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

2024-01-27 18:08何龙武
中国市场 2024年2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

何龙武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农村健康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发展战略,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如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农业生产思维滞后、农业生产结构不完善等,从而对我国生态农业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地区需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集中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大力支持发展科技兴农模式,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为农村地区的发展助力。文章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提出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存在问题,并分析了发展要点,以期为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指明新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视域;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2-006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2.017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逐渐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乡村振兴视域下,需围绕农业、农村制定长远的发展目标,整合相应资源,注重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处理。生态农业是顺应乡村振兴发展热潮而形成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其强调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地区各类资源的利用率,解决农产品质量不佳的问题,紧密衔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需求,通过农业生产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1]。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需考虑到地区的差异化,体现出本地区的优势,农村地区需在立足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创新农业发展流程,引导自身朝着更加现代化、科学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 生态农业经济的基本内涵

生态农业经济是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指导思想,采用现代化科技进行农业生产的新型发展方式[2]。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其涵盖以下三种特征:其一,综合性:生态农业经济除了与经济发展有关之外,也强调生态发展、文化发展等;其二,多样性:在生态农业发展的道路上,种植业属于重要构成,且林业、畜牧业的发展产生变化时,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生态农业发展,其发展体系相对复杂、多样,种植业不仅种植水稻、大米,而是依据地区的地理位置、土壤情况、气候情况等种植适宜、多样的农产品,进一步完善了产业结构;其三,高效性:生态农业经济属于农业和科技的综合体,不再被时间、空间限制,使农产品产值更高。

3 生态农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3.1  拓宽农村产业结构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成为必然趨势,其对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大力发展新型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弥补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足之处,农民通过售卖种植农产品获取的经济效益高于之前。对于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农业生产相对固定,可能是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或者养殖牛、羊、猪、鸡等禽畜,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与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产生偏差;农业生产布局有所欠缺,资源分布不合理,生产投入结构不完善。而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创新农业产业结构,保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或者在种植作物的同时养殖适合在本地区生活的禽畜,使农民的种植结构符合新形势下的要求,当种植作物、养殖禽畜的种类不断增多后,农民的经济收入也更高。

3.2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如何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成为一项重要问题。传统农业发展需要施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农民为了自身利益将养殖的牛、羊赶到山坡吃草,或者在不符合规定的基础上开垦山林,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举步维艰[3]。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强调对环境的保护,杜绝出现传统农业发展中的滥砍滥伐、破坏森林花草等行为,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为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支持。发展生态农业的环节,部分废弃物可以二次使用,打破了资源投入过大的局面,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较强。

3.3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

生态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能够合理整理农村地区的资源,做到科学化配置,避免自然资源的价值受限。对于传统农业发展,资金分配不均的问题比较明显,也可能将技术、人力资源完全集中在某一范围,其他区域陷入此类资源匮乏的困境,或者未依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资源,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屡屡出现,减少农民的经济收入。而应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后,互联网技术与农村地区的很多活动相关联,使农民获得了使用现代物流资源的机会,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类资源的安排更加合理、运用更加充分,这对农村的资源配置有所帮助。

4 生态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很多耕地均用来建设公共交通,如公路、铁路、公园等公共设施,导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用于城乡建设、交通水利建设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是我国唯一同时拥有平原、山地、高原、丘陵、滨海和湖泊的省份,所以人均获得的耕地面积比其他省份少,张家口市、沧州市和保定市的耕地面积多于河北省的其他市区,近年来,河北省开发旅游的重点就集中在张家口市、沧州市和保定市,北京部分工业产业的承接也在这三个城市完成,导致这三个城市的工业用地面积大幅度增长,2005年河北省的耕地面积为641万 hm2,但到了2020年这15年期间已减少至 630 万 hm2[4]。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不利于生态农业的稳定发展。

4.2 国家政策和财政支持不足

生态农业经济的建设并不是一阵风的短暂运动,调整农业生态结构需要较长时间,推广农产品同样很漫长,想要在短期内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几乎不可能。在此过程中,仅通过社会资本引入和农民投入并不现实,生态农业发展的很多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除了制定优惠政策之外,还要投入充足的财力[5]。现阶段,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政策不够全面,财政支持项目不够精细化,对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较小,宣传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地区的农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农业补助政策,且政策支持比较笼统,无法为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助力,同样延缓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

4.3 农业生产的思维滞后

大部分人类活动均与思想问题息息相关,思想的正确与否、先进与否直接决定着活动质量。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生产思维滞后的问题不断加剧,生产过程中始终通过早期的生产经验完成,没有及时思考新形势下的生产模式及生产理念,采用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停留在早期,农业生产环境不够先进,没有积极购买新型生产设备。同时,在农业生产者群体中,综合素质偏低的人员占比较高,他们学习意识淡薄,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对现代化科学技术缺乏明确认知,没有意识到新型生产设备对农业生产的益处,或者认为新型生产设备比较昂贵不愿引进,日常生产中将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不了解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从而对目前的生态农业发展造成影响。

4.4 农业生产安全性的意识有待提高

生产风险在乡村农业发展中是客观存在的,主要包括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6]。只有高度重视这三种风险,制定预防风险、处理风险的方案,才可以为农业生产的安全保驾护航。但大部分农民的农业生产安全意识淡薄,忽略了各种风险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新时期背景下,排放出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破坏,这是引起农业生产风险的关键因素。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载体,根据市场要求开展适合的生产活动。但依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可知,未及时接收市场信息的状况频繁出现,导致农民的农产品无法及时售出,或者市场对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但农民生产的此类农产品较少,这均导致农民的经济效益受损。社会风险在农业生产领域也比较常见,往往由于农民凭借主观想法进行农业生产,没有接受過农业生产的专业培训,不了解如何正确选择种子,在农业生产、经营环节出现较多不规范行为,从而导致农业生产质量有所降低。

4.5 农村工业污染严重

目前,一些地方过于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在工业生产中出现了严重的污染问题,环境通过自净能力也无法消除这些污染,容易使农村的生态环境陷入恶性循环[7]。例如河北省的工业以重化工、钢铁、建材等高污染产业为主,此类产业会使诸多污染元素融入环境中,一旦造成破坏便无法恢复,特别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或其他因素还存在一些工业家庭作坊,这种工业家庭作坊往往将经济收益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没有将环境保护理念牢记于心,忽略了正确处理废料废水的重要性,未购买专门完成此项工作的设备,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料、废水都是直接排入地下或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污染问题。

4.6 农业生产结构不完善

虽然我国的粮食生产规模、生产量较大,但近年来农产品出现供需矛盾问题,主要是因为乡村农业生产的主体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文化水平偏低、对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无法及时发现市场供需的波动,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小米、水稻为主,没有较大面积种植其他经济作物,所以农产品供需结构并不合理。在21世纪的今天,国民农产品消费产生了明显变化,传统粮食作物的消费占比明显低于之前,水果、肉类、蔬菜、油类成为主要消费产品,但由于乡村农业生产的老年人没有意识到此问题,所以采用的生产结构和之前相同,由于该结构与目前的市场需求不一致,所以我国很多农产品只能进口。通过调查数据了解到,我国对进口依赖程度最低的农产品为稻谷,即2.45%;其次为玉米,即3.4%;最后为小麦,即4.17%,这三种完全能够通过本国生产供应,但大豆、猪肉、糖类等作物还没有实现自给自足,其中过于依赖进口的作物为大豆,即89.39%,次之为糖类作物,即29.31%[8]。之所以存在此问题,主要是生产结构没有紧跟新时代的步伐,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之处始终存在,当生态农业经济没有市场后,人才不愿来到此区域内贡献自身力量,想要吸引资金投入也困难重重。

5 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

5.1 集中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

乡村振兴视域下,相关领域需高度重视生态农业,采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全面推广,注重对生态农业优势的挖掘,将这些优势体现在各种活动中,积极推行“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9]。例如,山西晋中以本地区的优势为切入点,在立足乡村振兴的前提下执行了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将日光温室、猪舍、鸡舍、沼气池、农村厕所联系起来,并围绕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发展模式,使其与养鸡、养猪相结合,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可以在相同效率内种植更多农作物、养殖更多禽畜。此种农业生产模式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将太阳能全面应用在农业发展中,避免沼气、沼渣的利用率不足,强调养猪、养鸡、蔬菜种植相辅相成,形成一个与乡村振兴战略相契合的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良性运行获得更多效益。 在“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下,可以避免污染问题,提升了能量转化的效率。乡村振兴视域下,各地区需着眼于自身的特色,强调农业生产活动与其他地区活动体现出差异性,重新调整发展方向,将区域特色体现在农产品中,确保生态农业全面彰显出自身价值,以此助力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5.2 完善国家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做好引导工作

乡村振兴视域下,国家应从长远角度看待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以顶层逻辑为切入点,遵循系统、全面的原则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将宏观调控作为主要手段,促使更多有意义的政策应用到生态农业经济的建设中。政府部门需认识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关联性,考虑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将针对性的扶持工作提上日程,积极执行国家针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制定的补助政策,了解税收、信贷等政策的意义,将这些政策贯彻落实到农村地区,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减税,确保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农业发展中,从而为生态农业经济增添新的生机。乡村振兴视域下,该领域需着重分析不同农村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水分情况,明确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特征、规律,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土地规划,控制交通水利、工业等占地面积,有效解决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10]。此外,还需认识到农村工业作坊污染严重的现状,引导相关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针对农村工业作坊制定管理方案及惩罚措施,如果发现其废料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或者出现其他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将依据事情的严重性进行惩罚。

5.3 增强农民意识,提高劳动力素质

倘若使生态农业的发展更加顺利,那么必须提升农民的安全生产意识。针对农业发展现状可知,未引进现代化技术、设备的农村地区不在少数,大部分农民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从而加大了生态农业推广的难度。乡村振兴视域下,为了帮助农村地区摆脱发展困境,需大范围地推广生态农业,将有关生态农业的理念、发展前景等以海报形式张贴在村中醒目位置,定期开展讲座阐述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体讲解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注意事项,告知农民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禽方面需要做出的调整,从多个层面提出安全生产的原则、流程,确保农民对生态农业的了解更多,越来越重视安全生产,通过规范自身的生产行为、种植行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5.4 大力支持发展科技兴农模式

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在此过程中,乡村居委会需明确自身职责,承担起沟通媒介的责任,注重和农业生产相关的科研机构展开交流,围绕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使科研单位针对农村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11]。

同时,该领域需在种植业、畜牧业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将本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地貌作为参考重点,建立针对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在立足该系统的基础上做到现代化管理,注重各个管理步骤的科学性,及时解决农业生产高效性不足的问题。要想有效地改善农村水质、土壤,同样需要设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分析农村生态环境的受损程度及受损范围,在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基础上展开修复,尽可能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质量。在此过程中,需认识到水循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利用该系统,进一步增强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生态环境获得强有力的“保护者”。

5.5 调整产业结构,科学配置资源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地区需转变早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工作真正落实,分析目前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之处,注重对该布局的优化;考虑到农业生产的特征及现状,使其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近年来,山西对农业结构调整比较重视,逐渐加大了调整力度,将农业发展的侧重点进行调整,即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经济林建设等,构建了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12]。

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将农产品供求关系处理好,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保持较强的敏感性,判断不同品种适合的销售渠道,保障销售的合理性。各个地区可以选择粮、畜、果、菜四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避免自身优势受限,并加强对各类农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明确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并加以应用,从各类资源入手,在符合乡村振兴视域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面配置,从而为生态农业的长远发展做好铺垫。

5.6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体系

首先,顶层设计。在今后发展的道路上,该领域需充分考虑到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并针对农业经济建设进度展开全面分析,制定与实际情况相匹配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战略,设置明确、合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目标,将相应标准思路融入该战略,为人才、资金等资源应用在农业经济管理领域提供帮助。

其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除了高度重视农业信息管理信息化结果之外,还要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管理流程中,严格按照要求实施顶层设计方案,遵循规范、全面的原则获取动态信息,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明确其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加强对信息的分析及处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系统严密,尽可能提升农业信息使用率。

最后,反思自省。积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经验,分析管理工作存在的疏漏之处,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将管理阻力看作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一种动力源,推动农业经济管理流程的优化,并为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

6 結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农村地区需深刻认识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树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意识,加强对区域资源的应用,整理出适合本地区农业种植的作物种类,鼓励农民种植时做到安全、创新。

与此同时,各地区需着眼于科技兴农模式,加大此种模式的发展力度和推广力度,将更多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中,以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为载体,共同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宁宁.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3(13):77-79.

[2]赵梦阳.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农机市场,2023(6):44-46.

[3]王琴利.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山西农经,2023(7):64-66.

[4]佟丽杰.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策略[J].山西农经,2023(6):138-140.

[5]肖新建.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当代农机,2023(3):88,90.

[6]程秋华.乡村振兴视域下阜阳市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6):138-140.

[7]张宇娇.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探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3):77-79.

[8]刘钊成.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中国市场,2023(7):49-51.

[9]芮敏.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要点分析[J].经济师,2022(11):139-140.

[10]蒋艳伟.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策探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2(21):182-184.

[11]肖璐.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20):36-39.

[12]陈剑华.基于乡村振兴视角探究现代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路径[J].产业创新研究,2022(12):31-33.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资源配置经济发展
我国制造业资源配置概述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把资源配置到贫困人口最需要的地方
刑事侦查资源配置原则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辽宁:卫生资源配置出新标准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