容、设计标题、构思角度、风格模式等。选题是一个思考和判断的过程,也是最能体现出编导意识和创作主旨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对于县级媒体创作人员来说,某一现象、事件、人物是否能成为纪录片创作的选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

高度:向下与向上

县级媒体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主要以县域内的人物或事件为主,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在确定纪录片选题时,主创人员既要眼睛向下,更要眼睛向上。

眼睛向上,就是说主创人员要站在全局高度,对选题的价值做出估量和判断。纪录片所传递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现出作品的导向性,创作者应对主流价值观进行挖掘和呈现,传递出正确的价值导向,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留下真实鲜活、生动翔实的纪实影像。

眼睛向下,即从县域内的人和事着眼,在人民群众中寻找选题,让普通人、寻常事体现应有的价值。围绕普通人以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感人故事开展纪录片题材规划,记录新时代,展现美好生活,[1]这也是当下县级媒体创作纪录片的应有之义。纪录片的核心是讲述时代故事,讲述这个时代老百姓的故事,时代不是空而虚的名词,而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如东县融媒体中心近年来创作的纪录片,主人公大多是普通百姓,他们中有农民、建筑工人、理发师,也有麻风病康复者,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人和事却与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相近,不仅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也拉近了受众与媒体的距离。普通人的故事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紧密相联,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

向上看与向下看相结合,往往能发现和判断出有价值的选题。2017年8月,编导听闻如东县曹埠镇赵家剧院院长赵亚华计划赴河北太行山区的阜平县创建赵家剧院山区分院。2011年8月,经营加油站致富的赵亚华就创办了江苏省首家纯公益乡村剧院——赵家剧院,每周至少演出一场,观众超过10万人次,7年投入300多万元,他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好人”。编导与其细聊后得知此举并非一时兴起,早在2013年初赵亚华从《新闻联播》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的报道,就萌生了建山区剧院的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从这个意义上说,赵亚华千里赴太行山区开展文化扶贫的行为就显得尤为可贵。作为媒体人,编导意识到赵亚华到贫困山区建公益剧院是一个难得的好题材,有责任将建剧院的过程记录下来。赵亚华建山区剧院的过程本身就有故事性,他奔波于南黄海之滨的如东和太行山区的阜平,场景真实生动,画面直观感人,很适合以纪实手法记录。从2017年9月初赵亚华启程赴河北阜平,到10月初山区剧院首场演出,再到11月的山村巡回演出,主创团队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赵亚华在山区奔波辛劳的全过程。这部题为《远山的呼唤》的纪录片先后在江苏台国际频道、黄河卫视、学习强国平台等播出,获得了中国广播影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全国县级广播电视优秀作品二等奖、江苏省优秀电视长纪录片二等奖、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选准富有价值的纪录片选题,与编导的政治意识和业务素养密不可分。创作者应当具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精准知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纪录片创作者的高度主要指精神和思想方面的高度,创作人员有什么样的高度,片子就有什么样的高度,决定了其是否拥有推动观众去进行思考的更深厚的力量。[2]

不管是直接取材当今生活,还是利用历史资料汇编,纪录片重在展示时代精神。创作者在选题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紧扣当下的热点话题,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出时代特点的题材。事件、人物不怕小,但一叶而知秋,其故事往往能折射出时代发展的影子,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精神。

热度:顺势与借势

每一个时期都不缺少热点话题和热门内容,热度越高,关注者就越多。对县级媒体而言,党委、政府重点关注和强调的,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是纪录片的选题方向。

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导致口罩需求激增,口罩机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设备。如东县某公司技术总监徐魏魏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紧急转产口罩生产线,仅用18天时间就研发并生产出全自动口罩生产线,供货南通、湖北、浙江、河南等地,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东县融媒体中心及时派人跟踪拍摄,短纪录片《跨界抗疫的“85后”技术总监》先后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江苏台城市频道播出,并引发广泛关注。徐魏魏成为敬业奉献的典型人物,获评“江苏最美抗疫职工”,入选当年“中国好人”榜。

由于县域范围有限,寻找到与热门话题直接相关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作为纪录片选题并非易事,因此县级媒体既要从热点中顺势而上,发掘热门之中的群众期待,也要借势而为,寻找与热点问题有关联的且能够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的选题。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康复者虽然不再有传染性,但疾病造成的身体残疾却伴随终生。如东县长沙镇滨海村一处院落,曾经是100多名麻风病康复者的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院子里还住着10位80岁左右的老人,他们是最后的麻风休养员。2021年初,如东县融媒体中心将目光放到这个院落的老人们身上,之所以将麻风病康复者作为选题:一是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真实影像讲述麻风病在新中国成为历史的点滴片断,以真实的人和事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普通民众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二是经过现代医学努力,麻风病早已不是疑难杂症,选择麻风康复者这一题材有助于增强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三是再过一二十年,这些老人离去后麻风病康复者也将成为历史。讲述这一特殊群体的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他们的过去和现在,也有助于全社会更多地关爱这些特殊群体。

《最后的麻风休养员》播出后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如东县社科名家陈震说道:“对于既往而言,这是难忘的回顾;对于未来而言,这是独特的历史。无论是当下,还是今后,人们都会向你们致敬。因为,你们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这一特殊群体,而且是抢救性的发掘和呈现。”《最后的麻风休养员》只是记录了一个地方时代变迁中个体的命运,如果将地域放大到全国乃至世界,所展示的就是一个时代最后的咏叹调。

深度:现象与本质

纪录片的深度是指主创人员透过人物或事件的平常生活或表面现象,发掘深藏其中的社会、历史或时代的深层意蕴与哲理,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感悟。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这一新概念,当年春天,如东县掘港镇新丰村农民陶素英就创办了南通市第一个家庭农场,关注度自然很高,在陶素英领取家庭农场证的当天,省市媒体就进行了相关报道。

编导在采访陶素英时了解到她转包的土地分散在200多个地方之后,觉得不能仅仅局限于南通第一个家庭农场这一新鲜事物,更应当看到这个家庭农场即将面临的问题和矛盾。这一个体的意义在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江海平原农业经营的特点,土地比较零散,不便于耕种收获。编导思考再三,决定用纪录片的形式将宏观背景与个体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呈现。

这部纪录片呈现了陶素英家庭农场麦收过程的艰难与不易,专家评价说这部纪录片不仅关注了时下的热点,更在于冷静思考,挖掘到了家庭农场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本。陶素英只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说起话来甚至有点粗俗的普通农村妇女,但她是苏中地区千万个农民的缩影,人们从她身上了解到农村农业的走向,了解到农民的艰难。

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献血志愿者也被称为“熊猫侠”。2022年初,编导得知“南通稀有血型之家”志愿者的线索。近500名成员中大多是普通劳动者,编导选取其中一对“熊猫侠”夫妻作为主要人物,其他志愿者围绕这对夫妇展开。这对夫妻一位是理发师,一位是水电工,两人先后为江苏及周边省市患者献血7000多毫升。通过预采访,编导了解到这对夫妻最初献血不是出于帮助他人,而是为了家人和自己,后来献血目标是拿到“三免证”。现在,他们有了知名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献血已经成为奉献社会、自我价值实现的自发行为。纪录片在讲述稀有血型志愿者奉献他人故事的同时,也真实记录了主人公从“为自我献血”到“献血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价值变化,呈现了普通百姓人心向善的本质,彰显了社会主流价值。

角度:单一与多元

同一个题材,同样的生活状态,呈现角度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创作者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题材加以观察和表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编导将目光放到老红军邱荣林身上。邱老是南通市最后一位老红军,以邱老为主人公做一部纪录片可谓恰逢其时。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历史留存老红军珍贵的影像资料,还在于呈现出的红军精神是这个时代的精神瑰宝。但有两个问题,一是故事如何展开。邱荣林老家是福建省永定区,他13岁时参加闽西红军,1938年闽西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战,因为多次负伤,一直没有能够回到家乡,所以他十分想看到老家永定的变化,但97岁的老人有伤病在身,千里奔波显然不可能。邱老孙子邱添很想替爷爷圆梦,于是编导决定采用多元视角的叙事结构。邱添到祖籍永定是一条故事线,邱荣林13岁时在老家参加红军、随部队北上抗战是一条故事线,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邱荣林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是本片所要着力表现的,而1992年出生的邱添从当代青年的角度理解爷爷的青春岁月也是纪录片所要呈现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是邱老嘴部受过伤,语言表达不清楚,于是编导决定让邱添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辅之以邱老的讲述。主创人员跟随邱添,从闽西红军战斗过的福建龙岩,到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北上抗日集中整编地安徽岩寺,再沿着新四军东进路线,一路寻找邱老所在部队的战斗足迹。这部纪录片不仅获得了全国、省级奖项,还被多家新四军纪念馆收藏。

若在视角上取得突破和创新,地方性选题也会引发更大区域人们的关注,古长江入海口变迁就是一个很多人关注的选题。编导到南京大学采访中科院院士王颖,请她谈如东县洋口深水港的开发,采访过程中王颖院士提到洋口港深水道航是3万年前的古长江入海口。了解完洋口港的相关内容后,编导又向她了解古长江入海口是怎么发现、认定的,王颖院士认真回答了这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编导查阅了《扬州府志》《后汉忆·郡国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史料,了解到包括日本遣唐使从如东登陆,如皋丁堰至洋口港一线曾经发现过古沉船、瓷器,近一百年间如东地下有一条古河道的证据多次被发现等资料,由此萌生了创作一部纪录片记录古长江入海口变迁的想法。

时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主编朱贤亮点评说,人们只知道长江入海口在上海和江苏交界的地方,没想到3万年前是在如东这个地方,这部纪录片通过科学论证和翔实的史料,给了人们新的知识点,更新了人们对长江的认识。令人欣喜的是,《古长江入海口探秘》获得了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办的第三届“纪录中国”银奖。

难度:正视与化解

纪录片创作受制于多个因素,同样的选题,不同的编导、摄像,做出来的片子会大相径庭,资金、设备也是影响纪录片质量的重要原因。央视、省台以及实力雄厚的专业公司,一部纪录片投入动辄以百万、千万元计,这对于专业人才匮乏、经费紧张的县级媒体来说是无法相比的。因此,县级媒体在创作纪录片时必须正视不足,扬长避短,多途径寻找化解办法。

一是多看优秀纪录片,多读纪录片创作的相关文章。创作者在确定《熊猫侠侣》选题时,觉得导演介入的反身模式比较合适,但大家对这种创作手法比较陌生,于是找来了《龙哥》《房东蒋先生》等反身模式代表性纪录片,反复观摩学习,受益匪浅。

二是寻求专家学者的指导帮助。近年来,如东县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创作团队与多位专家学者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也获得了不少帮助。《熊猫侠侣》选题确定过程中,湖南广播电视台金鹰纪实频道副总监黄彩良就给予了精心指导。

三是争取上级部门资金扶持。近几年间,如东县融媒体中心每年都有纪录片选题获得市县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作品扶持、重点文艺精品作品扶持、原创艺术精品奖励补助等。这些资金不仅解决了重点纪录片拍摄经费,还添置了部分拍摄制作设备。

四是多做短纪录片和微纪录片。相对于长纪录片,短纪录片、微纪录片投入较少,创作周期短,且手机也可以拍摄,适合新媒体传播,如东县融媒体中心在创作短纪录片的同时也创作了多部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微纪录片。

猜你喜欢
如东县编导选题
A Cool Journey
The First Lessons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一把荷叶伞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