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现实壁垒和破解之道

2024-01-23 11:08张志欣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期
关键词: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摘要]在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社区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社区教育公平机制尚未健全,社区教育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社区教育品质有待提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尚未形成,成为阻滞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壁垒。社区教育应基于共同富裕战略目标:匡正教育失衡,打通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加大教育供给,践行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新使命;提升教育品质,筑牢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根基;优化协同共治,构建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共同体”。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张志欣(1977- ),女,河北定州人,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江苏  常州  213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国家一般项目“基于需求侧改革的城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KA210226,项目主持人:张志欣)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02-0078-07

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两大战略性任务,二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体两面,两者辩证统一、互为前提、同向同行[1]。共同富裕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一切实现共同富裕问题的关键所在。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经济的增长,还要关注社会公平、教育普及以及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惠及广大民众,实现广泛覆盖和充分共享教育资源。因此,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根本支撑,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同时,共同富裕也为社区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政策支持,使其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在理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之间互动机制的基础上,探寻通过高质量发展社区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不仅有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可以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一、作用机制: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赋能

(一)人力赋能:开发人力资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共同富裕的人力资源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终落脚点与根本考量。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共同富裕思想,必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提升。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从高质量社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开发人力资本的最根本价值来看,社区教育作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同于正规教育的特殊作用,对保障共同富裕的人力资源基础至关重要,其特殊性体现为“三全性”和“三多性”[3]。

“三全性”即全员性、全程性和全面性。全员性是指面向社区全体成员。首先,社区教育将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的每个民众,弥补居民未接受正规教育的知识空间和工作后的知识缺陷。其次,社区教育可以提供多种服务和渠道,帮助特殊人群提升就业能力。例如,对待外来务工人员、失业人员、残疾人群等群体,需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全程性是指面向社区民众全程终身发展。社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和广泛开展有利于学习型社区的构建,为社区成员的终身发展提供学习型环境,不仅提高了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促进居民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而且为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形成,大批的人力资源得到提升。全面性是指全方位满足社区成员各方面的教育需求。社区教育面向全体民众,充分满足了各类人群对知识的需求。

“三多性”即多样性、多层性和多元性。多样性是指教育内容的多样。社区教育可以提供入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文化课程、艺术课程,将社会需求与学习者学习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发新的知识领域。多层性是指师资队伍的多层次。社区教育的师资队伍一般由专任教师群体、兼职教师群体和志愿者教师群体组成,不同专业、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教师也为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居民的个性化教育需求服务提供了保障。多元性是指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培育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是当今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在共育共建共治共享的教育理念下,通过社区搭建“融合融通”的平台,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使教育向社会开放,并促进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衔接和共同发展,为社区注入优质教育力量,满足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升。

(二)物质赋能:推动产业转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社区教育在區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独特的纽带作用。发展极理论指出,经济增长的真正驱动力通常来自于那些主导部门和具备创新效能的行业[4]。而这些部门和行业通常会聚集在城市社区,形成一个“磁场极”,产生吸引或辐射效应,从而推动自身和其他部门与地区的经济增长。社区经济作为发展极,其技术密度和创新能力越高,极化效应就越大。一个地区的经济要保持高速增长,既要大力发展高新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调整,又要造就一支智慧型人才队伍,满足资本、技术、人才的快速流动。发展极理论提供了有关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即应根据社区经济发展状况来构建相应的社区教育模式,深入开展社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新技术课程的开发,提高社区居民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社区经济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明晰社区教育发展的核心重点和方向,积极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强化社区教育的实施,使其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地区经济的发展需求,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有力推动力和支撑点。当前,我国在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服务方面有着明确要求,这对指导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深化与企业、大学的合作,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以服务地区内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一些地区在社区大学的引领下,与社区街道、高等学校和中职学校开展合作,将专业研究者和高级技能人才组织整合起来,积极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项目。还有一些社区学校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目前,许多地区已经通过社区教育成功培养了大批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求的人才。通过与地区内学校和企业的相互服务,社区教育逐渐融入地区经济体系,依托产学研三者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了产业的增长和发展。这些实践不仅提高了社区教育为经济社区服务的能力,也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精神赋能:推动文化建设,厚植文化氛围,增强共同富裕的精神力量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精神文化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有助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實现。

社区教育作为最贴近社区居民的大众生活教育形式,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培养审美情感、陶冶生活情操、提升生活品质以及构建高质量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也承担着直接促进居民精神富裕的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教育坚持以培养公民道德为首的原则,不断提高全体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传播符合当代文明的新价值观念,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构筑和谐的精神家园,丰富公民的精神生活。它引导公民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正确的价值观和文明的道德观,以帮助他们克服当代社会中可能出现的道德价值困惑和精神虚无感,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高质量人才基础和培育良好的社会文明氛围。因此,社区教育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求、提升社区居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培育共同富裕的文化环境以及促进全体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现实壁垒: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障碍

近年来,在学习型社会建设和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背景下,社区教育受到更多重视,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没有充分、高效赋能共同富裕。

(一)机制壁垒:社区教育的公平机制尚未健全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平等享受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彰显公平与正义。实现公平与正义的教育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5]。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理念是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6]。作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必不可少的平台,社区教育为全体民众提供优质的终身教育机会、资源和服务。通过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社区教育公平,可以全面提升社区成员的发展能力,为他们提供适宜自身状况的发展前景,使其在为经济社会贡献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这有助于缩小地区间、区域内、成员间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7]。然而,当前社区教育在资源分配、教育供给和教育机会等方面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公平现象:首先,社区教育资源分配失衡。这主要由于社会结构的失衡,集中反映在不同发达程度地区的城市与乡镇和农村之间、不同类型的社区之间、实验区和非实验区之间。这种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局面已成为制约共同富裕的突出问题。其次,社区成员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不均等。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规模、参与率、普及程度、发展水平以及社区居民所获得的教育质量都显著高于农村及欠发达地区[8]。最后,从社区身份归属问题和个人谋生的需求看,一些非传统职业群体,如快递员、护工护理人员、保安员等第三产业的基层职业面临随时可能失去社区教育机会的风险。

(二)资源壁垒:优质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民众和经济社会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迫切性增强。虽然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社区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学习资源数量匮乏,供不应求。在多数地区,社区教育面临较为严重的财政资金短缺和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社区教育设施和场所不足,专业师资和管理队伍缺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其次,社区教育学习资源供给缺乏有效性。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与民众需求的不匹配,使得有限的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进而导致资源的相对短缺和闲置浪费并存。此外,作为社区教育学习资源重要提供者的公共文化机构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本应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却出现资源闲置现象,其潜在效益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最后,社区教育师资力量仍旧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尽管近年来社区教育的师资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但总体来看,专职教师队伍数量仍然偏少且稳定性较差,教师专业素养相对不足。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社区教育的普及和质量的提升,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无法保证社区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三)品质壁垒:品质化社区教育深入性有待挖掘

品质化社区教育是指在社区教育领域中,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为核心目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完善教育管理制度等方式,不断提高社区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然而,当前社区教育的品质化有待深入挖掘。第一,在管理模式方面,多级管理模式虽然带来了指挥便利和分工明确的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如上下沟通和联动不够,导致上层呼吁强烈而基层响应不足的问题。各级单位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联动和合作,导致地方社区教育长期处于整体进展缓慢、发展不均衡的困境。第二,课程特色有待彰显。从社区学校课程设置的现状来看,往往难以形成针对本地区、本区域居民实际需求的课程结构,所开设的课程大多数雷同且层次较低、种类单一,多以歌舞类、低端类声乐、简单健身类课程为主,未能形成体系化的区域社区教育课程。社区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强,在特色课程和本土化课程设置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开发。第三,社区教育教师专业成长面临困境。提升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是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然而,当前我国社区教育从业者队伍面临一系列显著问题,包括总量不足、来源分散、素养不高等。此外,社区教育的岗位设置、职责界定、技能要求和培训渠道等方面也存在严重瓶颈,尤其在专业技能培养、职称职务的晋升和评定、薪酬待遇的确定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社区教育的专职从业人员主要依赖于教育部门的派遣或社区内其他行业人员的转聘。除极少数地区外,大多数社区教育机构尚未建立必要的准入制度,也未制定专门的职称序列与评聘规程[9]。

(四)治理壁垒: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区域性教育,需要在整个地区范围内协同各部门和组织共同参与和合力推进,包括但不限于民政、妇联、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以及文化宣传等各相关部门。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社区教育仍属于一种政策导向型的教育事业[10]。因此,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社区教育在管理体制和機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导致行政管理结构出现细碎的部门化特征。许多机构更专注于自身内部的职能履行,对于跨部门合作的社区教育缺乏关注。这种多元管理模式实质上反映了各利益主体倾向于从自身利益和角度出发推进社区教育工作,进而衍生出社区教育流程僵化、协作能力不足以及管理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其次,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办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不足。多元主体在社区教育参与中的内在动机欠缺,表现出相对较低的积极性和零散有限的参与度。虽然近年来出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的初步探索,但是社区教育长期以来仍以政府主导为主,其他办学主体参与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缺乏积极的主动协作意愿。观念上,大多数社区组织和力量将社区教育的参与视为一项“义务任务”,而非自身应尽的职责。这导致提供的社区教育资源质量不高、与社区教育需求不匹配、教学活动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各利益相关方参与社区教育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影响了他们在社区教育领域的持续参与。第三,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协同运作不足,缺乏社会参与的制度性保障。在协同治理模式下,政府与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应该建立紧密协作和相互协调的关系,然而,目前的治理结构仍然呈现出“政府在教育治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学校依附于政府、市场参与有限、社会参与被边缘化”的现象,这一教育治理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动摇和转变[11]。

三、破解之道: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共同富裕的优化路径

(一)匡正教育失衡:打通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 “最后一公里”

1.加强资源配置和投入。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源评估与配置体系,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的需求来确定资源的需求和分配优先次序,确保各个社区的教育资源充足、均衡。其次,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教育设施,确保每个社区都能够享有良好的教育条件。最后,还应采用财政和政策手段,鼓励社区教育机构向特殊困难群体倾斜资源。

2.提高覆盖面和质量。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设立专项基金、引入社会资金、推动技术创新等手段来提升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特别是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强社区教育机构的建设和改善,以确保更多的人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同时,针对经济困难的社区居民和特殊群体,建立教育补偿机制,提供相应的教育补贴和扶持政策,提供更多的适应性培训和教育支持,确保他们能够平等获得教育机会。

3.加强管理和监督力度。通过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责任分工和权力制约,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此外,还可以采取激励措施,推动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与协作,实现不同区域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跟踪社区教育的发展情况,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社区教育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公平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匡正教育失衡,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加大教育供给:达成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新使命

1.以激励为导向,提升社区教育服务总量。提升社区教育服务总量,除政府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投入力度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如加大对多元社会组织的创新和培育以及对社会组织的扶持等,以规范和推动不同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公共服务供给。同时,通过激励性政策吸引更多理论素养高和教学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投身于社区教育。此外,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整合和优化方面的统筹领导作用,通过专项资金投入,逐步构建和完善社区教育网络平台。

2.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社区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这意味着为社区居民提供广泛多样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以便他们可以基于自身需求和兴趣进行自由选择。然而,在面临有限、稀缺的公共服务总量的情况下,必须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供给服务原则,以确保公共服务资源的分配在社区内是公平合理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型”供给,以确保所有社区居民都能够获得基本的教育服务。为了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要进行精准识别和精细化运作。这包括对社区居民需求的调查和分析,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同时,还需要通过精细化的运作和管理来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实现供给和需求之间的高效匹配。

3.以开放为导向,拓宽社区教育服务渠道。政府应当搭建开展社区教育的桥梁,消除各级各类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之间的体制性和制度性障碍,通过资源整合以最大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政府应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公益性组织开放其学习场所和教育设施,以促进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此外,政府还可以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场所,建立各种社区教育基地,如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等,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教育价值。

(三)提升教育品质:筑牢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根基

1.优化管理模式,提高治理品质。为了避免多级管理模式的缺点,可以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方式,精简中间环节,提高执行效率。政府应加强对社区教育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社区教育机构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社区教育的有序发展。同时,应加强保障措施的落实,确保有专人专事负责社区教育的推进和发展。尤其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的地区,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2.开发特色课程,提升课程品质。首先,在深入了解社区居民需求的基础上,组建包括专家、专业教师、社区工作者、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在内的课程开发团队,共同研究开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职业背景和文化需求的课程以及具有地域文化和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其次,加强课程内容层次和多样性,除了歌舞类、低端类声乐、简单健身类课程外,还可以开设艺术、科技、文化、健康等方面的课程,增强社区教育的全面性。最后,可以建立区域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整合各社区学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可以避免课程雷同和重复建设,提高课程质量。

3.助推教师发展,提升教师品质。地方主体应探索建立完善的社区教育教师准入制度,确保只有具有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人员才能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教师入职后,应为其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和有前景的职业发展路径。此外,要着重研究教师职业生涯与专业发展方案,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激励、硬件设施与组织支持,如建立专门的职称序列和评聘办法、提高薪酬待遇等。同时,还要强化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确保社区教育教学质量。

(四)优化协同共治:构建高质量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共同体”

1.加强顶层设计,筑牢“共同体”发展根基。在共同富裕发展进程中,社区教育涉及多个主体,包括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等。社区教育本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因此需要建立完备、规范、科学的制度框架以规制各方利益主体。这一框架包括协调机制、保障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等。同时,要优化政府职能,为企业、社区、行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释放空间,充分调动各主体在社区教育发展建设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社区则要在政策的规范下强化自主性,汇聚多方治理助力,补齐师资短板,满足社区民众对社区教育的多样性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建立共同愿景,提振“共同体”共治动力。建立共同愿景是指在社区教育的协同共治中,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确定并追求共享的价值观和共同发展目标。共同的愿景能够凝聚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识和动力,提高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社区教育的责任感和参与度。此外,共同愿景还可以帮助社区在面对挑战和问题时更好地进行协商和解决,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减少分歧和冲突,为实现共同愿景做出努力。这样的共同体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互信和互动,形成一个更加和谐、有活力的社区环境。

3.提供技术支持,搭建“共同体”共治平台。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推动下,社区教育的协同共治需要一个能够实现政府与多元主体之间高效信息传导和沟通交流的智能平台。该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政府与多元参与主体提供实时、互动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服务渠道。通过该平台,各利益相关方可以获取相关信息、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并与政府部门进行直接互动。政府可以通过该平台发布政策、宣传措施、征求意见,并及时响应各主体的反馈和需求。此外,该平台还可以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传递,为政府和多元参与主体提供决策支持和治理评估,更好地了解社区教育的现状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行动计划,最终实现社区教育协同共治的目标,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增进居民的福祉。

在共同富裕背景下,需要破解实践发展中阻碍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壁垒,推动社区教育全面、均衡、高品质发展,以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让所有居民都有公平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总之,共同富裕背景下的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丹霞,王兴.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基本路径与突破方向[J].职教论坛,2022,38(4):13-20.

[2][6]张志欣.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路径[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2,40(6):126-133.

[3]吴忻宜.共同富裕视野下社区教育的创新发展[EB/OL].(2022-06-14)[2023-06-30].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MzNDM0MQ==&mid=2651622770&idx=1&sn=76b42fc5fd3141aa2478e2f26511e5b3&chksm=bdbe41988ac9c88e9

61c3292f9502cb57098a7f52eb9135234f936d51fabb945ea8b851b260a&scene=27.

[4]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M]//刘茂松.产业经济专题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5]刘复兴.教育与共同富裕——建设促进共同富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J].教育研究,2022,43(8):149-159.

[7]王耀伟,侯怀银.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公平的实现[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3):32-39.

[8]马丽华.公平取向的社区教育:政策影响因素和实践改进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9,38(9):55-62.

[9]吳遵民,赵华.我国社区教育“三无”困境问题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8(10):63-69+80.

[10]熊大红,张春燕.社区教育关键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12):11-15.

[11]林靖云,刘亚敏.我国教育治理中的社会参与: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44-50.

(栏目编辑:黄晶晶)

猜你喜欢
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阅读:社区教育的创新
台北市社区大学的办学特色与启示
论高等继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