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解读

2024-01-27 13:58张雨柔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4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张雨柔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品格,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逻辑维度来看,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靶向聚焦和价值旨归,也是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从价值维度来看,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强化斗争意识、厚植爱国情怀。从实践维度来看,高校应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拓展实践空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途径,以更好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好、弘扬好伟大建党精神。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4.054

百年来,一代代共产党人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推动下坚实笃定的信仰、信心、信念,勇担历史重任,在探索中奋斗、在开拓中前进,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主题中提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

1 逻辑维度: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内在契合

1.1 高校思政课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有力依托

高校思政课作为政治特性鲜明的显性课程,具有政治宣传导向和政治教育功能,是青年学生成长的人生大课,能够通过场域聚焦来切实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赓续与价值引领功能。

首先,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学生全面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意蕴内涵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通过澄明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细致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而奋斗的百年实践,全面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要义,教育引导学生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求真学问、勇于担当作为、牢记为党为民。

其次,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鲜明特征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从教材到课堂讲授都侧重对科学理论和内在逻辑的讲解,能够全面深入阐释伟大建党精神内在葆有的时代性、政治性、先进性、人民性、斗争性等诸多特质,从学理上讲透每个精神特质的具体意涵及其内在逻辑,使学生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特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争做“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最后,高校思政课是青年学生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不朽价值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作为百年党史教育的基本载体,能够系统性规范性地开展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教育,生动诠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增强青年学生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1.2 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优质资源

首先,拓宽高校思政课的广度。伟大建党精神意蕴丰富,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建党活动为实践基础、以民族复兴为时代背景,蕴含着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斗争精神、忠诚担当等丰富内涵,是高校思政课实现守正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资源。

其次,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效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列入大会主题,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为契机,高校下大力气建设思政教育平台,积极建设思政课程研究中心或智库基地,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具体事迹与鲜活人物引入课堂,推动思政课与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合。

最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温度”。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伟大建党活动中的真实历史事实展开教育活动,凭借党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的一大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鲜明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人真心为民的赤子情怀,打造“感人于肺腑、动人于心弦”的思政课,有效打破思政课沉闷枯燥的说教式教育现状,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1.3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具有内在统一性

一方面,价值目标的契合性。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用党的伟大精神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同路人、接班人。高校思政课终极目的和根本目标是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丰富学识、真知灼见、高远志向和奋斗精神的时代新人。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政治方向与价值选择上具有同质性,目标旨向相契合。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相融性。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的“真理的力量”都是高校思政课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元素和内容源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蕴含着科学先进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着责任担当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蕴含着勇于开拓的奋斗精神教育内容,“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蕴含着忠诚为民的奉献品格教育内容。由此可见,两者的教学内容相互融合、互为表里。

2 价值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厚的精神能量和实践力量,將其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在于对其精神能量和信仰力量的深思和领悟。

2.1 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当下,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非常激烈,大学生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高校思政课应加大对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视程度,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并根据现实社会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进行改革创新,赋予思政课以时代活力,切实融伟大建党精神于立德树人全程。

百余年的光辉历程充分证明,正是因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矢志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党才能锲而不舍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同样能够为青年学生提供无惧风浪的强大精神力量,使大学生在时代洪流中从容自信、坚定自励。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大学生扫除价值迷茫,真正认可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抵制社会消极因素和西方错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坚定前行。

2.2 有助于大学生勇于担当作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强国时代,肩负着强国使命,是实现强国大业、筑起复兴之路的先锋力量。当前,部分学生或因对肩负的使命担当认知不够明确、或因对认知和践行使命担当存在脱节、或因多元化社会环境冲击,导致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应有的担当意识。高校思政课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

从枪林弹雨到改革号角,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潦倒困苦到时代华章,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初心系人民、使命为人民的责任担当。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时代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信心与决心,对于培育大学生勇于担当作为具有深远意义,有助于大学生形成锐意进取、胸怀天下的良好品格,激发青年学生的浓厚的家国情怀和“舍小我为大我”的担当意识,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2.3 有助于大学生强化斗争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或因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现实生活压力而产生的个人所得小于付出的不平衡感和焦虑感,或因家庭的过分呵护缺少挫折教育和生活逆境体验,导致精神懈怠、意志消沉、斗志丧失,缺乏顽强的斗争精神以及坚韧的斗争意志。高校思政课要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秉持斗争精神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实际效果,引领大学生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

百余年历史实践深刻证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强大精神力量,深深地镌刻于伟大建党精神之中,它不仅有助于建构与强化青年学子的斗争精神,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善于斗争、斗之则胜的高超本领,敢于出击、敢战能胜摆在面前的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

2.4 有助于大学生厚植爱国情怀

当前,仍有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意识淡薄,或因受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错误价值取向的影响,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导致爱国主义意识淡化;或因盲目崇拜西方的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在价值判断上呈现出片面化倾向,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认同。高校思政课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理应担当起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责任和使命,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弱小的情况下强大起来,在绝境中一次次获得新生,在艰难困苦中取得辉煌,是因为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是因为党不负人民、人民拥护党的血肉相连。将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着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始终忠诚于党的信仰以及党的事业,厚植爱国、爱党、爱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的情感。

3 实践维度: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有效进路

3.1 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夯实融入的理论根基

当前,有关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内容抽象、显性化不足,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获得感不强、吸收率不高。高校思政课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活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夯实融入的理论根基,使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信仰认同和情感认同。

高校要根据思政课各门主干课程的具体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科学进行教学研究与设计,弥补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讲清楚、讲明白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给予伟大建党精神清晰的历史确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将伟大建党精神的德育价值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道德修养建设有效结合;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意义,强化红色基因的时代传承。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扩展教学内容,遵循思政课的内在教学逻辑,把伟大建党精神与重大时事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融入社会实际,使思政课达到启智润心的效果。

3.2 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融入的教学效果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兴趣不大,教育成效乏力。打造深度融合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课教学课堂,高校必须打破传统单向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要让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就必须摆脱以往填鸭式、灌输式、单向式的教学方法,探索思政课教育方式方法和途径的创新。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采用启发诱导、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相关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中得到知识启迪与思想熏陶。另一方面,基于大学生真实、复杂的生活情境,思政课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来探究伟大建党精神,采用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感悟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第二,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建设和优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构建闭环学习体验环境,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动相关在线课程建设,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精神培育以及價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通过“双线教学”,采用多样化交流平台构建起伟大建党精神引领、教师答疑解惑和学生学思践悟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推动伟大建党精神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3.3 拓展社会实践空间,丰富融入的路径方法

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体验和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第一,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开展文献研究、研讨交流、专题讲座等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接触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相关理论知识。如充分挖掘和利用档案、文稿、报刊等红色文献,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探索研究,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感悟伟大建党精神;举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的深化阐释和弘扬;开展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讲座,回顾百年征程中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努力与取得的辉煌成果。

第二,与红色实践研修相结合。通过瞻仰烈士纪念碑、烈士英名墙和珍贵遗物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学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切实领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崇尚英雄高尚品德、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并以实际行动践行伟大建党精神。高校还应进一步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如组织学生探访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参与扶贫支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切实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

3.4 加強教师队伍建设,筑牢融入的质量基石

高校必须打造师德高、专业精、理念新、有活力的优秀教师队伍,为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提供扎实的基础与后蓄的力量。

第一,夯实思政课教师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高校通过线上线下培训、专题讲座、周末理论大讲堂、政治学习等途径,帮助思政课教师不断丰富理论知识、锤炼专业能力。思政课教师也要自觉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专业功底,以过硬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知识储备理直气壮开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政课。

第二,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和教学基本功。一方面,要对思政课教师备课、上课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思政课堂建设经验分享交流会、观摩专题教学示范课堂、开展教学探讨活动等,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坚持开展课堂教学比赛,为创建“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精品课程群策群力,以赛促教,树立标杆,激发思政课教师内生动力,使思政课教师学会创设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话语语境,有效带动教师教学水平和基本功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J].求是,2021,(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6]仝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J].思想教育研究,2021,(7).

[7]周兰珍,刘金芝.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4).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刘建军.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21,(8).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