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明天的世界”:纽约世博会与1930年代美国的国际主义观念

2024-01-26 13:34王一哲
关键词:国际主义世博会纽约

王一哲

自1851年第一届英国伦敦世界博览会开始,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sition;World’s Fair)就成为展现各国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国际性盛会。主办国不仅将举办世博会视为宣传国家实力和彰显世界大国地位的机会,也将其作为促进世界各国技术、艺术、文化交流的平台。美国自1876年费城大陆展览会开始,共计举办世博会18次,其中综合类博览会14次,专门类博览会4次。1939年4月—1940年10月的纽约世界博览会以“建设明天的世界”(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为主题,体现了美国博览会思考“人类未来命运”全球性议题,表达出人类运用智力资源以促进世界交流理解,维护和平的美好愿望。

美国学者对世博会历史的研究大致始于1970年代。研究问题从最初博览会对于经济贸易的影响,逐渐扩展到城市发展、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国家形象与外交等诸多问题。①参见Helen A.Harrison,ed.,Down ofa New Day: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0;Robert W.Rydell,All the World’s Fair:Visions of Empire 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1876-1916,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David Gelernter,1939:The Lost World of the Fair,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5;Paul Mason Fotsch,“The Building of a Superhighway Future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Cultural Critique,no.48,Spring 2001,pp.65-97;Peter J.Kuznick,“Los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The Battle Over the Presentation of Science at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American Quarterly,vol.46,no.3,September 1994,pp.341-373.然而,美国对外关系史领域却鲜有关于世博会的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参会国如何将世博会作为提升国家形象和扩大国际影响的媒介,缺乏对世博会国际主义精神的探讨。②从外交史角度来探究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研究主要有:James L.Gelvin,“Zionism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Jewish Palestine’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1940,”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vol.22,no.1,March 2000,pp.37-64;Asher Kaufman,“‘Too Much French,but a Swell Exhibit’:Representing Lebanon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1940,”British Journal of Middle Eastern Studies,vol.35,no.1,April 2008,pp.59-77;Nicholas J.Cull,“Overture to an Alliance:British Propaganda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Journal of British Studies,vol.36,no.3,July 1997,pp.325-354;Anthony Swift,“The Soviet World of Tomorrow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The Russian Review,vol.57,no.3,July 1998,pp.364-379;James J.Fortuna,“Fascism,National Socialism,and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Fascism,vol.8,no.2,2019,pp.179-218.大卫·艾伦(David Allen)的文章讨论了国联如何在纽约世博会上宣扬国际主义精神,争取美国大众的支持。思路与笔者不同。参见David Allen,“Internationalist Exhibitionism: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in Jonas Brendebach and Martin Herzer,e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d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Exorbitant Expectations,New York:Routledge,2018,pp.91-116.本文尝试将美国1939年纽约世博会放在美国对外关系史的范畴中来考察,主要利用1939—1940年纽约世博会的原始档案,从世博会的主题构想、场馆与布展设计、展会影响三个方面探究作为冷战之前最后一届的纽约世博会如何体现了1930年代美国的国际主义观念。

一、国际危机与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

1930年代,国际舞台风云突变,世界各地战争阴云密布。在亚洲,中日战争的爆发让美国人意识到远东局势的危急复杂。时任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查尔斯·霍奇斯(Charles Hodges)富有洞察力地评论道,在东方,“民族主义、帝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此起彼伏。一旦美日在外交上稍有差池,它们就会瞬间威胁世界和平”;③Charles Hodges,“Japan Faces Asia,”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180,July 1935,p.212.在欧洲,意大利法西斯崛起,极权主义思想在欧洲各国弥漫开来。在德国,希特勒上台后迅速展开领土扩张计划,逐一吞并莱茵区、奥地利,引起了美国人的深深忧虑。1933年4月27日美国驻德外交官乔治·戈登(George A.Gordon)在致国务卿赫尔的电报中明确表示,纳粹党势力在德奥两国迅速滋长正是德国企图实现“所有德意志人联合成一个更大德意志”计划的重要手段。④The Chargéin Germany (Gordon)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April 27,1933,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Diplomatic Papers,1933,General,vol.1,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0,p.426.隔海相望的美国深知,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与美国息息相关,影响着美国在海外的安全和经济利益,也威胁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如何以和平的方式促进世界的稳定,沟通各国联系,加强互动交往,成为美国政治家们思考的问题。

1929—1933年大萧条造成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震荡。“对许多人来说,资本主义已经不再是进步的同义词,而是和战争、经济崩溃相连。”⑤Odd Arne Westad,“The Cold War and 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in Melvyn P.Leffler and Odd Arne Westad,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vol.1,Origin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p.9.面对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方案:轴心国加强极权体制的控制力,试图通过构建封闭性的经济体系来避免危机的影响;美国则推行新政,试图通过完善国内政治经济制度,逐渐恢复资本主义制度的活力。尽管在1934—1936年美国经济恢复依然缓慢,劳资冲突依然存在,但美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已经出现。“价格指数如以1929年为一百,1933年3月为六十三,7月上升到七十四,然后又降到七十一,1934年回升到七十五,1935年达到七十六点五。”①查尔斯·金德尔伯格:《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宋承先、洪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274页。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原动力,美国国内民众的生活消费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的满足。然而从1937年开始,美国又一次经历了经济大衰退。在这样经济状况起伏不定,联邦政府大力推动经济复兴计划的情况下,美国急需一次机会向世界全面展示美国的国家实力,同时传播美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案,消除美国民众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恐慌和不安。无疑,世博会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合适手段。

从1876年美国费城独立百年博览会开始,美国都将举办世博会看成是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机会。近两次成功举办世博会的经验也让美国更有信心再次举办一届空前绝后的盛会。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对整个美国西海岸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②参见张敏:《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的历史考察》,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统计表明,有近1900万名游客光临这届世博会,门票收入超过350万美元。③RobertW.Rydell,All the World’s Fair Visions of Empire at American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s,1876-1916,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p.209.1933—1934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虽然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举办,但是却空前成功,最终盈利69万美元,提振了美国人对经济恢复的信心。④参见周秀琴:《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第363页;晏翔:《中国参加1933—1934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的若干问题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这些经验都为美国再次举办一届举世瞩目的世博会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和成功案例的参考。

申办纽约世博会还和美国东海岸长久以来盛行的商业资本主义精神有很大关联。正如在波士顿那些从殖民地后期崛起的商业精英一样,东海岸的纽约上层精英也拥有巨大的商业资本、崇高的社会名望和多元化的文化品位。由纽约的商业精英形成的社交圈子和关系网有助于他们寻找和获得商业机会。作为纽约最杰出的银行家、市政工程的推动者和纽约世博会初创的重要人物之一的乔治·麦卡尼(George McAneny)在看到1933年芝加哥博览会在大萧条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功后,也希望通过举办世博会为纽约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机会。⑤David J.Cope,“Father of the Fair,”https://www.1939nyworldsfair.com/Ponderings/Father_of_the_Fair.htm,2020年5月3日。作为一个世界大都会,纽约发达的商业活动和频繁的国际往来长期滋养了纽约商业精英放眼世界的国际主义精神。在初期积极提出举办纽约世博会想法的约瑟夫·沙根(Joseph Shadgen)作为一位来自卢森堡的贸易工程师,自身具有深厚的国际背景。他的朋友罗斯福总统的表亲爱德华·罗斯福(Edward Roosevelt)同样有长期在欧洲工作的经验。⑥David J.Cope,“Father of the Fair,”https://www.1939nyworldsfair.com/Ponderings/Father_of_the_Fair.htm,2020年5月3日。以约瑟夫和爱德华为代表的纽约银行家和商人通过金融活动和国际贸易积累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渐渐打开视野,产生对异域的兴趣,这种兴趣促使他们关注外部世界和国际市场在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他们相信,通过参观各国场馆,美国人会了解到“美国并不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取得工业进步的国家”,“美国要警惕国家自欺(national conceits)”。⑦Frank Ninkovich,Global Dawn: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American Internationalism,1865-1890,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9,pp.37-38.

因此,随着1930年代美国对抗法西斯主义的急迫需要、美国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和纽约商业资本主义文化的滋养,为了纪念华盛顿就任总统150周年,纽约市主办了主题为“建设明天的世界”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方雄心勃勃,决定在1939—1940年连续举办两期,每期展会为6个月。与此同时在西海岸计划于1939年2月18日到1940年9月29日举办旧金山金门世界博览会。东西两岸,遥相呼应。当1935年9月美国人得知纽约将举办世博会的消息时,民众普遍抱有乐观心态,认为这将会是一次载入史册的精彩世博会。

二、“建设明天的世界”:筹办过程与主题构想

世博会从筹办伊始就陷入战争的阴云之中。1936年11月6日参众两院批准罗斯福总统发布公告,邀请世界各国参加纽约世界博览会。①“Editorials‘Come Ye All’,”World’s Fair News,vol.1,no.6,December 1936,p.3.到世博会开幕之时,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接受了美国政府的邀请,其中有20个国家设立了独立的国家政府馆,苏联在美国正式承认后首次参会,备受瞩目。②Participants of Foreign Government Area,March 21,1939,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 Foreig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德国也在受邀之列。

然而,邀请德国参会的决定迅速激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不满。犹太裔、女性等组织表达了对邀请德国参会的强烈反对。纽约《犹太考察家报》(JewishExaminer)的编辑拉比·格罗斯(Rabbi Louis D.Gross)在写给纽约市长菲奥雷洛·亨利·拉瓜迪亚(Fiorello H.LaGuardia)的信中认为,市长作为一名领导反纳粹抵抗活动的领袖允许德国在世博会上展示带有纳粹万字符的机器,这完全是一种讽刺。他还指出,这样的展览一定会引起美国民众激烈和尖锐的批评。③Rabbi Louis D.Gross to Fiorello H.LaGuardia,January 8,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 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纽约州众议院议员伊曼纽尔·塞勒(Emanuel Celler)在1937年11月13日写给1939年纽约世博会股份有限公司(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Incorporated)总裁格罗弗·沃伦(Grover Whalen)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他对邀请德国参加世博会的不满。他认为,世博会的“建设明天的世界”主题及其所倡导的自由和社会公正的原则显然和德国的纳粹政权格格不入。④Emanuel Celler to Grover A.Whalen,November 13,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沃伦在回信中解释到,邀请德国参会的决定来自国会在1936年6月15日通过的联合决议。决议授权罗斯福总统向所有与美国建交的国家都发出参加世博会的邀请,其中也包括德国。由于美德政府之间还维持了正常的外交关系,所以邀请德国的决定是国会法案规定的,而他无权干涉。⑤Grover A.Whalen to Emanuel Celler,November 22,1937,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虽然美国官方邀请德国参会,德国接受了邀请,主办方也为德国预留了建筑场地,但最终德国以缺乏外汇,无力支付场馆费用为由拒绝参会。⑥J.C.Holmes to D.J.Dunn,June 22,1939,I.Central Files-I.D.Participation,P0.3,Foreign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世博会主要由1939年纽约世博会股份有限公司和美国纽约世博会委员会(United States New York World’s Fair Commission)共同筹办和组织。世博会公司最早由1935年七位杰出的商业领袖和政治家联合倡议而创立,其中包括著名的银行家和政治家乔治·麦卡尼、纽约市前任警署总长和后来担任世博会公司总裁的格罗弗·沃伦、梅西连锁百货公司(R.H.Macy and Company)总裁珀西·塞尔登·斯特劳斯(Percy Selden Straus)等人。纽约世博会委员会则由联邦政府中的农业、商业、劳工部长领导,并具体负责世博会的执行和筹备工作。⑦“New York World’s Fair,1939,”March 23,1937,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75th Congress,1st Session,Washington: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37,p.1.这种公司经营、政府支持的合作主义模式充分体现了美国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有机互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利于激发各方人士的参与热情。

在这届世博会主题尚未确立之时,筹办者就首先意识到,世博会就是要“让世界看新鲜的、新颖的、非比寻常的、科学的、技术的、从未了解的、具有启发性的、娱乐性的各种事物”。①Edgar Chambles,World’s Fair Techniques,June 8,193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6.Fair Planning,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1936年11月纽约世博会债券销售委员会(N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解释了举办纽约世博会的意义。首先,世博会的重要性在于增长民众的国际见闻,增强对本国以外的世界各地文化和传统、商业和经济情况的了解,沟通全球贸易和人员的相互交流。其次,世博会可以产生联动效应。贸易增长和城市发展可以协同促进社会进步与文化教育的发展:“世博会直接源于人们对商业繁荣、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需要,同时它也激发了人们的想象,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世博会已经证明,它不仅仅是贸易或商业的集会,也是促进教育和社会进步的极为有效的工具。”②N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and What It Will Mean to Business,November 1936,pp.5-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19 Treasury Divisio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在构想世博会基本主题的过程中,沃伦号召各个专业组织积极建言献策。其中阿米斯特德·菲茨休(Armistead Fitzhugh)作为建筑专家,通过对科学和艺术精神的阐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所拟定的主题是“自我发现,点亮通向机会自由之路”(Self-Discovery Lights The Way to Freedom of Opportunity)。③Armistead Fitzhugh to New York World’s Fair,June 14,1936,I.Central Files-I.B.Construction,C0.2 Technic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在1936年7月10日威廉·谢泼德(William Edgar Shepherd)写给沃伦的信中,他从纽约作为一个文化多元主义、经济繁荣的国际城市的角度出发,提出世博会应该展示纽约的城市风貌。他谈到了纽约城的几个关键特征:纽约展现了“世界主义生活方式”(Cosmopolitan Way of Life),城市繁荣促进了“和平”(peace)、“和谐”(harmony)的环境,纽约的贸易和工业、大学、媒体、博物馆帮助“增进全世界人民之间更好的理解”(better understanding among the people of the world)。④William Edgar Shepherd,A Suggestion for The World Fair to Be Held,July 10,1936,I.Central Files-I.B.Construction,C0.2 Technical Organization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最终,“建设明天的世界”成为纽约世博会的官方主题。纽约世博会的各类官方宣传手册、各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国展览者的观念中都将“建设明天的世界”主题视为所有规划、设计、布展环节的中心主题。蕴含于深远历史和文化基础中的美国国际主义思想在主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建设明天的世界”主题主要有两层基本含义。“建设”指的是利用目前人类所拥有的强大物质实力和智识力量来影响和改变现在和未来人类的生活,坚信“在我们的世界里存在着可利用的物质资料、思想和力量”;“明天的世界”所指向的“不是一百年之后未知的和不可预测的事物,而是目前存在的一种全新的、更为清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⑤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New York:Exposition Publications Inc.,1939,p.41.“建设明天的世界”体现了世博会筹办者倡导全球相互依赖、合作促进和平的思想主张。罗斯福在纽约世博会的开幕式中肯定了美国世博会想要表达的全新含义:“那些来参观纽约世博会的观众将会发现,美国注视着未来。对,我们一直仰望星空。但是仰望的是一颗友谊之星,一颗人类进步之星,一颗人类多福少灾之星,一颗国际良善愿望之星,总之是一颗和平之星。”⑥Franklin D.Roosevelt,“Opening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April 30,1939,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opening-the-new-york-worlds-fair,2020年6月1日。沃伦在官方游览手册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明天的世界”主题的理解:

我同您(指游客)——数以百万计的市民们——一道用目前所能利用的最好的工具来建设这个世界。在这届纽约世博会中,我们将向您展示最先进的工业技术、社会思想、服务以及最新的科学发现。与此同时,我们也将向您传达这样一幅图景,即不同个人、阶级和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我们想要告诉您,现在我们急需通过开明和共同的合作来保卫和拯救我们最先进的现代文明。①Grover A.Whalen,“We Welcome the World,”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p.5.

“建设明天的世界”指向的是一个由美国为代表的民主和全球化的理想世界,各国通过跨国合作应对人类未来的危机和难题,维护人民的公共福祉。在世博会组织者看来,美国可以成为促进维护全世界的和平和发展的积极力量,各国的积极参与正是美国“维持威尔逊式的秩序来推进由美国人主导的和平愿景”的有机组成部分。②James J.Fortuna,“Fascism,National Socialism,and the 1939 New York World’s Fair,”Fascism,vol.8,no.2,2019,p.190.

世博会筹办者坚信,美国民主不仅是美国人自己引以为傲的立国原则,还将指引美国人在促进平等,实现人类公共福祉(common good)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他们认为,纽约世博会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要成为‘每个人的世博会’(everyman’s fair),展示所有能促进人类福祉的方法”。③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1.正如沃伦所说,纽约世博会的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更好、更便捷、更富裕的生活——带给人们幸福”。④“New York Looks at Tomorrow,”World’s Fair News,vol.1,no.5,November 1937,p.4.实现“一种更为富足的生活”的目标依托于美国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就是华盛顿总统以来历代美国领导人所坚持的对公共福祉的不断提升。“追求更为富足的生活”是体现美国立国传统同时区别于欧洲国家国际秩序观的最为贴切的世博会口号。这一口号“是新鲜的、清晰的,比之前任何口号都更好的,它能够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⑤Grover Whalen,“The Theme:A More Abundant Life,”World’s Fair News,vol.1,no.5,November 1937,p.6.

除了强调民主、公共福祉之外,这届纽约世博会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即盛会不诉诸于炫耀纽约城的辉煌历史,而是致力于展现未来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美国1939年世界博览会就像它的主题‘建设明天的世界’一样,不是展现一个过去(past)的梦想城市,而是未来(future)的理想城市。”⑥“Magic for Tomorrow,”World’s Fair News No.5,vol.1,no.5,November 1937,p.1.“世博会组织者不仅仅将华盛顿纪念日作为建设一届伟大的世博会的纪念主题,更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关切孕育着崇高使命的未来似乎比展现硕果累累的历史成就更具有价值。”⑦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0.

世博会主题所反映的美国国际主义观念植根于美国精英的美国例外论,是美国国内民主自由理念向外投射的一种体现。世博会筹办者将美国民主传统视作美国缓解经济危机和工业发达的动力源泉,并借由世博会这个媒介将其作为解决人类未来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成功经验向全世界推广。美国纽约世博会深刻体现了美国想要通过世博会保持各国交流,减少相互之间的猜忌和误解,进而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的愿望。正如罗斯福所言,“世博会一直都是各民族之间交流的媒介。当混乱、战争或者不幸来临,其他交流通道闭塞时,世博会经常发挥着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的作用。世博会是人们交流思想、教学相长、促进商贸、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场所”。⑧Franklin D.Roosevelt,“Message on the Reopening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May 11,1940,https://www.presidency.ucsb.edu/documents/message-the-reopening-the-new-york-worlds-fair,2018年7月23日。

三、多样与融合:世博会的场馆设计与布展

纽约世博会是当时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展览会。从实际占地面积和总体规模来说,它比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大3倍。纽约世博会上的娱乐区比1937年整个巴黎世博会还要大(如图1)。⑨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7.通过观察世博会中的场馆和布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建设明天的世界”不光是主办者空泛的一句口号,还深刻地体现在世博会的每一个角落。

图1 纽约世博会全景图。

整个世博会最引人注目的是主题中心(Theme Centre)——也就是角尖塔(Trylon)和圆球(Perisphere)(如图2)。两个建筑“利用球体和三棱锥——几何学中最简单和最为基础的元素”组成通向未来的通天塔和代表世界的地球,①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43.体现了“明天的世界”的主题,同时设计者也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大胆进行突破性的设计创新。

所有展区中最能体现美国国际主义的是政府区里的各国场馆。受邀参加世博会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意大利、苏联、日本在内的20个国家,它们都从国内征集最具国家代表性的商品和工艺品,向美国和其他海外游客展现各自国家经济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展区还设立了国联馆。在国联馆中的展览“不做错误的引导、宣传或者呼吁,而是客观地呈现在经济、金融、通信、健康、营养、住房、毒品控制、文化发展,甚至是和解和削减军备上的努力”。②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36.《世博会官方手册》对国联这样评价:“如果国联对促进国际和解起到一定的作用,以合作代替冲突,为削减军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那么国联就实现了许多聚集在美国土地上的国家都想要实现的——建设‘明天的世界’的希望。”③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36.尽管国联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美国依然认为它代表了各国和解和合作的希望,希望各国通过国家间的文化和商业交往增进理解,消除战争的阴霾,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

政府馆里还包括苏联馆。这是美国承认苏联后邀请其参加的第一届世博会,这体现了美国想要努力把苏联拉入国际大家庭以及通过接触和了解减少相互间误解和敌视的愿望。美国还希望苏联了解美国的富足和强大以及对和平的热爱,产生对美国的亲近感,站在德国的对立面。在官方导览手册中主办方特别肯定了“苏联馆通过展示社会主义国家的日常生活和工业成就,给美国民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④Building the World of Tomorrow:Official Guide Book of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p.148.

从世博会组织者与各国场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来看,美国世博会无论从建设规模、场馆多样性还是国际参与度上来说都是一届无与伦比的世博会,设计的细节无一不体现了美国面向未来、开放包容的国际主义思想。但是这样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全新世博会理念是否能为国内外民众所接受呢?作为一种商业性活动,世博会是否让美国盈利了呢?

四、各国对世博会的反应与评价

从游客的反馈来看,世博会总体上给美国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多数美国人给出了积极评价。当1939年第一阶段世博会结束后,纽约世博会股份有限公司抽取了1000名游客作为抽样调查的样本。官方的数据报告显示,美国本土游客参观次数普遍达2—4次。①Facts About the 1939 Fair,January 22,1940,p.6,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0.5 Corporate History,Financial Budget:Fair Period,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据1939年8月21日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83%的受访游客表示非常喜欢这届世博会,其中84%的人还希望能再次参观。②Dr.George H.Gallup,The Gallup Poll:Public Opinion 1935-1971,vol.1:1935-1948,New York:Random House,1972,p.175.另外一项针对世博会参观者的调查显示,游客最喜欢的两个展馆分别是“通用汽车展”(General Motors)和“主题中心”(Theme Center)。③Dr.George H.Gallup,The Gallup Poll:Public Opinion 1935-1971,vol.1:1935-1948,p.154.根据沃伦的报告,以1939年7月为例,参观人数最多的前5个外国国家馆是英国馆、法国馆、土耳其馆、日本馆和苏联馆。④President’s Report to the Board of Directors,July 20,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00 Board of Director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从美国国内媒体的报道来看,大多认为这届世博会具有积极意义,尤其认同美国想要加强世界各国联系,共同促进全人类和平事业的良好愿望。有媒体人评论称,“美国纽约世博会是独特的(unique)。其他世博会一般都回顾历史,分门别类并展示当下的情况。但是纽约世博会不仅包括这些,还面向未来”。“‘建设明天的世界’光靠每个国家各行其是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所有人共同努力才能实现”。⑤Ray Cummings,“World of Tomorrow,”Liberty,1 April 1939,p.47.

纽约世博会不仅加强了美国人对自身和他者的认识,同时还影响了其他国家对美国和自我的认知,其中以英国和中国最为典型。

透过世博会,英国人进一步了解了美国的国家实力和风土民情。他们羡慕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经济繁荣的盛况。英国记者约翰·格洛格(John Gloag)通过广播从纽约世博会发回现场报道称:“用展览会(fair)一词来定义这些声光电表演是不合适的,是毫无道理的。这是‘机器时代的派对(Machine Age gone gay)’,这是工业主义的庆典和狂欢。每个参展方似乎都抓住了这样一种具有感染力的精神:我们要让世界看看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物质资料干些什么大事儿!”⑥John Gloag,“The Machine Age Gone Gay,”The Listener,1 June,1939,p.1139.此外,英国人也认为,英国可以提供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方案,同时培养美国民众对英友好情感,让他们理解英国对抗德国的正当性和必要性。英国馆负责人认为,“英国不仅应该展示代表英国传统历史文化的事物以拉近和美国民众的距离……更应该展示现代英国”。⑦Paul Rotha,“Show Britain to America,”The Listener,2 February,1939,pp.254-255.

如果说同属西方发达国家的英国对美国的印象是富有活力和友好团结的,那么中国对美国世博会和美国本身的认知则展现出更加复杂的面向。虽然中国收到了美国政府参会的邀请,地方政府和商界代表也积极征集展品,但遗憾的是,由于抗战局势日趋紧张,筹备工作被迫停止。⑧详见王水卿、亓元:《中国与1939—1940年美国纽约、金门世界博览会》,《文史博览(理论)》2008年第5期,第7-8、77页。尽管如此,驻美大使、商界代表、留美学生、记者、美国华裔等群体还是以嘉宾和访客的身份参观了世博会。国人对纽约世博会抱有极大关注。有报道赞赏世博会中美国“志在鼓励世界各国人民,泯除一切畛域偏私,以启未来世界人群福利之坦途”的高尚目标。①《纽约世界博览会》,《时兆月报》第34卷第2期,1939年,第9页。还有的评论文章提出,美国纽约博览会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然而,参与和观察世博会不仅仅促进了理解和交流,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在对整个纽约世博会的评价中,有的观察者严厉地批评了美国追名逐利的资本主义野心,博览会更激化了观者对美国的刻板印象:“美国人……爱做刘姥姥进大观园。美国人爱炫耀,爱铺张,爱赚钱也爱用钱,爱吹法螺,爱敲竹杠。这些心理在一个美国式的博览会中都可以餍足,都有机会发泄。”②乔志高:《美国的博览会狂(纽约客谈之八)》,《宇宙风:乙刊》第9期,1939年,第399-400页。

总之,美国人、英国人和中国人通过参与世博会都获得了对他者和自身的双向了解。他们既将世博会作为向外宣传自身积极形象的舞台,同时也将世博会作为沟通世界,获取域外信息的渠道。在观看、了解和对比中,他们对自身和他者的认知也不断更新、加强甚至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世博会也是一个非正式的外交舞台,这里充满着文化、思想和观念的交锋。

五、美式国际主义的挫败

在世博会结束之时,美国人面对的是欧洲战争爆发和亚洲战争的扩大,美国自己最后也卷入战争之中。虽然这届纽约世博会在沟通各国文化交流,传播美国国际主义理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筹办者最初试图促进和平的目标却遭遇到战争的直接挑战,美式国际主义遭到挫败。

这种挫败最直接的体现便是世博会的收益惨淡。对未来世界再美好的憧憬在面对战争给世博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时都显得弱小无力。美国似乎用一场奢华的盛会说明了美国国际主义理想的失败。尽管美国在世博会的筹办和组织上投入了大量精力,世博会开幕以来纽约作为主办城市的国内外影响力也有所提高,但是1939—1940年纽约世博会的收益却令人大失所望。据官方统计,第一阶段的世博会的实际游客数和收益远低于预期。规模宏大的纽约世博会原先预期游客人数可达5000万人,预计直接收益至少为10亿美元,或达到15亿美元,③New York World’s Fair Bond Saled Committee,The New York World’s Fair and What It Will Mean to Business,November 1936,pp.9-10,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1.19 Treasury Division,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但实际上第一阶段结束后游客仅有2581万人,比预期少了一半。④Bill Cotter,Images of America:The 1939-1949 New York World’s Fair,p.113.而各类展览的门票和产品收入也远低于最初的设想,所以各国参展商都希望在次年举办第二期世博会以促进销售。但不幸的是1940年第二阶段世博会的游客只有1900万,据统计,最终这届世博会出现了严重的亏损,亏损额达1870万美元。⑤周秀琴:《文明的辉煌:走进世界博览会历史》,第363页。当两期世博会结束后,场地清理问题同样给主办方留下了很大的难题。据委员会向国会报告,“他们需要比预先计划更多的时间用于清理世博会展馆。由于二战爆发,很多国家没有精力和资金来拆除他们各自的国家馆”。⑥“New York World’s Fair,1939,”March 23,1937,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75th Congress,1st Session,p.3.这种变化也带给游客极大不便,“由于之前的很多展馆被裁撤或更换名字,原本想要参观原展览的游客感到困惑和失望”。⑦Bill Cotter,Images of America:The 1939-1949 New York World’s Fair,p.116.最终世博会在冷清的氛围下落下帷幕。由于入不敷出,纽约市政府预计在会址上兴建公园的计划不得不延后。

这届体现繁荣与合作的世博会和战争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在世博会后期主办者不得不收缩国际主义理想,转而为展现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战争动员能力的现实目标而服务。次年的第二期世博会无论是宗旨、主题、展馆名称、参展国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世博会主题从“建设明天的世界”变成了“为了和平与自由”(For Peace and Freedom)。苏联因为入侵波兰彻底卷入了二战之中,撤出了世博会。原展馆成为了展现美国爱国主义和文化的展览区。就连最能体现国际主义精神的国联馆也在1940年4月因国联资金短缺被迫由美国接管。①David Allen,“Internationalist Exhibitionism:The League of Nations at the New York World’s Fair,1939-1940,”in Jonas Brendebach and Martin Herzer,ed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edia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Exorbitant Expectations,New York:Routledge,2018,p.110.“如果说第一期世博会试图向参观者重构一种美国的‘进步叙事’(narrative of progress),而这种叙事被苦难的过去(第一次世界大战)、不稳定的现在(经济大萧条)和不确定的未来(极权主义的高涨和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可能性)不断撕扯,那么第二期世博会抛弃了‘明天的世界’的主题便说明了这种努力彻底失败。”②Marco Duranti,“Utopia,Nostalgia and World War at the 1939-40 New York World’s Fair,”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vol.41,no.4,October 2006,p.663.1943年,罗伯特·哈利特(Robert M.Hallett)重返世博会旧址时发现这里断壁残垣,杂草丛生。回想起盛会举办者所倡导的和平和自由理念,他评论道:“‘明天的世界’是对和平的一种讽刺,因为在当时世界的许多地方毫无和平可言;同样,它也是对自由的一种讽刺,因为在当时世界的许多地方毫无自由可言。”③Robert M.Hallett,“The Country Speaks:New York:Memories of the World’s Fair,”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January 15,1943,p.11.

世博会上美国倡导的国际主义思想的挫败不仅受到战争的直接影响,还体现在展会期间出现的种族歧视、社会不公平等具体问题与博览会宣扬的民主与平等目标不相符合,降低了美式国际主义的吸引力。在世博会服务人员的招聘过程中,黑人不仅在招聘人数上所占比例低,而且在具体的职业种类上也遭遇到歧视。“在所谓的白领工作和搬运工、洗衣工中都没有黑人的身影。”在纽约州就业局(New York State Employment Bureau)对1939年纽约世博会盥洗室中的黑人女服务员的要求中明确规定了带有种族和肤色歧视的雇用条件:要求女清洁工“必须是浅皮肤、金发、身形姣好、穿着得体、美貌出众”。④Herbert L.Bruce to Emanuel Celler,April 5,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4.Corporation Policie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一些黑人组织将世博会作为追求平等、公正的舞台,想要通过强调美国黑人问题的国际影响力来争取自身的权利。以全国有色人种促进会(NAACP)为代表的争取黑人权益的非政府组织在世博会开始前就向沃伦表达了对世博会招聘政策的不满。该协会相信,“纽约作为美国世界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前沿阵地,应该为国家其他地方树立榜样。因此,我们对1939年纽约世博会中基于种族和肤色的歧视性招聘政策强烈谴责,并呼吁沃伦和其他世博会官员更改这项政策”。⑤Walter White to Mr.Grover Whalen,March 21,1939,I.Central Files-I.A.Administration,A4.Corporation Policies,New York World’s Fair 1939 and 1940 Incorporated Records,Manuscripts and Archives Division,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美国国际主义挫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世博会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国际主义作为一种松散而非强力的国际主义本身具有理想化色彩。1939年纽约世博会所体现出的国际主义精神与入江昭所说的“文化国际主义”(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概念很相近。⑥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概念有很深的历史渊源。从美国文化视角来看,世界主义是一种美国精英长期以来对了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对域外文化的欣赏和对沟通世界与国际交往的一种渴求,是一种抑制偏狭主义(provincialism)的努力。世界主义和国际主义都是一种美国向外看的眼光,克服偏狭主义的一种努力。最大的不同在于,世界主义一词更具有一种历史性意涵,世界主义一词在讨论美国文化的语境中更多地是指美国从殖民地时期发端的,与美国的宗教、移民群体等历史因素有关的一种美国对待世界的开放性心态,常用于说明美国智识生活史中美国对域外世界所持的态度。举例来说,美国早期史中国际旅行和文人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Letters)所体现的就是一种世界主义精神。而国际主义更多用于描述20世纪以来国家处理各国间关系的一种态度。它常出现于对美国对外关系的讨论中,强调商品、人员等的流动促进国际间合作,加强相互理解,促进国家间的和平。入江昭指出,除了文化国际主义,还存在法律国际主义、经济国际主义等国际主义概念之下引申的概念。参见Mark Rennella,The Boston Cosmopolitans: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American Arts and Letters,1865-1915,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8;Akira Iriye,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p.27.入江昭主张通过跨国文化的交流、理解和合作来发展国际主义精神。他相信,个人和机构推动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努力有助于建立一个更为和平的世界秩序。①参见Akira Iriye,Cultural Internationalism and World Order,Baltimore and London: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然而,在二战初期美国依然实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的情况下,美式国际主义是无法实现的。纽约世博会上除了各国国家馆和国联展之外,大部分展览以展现美国自身经济、政治、文化优越性为中心。尽管世博会组织者努力促使国内民众了解外部世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纽约世博会中绝大多数展馆着重展现的还是美国在国内的进步和繁荣,对于容易引起争议的主题,如美国的国际责任、对军国主义和德国纳粹的态度等,策展人都纷纷采取了回避的态度,并未直接回应。纽约这座世界城市只是让人们看到了美国国内的繁荣,国内的发展还尚未转化为影响世界的动力。正如博览会的一位观察者所指出的那样:“1939年的纽约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整个国家都喜爱它,复制它并享受它。”②David Gelernter,1939:The Lost World of the Fair,New York:Avon Books,1995,p.7.

总之,世博会反映出的美国国际主义的挫败一方面在于秉持美国国际主义观念的博览会筹办人本身受限于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使得美国国际主义本身充满矛盾。另一方面也与1930年代美国尚未具备实力来推动国际主义有关。在面对欧洲和亚洲战争爆发的危局之时,美国通过诉诸和平与进步这样的普世主义议题以团结各国的和平力量,体现了意图用美国的制度和理念影响世界的愿望。尽管世博会促进了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增进了各国之间的文化理解,但是世博会总体亏损的局面让主办者和展览方感到沮丧。人们不禁问:建设明天的世界是以美国为模板来建造吗?对当时处于战争之中的国家的人来说,他们更需要关注当下,而不是空谈未来。1930年代,面对欧战和中日战争,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依然高涨,对美国走向国际主义甚至帝国主义的怀疑一直存在。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才最终下定决心参战,消除分歧,开始拥抱国际主义。在推动美式国际主义的过程中如若没有国家实力的支持,国际主义就会显得脆弱无力,沦为一纸空谈。二战后,只有当美国作为战胜国中最具有威望和权力的国家支持国际新秩序的建立时,美国国际主义的目标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实现。

结 语

始于战争阴云的1939年纽约世博会不仅仅是一次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还代表了美国在二战前盛行的一种沟通世界、促进交流、维护和平的美式国际主义。在纽约商业精英的积极推动下,纽约世博会对充斥着暴力和权力竞赛的现存国际秩序予以回击,通过诉诸和平与进步这样的普世主义议题对抗军国主义和极权主义,团结各国的和平力量,用美国的制度和理念影响世界,赢得了各方人士的好评与赞扬。

然而,美式国际主义在战争的大背景下显得软弱无力。世博会在后期被迫从弘扬国际主义理念的交流盛会,转变成以宣扬国家工业实力和军事动员为主的爱国主义教育场所,宣告了1930年代美式国际主义目标的破灭。世博会美式国际主义的挫败一方面源于组织者自身民族主义和种族偏见,另一方面也与文化国际主义观念本身的软弱性有关。珍珠港事件前的美国依然受到孤立主义的钳制,即使上层精英怀有国际主义理念,具有推动世界实现和平的愿望,但美国依然缺乏实现国际主义的有利国内外条件。在二战后,随着美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种倡导民主促和平、加强国家间合作的国际主义思想才有了更为明确和清晰的表达,美国也展现出更为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的姿态。

猜你喜欢
国际主义世博会纽约
成为纽约人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我把纽约搬走了
纽约往事
新国际主义想象:实现中国软实力升级换代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01 国际主义在中国援外中的实践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国际主义战士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