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代书迹『活』起来

2024-01-25 17:41杨勇冯嘉欣
中国书法 2023年11期
关键词:侯马书法史书写

杨勇 冯嘉欣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在书法界的期待中于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遴选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出土的五十八种古代书迹,邀请专家、学者分别从解题、题跋、临写与创作四个不同的角度,对每一种书迹进行研究、挖掘和提炼。展览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出土书迹的经典传承作用与史学价值,也展示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次展览从板块的设计、内容的呈现、展陈的布置等方面,对于传统书法史料在当下如何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具体呈现为几个方面。

首先,以『历史叙述』的方式呈现数千年中国书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各地进行了多次重大的考古发掘,每当有古代书迹出土,都会给书法界带来重大影响。如近几十年来随着大批简牍的出土,简牍学不仅成为当下的显学,简牍书法的创作也受到空前的关注。考古发现的书法遗迹,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资借鉴的范本,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漫漫历史长河中书法传承与创新的源流变迁,还可以体会到书迹背后所凝结的书写者的个性与心性。

中国书法简练的线条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着复杂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备万物之情状』。随着时代的变迁,书法的风格同样处于沿革损益中。本次展览以考古新发现为契机,选取了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的盟书,秦汉时期的简牍帛书,北魏与隋唐时期的墓志、碑刻等五十八种经典范本,将不同载体、不同时代的经典作品置于书法史的长河中,以一种『历史叙述』的方式加以呈现,沿着历史行进的时间脉络,展示书法文字发展的进程,为观者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观展氛围。不仅如此,展览还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诠释考古新出土书迹,使今人对古代书法史有了一个更加全面而具象的了解。众所周知,书法史是一个过程,是不断承继历史与突破时代的过程,也是不断改造式接受与发展式继承的过程。展览中所呈现的五十八种书迹,每一种都是漫长书法史链条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其次,展览的关注点超出了单纯的笔墨形式。古代的书迹大都出于实用,一件青铜器、一封书信、一方墓志,均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我们无法穿越历史回到过去与古人对话,但可从前人的书迹中『与古为徒』,从一字一句中感受『那时风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土的书迹所呈现的不同书法风格,可以看作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文化表征。例如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就是春秋时期特定政治环境下的产物,记录了两千四百多年前,在晋国迁都新田后,一场源于宗族内部争斗而后扩大为晋国六卿、乃至诸侯国间的相互争斗中,主盟人赵鞅(赵简子)为团结更多势力而举行集会、制定公约、『对天明誓』的过程。盟书一式两份,一份留作存查,藏在『盟府』;一份埋在地下或沉于河中。《侯马盟书》应当就是当初按照上述盟誓制度埋藏在地下的那份。从史学研究与文字学研究来看,《侯马盟书》的文字特征和历史内容,当具有与安阳殷墟文字同等的价值。与此同时,《侯马盟书》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书写文字,提供了最为真实的古文字书写材料,对书法史研究与书法创作,亦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对《侯马盟书》的考察,可直接窥见春秋末年晋国文字的字法、笔法与章法等特征,从而显得弥足珍贵。

从字法来看,由于盟书一方面继承了西周金文的结构,另一方面受到春秋文字构形混乱的影响,从而出现了笔画与部件的简省与增繁等情况。从笔法来看,盟书用笔果敢率意,重落轻出,整体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蝌蚪文』特点,其典型特征为头粗尾细,线条两端出锋,行笔圆曲摇曳。从章法来看,受制于书写材料的特殊性,盟书多随形就势,字形大小不一、长短参差,洋溢着一种自由烂漫的情调。同时,由于《侯马盟书》文字多、篇幅长,堪称『鸿篇巨制』,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书写者在章法层面的探索。

今天,我们所关注的书法的艺术性,带着浓重的历史痕迹,是社会功用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们不能只关注书法层面的问题,而应该综合文化史、考古发掘、文献学等视角来观照此次展览。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性符号,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丰富精神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展览不仅是对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回应,更对新时代书法工作者在继承传统与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次,现代展厅视角下古代经典的『活化』。有别于以往展览局限于对经典的临摹与创作两个方面,本次展览中,中国书协邀请众多学者专家对遴选出的经典书迹,从解题、题跋、临写与创作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与阐释,这是一次对传统经典新的诠释与塑造。解题是对一件书迹进行全面的解读,提醒观者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特征与临写价值,更要关注其超出书法之外的文字、史料、文学等多重价值;题跋与解题相呼应,是当代学者、书家对所选书迹的进一步分析,以毛笔书写,内容涉及学术考证、艺术风格等;临写与创作则是书家的本色当行,临写是对古代经典书迹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创作则要求书者在承继所临书迹的基础上又有所创造,是古代经典作品在现代展厅下的活化。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历史最深厚、最悠久的一门艺术,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整个历程。展览中『承续』二字,无疑是当下对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告白。此次展出的五十八种书迹,真实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征;今人对书法经典的研究与临习,则是对传统的繼承与接续。在继承与接续中,书法艺术以独特的形式记录着民族精神:正大、端庄、厚重、悠远,或壮怀激烈,或温文尔雅,一撇一捺穿越千年之后依然真切。本次展览以『新中国新发现』为主题,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出土的考古资料,展现经典书迹的同时,亦很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借助当下最新的展陈方式,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时代精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审美观照下,书法也必将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既是一次与古人跨越时空的交流,更是对当代书法创作新的可能性的探索。展览试图从展厅走向广袤的历史地理与社会人文的情境之中,引导新时代书家汲古铸今、书写时代,进而拓展中国书法史的视野与叙述思路。

『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既是一次重要的学术梳理与挖掘,也是一次植根传统、守正创新的实践探索。当代书法越来越强调人民性、时代性、专业性。其中,专业性是表达人民性、时代性的保障,人民性与时代性则是检验专业性的标准。借由展览的引导,一定会加强书法界对新出土书法资料的关注,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方面作更多思考。

通过此次展览,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更令我们思索如何拓展书法资源,如何阐释新材料的艺术价值与学术意义。『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不仅为以后的书法展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在推动当代书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方面,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侯马书法史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侯马:召开小麦吸浆虫防治现场会
用什么书写呢?
大英博物馆馆藏侯马青铜器:技术研究
临汾市 局领导深入侯马指导草贪监测防控工作
对书法史教学实践中的若干思考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