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影响

2024-01-24 02:56温泉洁上杭县审计局
财会学习 2023年36期
关键词: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准确性

温泉洁 上杭县审计局

引言

我国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会计制度也是改革的重点事项之一。2017 年,财政部以财会〔2017〕25 号下发了《关于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通知》,要求行政事业单位自2019 年1 月1 日起全面施行。由于政府会计制度还必须以《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等为依据,故本文中以政府会计制度来统称《政府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及系列明细准则、《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等会计核算的相关准则制度。2019 年版本的政府会计制度为更好地反映政府单位实际的财务状况,拓宽了固定资产的涵盖范围,不再依据价值作为评判的标准,而是根据资产的核心本质划分;在固定资产的确认方式上也采用了双阶段确认的方式,更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实际状况,能够切实帮助行政事业单位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权责发生制提高了资产核算要求

2019 年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资产核算方面。它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资产的准确记录和跟踪,同时要求定期盘点和评估资产,确保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这些要求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核算的要求,促使其更加规范和准确地进行财务会计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产记录和跟踪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受限于各种因素,难以准确记录和跟踪资产的获取、使用、变卖等环节,导致资产的实际情况与财务报表不一致。这就会导致资产的遗漏或重复计算,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二是资产盘点和评估不及时或不准确。行政事业单位受限于管理制度,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资产盘点和评估,采用的方法也存在不科学、不准确的情况,这就使得资产价值的评估不够准确,进而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三是资产利用效率不高。管理制度和监督执行的不到位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获取、使用和变卖等环节中存在浪费、滥用等不当行为,导致资产的利用效率不高。这些情况会影响财务报表的经济效益部分的准确反映,进而影响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评价[1]。

(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提升难度变大

在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各单位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更加详细的要求,在成本核算上,更是注重其准确性的提升,但在实际执行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管理存在欠缺。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成本核算时,需要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即将成本与相关的权责发生时点相匹配。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确定成本时,必须充分考虑权责发生的时间点,准确记录和分配成本,很多单位在管理上不够严谨,对成本的发生时间与分配的记录都不够清晰,这就提高了成本核算的要求和难度。

二是管理力量欠缺。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对成本进行全过程跟踪和记录。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成本的准确记录和跟踪。这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核实,然而很多单位不论是财务管理制度上还是人力上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成本核算的复杂性和难度都提升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提升成本核算准确性的难度陡升[2]。

(三)财务信息披露规范性要求提升

在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中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财务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披露,确保财务报表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还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进行财务信息披露,提高信息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便于利益相关方对单位财务状况的了解和评价。但在实际执行中,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披露不完整。在实际执行中,受限于各单位对财务信息收集的实际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按照要求披露全部的财务信息,导致财务报表的披露范围不全面。这会使利益相关方无法全面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对单位的评价和决策。

二是披露不准确。受限于各单位的财务管理力量,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按照规定的格式和标准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导致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受到影响。这会给利益相关方带来误导,降低对单位财务状况的信任度。

三是披露不及时。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上,行政事业单位的程序要求较为烦琐,这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无法按时编制和披露财务报表,披露的财务信息时效性不足。

四是披露不透明。各个单位对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不一致,就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信息报告和公开无法根据相关准则及制度的要求采用清晰统一的口径,这就降低了所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信息披露的效果和价值也有所降低。

(四)内部控制加强对管理机制提出挑战

在2019 年版的政府会计制度中,对各单位的制度效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要紧跟国家发展的脚步,深化管理改革,全面梳理自身内部控制现状,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适应新制度的变革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但在实际执行中,制度更新滞后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不规范。受限于各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制度上的问题,财务会计工作在财务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资产管理不清晰,财务管理不规范,资产登记、盘点、处置等环节存在问题,预算管理、费用控制、资金运作等方面也不够严谨,这些问题都会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单位的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费用支出不合规,财务风险增加。在新经济形势下,相关制度的缺失影响了财务会计工作在费用支出方面的合规性,费用支出不合规,超支、虚报、私分等问题导致资金管理风险、债务风险、廉政风险等进一步增加。这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也会给单位带来经济损失,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三是内部控制不健全,财务监督不到位。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对制度建设的滞后会导致财务会计工作不规范,进而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会计核算制度、审计监督制度等方面产生的问题会使得内部控制存在缺陷,而审计监督、内部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使单位的财务风险得不到及时发现和纠正,对单位的财务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潜在威胁[3]。

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对政府会计制度的措施

(一)加强资产核算管理,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加强资产核算管理和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提高财务报表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措施,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资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制定严格的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规定;同时,加强内部监督和审计,及时发现并纠正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二是提高资产记录和跟踪的准确性。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详细的资产档案,记录资产的详细信息和使用情况;采用现代化的资产管理软件,实现资产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清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资产记录的错误和遗漏。通过这些方法,资产的准确记录和跟踪可以初步实现。

三是定期进行资产盘点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应按照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资产盘点和评估,确保资产价值的准确反映。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综合考虑市场价格、资产使用状况、折旧等因素,确保资产价值的评估准确可靠。

四是提高资产利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资产统筹管理,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浪费和重复购置;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资产管理中的不当行为等措施,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二)精细化成本管理,提升成本核算穿透力

为了满足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等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适应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成本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质量,为单位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成本核算的范围、内容、方法等,并加强成本核算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核算中的问题。在成本核算上,要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和流程,明确成本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核实,确保成本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还要明确成本核算的项目和内容,将成本分为不同的项目,如人力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折旧费等,并按照不同的业务活动进行分类和归集。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成本核算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成本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核算中的问题,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其次,行政事业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成本核算的穿透力,即确保成本核算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成本状况和经营成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信息化管理系统、财务软件等,提高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并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还可以建立健全的成本审计机制,加强对成本核算的监督和管理,及时发现并纠正成本核算中的问题,确保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如此,在现行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力量得到了加强,成本核算的难度降低,准确性也可以得到提升[4]。

(三)完善财务报告制度,规范化财务信息披露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通过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推进会计信息化应用等措施,提升财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满足各有关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信息的需求,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财务报告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财务报告制度,明确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流程和方法,确保财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相关部门单位了解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全貌。

二是简化财务管理程序,提升管理效率。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就现有的财务管理程序进行剖析,抓住重点,简化流程,在每个环节上提升审批速度和效率,确保财务信息能得到第一时间的披露,让相关部门单位能够及时了解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成果与不足。

三是增强财务报告审计工作,完善整改机制。单位可通过政府审计或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年终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适用的财经法规、财会制度及相关政策规定等为依据,对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查,梳理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完善整改制度体系,从而提高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堵塞漏洞,防止腐败。

四是推进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提升效率和质量。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充分运用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提高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这些系统可以帮助单位实现自动化管理,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提高成本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的质量。同时,应加强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报告或公开信息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四)加强政府监督和指导,做好内部控制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强化费用支出合规性和财务风险控制、完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制度等措施,可以更好地适应政府会计制度的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财务会计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强化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

二是强化费用支出合规性和财务风险控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费用支出管理制度,规范费用支出流程和审批程序,确保费用支出的合规性和合理性。同时,加强债务风险、税务风险等方面的管理和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风险。

三是完善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内部控制流程和操作规范,强化内部监督和审计。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加强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建设,建立内部审计机构或专职内部审计人员,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内部审计和监督[5]。

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能够直接影响各单位的行政事务运行,因此要加强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使之符合新颁布的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充分适应当下的经济形势,在固定资产管理、成本管理、财务信息披露和内外部监督方面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猜你喜欢
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准确性
浅谈如何提高建筑安装工程预算的准确性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浅析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有效对策
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完善对策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美剧翻译中的“神翻译”:准确性和趣味性的平衡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