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论词语考辨三则

2024-01-25 23:23孙佩
中国书法 2023年11期

孙佩

关键词:肹蠁 盼向 半蚁法 解摘

自汉魏六朝书论兴起后,历代对于书法术语的解释不乏多见。但至今为止,对书论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美学、哲学领域。词汇研究成果除各类专著、注释、论文之外,主要集中于大型书法专科辞典,但其中释义,谬误不少。本文选取词语三则进行考辨,通过分析语料,或纠正释义,或补充词义,以就教于方家。文中三则词语语料所用版本为宋刊本《书苑菁华》。

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婀娜以羸形,歘奋衅而桓桓。及其逸游肹蠁,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窊隆扬其波。(西晋索靖《叙草书势》)

『肹蠁』,汪氏振绮堂本《书苑菁华》作『盼嚮』[2],今天也基本以『逸游盼嚮』为共识。潘运告《中国历代书论选》作『盼嚮』,释为『朝着前行的方向』。[3]包备五《中国历代书法论文选读》作『盼嚮』,释本句为『草书的超逸游放、顾盼向背,是忽而正、忽而斜的』。[4]另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的《历代书法论文选》亦作『盼嚮』。[5]甚至有以『逸游盼嚮』为题而举办的书法展。但我们梳理相关版本,分析语料,发现应以『肹蠁』为确。

从版本角度来看,此处除《书苑菁华》宋刊本作『肹蠁』外,尚有宋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所收《叙草书势》作『肹蠁』。此外,有『肹嚮』三例,分别是唐房玄龄《晋书》百衲本景宋刊本、宋王钦若《册府元龟》明初刻本、宋朱长文《墨池编》明万历八年重刻本。以上各本『嚮』『蠁』有别,『肹』字全同。可知此处以『肹』字为确。且『肹』指声音响起,与『蠁』『嚮』『響』关系紧密。

从词语异文情况来看,『肹蠁』历代异文颇多,有『肸蚃』『肸嚮』『肸響』『肹嚮』『肹響』等搭配组合。『肸』与『肹』同,《原本玉篇残卷》『肹:秩反。《孟子》:「使民肹肹然。」刘煕曰:「肹肹,猶舋舋,动作不安也。」《上林赋》:「肹響布写。」野王案:肹亦声響也。《春秋》羊肹字叔響。《说文》为肸字,在十部。』[6]且『肸』字形在战国就已经出现[7],由此可知,『肸』字形出现早,后世作『肹』。因此上述异文情况主要以『蠁』的变化为主,『蠁』『響』『嚮』三字互为异文屡见于文献,如四部丛刊景宋本《文选》所收扬雄《羽猎赋》:『昭光振耀,蠁曶如神。』李善注曰:『蠁曶,疾也。蠁与響同,曶与忽同。』而同句颜师古《汉书音注》曰:『蠁与嚮同。曶与忽同。』『蠁』『響』『嚮』三字互为异文原因有三:一则『蠁』『響』『嚮』三字声符相同,上古同音;二则『蠁』『響』义近,汉许慎《说文解字·虫部》:『蠁,知声虫也。』又《音部》『響,声也』;[8]三则三字形近,三字形、音、义互有交错,容易致误。综合以上异文情况,可知『肸蠁』当为最初字形。『肸』,汉许慎《说文》:『肸:響,布也。』故『肸蠁』同义连言,表示声响,引申为散布,弥漫。在此处指草书放纵运行之势布满整章。

从词义角度来看,上文提到『肹蠁』一词汉代已有多个用例,索靖《叙草書势》出现『肹蠁』在情理之中。而『盼嚮』,检索中华经典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等数据库发现其连用首见于唐沈佺期《凤箫曲》:『含情转盼向萧史,千载红颜持赠君。』但此处『盼嚮』不成词,且与《叙草书势》书写年代相距久远。

综上,『肹蠁』为确,今天出现『盼嚮』应是传抄中先记『肸』为『肹』,『肹』『盻』同音且字形接近,进而误『肹』为『盻』。『盻』可同『盼』,又形近,最后彻底讹作『盼』。而『蠁』『響』『嚮』古今音皆同,形亦近,故讹。后世『盼嚮』常见且释义明晰,且书法作品的章法排布要把握『顾盼向背』之说深入人心。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9]『大小』『偃仰』等就是对字的章法要求。到唐孙过庭《书谱》:『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10]直言『点画向背』的安排是运用之法。而『肹蠁』词义相对晦涩,由此讹作『盼嚮』,沿误至今。

半蚁法

点法,口诀云:作点,向左以中指斜顿,向右以大指齐顿作报荅,便以中指挫锋,须收锋在内,按笔而收之。衂侧下其笔,含濡其锋,摩轮簇心,然后收笔,慎在圆平……又半蚁法,宜字上用之,为避其傍点,又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唐佚名《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是唐代书论文章,作者不详。此文集中解释了汉字常见的二十四种笔画书写技法,『半蚁法』就是『点』画的书写方法之一。后世对于『半蚁法』的理解,基本源于此文。前人对于『半蚁法』解释大致有二:一为字之首点说。最早系统对『半蚁法』进行解释的是清人戈守智,其《汉溪书法通解》卷四运笔《八法化势·半蚁势》:『半蚁之法,首点用之,笔锋右抢而入,潜侧而下,使墨精暗坠,反揭笔锋,收向点中,仍使下面圆润,如半蚁之腹也。』[12]即戈守智认为『半蚁法』用来写字的首点,得名之由是首点形态像蚁腹。另一种为『宜』字头说。此说是今人观点,互联网上比较常见。即认为此处句读应是『又半蚁法,「宜」字上用之』即认为『半蚁法』写的是『宜』字的首点。

以上二说看似能互相联系,且有一定的道理,但细析之则不然。『半蚁法』究竟为何?其写出的点画具体形态怎样?需要文献语料与碑帖实物相结合,详加辨析考证。

所谓『「宜」字上用之』不妥

《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全篇所举字例基本出于魏晋名碑名帖,如锺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兰亭序》等。但检索以上四帖,以及查阅《楷字编》《行书编》等大型书法字典,在唐及以前收录的『宜』字基本没有上面的一点。此外,查找楷书『宜』字出现的唐代及以前碑帖四十六种,除南北朝《崔鸿墓志》及唐《唐故处士鱼君墓志铭》两碑外,其余四十四种『宜』字皆无首点。查找行书『宜』字在唐及以前出现碑帖七种,皆无首点。

同篇『横画法』有言:『凡在字上宜用之』正是此句不作『「宜」字上用之』之证。所以『「宜」字上用之』属于断句错误,以今律古。

冯武的『首点说』不够全面准确

我们认为应补充『半蚁法』写出的点,最大特点是有牵丝,即指收笔出锋的点画。常见代表字就是『永』字,理由如下,综合《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行文特征,发现常规点特点是『圆润』,半蚁的点特征是『棱利』。

本篇旨在论述常见的二十四种笔画的写法,每个笔画下首句讲此画的常规写法。第二部分讲此笔画其他形态的书写方法。『半蚁法』在『点』画书写的第二部分,文中『点法』条下从『作点』至『然后收笔,慎在圆平』讲解常规点画的写法,指出常规点『慎在圆平』,形态比较饱满圆润,这与我们看到的碑帖书迹中的『点』相符。如魏锺繇《宣示表》中『言』部上点及『示』字最后之点就是常规点形态。第二部分接『半蚁法』,半蚁法的特征是『棱利』,『棱利』需要出锋,即『则棱利也』。

从书写技法角度来看,『半蚁法』与常规点笔画区别在『揭』,『揭』具有出锋、锋利的特点。

『半蚁法』的书写方法与步骤前半部分是『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这与常规点写法一致,这也说明,常规『点』画与『半蚁法』写出的『点』画真正的区别在『徐乃反揭,则棱利也』。『揭』是书法中笔法术语的常用字,通过分析文献语料,我们发现『揭』呈现出的形态往往是出锋,有牵丝。

如同篇有『潜揭』,『曾头其脚法(丷),口诀云「左潜揭而右啄,曾头用左啄,右侧则其脚用之。」』『曾头法』写出的点又叫乱四角点、羊角点,如清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卷四《八法化势]曾头势》:『曾头势,亦名羊角点,亦名乱四角点。』[13]明张绅《法书通释》『乱四角点起于《兰亭》「茂」字。』又同卷『丷斜角点,用于立、羊、羔、美等字。』以上提到的『曾头法』『乱四角点』『羊角点』指的就是『丷』,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茂』字、王献之《洛神赋》中的『美』字,观察其『曾头』的左点(左潜揭)发现皆是出锋收笔,带出牵丝。

又同篇『散水法(氵)』:『行书势微按而钩揭,以轻利为美。』

『冰法(冫)』:『上侧覆杀,下筑而趯之,须相承揖。若并连衂侧轻揭,则「率」字左右用之。』以上几例『揭』,出锋均向右,又有向左出锋的各种『揭』,唐佚名《永字八法》:『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此句指出,『永字八法』之首点『侧』要出锋向左,与下一笔『勒』形成呼应。

综合分析以上字例发现,『揭』出锋并带出牵丝是显而易见的。

文献中对于『半蚁法』特点棱利、出锋还有旁证唐佚名《永字八法》:『《笔诀》曰:「侧者,侧下其笔,使墨精暗坠,徐乃反揭,则棱利矣。」』分析来看,『永字八法』中『侧』的形态确符『半蚁法』的书写特征。因此『半蚁法』为『点』画书写方法之一,其形态特点棱利,即收笔须出锋。典型代表字是『永』字的首点。这种『半蚁法』写出的点比较常见,以行草书中居多。如锺繇《贺捷表》中的『宁』、王羲之《丧乱帖》中的『之』、《兰亭序》中的『宇』等。

解摘

三画法:口诀云:『上潜锋平勒,中背笔仰策,下紧趯覆收,名递相解摘。』古经云:『《黃庭》「三闗」字用草法,上衂侧,中?,下奋笔横飞,名递相耸峙,以崄利为胜。』(唐佚名《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

『解摘』《汉语大词典》释为『解释摘取的文句』和『摘录、摘取』。[15]陶明君《中国书论辞典》:『「解摘法」是以正确的执笔法来解脱书写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16]近代书家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解法」就是前人所说的「解摘法」。落笔作字,不能不遇到困境,若遇着时,就得立刻用活手法来把它解脱摘掉。右军写《兰亭修禊叙》时,所用的鼠须笔,虽有贼毫,也不碍事,正见得他执笔得法,既稳且准,一遇困难,立即得解。』[17]崔尔平《书法篆刻术语辞典》同。

『解摘』确有『解脱』义,常出现在宗教文献中,如《正统道藏》洞玄部威仪类收《太上玄司灭罪紫府消灾法懴》一卷,文中有『解摘余殃天尊』;唐崔致远《求化修大云寺疏》:『其如妙旨则暗裨元化,微言则广谕凡流。开张劝善之门,解摘执迷之网』;又唐佚名《地狱变文》:『受苦恨无解摘路,受迍多了解寻思,推寻恶业谁人造,省得前身自己为』[19]宋余靖《韶州净源山定慧禅院思长老自造寿塔铭》:『今夫啖声利、争寻常者……不知止息;苟能解摘外累,以死为归而休其心者,亦足嘉矣』;宋刘颁《九月十日赵令园饯送王汝州汝州留诗二篇次韵》:『穷愁解摘唯须酒,身外浮云天际翔。』《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可补之。但用『解脱』来解释本篇『解摘』,语义不通。

又同篇:

散水法(氵)口诀云:『上衂侧,中偃,下潜挫趯锋。古经云:《黄庭》《乐毅论》同用。栁宗元《笔精赋》云:「散水幽纵,《黄庭》宗之。」是也。《临池诀》云:「或藏或露,状类不同。」意要递相显异,若频有则两点相近,而下点当高,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相附属为上。中潜锋暗衂,下峻趯潜遣,此盖钟法也。行书势微按而钩揭,以轻利为美。

上文『解摘』『附属』对文,意思相反,指『氵』书写时内相聚集靠近,而外相分离。『解摘』同义连言,表示分离、分开义。《说文》:『解,判也。』空海《篆隶万象名义》:『解,缓也、释也、削也、脱也、判也、(说)也、散也。』[20]关于『解摘』,书论中还有几例:

『三』,此名递相解摘。三画用笔,势相类,不求变异,则涉凡浅。法以上画濳锋平勒,中画背笔仰策,下画紧趯覆收,此盖王法。则《黄庭经》「三门」、「三」字用之。(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三画异势》)

『氵』,此名潜相瞩视。外虽解摘,内则相附。此盖钟法。(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一)

《玉堂禁经》中的『递相解摘』是张怀瓘认为王羲之《黄庭经》里『三』画的写法。另《玉堂禁经》还有『递相显异』『潜相瞩视』『递相竦峙』。『显异』『瞩视』『竦峙』都是指笔画形态与相对关系。又《墨池编》中『内则相附』与上文『内相附属』意思相同,与『解摘』意思相反,亦可证『解摘』是笔画分离的状态。

以上三则词语,历代释义不当。时误『肹蠁』为『盼嚮』,显然是受版本异文的影响;『半蚁』法之『宜』字上用之乃以今律古;『解摘』释为『解脱之法』属因文附会,过度发挥。以上诸误,究其原因,无外乎对文献语料考察不足。因此在具体的书论术语研究中,要注意结合文献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