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落选』

2024-01-25 23:23张波
中国书法 2023年11期
关键词:赵之谦国展书体

张波

初评是对所有投稿作品的第一次取舍,第一印象是决定『作品命运』的关键点。初评落选稿件,有几类比较典型:一是偏近于工艺美术,例如书写『龙』『虎』等大字,并刻意画上『龙头』『虎尾』,或书写一两句『口号』,且在作品的上部、右部描绘图案。二是作品用纸、用墨颜色过于艳丽,喧宾夺主,不符合传统书法自然书写的审美。三是过度注重作品形式,例如仿汉魏碑拓浅双钩打底写小字,再在上面写其他的字径大一些的字体。四是用劣质毛边纸书写的作品,像平时的临摹日课一样不修边幅,甚至有的投稿连印章也没有盖。

其实,投稿国展的作品,要想顺利通过初评,必须书体纯化、取法纯正、整体纯净。书体纯化,是指作品的书体尽量在某一种书体范畴内,遵循该书体的书写使用习惯,不随意杜撰字法,不书写夹生掺杂的书体;取法纯正,是针对取法范畴来讲的,作品中蕴含的经典元素是衡量此条的重要标准,作者需深化对书法经典的继承、理解;整体纯净,其核心要义是作者对书法经典的艺术审美向度、理解转化深度、技术表现的提取度和提纯度,以及经过作者加工、整合、融合后所凸显的艺术高度。当代书法,进入经典视野必须仰视,进入现当代视野必须平视,在对经典的仰视和对现当代的平视过程中,需要构建一个均衡的『分水岭』,这个『分水岭』就是要避免书法学习、创作的表面化、浅薄化。

复评作品整体形式要合谐统一,采用的纸张、使用的墨水、印章的效果、印泥的颜色、书体风格等必须相匹配,在此基础上,可以增加一些技法表现或适度个性化的艺术探索呈现。有一些作品由于书写相对规范,含有一定的经典成分,与那些初评中的『自由体』投稿相较,尚有优势;但在复评环节,其『集字成篇』的问题便凸显出来。此轮评委大多比较关注落款,因为很多这类投稿作品的落款与正文相较,水平明显不在一个层次。这类作品的特点是整体布局整齐划一,取法以规整的李阳冰一路的玉箸篆、《峄山碑》《曹全碑》《礼器碑》、邓石如、杨沂孙为多,其中一些出现频率较高的字写法几无变化,笔墨机趣欠缺,缺少书法审美的创见与艺术表现。还有一类导师班打造出来的作品,其篆书、隶书的写法,似乎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这样的作品在复评中被淘汰不少。这也在提示投稿作者,要坚持本色、本味创作。

在终评阶段被淘汰的作品主要有以下缺点:

一是时风明显。本次展览投稿的篆书作品,师法范围相对狭窄,大篆作品数量不多,仅有的几件也是今人痕迹明显。小篆以清人小篆为大宗,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王福庵风格几近泛滥,对吴昌硕、杨沂孙、吴大澂、徐三庚等人的小篆取法相对较少。即便是取法赵之谦的篆书和隶书,也没有和近年国展中的『赵之谦风』拉开距离,流行味较浓。

隶书作品中,写得『粗、大、黑、野』的隶书很有一些,《史晨碑》《礼器碑》《好大王碑》、汉简帛类的『集字作品』也不少,趋同现象较严重。这类作品多将小字写满,似乎想以『认真的态度』和『辛勤的苦勞』打动评委,但有些作者的愿望还是落空了,说明评委的『关注点』在书法艺术本体。

行书、行草书的投稿占了稿件总量的大多数,这也符合当下国展投稿的常态,且以二王一路行草居多,间有一定数量的近年在国展流行的黄庭坚风格行书、大草,再就是取法颜真卿、赵之谦、何绍基、王铎、倪元璐的行草书。章草作品主要取法汉代简草、《平复帖》、沈曾植、王蘧常等,且仅有几件。

楷书作品中,以小楷数量居多,其中又以密集型的王献之、赵孟頫、文徵明、王宠一路的小楷居多,取法锺繇的小楷作品只有几件。此外,和近年国展风格相近的『元氏墓志』一路作品占了魏碑类大头。还有部分取法欧阳询、欧阳通、颜真卿、褚遂良的中楷。

二是用字不规范。很多作品中,『云』『雲』、『余』『馀』、『僻』『辟』『壁』『璧』、『洲』『州』、『戌』『戍』不分,且任意减省笔画、改造字形者不少。这些作品,因有一定的书法艺术表现,过了初评、复评两关,但在文字审读时,因篆法、草法书写不规范而落选。

一些取法民间书法、墓志的作品,未注意将其雅化、规范化。民间墓志中的别字、俗字以及由石碑、拓本残泐造成的笔画缺失、碑拓填描,很多人在学习、创作中未加辨别直接取用,导致作品在文字审读环节被淘汰。讲究文字书写的准确、规范是书法创作运用的基本原则,作品不能有错别字、歧义字已成为书法界的基本共识。

一九七九年,九十七岁的上海书法家苏局仙的作品获得《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竞赛一等奖;一九八九年,八十一岁的苏州书法家瓦翁获全国第四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在当下书法创作队伍越来越呈年轻化的形式下,九十八岁的陈悦铮老人的作品入选第三届全国老年书法展,必将成为当代书坛励志的佳话。从全国第三届老年书法作品展的总体评审过程和公示名单来看,功底扎实、人书俱老有内涵的作品还是入展多一些,说明书法作品的艺术本体、功力修为还是第一位的。

猜你喜欢
赵之谦国展书体
赵之谦咸丰时期自用印七方考略
舟泊石门忆事有作·其一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国展”评委
2017中国军民融合材料与装备配套展览会在国展举办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外乘国际风 内修运营力
赵之谦:用篆刻记录刻骨铭心的爱
赵之谦书法篆刻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