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背景下成都市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路径分析

2024-01-21 09:51夷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6期

摘   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重要指示之一,它为四川粮食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目前,成都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要素仍处于中等水平。在新的政策环境下,成都市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瓶颈问题主要有: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亟须有效遏制,耕地撂荒严重与种粮主体缺位的现象亟须改善,高标准农田利用效率和种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增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不畅亟须突破,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和产业链融合度亟须提升。成都市进一步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还需全链拓展粮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提升粮食产业复合功能价值,搭建现代化粮食流通网络体系,鼓励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种粮积极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关键词:“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23.06.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23)06-41-0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实现国家富强的重大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立足解决我国人民吃饭的问题,提出“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既保数量,又保多样、保质量,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1]的战略导向。四川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其中成都农业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担负着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时代重任。要实现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的目标,关键在于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此,近年来成都市研究制定了保障粮食安全、推动落实乡村振兴“1+5”一揽子政策,以实际行动从耕地保护、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数字科技等方面坚决守护都江堰精华灌区优质粮田,并以“十化同步”提升建設好“一带十园百片”,突出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服务的社会化和效益的多元化。但成都市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仍面临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种粮主体缺位、农业科技转化与应用机制不畅、粮食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等困境,本文针对所凸显的问题提出建议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

四川省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粮食主产省份,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水能、煤炭、天然气资源,素有“天府之国”的雅称。特别是成都地区,担负着国家粮食储备的重要角色。2020年,四川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川粮油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提出,按粮食年产能3亿斤的要求,在全省范围内选定90个县(市、区)划定为粮食生产重点县,其中成都平原经济区范围内就有34个县域单元入选粮食生产重点县[2]。按照成都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的要求,成都要建设“一带十园百片”的“天府粮仓”核心区:以中心城区环城生态区为主的环城十万亩粮油产业带,以镇级片区划分成果为主的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个以上),以镇(街)为片区突出优势特色产业的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园)区(100个以上),主要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以此形成成都“粮食网络体系”[3]。

(一)粮食生产自然产出现状

1.耕地资源。成都处于成都平原的主要核心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耕地资源,地势平坦,既有地带性黄壤、黄棕壤、紫色土,也有非地带性潮土和水稻土,耕地土层深厚、质地适中,属于宜农土壤。据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2020年成都全市耕地总面积约为497.99万亩,与2010年第二次国土调查数据638.79万亩相比,10年间减少了40%左右,情况不容乐观[4]。同时,成都市2021年粮食总产量为230.6万吨,降至全省第七,从市外调入粮食634.2万吨[5],粮食自给率处于全国中下水平,与天府之国、产粮宝地的身份并不匹配,粮食自给形势严峻。

2.水资源。成都地处岷江和沱江流域,两江干流穿越市境,流域面积分别占55%和45%,水量丰富、水质优异,洪枯变化亦较小。同时,地下水资源丰富,埋藏深度较浅、含水层厚度大,便于开发利用。再加上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条件优越,水资源利用效率高。

(二)粮食生产要素投入现状

粮食生产需要投入多种要素,各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劳动力、农业机械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药化肥使用量、农村用电量直接影响粮食生产。表1是近10年成都市粮食生产主要要素投入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成都市粮食生产主要要素投入中,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说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明显提升和改善,但是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整体呈下降趋势(除2016、2017年外);化肥使用量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每公顷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均使用量最高达244.99千克,高于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225千克,长此以往必然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

(三)粮食生产科技服务能力现状

目前,成都市出台了《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形成了“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科技支撑粮食生产的顶层设计。一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天府现代种业园和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总部区“双核”为驱动,以温江、新津、蒲江等农业示范区“多点”为支撑,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网络”科创体系,已建成西南最大的育种科研基地。二是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依托在蓉科研院校(所),采取“园区+科研院校(所)+新型经营主体”方式,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这些科研院校(所)又分别与有关区(市、县)签订了《共建“天府粮仓”科技战略合作协议》,极大地推动粮油新品种、新科技、新模式的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例如,新津天府农博园定制式全程智能化农业作业系统,大邑“无人农场”耕种管收无人化作业等。三是科技服务力度增大。成都市已组建17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拥有农业技术人员达758名,该团队与农业科技专家紧密配合下沉基层开展技术服务指导与培训,计划每年培训10万人以上,打造高素质农民人才方阵,不断提升农民农业技术水平。

(四)粮食生产政策保障现状

近年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系列重大部署要求,成都市研究制定了保障粮食安全、推动落实乡村振兴“1+5”一揽子政策,采取一系列务实管用的“硬”措施,以实际行动保护好“天府之国”这片产粮宝地。其中“1”是《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二十条举措,起到总揽作用。《意见》的第一个方面即是聚焦保粮稳菜优功能,推动都市现代农业建圈强链,涉及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强基行动、“长牙齿”耕地保护硬措施、构建“4+6”都市农业产业体系、深化农业科技创新等。“5”包括《成都市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十条措施(试行)》《成都市防止耕地撂荒的十条措施(试行)》《成都市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试行)》《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十条》和《方案》)。其中四个《十条》是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制度保障,一个《方案》是具体的路线图、任务书,分别对全市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相关工作作出了详细部署。从目前成都市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来看,涉及的方面更广、更系统,财政补贴与激励力度也更大,聚焦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种植粮食、种质资源和新品种保护、育种科研平台、种业高端人才、育苗机械、种业成果转化、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方面的补贴与奖励,极大提升了粮食生产的政策保障能力。

(五)粮食生产风险抵御现状

为更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抵御粮食安全风险,四川省财政厅制发了《四川省粮食风险基金管理办法》,聚焦实施粮食风险基金重点核查三年行动,意在提升粮食风险基金监管水平,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力度,持续规范粮食风险基金管理。2022年已下达中央和省级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2.18亿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56.38亿元,创历年最高,为1536.52万户次農户提供2557亿元风险保障;同时在76个产粮大县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并将水稻、玉米、小麦的单位保额分别提升至每亩1100元、800元、700元,较原风险保障水平实现翻番[6]。另一方面,成都市早在2013年就出台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骨干渠系节水改造工程、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工程、水源保障工程、农民新村饮水工程以及农村中小型灌排河流治理工程,极大地促进了成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工程使用,灌溉供水和排涝能力极大增强,群众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得到满足,水利设施灌溉、防洪、生态、旅游和产业效益凸显。

二、提升“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瓶颈分析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到: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不少矛盾和挑战,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其中耕地质量退化面积较大、育种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面源污染突出、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等问题亟须解决[1]。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深入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和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健全辅之以利、辅之以义的保障机制,强化生产、储备、流通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全力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粮食生产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成都针对粮食生产与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多维度的改进与调整,粮食产业现代化的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但是在新的环境下,成都市粮食生产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仍然面临着一些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现象亟须有效遏制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业用地土地性质的变更能够带来巨大的土地财政红利,是基层政府运转和发展建设的重要支撑。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与修改,农地资源红线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当基层政府面临巨大的经济考核压力时,只能选择激活农地资源要素活力,提升农业用地的经济价值,由此会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社会资本介入下的农地经营决策会更加倾向于高经济附加值的非粮作物的种植与生产。即使像成都平原这种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佳、单位产量高的地方,粮食作物的种植成本与产出收益仍然不成正比。种植供应城镇的水果、蔬菜、花卉等非粮作物,既能在短周期内将农业产品变现为实际的农业收入,又能利用市场的反馈信息不断调整种植结构来减少低效支出;同时迎合城郊旅游的流行,及时开发和建设非农设施供游客出游以实现土地价值利用的最大化[7]。所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了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更热衷于发展效益高的城郊农业和观光农业。从而导致成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粮食自给率下降、对外依赖性较高。虽然近年来成都出台相关政策加强耕地保护,但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仍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耕地撂荒严重与种粮主体缺位的现象亟须改善

农民是粮食种植和生产的主体,当前成都市种粮主体缺位的压力仍然在持续增大。据学者调研,每年四川省外出务工的农民长期保持在2500万人左右,男性占65%,女性占35%左右。2019—2021年四川省农村输出劳动力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从43.33%上升到了74.00%,优质劳动力流失严重,“老龄化”“女性化”“稀缺化”趋势明显[8]16。对成都来说,农民种粮比较收益偏低,远比不上进城务工或是种植经济作物带来的收益。而且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比如土地、人工、农业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粮食却始终保持相对平稳的价格,种粮收益对农户家庭收益的增量贡献较小,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农民不愿种粮,或是将种粮当作副业,或是出走家乡另谋生计,久而久之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撂荒”现象凸显。另一方面,成都在土地流转中形成了新型规模种粮主体,但其大多处于成长初期,抵御和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还很弱,盲目扩大规模将导致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上升。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生存空间不断收窄,绝大多数只能依靠政府补贴来盈利甚至生存,激励粮食产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8]17。

(三)高标准农田利用效率和种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增强

首先,近年来成都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推动永久性基本农田提档进位,2022年出台《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高标准农田的打造保驾护航。按照《规划》要求,成都市高标准农田的建设重点分为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主要建设内容有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农田输配电、科技服务、管护利用和体制机制九个方面。依照能排能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定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促进田网、水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截至2022年末,成都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88.77万亩[9],但是标准的“高”还需进一步提升。据调研,一些高标准农田仍然存在基础配套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土壤肥力欠佳、道路通达度欠畅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造升级;同时一些地区耕地分布零散,给高标准农田的集中连片和高效利用带来不少困难,直接影响粮食的高产和稳产。其次,成都现代种业发展支撑粮食高产增收的力度不足。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粮食品种选育和保护,加强育种科研平台建设、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良种繁育能力,新品种的开发有了质的突破。例如水稻方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锦城2优2275、锦城优2115、锦城优蓁禾、蓉优8329、蓉5优674、蓉6优清禾等18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并通过了四川省主要农作物评审初审。其中米质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1级1个、2级8个、3级5个,粮食“芯片”问题取得较大的进展。但是目前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分层分级、分工协作的突破性品种推广体系,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格局还未形成。许多农户对这些新品种认识不足,种粮时仍用惯性思维选择熟悉的种子,新品种很难发挥出大面积的增产效应。同时,目前的优质种业企业数量并不多,种业金融支付方式单一,后续种业技术和资金的支持相对不足,不利于种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机制不畅亟须突破

近年来,成都市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依托在蓉科研院校(所)采取“园区+科研院校+新型经营主体”的方式,不断增加对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全力推进粮油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成果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重点问题亟须突破:一是真正贴近生产、市场,具有推广价值、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成果不多。有些成果诞生在实验室后仅走到产中阶段,能走到产后阶段的较少。二是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一直很高,但是如果要花费较大成本投入,农户就会望而却步。与此同时,农村中的种粮劳动力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农户科技意识的形成和新科技的使用能力都会大打折扣,农业科技成果的供求机制不优。三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风险,比如配套风险、市场风险等,这些风险的承担者主要是第一批尝试使用新技术的农户,大部分农户不愿意进行新技术投资尝试,害怕遭受损失。而且政府部门也还未建立起成果转化的跟踪和服务机制,农业科技资源产生不合理配置的可能性较大。

(五)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和产业链融合度亟须提升

首先,成都市粮食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一是市场布局滞后于城市发展需要。成都城市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庞大的新增人口数量给传统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城市建设规划滞后于人们的需求,导致市场周围交通堵塞、居住环境不佳等问题。二是经营模式滞后于消费升级趋势。目前缺乏类似“市场商品+线上商场+线下配送”的新型销售模式,难以满足市民高品质、便捷安全的新要求,互联网技术、现代物流的经营模式亟须更新使用。三是配套设施滞后于创新驱动需求。冷链物流和分级包装服务等配套基础设施明显不足,多层次、多模式、多制式的综合交通体系还未建立,粮食、蔬果等农产品有效集散、价值增值、业态聚合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从而影响农产品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灵活性。其次,成都市粮食产业链融合度不够。在政策指引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成都市粮食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中,已经在育种、肥料、农药、采摘等环节有企业布局。据《成都市种业产业链图谱》可知,成都种业产业链下游有2240家种植业相关企业,中游有130家大田种子企业,上游有800家育种企业、13498家肥料企业、16810家农药企业[10],但是粮食生产和精深加工链条短、经济附加值低,连接生产、加工、销售、储运、消费的完整产业链建设不完善,链条延伸不足,特别是在粮食干燥、清洁化整理和绿色仓储设施方面更是存在短板。同时,孵化培育粮食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和文化品牌知名度仍然不高,金字招牌亮度不够,品牌销售后劲不足。另一方面,粮食产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成都拥有优越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并差异化发展才是生态价值高效转化的有效途径。就目前而言,像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科研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乡村消费场景数量和质量皆差强人意,“粮食产业+”的经济附加值不高。

三、成都市进一步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几点建议

(一)全链拓展粮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不只要解决粮食数量增长或者质量改善的问题。如果在“天府粮仓”建设过程中粮食产业仍然只能依赖大量财政补贴存活,不能在完成现代化改造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能动性强的产业发展机制,“天府粮仓”建设就可能走入歧途,沦为高成本的“人工盆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基本的产业示范带动能力[11]。因此,只有以市场化机制为引领、以产业效益增值为导向全链拓展粮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才能提升粮食生产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链拓展粮食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一要重视高端种业的粮油生产。粮食生产,种子是“芯片”。一方面要加强科研力量突破育种关键技术,严格选育出优质、高产、绿色的突破性新品种,创新科研单位与育种企业的合作模式,提升种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整合种业资源,提升主要种子行业的集中度,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种子企业,增强其抗风险能力。二要重视粮油产业精深加工和仓储物流等延伸链的发展。引导粮油重点企业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多元化发展,研发或引进先进精深加工设备,提高粮油加工的转化率和利用率,拓展粮油生产的附加值,达到扩能增效的效果。同时,重视粮油的仓储物流。粮食储备是平抑粮价、备战荒年、保障粮食供给的重要后盾,事关国家安全。粮油仓库的仓储设施是完成国家粮油经营任务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因此要加强仓储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保养,使其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为粮食储存和运输提供高效的一站式服务。三要重视优质粮油的品牌营销。粮油因其产品类似性极强,销售时需要找准市场定位,提升产品档次与质量,打造出具有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特色品牌,才能在市场站稳脚跟。要建好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做好品牌营销策划以及“线上+线下”的品牌推介活动,增加品牌粮油的市场占有率,从而扩大成都粮油品牌效应的增值空间。

(二)提升粮食产业复合功能价值

成都平原拥有丰富多彩的大地田园景观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遗产,更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要结合成都市建设公园城市、实现乡村表达和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需求,深度发掘粮食产业的复合功能价值,增强效益链条的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创新粮经复合种植模式,以粮油生产为主进行粮经轮作或者间套作,形成多种作物的相互搭配,有效提高复种指数,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同时提高土地产出率,提升土壤综合利用率,实现“一地多收”的经济效益。二是推动粮油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做好“农业生产+”文章。以一产为主导带动二产、三产发展,实现特色农产品到精深加工再到服务体验的融合;以二产为主导带动一产、三产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到特色手工艺品再到文化传承的融合;以三产为主导带动一、二产业发展,跨界培育农事体验、农业文化、研学实践、科普教育等“农业+旅游”新业态发展,将种植业、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休闲融合起来,有效拓展粮食产业复合功能价值增长空间。

(三)构建现代化粮食流通网络体系

现代化粮食流通体系的建设是粮食能够实现商品化的重要环节,关系到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构建布局合理、高效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的粮食现代流通体系能够提高粮食市场保供能力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一要健全粮食流通市场体系。在重点区域规划好大型枢纽市场、区域节点市场、特色品牌市场,做好商超零售、区域批发、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平台,加强粮油产品市场集散功能,建好产地仓、前置仓、展口、分销、直营中心,提升粮油贸易水平。二要发展粮食新型流通方式。目前农产品流通领域不断采用新型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粮食流通网络可充分运用相关成果创新发展直播带货、直采直销、社区团购、C2N等流通模式,提升流通数字化转型率,提高粮食流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三要加快建设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农村粮食流通的速度与农村地区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息息相关,要引导物流快递、供销、运输、商贸等企业在粮食主要生产区或者园区布局建立粮食物流配送中心,全力推进散粮、成品粮集装化物流运输,高效配置物流设施网络等资源,降低粮食运输成本,解决粮食运输“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四)调动粮食生产主体种粮积极性

“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关系着粮食生产根基[8]19。目前粮食生产的主体主要是农户(散户和大小承包户)和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专业私营公司和国有企业),多角度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尤为重要。一是提升财政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稳定性。将普惠式粮食补贴直接发放到种粮农户手中,免费提供高质量种子,推进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对粮油加工企业在税收、信贷、奖补等方面给予优惠,让农户和企业对种粮充满信心。全力做到价格支持稳预期、收入补贴保成本、保险扩面降风险,为种粮主体提供全方位保障。二是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业生产资料处于生产的源头,其价格的上涨势必会增加粮食生产的成本,特别是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的上涨给种粮主体带来一定的生产压力。政府要加强对农资市场价格和质量的监管力度,合理调控相关价格,维护好、规范好农资价格秩序,帮助农户降低种粮成本。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广种粮主体使用有机肥料等可替代性肥料,减轻肥料投入带来的经济压力。三是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利益多元化分配。大力推广“农业共营制”,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规模化经营的基础上完善好保底分红、二次返利、应急资金支持等利益分配机制,促进种粮主体增产增收,让种粮主体感受到发展种粮产业是一件政策给力、成本可控、收益可观的事情。

(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农业保险机制

对于种粮大县或者主产区来说,仅靠政府财政的投入来实现农田标准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等目标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种粮主体提供可靠便捷的融资渠道,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为种粮主体降低粮食生产风险。一要全面建设农村金融网点。构建县、镇、村三级农村金融体系,合理安排网点密度并实现全覆盖,大力提升数字支付的普及程度;整合与农业相关的金融资源,优化信用环境,推出更有精准性的种粮信贷产品,如农资工具的购置、基础设施完善专项资金,为粮食生产提供专业化、体系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做好相关宣传工作,营造竞争有序、健康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为种粮主体使用农村金融服务保驾护航。二要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粮食种植各环节都有潜在的风险,如生产风险、物流风险、贸易风险、价格风险等,加强政府和保险机构的力量,增强种粮主体的种粮信心。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创新农业保险产品和业务,如推出农机工具使用、粮食价格波动、物流运输等不同环节的保险产品,减少农民投保成本,提高保险赔付的兑现能力,降低种粮主体的种粮风险。另一方面,完善农业保险法律体系,规范化和制度化地进行保险服务,营造良好健康的农业保险制度环境,确保种粮主体切身利益不受影响,必要时能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EB/OL].(2022-02-11)[2023-10-13].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5948.htm.

[2]吕火明,赵颖文,刘宗敏.四川省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视角[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9):2220-2228.

[3]陈泳.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N].成都日报,2023-09-23(2).

[4]10年耕地面積锐减40%:“天府粮仓”究竟怎么了?[EB/OL].(2022-05-16)[2023-10-13].http://m.banyuetan.org/jrt/detail/20220516/1000200033134991652341531986458972_1.html.

[5]张红霞.成都农业的“家底”与突破[EB/OL].(2022-03-06)[2023-10-13].https://sichuan.scol.com.cn/ggxw/202203/58440476.html.

[6]四川省财政厅.扩面   增品   提标   助推四川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EB/OL].(2023-02-22)[2023-10-13].http://czt.sc.gov.cn/scczt/c102358/2023/2/22/66bd766a92ea43b38a79f25c7abd1325.shtml.

[7]曾志庆,张建伟.天府粮仓农地经营“趋粮化”与“非粮化”二元选择[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3,17(1):98-103.

[8]吕火明,许钰莎,刘宗敏.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历史逻辑·理论依据·现实需要·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23(6).

[9]文弦.成都高标准农田建设解开“藏粮于地”的奥妙[N].四川日报,2023-01-16(7).

[10]万家明.2022年成都市种业产业链全景图谱[EB/OL].(2022-11-02)[2023-10-13].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21102-c4030158.html.

[11]郭晓鸣.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稂仓”的思考与建议[N].四川日报,2022-08-08(10).

责任编辑:秦利民

[收稿日期]2023-10-09

[作者简介]夷萍(1991—),女,四川新津人,中共大邑县委党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乡村振兴、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